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1 KB
- 文档页数:2
输液的原理医院里的护士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给患者输液.小雨发现照这样做法,护士为患者多次更换药瓶比较麻烦,于是就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瓶串接的方案.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药液为何会匀速滴下?但为何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2)图乙中哪个药瓶中的药液先流完?(3)输液结束时,若不及时从病人身上拔下针头,病人的血会倒流入瓶中吗?(4)根据病房的现有条件,如果要估测出输液过程中的一滴药液的质量,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请写出表达式,并简要说明实验中作了哪些近似处理.解:(1)因为随着药液流出,瓶中的液柱稍有降低,上方气体体积稍有变大,压强稍有减小,使得瓶口处的总压强稍小于外界大气压,外大气压强就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补充,使瓶口处的压强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大气压,使药液能均匀稳定地滴下,不随瓶中药液的逐渐减少再改变.而开始时瓶中气体的压强大约为一个大气压,瓶口处的压强大于一个大气压,所以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2)甲瓶的药液先流完.因为甲乙丙三瓶采用串联的方式,其工作情况是这样的:药液从丙瓶中流下,丙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乙瓶中空气将乙瓶中药液压入丙瓶补充,是丙瓶液面保持不变;药液从乙瓶中流至丙瓶后,乙瓶中体积增大,压强下降,甲瓶中空气将甲瓶中药液压入乙瓶补充,是乙瓶液面保持不变;药液从甲瓶中流至乙瓶后,甲瓶中体积增大,压强下降,大气压将外界空气压入甲瓶,甲瓶中液面下降;液体如此流动,直到甲瓶中的药液全部流完,这时甲瓶中空气与外界直接连通,连接甲乙两瓶的管子相当于甲瓶当初的进气管;以后的过程是药液从丙瓶中流入血管,乙瓶中药液流入丙瓶补充,空气流入乙瓶,直至乙瓶中药液流完,乙瓶与大气相通.然后才是空气直接进入丙瓶,直至丙瓶中药液逐渐流完.(3)若不改变吊瓶的高度,输液结束时,即便不能及时从病人身上拔下针头,病人的血也不会倒流入瓶中。
因为,药液之所以会流入人体,是因为输液管中液体压强大于血管中血液的压强,当输液管中液柱逐渐变低,液柱压强等于血管中血液的压强时,液体将不再流动。
1、静脉输液的原理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原理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2、静脉输液的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3、静脉输液的反响:发热反响;最常见的,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
静脉炎的处理:马上停止局部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可在局部用95%乙醇或50%酸镁热湿敷。
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体位端坐位、两腿下垂。
高流量吸氧20—30%酒精空气栓塞:体位左侧卧位或头低足高位。
4、输液部位:上肢静脉:手背静脉、头静脉、肱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下肢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头皮静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5/查对制度,三查八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姓名、药名、浓度、剂量、床号、有效期、时间、方法。
6、臀大肌注射定位法:〔1〕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画一水平线,再从髂脊最高点做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局部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2〕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即为注射部位..7、皮下注射角度30·—40·,肌肉注射角度90·,静脉注射角度15·—30·8、留置针一般可保存3—5天,最多不超过7天。
9、女性导尿顺序,初步消毒,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外到内。
顺序阴阜、大阴唇、小阴唇、最后一个棉球消毒尿道口,再次消毒,原则由上到下,由内到外。
顺序尿道口、小阴唇、尿道口。
女性导尿插入4—6CM.。
见尿后插入1—2CM。
10、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手持持物钳的上1\3局部,保持前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无菌持物钳前端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消毒液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枯燥持物钳存放应4小时更换一次。
