海尔的SWOT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8.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案例0810812146 王同欣0810812154 徐立强0810812110 范禹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将近30年来持续稳定的发展,已成为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180亿元。
下面是有关海尔的SWOT分析:优势:海尔已形成品牌优势,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委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
"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
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四、海尔SWOT分析(一)、优势1、创新创新对海尔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海尔把创新理解为可以创造的一种资源,一种新的市场。
在发展过程中,海尔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而是基本上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从上产一个型号的冰箱到现在一万多种家电产品,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家电产品。
A、战略创新海尔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2005年)特征: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Haier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特征: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
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
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
B、组织创新海尔集团组织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市场链, 就是把外部竞争的环境转移到内部来, 对他的市场负责。
所有人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的关系, 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你的市场,你是上道工序的市场。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海尔认为: 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如同斜坡上的小球,要使小球不下滑就须对小球有个止动力, 但仅有止动力只能使小球维持原来的高度, 而惟有打破平衡, 创造新动力, 才能带动企业攀上新的台阶, 这就需要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保持创新精神。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
海尔文化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 中间是制度行为文化, 最里面的就是海尔的价值观。
海尔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就是创新。
海尔swot分析海尔的SWOT分析海尔集尔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尔制造商~也是中尔子信息百强企尔之首。
旗下尔有国240多家法人尔位~在全球30多家建立本土化的尔尔中心、制造基地和尔易公个国司~全球尔工尔超尔五万人~重点尔展科技、工尔、尔易、金融四大支柱尔尔~数2005年~海尔全球尔尔尔尔尔1039尔元;128尔美元,。
下面是有尔海尔的SWOT分析,尔尔,海尔有9尔尔品在中市尔位居行尔之首~国3尔尔品在世界市尔占有率居行尔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尔家尔、字化、大尔模集成尔路、新材料等技尔尔域尔于世界尔网数先水平。
在尔市尔彰尔出尔展尔力。
国"尔新尔尔"型的海尔集尔致力于向全球消尔者提供尔足需求的解方案~尔尔企尔用尔之尔的尔。
目前~海尔累尔申尔尔利决与双6189尔;其中尔明尔利819尔,~尔有尔件著作尔589尔。
在自主知尔尔尔基尔上~海尔尔主持或了近百尔参与国双家尔准的制修尔工作~其中~海尔尔水器防尔尔技尔、海尔洗衣机尔力技尔尔被尔入IEC国达践尔尔准提案~尔尔明海尔的尔新能力已世界尔水平。
在尔新尔中~海尔探索尔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尔尔"管理及"人尔合一"尔展模式均引起尔管理界高度尔国注~目前~已有美哈佛大、南加州大、瑞士国学学IMD国学国尔管理院、法的欧学学学研洲管理院、日本神尔大等商院尔尔尔此尔行案例究~海尔"市尔尔"管理尔被尔入欧盟案例尔。
海尔"人尔合一"尔展模式尔解全球商尔的尔存和逾期尔收提供尔新思尔~被决国誉尔管理界尔"号脉准全球商尔搏"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有尔尔包括, 企尔文化的尔期熏陶~尔工素尔的相尔尔高~多年尔范化管理相好的基尔~正把信息化作尔一把当真手工程~尔得有一名老尔能尔尔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尔~尔述得尔尔是道~尔念尔尔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尔相成~交互前行~尔瑞敏尔箱尔始~首尔海尔尔念尔尔之先从冰河~此一尔不可收拾~才有尔在的海尔~等等。
海尔公司SWOT分析引言海尔公司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知名企业,成立于1984年。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一家冰箱制造商发展成为涵盖家电、环境舒适、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供应链等领域的全球化智能生态系统。
本SWOT分析旨在帮助海尔公司全面了解其内外部环境,明确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制定有效的战略和目标提供参考。
一、优势1. 品牌影响力:海尔在国内及全球家电市场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为其拓展新业务和吸引消费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2022年欧洲家电市场,海尔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
2. 技术创新能力:海尔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团队和一流的制造技术。
例如,海尔在智能家居、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3. 多样化的产品线:海尔的产品线丰富多样,涵盖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多个品类,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海尔推出的空气净化器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二、劣势1. 渠道覆盖面不足:尽管海尔在国内外市场拥有一定的覆盖面,但相对于一些国际大品牌,其渠道覆盖范围还有待扩大。
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海尔的产品可能无法触及。