11、无菌溶液开瓶后24h内可使用。
12、铺好的无菌换药盘,有效期不得超过4h。
13、医疗垃圾的分类,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化学性垃圾、病理性垃圾、药物性垃圾。
14、常见的输液故障:一、溶液不滴〔1〕针头滑出静脉外〔2〕针头斜面紧贴静脉壁〔3〕确定针头堵塞〔4〕压力过低*〔5〕静脉痉挛二、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静脉输液物理原理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用于给予患者药物、营养液、生理盐水等液体,以维持体内的生理功能。
静脉输液的原理涉及到多个物理学概念和原理,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静脉输液的基本原理静脉输液是将液体通过输液管道注入患者的静脉中,以达到治疗或维持生命的目的。
输液管道通常由输液器、输液管和注射针组成。
静脉输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静脉内压力和液体的流动性质,将液体从输液器中推入患者的静脉内。
静脉输液的原理涉及到多个物理学概念和原理,如压力、流量、阻力、粘度等。
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二、压力的作用压力是静脉输液中最基本的物理概念之一。
在输液过程中,液体从输液器中流入输液管,然后通过注射针进入患者的静脉。
这个过程中,输液器中的液体受到重力和大气压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压力。
当输液器中的液体压力大于静脉内的压力时,液体就可以顺利地流入患者的静脉内。
静脉内的压力是由心脏泵血和血管壁弹性的作用决定的。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被推入血管内,产生一定的压力。
而当心脏舒张时,血液则会回流到心脏中,血管内的压力也会降低。
此外,在血管内,血液的流动也会受到血管壁的阻力和粘滞力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压力。
三、流量和阻力的关系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液体通过输液管道的量。
在静脉输液中,流量的大小受到输液器中液体压力和输液管道的阻力的影响。
输液管道的阻力主要来自管道内壁的摩擦力和液体通过管道时所产生的阻力。
当输液管道内的阻力增大时,液体的流量就会减小。
为了保证输液的流量和速度,输液器和输液管道的设计和选材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输液器的设计应该尽量减小液体的阻力和摩擦力,以增加液体的流量和速度。
而输液管道的材质和内径也会对阻力和流量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内径越大的输液管道,阻力就越小,流量就越大。
四、粘度的作用粘度是指液体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力。
在静脉输液中,液体的粘度也会对输液的流量和速度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液体的粘度越大,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力也就越大,流量和速度也会减小。
静脉输液应用的物理原理是1. 引言静脉输液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溶液直接注入患者的静脉中,以达到快速、有效地输送药物或液体的目的。
静脉输液的应用依赖于一系列物理原理,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原理。
2. 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及其力学性质的科学。
在静脉输液中,流体动力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流体动力学原理:2.1 流体的压力传递在静脉输液中,医生会通过输液袋中的液体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药物或液体能够顺利地进入患者的静脉系统。
这种压力的传递是基于流体动力学中的布达利定律。
布达利定律指出,流体中的压力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的任意两点之间是相等的,因此输液袋中的液体压力能够在输液管道中传递到患者的静脉中。
2.2 流体的速度和阻力流体的速度和阻力也是静脉输液中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
当液体通过输液管道进入患者的静脉时,会受到管道内壁的摩擦力和阻力的影响,导致流体速度的变化。
为了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液体的黏度来调整输液的速度和流量。
3. 静脉输液器的工作原理静脉输液器是用于控制和调节输液速度的设备。
它基于一系列物理原理实现对液体流入患者静脉的控制,以下是一些静脉输液器的工作原理:3.1 重力输液器重力输液器是最常见的一种输液器,它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液体从输液袋流入患者的静脉。
重力输液器的原理是将输液袋放置在较高位置,使得液体通过输液管道自由流动到患者体内。
医生可以通过调整输液袋的高度来控制输液的速度。
3.2 电动输液器电动输液器是一种通过电动机驱动输液的设备。
它能够精确地控制液体的流速,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电动输液器的原理是利用电动机驱动输液袋内的滚轮或活塞,使液体以指定的速度流入患者的静脉。
4. 输液相关的安全问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一些与物理原理相关的安全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1 静脉壁损伤在输液过程中,如果输液针或输液管道插入静脉时没有正确操作,可能会导致静脉壁损伤。
高中物理知识揭秘医疗中的滴液现象静脉滴注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与护理操作,患者通常情况下都是“跟着感觉走”,自始至终不太在意滴速的快慢。
实际情况是,随着输液瓶内液面的降低,滴速也越来越慢,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又该如何控制达到“匀速滴液”的良好效果呢?一、静脉滴注的医疗常识1.输液器的滴系数输液器的滴系数是指每毫升药液的滴数,目前常用一次性输液器的滴系数有10、15、20共3种型号。
在临床输液治疗中,经常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输液量、药物性质等情况计划输液时间,并通过调整滴管上的流量调节阀调整每分钟输液滴数。
2.滴斗内液体高度输液器滴斗内液面高度等于或小于液滴自然长度时,由于滴管内液面干扰液滴的自然形成、破坏液滴表面张力从而使液滴变形、变小而过早下落;输液滴数增快,表面上给人造成了输液速度增快的假象,同时也无法再根据输液滴数来正确计算出输液速度。
因此,一般将滴斗内的液面调整在滴斗高度的1/2至1/3范围内。
3.静脉滴注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即靠药液水柱压与静脉压的压力差,将瓶内液体输入静脉。
当药液水柱压力一定时,由于静脉压的降低,使压力差加大,输液速度则相对较快,随着血容量的增加静脉压升高,压力差缩小,输液速度则有所减慢。
静脉压和测量的位置有关,坐姿下肘前静脉压约为10cm水柱,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的“回血”状态下输液管内血液的高度。
二、物理现象分析通常,输液过程开始以后,吊瓶的高度和调节阀的开度就保持不变。
在t1时刻瓶内液柱液面最高、压强最大;随着时间的增加,液面逐渐下降、压强逐渐减小,显然滴速会越来越慢。
如果希望在整个过程中滴速不变,则可以通过提升输液瓶高度来达到提升液面、保持液柱压强不变,从而达到预期的“匀速滴液”的目的。
(1)t1至t2时间段:该区域内,可以将液柱看作均匀变化的圆柱体,液面的变化呈线性,同时很容易得出:(2)t2至t3时间段:该区域内,可以将液柱看作非均匀变化的圆椎体,液面的高度变化呈非线性。
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
静脉输液是将药物或营养溶液通过注射器或输液器等设备,经过静脉直接输入人体静脉血液循环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基于以下物理原理:
1. 重力原理:静脉输液通常利用重力作用实现液体流动。
药液通常放置在较高的位置,通过输液器的滴管或注射泵,利用重力将药液从容器流入静脉。
重力作用使得液体在管路中产生压力差,推动液体流动。
2. 流体动力学原理:液体输注过程中产生的输液速度受到管路阻力、管道直径、液体黏度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液体在管路中的流速与管道的压力差成正比,与管径的四次方成反比,与液体黏度成反比。
输液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来控制输液速度。
3. 毛细血管作用:静脉输液时,液体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静脉血管,然后在血管中通过毛细血管作用扩散到组织细胞中。
毛细血管作用是指液体从血管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液体从血管管壁的毛细血管壁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进入组织细胞中。
总结起来,静脉输液通过重力作用和流体动力学原理实现液体在管路中的流动,同时通过毛细血管作用将液体输送到组织细胞中。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将药物或营养溶液输送到人体循环系统中,快速发挥治疗效果。
小张同学最近因为感冒发热去医院受静脉输液,在观察了整个输液过程后,他产生了一系列问题:1.当输液瓶口刚插入瓶时,有时为何有药液冲出?2.输液瓶为何要插两根管子?3.为何针头刚插入血管时有血液冲出?4.输液瓶为何要吊在高处?5.“吊针”为什么会匀速滴注?6.当药液滴注完时,空气会进入静脉吗?其实,静脉输液主要是利用压强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人体内的.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1,当护士用针筒把药剂压入瓶子内时,瓶内空气体积变小,空气压强P内增大,因p内>pO,所以当输液针头插入瓶口时,就有药液被压出来,且速度很快,直至p内>pO。
2.假设刚开始时瓶内空气压强等于大气压pO,瓶口处的压强为pA=pO+rou 液gh,当输液针插入瓶口后,因pA>pO,所以有一部分药液经管子流出。
当药液高度降低到,瓶内空气变大,压强变小,A减小,当pA=pO时,药液就不再流出,所以要用另一根管子将瓶内与大气连通。
3.由于心脏的收缩,在静脉中有附加压强p'。