2. 组织架构调整:海尔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多次组织架构调整。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三、机会1. 家电智能化趋势: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家电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尔作为家电企业,在智能家居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可抓住这一机遇推出更多智能化产品。
例如,海尔推出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将家电、家居、安全等领域进行了整合,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2. 海外市场拓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海尔可以通过加强海外市场拓展,进一步提高其在全球家电市场的地位。
例如,海尔在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四、威胁1. 市场竞争加剧:家电行业竞争激烈,不断有新的企业加入这个市场。
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以及五力分析1、海尔的SWOT分析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4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也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
下面是有关海尔的SWOT分析:优势(Strength):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
"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8333项(其中发明专利1996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
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优势还包括: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对信息化分析得十分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
管理学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这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竞争将空间激烈。
为了提高我国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科学有效的分析这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为其提出在竞争环境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下面我将对海尔集团进行PEST模型、五力模型、SWOT模型分析。
一.PEST模型。
所谓“PEST”分析是指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进行分析,来确定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海尔集团发展战略管理过程的影响。
1.政治法律环境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这便有了海尔集团的前身.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十多个国家的冰箱产品,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
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而现在,海尔集团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
海尔集团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在海尔发展的将近30年来,一直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秉持着遵纪守法的理念,进行企业管理,企业发展.在国内,也是守法企业的代表。
2.经济环境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9年,海尔冰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冰箱销量第一,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
海尔SWOT分析
第一阶段:集中战略(背景)1984-1991年,七年的时间,海尔只做冰箱这一品牌。
建立良好品牌是一个为产品创造独特身份的过程。
品牌的受注意程度是跟其市场占有率很接近的。
刚刚开始做品牌时,海尔百废待兴,没有自己的生产设备、生产线。
工厂荒废半年,员工的工资也没有着落。
厂长决定与德国科隆公司合作。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背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国家的鼓励发展政策即将推行。
国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此时是迅速扩张,占领市场份额的绝好机会。
此外,改革开放,大批跨国公司陆陆续续入驻中国,而这些国外跨国公司大都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
良好的品牌有助于企业进行跨行业扩张,海尔已具备多元化发
第三阶段:海外市场开发战略(背景)海尔成功上市,避免了破产危机。
在
中国取得巨大市场份额之后,海尔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由此从员工中发掘出可造人才,进军海外市场。
一、新进入者威胁对于中国家电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的影响,该领域存在较低的进入壁垒,潜在竞争者进入的风险低。
而中国内的家电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所以这也在客观上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
随着“家电下乡”的进行,将会从政策上鼓励更多家电行业新进入者。
随着家电行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细分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差异化,多元化。
尽管进入门槛低,资金和技术限制使得许多新进入者难以进一步发展。
虽然中国家电行业十几年高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格局,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新进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虽然会对海尔的细分市场产生影响,但总体上不会对海尔地位产生影响。
继成功挤占中国饮料、化妆品市场后,尝到甜头的外国跨国公司又盯住了我国的家电工业,随着外国家电品牌大举进攻中国家电市场的同时,我国家电行业的品牌一个个在被蚕食着。
这使得以海尔为代表的本土品牌面临更大的冲击。
新进入的外国公司将对海尔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产生影响。
1、网络时代到来带来的变化中国电子商务时代方兴未艾,特别是在近几年通过淘宝等企业在消费教育、支付手段、第三方物流等方面的逐渐成熟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品类上的消费范围在不断扩大,从书籍到婴幼儿用品,再到标准化服装,甚至已经扩展到IT数码。
而最近一年来家用电器已经开始完全进入到电子商务的视线中,并开始在实际销售上呈高速扩张和增长!消费金额也随着商品的变化呈现出向高金额商品消费上进发。