而护士在给病人打“吊针”前,都是把药瓶挂在架子上,接着打开输液管中的调节器,随着药液向下流,排出管中的空气后,关闭调节器(此时药液不流动),从而使调节器上下液柱隔断。
护士在把针头刺入病人静脉前,调节器是关闭的,针头刺入病人静脉时,由于静脉中血液的压强大于调节器以下至针头内的压强,所以静脉内血液冲入管内。
护士正是根据有血液冲出,才判断针头已刺进静脉,不需重刺。
此时,迅速打开调节器和绑在手臂上的橡胶管,药液的压强大于血压,血液又很快随药液进入静脉。
4.人处于大气中,人体内的液体压强等于大气压强O,所以静脉内真实压强为p=pO+p'。
吊针时,药液通过进气管与大气相通,故药液底部的压强必须大于人体静脉内血液的压强pO+p',才能使药液进入静脉。
通常输液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药液底部压强就要更大。
所以,药瓶要挂在一定高度的支架上端,使rou液h2g足够大。
静脉输液的基本原理
静脉输液的基本原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的物理原理,使液体输入到人体静脉内。
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
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液体瓶有一定高度,从而形成足够的水柱压;
液面上方必须与大气相通,(除液体软包装袋),使液面受大气压的作用;
输液管道通畅,不得扭曲、受压,针头不得堵塞,并确保在静脉管腔内。
水柱压——正常情况下静脉压力大于大气压力,输液时溶液瓶应挂于距穿刺部位约50~60cm高度,形成一定水柱压,使水柱压大于静脉压,输液溶液顺利流向病人血管内。
静脉输液的目的及适应证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患者。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常用于脱水、酸碱平衡紊乱者,如剧烈呕吐、腹泻、大手术后。
3.胃肠外营养。
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用于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意识不清、口腔疾病等患者。
4.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等。
5.抗肿瘤治疗。
如各种肿瘤的化疗。
6.疼痛治疗。
7.输血。
静脉输液的部位。
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为哪些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注射将药物或其他治疗液体直接输送到人体的血液循环中,以达到治疗和恢复健康的目的。
其物理原理涉及到液体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人体循环系统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液体流动的基本原理。
液体在输液管、注射器和静脉等通道中的流动受到管道内液体运动的阻力以及液体粘性的影响。
因此,输液速度需要根据管道截面积、液体粘性以及通道的长度来调整。
在输液过程中,通过调整输液速度可以确保液体顺利地被输送到人体的循环系统中。
其次,人体循环系统的特点也是静脉输液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人体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将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并通过静脉将代谢产物和废物带回肺部、肾脏等排泄器官进一步处理和排出体外。
而静脉系统具有低压力、大容量的特点,且呈现树枝状的分布,使得静脉输液不易产生压力过大和容量过载的问题。
同时,静脉输液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装置和技术手段来确保输液过程的顺利进行。
常见的输液装置包括输液器、输液管和注射器。
输液器通常由容量调节器和流速控制装置组成,能够根据临床需要调整输液速度。
注射器则用于将药物或治疗液体通过输液管插入人体的静脉中。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设备如输液泵和静脉针等也常常用于静脉输液过程中。
最后,静脉输液还需要考虑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输液管道的密封性,以防止空气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气栓等并发症。
同时,输液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感染的风险,经常更换输液管和静脉针,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
总结起来,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主要涉及到液体流动的基本原理、人体循环系统的特点以及输液装置和技术手段的运用。
通过正确调节输液速度、注意静脉通道的密封性以及遵循无菌操作等原则,可以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和有效。
输液用的什么物理原理是输液是指将药物或液体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到人体内部以进行治疗或补充水分的一种医疗行为。
输液使用的物理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渗透压、毛细血管压、静脉压力以及重力等。
首先,渗透压是输液物理原理中的重要概念。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对水分子的吸引力,可以决定液体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渗透性。
输液时,通过调节输液液体的渗透浓度,使得输液液体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近,从而实现药物或液体的渗透均衡,促进液体进入细胞内,供给细胞所需的水分和营养。
其次,毛细血管压是输液物理原理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毛细血管压是指血液在毛细血管内的压力,是继静脉压力之后的又一重要动力。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通过注射针头和输液管道进入静脉系统,进而进入毛细血管。
由于血液流动的作用,液体在输液过程中会受到毛细血管压的影响,使液体顺利进入细胞内。
再次,静脉压力也对输液起着重要的影响。
静脉压力是指静脉内的血液压力,是输液液体在输液管道中流动的驱动力之一。
当输液管道与静脉连接时,输液液体会受到静脉血液的推动作用,通过静脉压力将液体顺利输送到需要的部位,达到治疗或补液的目的。
最后,重力也是输液的物理原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重力是地球上物体下落的原因之一,也是液体在输液过程中流动的主要推动力。
在传统的输液过程中,输液袋通常被悬挂在高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从输液袋中流向人体。
输液液体通过输液管道进入静脉系统后,在受到营养需求的器官或组织的引力作用下沿着血管系统流动,实现药物的输送。
综上所述,输液使用了多个物理原理来实现药物或液体的输入。
渗透压通过调节液体的渗透浓度使药物进入细胞内。
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力则推动液体在输液过程中的流动。
而重力则通过液体在输液袋和输液管道中的流动来实现药物输送。
这些物理原理的综合作用使得输液能够高效、安全地进行。
吊瓶的原理
吊瓶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它通过输液管将药物或营养液输送到患者体内,
起到治疗和滋养的作用。
吊瓶的原理是基于重力和液体的物理特性,通过高低压差和管道的连通来实现液体的输送。
首先,吊瓶的原理是基于重力的作用。
当药物或营养液被装入吊瓶中后,通过
将吊瓶悬挂在一定高度的支架上,利用地球引力的作用使液体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这种自然的物理过程使得液体能够顺利地输送到患者的体内。
其次,吊瓶的原理还涉及到液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
输液管道通过连接吊瓶
和患者的静脉通道,液体在管道中的流动需要通过一定的压力来推动。
吊瓶中的液体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液体能够顺利地流向患者的体内。
除此之外,吊瓶的原理还包括了液体的连通和控制。
输液管道需要保持畅通无阻,确保液体能够顺利地流动到患者的体内。
同时,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来控制液体的流速和流量,以达到治疗和滋养的效果。
总的来说,吊瓶的原理是基于重力和液体的物理特性,通过输液管道的连通和
控制来实现药物和营养液的输送。
它在医疗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咱今儿就来唠唠静脉输液这档子事儿哈。
你说这静脉输液,就好像是给身体开了个小口子,然后把好东西直接送进去。
就跟那水管子往水缸里灌水似的,只不过这水管子跑到咱身体里啦!那这静脉输液是咋工作的呢?其实啊,就靠那点压力差。
药水在瓶子或者袋子里,比咱身体里的压力高,这不就顺着管子流进去啦。
你想想,要是没这压力差,那药水还不得在那干瞪眼,不往身体里跑呀!这就好比水往低处流,自然而然的事儿。
咱再说说这输液的管子,细细长长的,就跟那小蚯蚓似的。
可别小瞧了它,它可是药水通往身体的“高速公路”呢!药水顺着这“高速公路”一路畅行,直到到达目的地——咱的血管里。
有时候输液的时候,护士姐姐会给咱调调那速度。
这速度可重要啦!调快了,身体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么多;调慢了,又怕效果来得太慢。
就跟那吃饭似的,吃得太快容易噎着,吃得太慢又饿得慌。
所以护士姐姐可得把握好这个度。
还有啊,输液的时候咱可得老实点,别乱动。
万一不小心把针给弄歪了,那可就麻烦啦!就好像你正走在路上好好的,突然被石头绊了一跤,多闹心呀!而且这输液的部位也得注意,要是老在一个地方扎针,那地方不得“抱怨”呀!你说这静脉输液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它就这么悄悄地在帮我们治病呢!虽然有时候输液会有点疼,但是为了能快点好起来,这点疼咱也能忍呀!这就跟那爬山一样,过程可能有点累,但是到了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就觉得一切都值啦!咱平时可得注意身体,别老让自己生病,不然就得去输液啦。
但要是真生病了,也别怕,有静脉输液这个小助手在呢!它会帮咱把那些坏家伙都赶跑,让咱的身体重新恢复活力。
所以呀,咱得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让它健健康康的,这样就不用总麻烦静脉输液啦!总之,静脉输液虽然看起来简单,可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咱可不能小瞧它哟!。