2、网上销售给家电业带来巨大机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73.9%的网民“经常浏览”或“有时浏览”电子商务网站,只有2.8%的人“从来不浏览”。
与以往相比,更多的网民开始接触电子商务。
在浏览过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中,有31.9%的网民最近一年内曾通过网络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
目前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一是“节省时间”和“操作方便”。
其他如“节约费用”约占33.4%;“出于好奇,有趣”也是用户提及较多的进行网络购物的原因,其比例约占32.6%.3、国内二三线市场发展迅速国内二三线市场,随着网上购物的迅速发展,商品价格、产品信息正在变得透明化。
SWOT分析法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以海尔企业为例SWOT分析法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以海尔企业为例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挑战。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战略,并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的分析。
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识别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并有效利用机会和应对威胁。
本文将以中国家电巨头海尔企业为例,详细介绍SWOT分析法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
一、SWOT分析法的概述SWOT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战略方向。
其中,S代表Strengths(优势),W代表Weaknesses(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机会),T代表Threats(威胁)。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企业可以准确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并且抓住机会、应对威胁。
二、海尔企业的SWOT分析1. 优势:(1)品牌知名度广泛: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知名品牌,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口碑,可以借助此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2)创新能力强:海尔一直以来致力于产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领先行业的智能家电产品,并且建立了全球创新网络,可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3)全球化布局: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具备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灵活调整战略的能力。
2. 劣势:(1)产品线相对单一:海尔的主要产品为家电产品,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产品线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经营的优势。
(2)部分市场份额下滑:尽管海尔在国内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在某些市场领域市场份额出现下滑,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3)品牌定位有待提升:海尔在市场中的定位相对于其他国际品牌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和口碑。
3. 机会:(1)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国内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海尔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可进一步提升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对海尔集团的S W O T分析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
对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
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
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集团援建了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SWOT分析。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分析报告评阅表关于青岛海尔SWOT战略评估分析报告一.青岛海尔公司简介(一)公司简介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
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
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
201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2007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同时线上交易额实现548亿元,同比增长2391%。
根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4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电零售量第六次蝉联全球第一,并首次突破两位数的市场份额增长。
同时,海尔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的全球品牌份额也分别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海尔在全球有5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CEO张瑞敏,男,汉族,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高级经济师。
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三)企业文化创新文化: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
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四)品牌价值与标识品牌价值:自2002年海尔集团以489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首次问鼎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以来,2012年,海尔集团以962.8亿元(人民币)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2014(第20届)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研究揭晓,海尔以品牌价值1038亿元继续稳居中国百强品牌之首,连续13年蝉联最有价值品牌榜第一名。
海尔的SWOT分析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207亿美元)。
下面是有关海尔的SWOT分析SWOT表:
SWOT矩阵:
内部环境
SO战略:WO战略:
一是内部组织结构的转移;一是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坚持注
二是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重科技创新实现企业信息化。
不是指产品出口,,而是海外建厂、二是精简广而泛的产品,告优质办公司;产品明显体现企业优势。
外三是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三是加强传播和公关技巧。
部做到前端设计,后端服务。
环ST战略:WT战略:
境一是坚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一是停止多元化,提升核心产品
二是保证高效的内部结构;优势;
三是维持好供销渠道。
二是维持好原有的供销渠道。
北门晋南饼屋分析
SWOT表:
SWOT矩阵:
内部环境
SO战略:WO战略:
1、保持价格优势;1、全天只提供优质饼和粥、汤;
2、改善环境;2、保持环境良好。
3、提高质量;
外4、提高效率,全天提供
部优质服务。
环ST战略:WT战略:
境提高饮食质量,保持价格1、尽力保持环境良好;
优势。
2、取消自己不拿手的饮食种
类。
用swot分析法对海尔进行综合分析?海尔简介: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的SWOT分析:S 优势:海尔集团从一个亏损147万元涉临倒闭的小厂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名列前茅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其间除改革开放给企业创造的发展机遇,以及其创造了一整套缜密的经营管理方式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海尔管理的特色。
海尔的管理特色使之成为海尔企业的优势之一;1、高科技质量占据市场制高点;海尔的高质量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是仅仅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即可,而是适应市场的需求,利用高科技创造高质量,有了技术上的高起点,才有质量的高起点2、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对完善的网络,应该是有较好的销售网络;3、国际星级量一条龙服务;海尔集团于1996年向裕推出"国际星级一条龙服务"。
其核心内容是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购买,以上门设计服务到上门安装,从产品使用到回访服务,不断满足用户新的要求,并通过具体措施使开发、制造、售前、售中、售后、回访个环节的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4、"三分天下"两分在外的市场策略;张瑞敏从宏观角度,把世界经济格局分为十大经济协作区,由此确定"三分天下"的市场全球化战略布局,即国内市场销售1/3,海外市场销售8/3,境外建厂辐射1/3。
这里的1/3不是指销售量,而是三种不同的经营方式。
海尔的SWOT分析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
下面是有关海尔的SWOT分析: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
"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
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有时还包括: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难得有一名老总能够对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
相对于国外企业,海尔的信息化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2001年与1995年的DELL所处的环境早已大不相同;在全球internet的大范围普及和国际化大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扩张局势下,海尔在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当然更容易取得成绩劣势:海尔在传播和公关技巧方面十分欠缺,这将使中国未来的收购企业十分困难。
海尔公关方面欠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知识的考察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
海尔这些年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毫不怀疑它的国际化。
信息化进行得如火如荼,内部的信息化还好说,外部的信息化,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却一直处于两难境地,采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
海尔的愿望是好的,它希望它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够跟上它自己,但实际情况与预计却是大相径庭,没有人能跟得上海尔的步伐,海尔最终是孤掌难鸣。
试问有哪些家能够真正与海尔实现网上订单?个别用户的点菜式订货究竟是不是新闻噱头?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通,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无功。
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也许是海尔始料未及的,但也可能就算是知道这个结果,也要硬着头皮上,谁让它是海尔呢!海尔就是要处处争第一!机会:海尔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的企业文化,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市场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市品牌是帆,用户为师——海尔的品牌营销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的服务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国际化的海尔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海尔的管理之。
海尔在未来的时间里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继续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为基准。
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实现企业信息化。
同时伴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海尔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海尔的发展机会在于要把握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海尔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三个转移。
一是内部组织结构的转移;二是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不是指产品出口,而是说要海外建厂、办公司;三是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做到前端设计,后端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还而应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创世界名牌。