吊瓶输液的物理原理吊瓶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将药物或营养液输送到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和滋养的目的。
其物理原理主要包括重力作用、毛细血管渗透压和输液速度三个方面。
首先,吊瓶输液的物理原理之一是重力作用。
在输液过程中,药液或营养液通过输液管道从高处的输液瓶流向患者的静脉血管。
这是因为地球引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自然地沿着输液管道向下流动,最终进入患者的血管系统。
因此,输液瓶的高度和位置对输液速度和流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医护人员通常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来调整输液瓶的高度,以确保药液或营养液能够以适当的速度输送到患者体内。
其次,毛细血管渗透压也是吊瓶输液的物理原理之一。
人体的血管壁由毛细血管组成,而毛细血管壁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当输液液体进入血管系统后,其中的溶质会通过毛细血管壁向血管外渗透,而水分则会向血管内渗透,最终达到渗透平衡。
这种渗透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输液过程中液体输送的重要物理原理之一。
最后,输液速度也是吊瓶输液的物理原理之一。
输液速度的快慢会直接影响到药液或营养液的输送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药物滥用或不良反应,而过慢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或营养液的吸收。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来调整输液速度,以确保输液过程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吊瓶输液的物理原理主要包括重力作用、毛细血管渗透压和输液速度三个方面。
这些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医护人员正确进行输液治疗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过程。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吊瓶输液的物理原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和配合医疗治疗过程。
静脉输液考试试题及答案(二)静脉输液考试试题及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1、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是(A)A、空气的大气压和液体静压B、液体的压强C、静脉负压D、液体的压力2、配置瓶装粉剂药物时,为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穿刺时针头与胶塞平面的最佳角度为(D)A、45°B、55°C、65°D、75°3、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最佳的进针角度为(C)A、10°~ 20°B、20°~ 30°C、35°~ 40°D、60°~ 70°4、输液完毕拔针的最佳时机是(A)A、病人卧位时输液器内液面高度为12cmB、病人坐位时输液器内液面高度为12cmC、病人卧位时输液器内液面高度为14cmD、病人卧位时输液器内液面高度为20cm5、PICC首选的静脉为(C)A、肘正中静脉B、头静脉C、贵要静脉D、股静脉6、具有合成、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是(C)A、静脉壁外膜中的神经纤维B、静脉壁中层的平滑肌C、静脉壁内膜中的内皮细胞D、静脉壁内膜中的基质膜7、静脉曲张最易发生在(A)A、小腿的浅静脉B、远端股静脉C、远端腘静脉D、小腿的深静脉8、贵要静脉属于(C)A、微静脉B、小静脉C、中静脉D、大静脉9、根据静脉血回流的走向,头静脉直接注入(D)A、上腔静脉B、颈内静脉C、头臂静脉D、腋下静脉10、关于深静脉置管,下列哪类叙述不精确(D)A、锁骨下静脉置管易发生气胸B、气管切开者不宜取颈内静脉置管C、血液高凝状况者不宜取股静脉置管D、吐逆、躁动及不协作者可取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11、最容易发生血栓的血管是(C)A、下肢动脉B、上肢动脉C、下肢静脉D、上肢静脉12、发生药液渗漏时,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的药物是(C)A、50%GSB、氯化钙C、阿拉明D、碳酸氢钠13、由于大量液体渗漏引起局部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是(D)A、渗透性损伤B、局部酸碱平衡失调C、缺血性坏死D、机械性压迫14、抗生素引起的最常见的不良反映是(A)A、过敏反应B、毒性反应C、特异性反应D、二重感染1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一般不良反应(D)A、嗜睡B、恶心呕吐C、直立性低血压D、药物依赖性16、25%GS与硫喷妥钠配伍时可(B)A、发生沉淀B、发生混浊C、毒性增长D、效价下降17、哪类胶体液不是主要用于扩容(B)A、右旋糖酐-70B、、右旋糖酐-40C、海脉素D、佳乐施18、可与硫酸庆大霉素配伍的药物是(C)A、青霉素