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很多威胁,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势。
此外还而应该向多产业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面对海尔的信息化,国内同行们大约是一边看海尔外部信息化的热闹,一边加紧自身内部信息化的推进,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使海尔如芒刺在背,敢于吃螃蟹的也许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成功者。
海尔外部信息化的停滞不前,也给国内的信息化产业当头一棒;可以预见到,一旦外部信息化的时机成熟,从技术角度上讲,谁也不会比谁慢多少;倘若撇开这些年来的海尔品牌宣传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们外部信息化的成长也只是旦夕之间。
总结: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我们要防微杜渐。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案例三:沃尔玛(Wal-Mart)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沃尔玛是著名的零售业品牌,它以物美价廉、货物繁多和一站式购物而闻名。
●沃尔玛的销售额在近年内有明显增长,并且在全球化的范围内进行扩张.(例如,它收购了英国的零售商ASDA)●沃尔玛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是由先进的信息技术所支持的国际化物流系统.例如, 在该系统支持下,每一件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每一间卖场的运输、销售、储存等物流信息都可以清晰地看到。
信息技术同时也加强了沃尔玛高效的采购过程。
●沃尔玛的一个焦点战略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优秀的人才是沃尔玛在商业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沃尔玛投入时间和金钱对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并建立忠诚度。
劣势Weaknesses●沃尔玛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零售帝国。
尽管它在信息技术上拥有优势,但因为其巨大的业务拓展,这可能导致对某些领域的控制力不够强。
●因为沃尔玛的商品涵盖了服装、食品等多个部门,它可能在适应性上比起更加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竞争对手存在劣势。
●该公司是全球化的,但是目前只开拓了少数几个国家的市场。
机会Opportunities●采取收购、合并或者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其他国际零售商合作,专注于欧洲或者大中华区等特定市场。
沃尔玛的卖场当前只开设在在少数几个国家内。
因此,拓展市场(如中国,印度)可以带来大量的机会。
●沃尔玛可以通过新的商场地点和商场形式来获得市场开发的机会。
更接近消费者的商场和建立在购物中心内部的商店可以使过去仅仅是大型超市的经营方式变得多样化。
●沃尔玛的机会存在于对现有大型超市战略的坚持。
威胁Threats●沃尔玛在零售业的领头羊地位使其成为所有竞争对手的赶超目标。
●沃尔玛的全球化战略使其可能在其业务国家遇到政治上的问题。
●多种消费品的成本趋向下降,原因是制造成本的降低。
造成制造成本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外包向了世界上的低成本地区。
这导致了价格竞争,并在一些领域内造成了通货紧缩。
恶性价格竞争是一个威胁。
案例四:星巴克(Starbucks)SWOT分析•优势-星巴克集团的盈利能力很强,2004年的收入超过6亿美元。
•劣势-星巴克以产品的不断改良与创新而闻名。
(译者注:可以理解为产品线的不稳定)•机会-新产品与服务的推出,例如在展会销售咖啡。
•威胁-咖啡和奶制品成本的上升。
Strengths(优势)●星巴克公司是一个盈利能力很强的组织,它在2004年盈利超过六亿美元.同年该公司所产生的收入超过五十亿美元。
●通过提供声誉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它已经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的咖啡品牌。
他在全世界的40个主要国家已经有了大约9000个咖啡店。
●2005年星巴克被评为《财富》最佳雇主100强公司之一。
星巴克重视员工,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雇主。
●该组织具有很强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使命,'星巴克致力于做行业的佼佼者。
Weaknesses(劣势)●星巴克在新产品开发和创造享有声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创新仍有容易受到动摇可能。
●它对于美国市场的依存度过高,超过四分三的咖啡店都开在自己的老家。
有人认为他们需要寻求一个投资组合的国家,用来分散经营风险。
●该组织依赖于一个主要的竞争优势,即零售咖啡。
这可能使它们在进入其他相关领域的时候行动缓慢。
Opportunities(机会)●星巴克非常善于利用机遇。
●在2004年公司和惠普共同创建了CD刻录服务,在圣莫尼卡(美国加州)咖啡馆,顾客可以制作他们自己的音乐CD 。
●在它的咖啡店里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如平价产品。
●该公司有机会扩大其全球业务。
新的咖啡市场,如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都开始出现。
●为共同品牌与其他厂商的食物和饮料,和品牌特许经营权的制造商的其他商品和服务都具有的潜力。
Threats(威胁)●谁知道在未来,咖啡市场会增长并且保有客户,还是会出现新品种饮料或休闲活动从而取代咖啡?●星巴克面对着咖啡原料和乳制品成本上升的局面。
●由于其概念被市场认可,在1971年西雅图,星巴克的成功吸引许多竞争对手纷纷进入市场或复制品牌,从而构成潜在威胁。
●星巴克'使命是建立星巴克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咖啡,同时保持我们成长的原则。
'以下六个指导原则将帮助我们的措施是否恰当,我们的决定'呢?然后回到星巴克。
EB电子商务分公司SWOT分析EB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平台技术、功能价值和价值实现情况,还包括团队能力和平台服务价格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从EB的内部要素我们不难汇总出相关内部要素对比同行竞争对手电子采购平台的优势和劣势: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S):1、平台技术水平领先、功能完整2、收费低相对竞争对手的弱势(W):1、现有人员不熟悉总公司家电电子主业务2、平台利用率低3、平台客户化开发少另一方面,EB的外部要素是:对内服务对象(总公司资财部)、对外部服务对象(现有和潜在的供应商企业),以及平台系统提供者和社会上电子商务的大气候,根据现实情况我们汇总了外部要素对EB造成的机会空间和威胁:外部环境的机会(O):1、可选供应商企业数量多2、供应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外部环境的威胁(T):1、总公司资财部对电子采购的认同不足2、现有结算条件苛刻、采购量小3、系统升级、改变成本大根据初步汇总的各要素,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现有的EB人员不熟悉总公司家电电子主业务,使得在就传统采购移植到电子商务模式问题与供应商、总公司资财部进行协作沟通时存在知识、理念上的隔阂,既没有帮助企业抓住外部供应商机会,也很难及时、有效改变总公司资财部对电子采购认同不足这个威胁约束存在的状况;而且正是这同一个约束因素,造成了平台利用效率方面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