钠B、青霉素钾C、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D、头孢拉定19、利血平可插手哪类液体静滴(A)A、0.9%NSB、5%GSC、10%GSD、5%GNS20、输液微粒的危害不包孕(D)A、血管栓塞B、肉芽肿形成C、热原样反应D、过敏反应321、经输液进入人体的微粒酿成的危害最严峻的是(A)A、婴幼儿B、老年病人C、肿瘤病人D、心脑血管病患者22、为减少药液配制过程中微粒的污染,应控制安瓿锯痕长为(C)23、关于经外周穿刺的中心型静脉导管(PICC)的叙述,正确的是(D)A、插管操作较复杂,损伤较大B、感染发生率高C、需频繁更换导管D、放置时间可为5天—1年24、关于液体排泄与外渗的叙述精确的是(B)A、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B、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C、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D、一切药液渗漏到血管之外均称为外渗25、因为药液渗漏引发的局部改变,下列哪项叙述不精确(D)A、高渗性药液多为急性毁伤,药液渗漏跨越24小时平日不能规复,局部皮肤有惨白转暗红B、碱性药液即使渗漏范围不大,但累及深部组织C、细胞毒药液渗漏后可引发皮下脂肪坏死D、药液渗漏极少形成神经毁伤26、液体渗漏的发生缘故原由哪项除外(B)A、患者过度活动或烦躁B、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不足C、选择穿刺部位不当D、针头斜面穿透血管壁27、机械性静脉毁伤与哪些身分无关(D)A、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B、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C、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D、药液浓度过高28、哪项不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D)A、多发性和普遍性B、临床表现的多样性C、多发生在首次用药中D、可预知性29、药液配制进程中控制微粒的步伐哪项除外(D)A、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B、合理用药,注意配伍C、把好药液配制关D、多种药物联用时尽量利用大包装液体一次性输入A、先盐后糖B、先晶后胶C、先慢后快D、液体交替31、患者,女,46岁,室性心律失常,医嘱:5%GS250ml+利多卡因500mg静滴,1mg/min。
输液的原理
欧阳光明(2021.03.07)
医院里的护士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给患者输液.小雨发明照这样做法,护士为患者屡次更换药瓶比较麻烦,于是就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瓶串接的计划.请阐发回答:
(1)图甲中药液为何会匀速淌下?但为何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2)图乙中哪个药瓶中的药液先流完?(3)输液结束时,若不及时从病人身上拔下针头,病人的血会倒流入瓶中吗?(4)根据病房的现有条件,如果要估测出输液过程中的一滴药液的质量,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请写出表达式,并简要说明实验中作了哪些近似处理.
解:(1)因为随着药液流出,瓶中的液柱稍有降低,上方气体体积稍有变年夜,压强稍有减小,使得瓶口处的总压强稍小于外界年夜气压,外年夜气压强就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弥补,使瓶口处的压强基本上坚持在一个年夜气压,使药液能均匀稳定地淌下,不随瓶中药液的逐渐减少再修改.而开始时瓶中气体的压强年夜约为一个年夜气压,瓶口处的压强年夜于一个年夜气压,所以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
(2)甲瓶的药液先流完.因为甲乙丙三瓶采取串连的方法,其工作情况是这样的:药液从丙瓶中流下,丙瓶中空气体积增年夜,压强下降,乙瓶中空气将乙瓶中药液压入丙瓶弥补,是丙瓶液面坚持不变;药液从乙瓶中流至丙瓶后,乙瓶中体积增年夜,压强下降,甲
瓶中空气将甲瓶中药液压入乙瓶弥补,是乙瓶液面坚持不变;药液从甲瓶中流至乙瓶后,甲瓶中体积增年夜,压强下降,年夜气压将外界空气压入甲瓶,甲瓶中液面下降;液体如此流动,直到甲瓶中的药液全部流完,这时甲瓶中空气与外界直接连通,连接甲乙两瓶的管子相当于甲瓶现在的进气管;以后的过程是药液从丙瓶中流入血管,乙瓶中药液流入丙瓶弥补,空气流入乙瓶,直至乙瓶中药液流完,乙瓶与年夜气相通.然后才是空气直接进入丙瓶,直至丙瓶中药液逐渐流完.
(3)若不修改吊瓶的高度,输液结束时,即便不克不及及时从病人身上拔下针头,病人的血也不会倒流入瓶中。
因为,药液之所以会流入人体,是因为输液管中液体压强年夜于血管中血液的压强,当输液管中液柱逐渐变低,液柱压强即是血管中血液的压强时,液体将不再流动。
因此不必担心病人的血会倒流入瓶中。
(4)收集数据和计算过步调如下:①从药瓶上的刻度读出药液的体积V;②当某一滴药液刚好落下时数“0”开始计时,当数到第“n”个液滴淌下时停止计时,记下所用时间t0;③算出连续两液滴淌下的时间间隔为:T= t0/n④记下完成一瓶滴注的时间t;⑤算出一瓶的总滴数N= nt/t0;⑥算出每滴药液的体积为:V0=V/N=Vt0/(nt);⑦则每滴药液的质量m=ρ水V0=ρ水Vt0/(nt);
上述估算中两处做了近似处理:①把药液的密度看作水的密度.②忽略了输液结束时瓶中残留的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