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的两种方式——NFC与RFID
- 格式:doc
- 大小:870.50 KB
- 文档页数:16
两种不同的移动支付方式比较: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普及的一种支付方式,各种移动支付方式也不断涌现出来。
其中,最广泛应用的就是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
尽管二者均属于移动支付范畴,但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NFC支付NFC支付指的是利用近场通讯技术(NFC)进行支付的方式。
只需要将手机靠近终端设备,就能够完成购买。
目前,NFC支付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在公交、超市、加油站等场景都可以看到NFC支付的身影。
特点:1、便捷快速,只需要将手机靠近终端设备即可完成支付,无需扫描二维码或者输入密码。
2、安全性高,NFC支付的交易过程都是加密的,不用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或者支付安全问题。
3、不受网络限制,NFC支付不需要依赖网络,即使在信号不好的地方也能够完成支付。
优点:1、快捷方便,不需要取出现金或者银行卡,仅需靠近终端设备即可完成支付。
2、安全可靠,由于NFC支付的交易是加密的,因此不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被盗刷的情况。
3、普及程度高,目前支持NFC支付的商家越来越多,用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缺点:1、支持的设备有限,目前只有支持NFC功能的手机才可以使用NFC支付,如果手机不支持NFC,则不能使用该支付方式。
2、交易额度有限,由于NFC支付是一种非接触式支付方式,因此交易额度一般都有上限。
二、二维码支付二维码支付指的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支付。
用户只需要在手机的支付宝或者微信中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
二维码支付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超市、餐厅、医院等场所都可以使用二维码支付。
特点:1、无需密码,用户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无需输入密码,购物流程更加方便。
2、支持的设备较多,二维码支付的方式对手机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只要手机可以扫描二维码即可使用。
3、交易额没有限制,只要账户中有足够的余额或者绑定了信用卡,就可以完成较高金额的支付。
优点:1、普及程度高,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现在普及度最高的移动支付方式之一,用户在各种场合中也可以较为方便地使用。
NFC与RFID区别1. 产品技术背景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最初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 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NFC 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国内外现状,瑞典饭店已经实际应用了Assa Abloy 所推出了相应的NFC 门锁,主要是应用NFC手机的不同识别码作为Mac ID以及对应程序的加密机制,从而开启门锁。
在NFC 技术的RFID电子锁方面,国内基本还处于技术空白。
在去年的Cedia EXPO展会上,Yale Lock ">2.产品功能基于NFC技术的RFID门禁读头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NFC手机和门禁读头之间的通信。
读头配备标准Wiegand26接口,且兼容传统的非接触式门禁读头功能。
相比传统门禁读头只能作为读卡器来读取非接触式卡片,基于NFC技术的RFID门禁读头可以和符合NFC 标准的设备如手机、非接触式卡、读卡器等直接通讯,大大拓展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电路板在升级优化之后,能够具有数据存储,转发功能,以及记录不同NFC设备的特征码,存储并授权,当NFC设备进入有效场后,即开启门锁。
3.产品特点基于NFC技术,兼容ISO14443A标准,可与快速发展的符合NFC标准的各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通讯采用近场通讯,避免远场通讯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等通讯技术信号可能被截获和破解等安全问题,非常适合私密性要求严格的各应用场合标准Wiegand26接口,兼容各种门禁控制板标准模块化设计,尺寸小,成本低,功耗小4.技术参数。
浅析NFC和RFID技术的应用在移动设备、腕带和智能卡中置入NFC,用户就可以轻松进行无现金支付、分享内容或登录社会媒体。
这些优点大大地引起了各地活动组织者的兴趣。
像体育、娱乐、休闲等一系列活动已经开始使用NFC技术了。
如今,许多活动现场的摊贩都接受无接触式支付,用户可以通过粘贴在移动设备背面的NFC 贴纸或NFC腕带进行支付。
一些受欢迎的音乐节还史无前例地让持票人选择把现金“装”在腕带上,在音乐节结束后这些腕带会被撤销,剩余的金额将退回用户的信用卡或借记卡账号中。
总而言之,NFC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活动、节日和主题公园中。
大型宴会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开幕晚宴提供了由150名不同的调酒师制作的近3万种不同的鸡尾酒,参与者很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喜欢的鸡尾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方给每位客人派发了一条NFC腕带,并指导他们用腕带触碰吧台上的NFC读取器。
现在,客人可以登录Facebook或Twitter账户了。
晚会上安装有联网的相片站,客人可以在那里用腕带自动更新图片,或在图书馆墙上的接触点发布实时消息,甚至是发布他们正在享用的鸡尾酒信息。
另外,晚会上还合理地分布着一些智能海报,客人只需用NFC腕带在海报上挥一挥就可以购买彩票。
主题公园全球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的迪士尼乐园希望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欢乐。
为此,它计划安装一个名为FastPass的系统,利用RFID技术和iPad加快票务操作。
游客需要预先选择一系列FastPass景点,然后他们会收到一张列表。
在到达迪士尼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发给他们RFID腕带,只需将腕带在专为FastPass设计的扫描仪下挥一挥就可以自动“报到”了。
这些腕带都有内置的RFID芯片,据说在你到达前就会先储存你的姓名、信用卡信息和喜欢的景点数据,将你的个人信息加密储存在其中,因此可以当成门票使用。
据迪士尼企划称,当游客在预定的时间到达,他们只需在传感器挥动RFID腕带就可以将预定信息传送到附近工作人员的iPad上。
基于NFC技术的手机支付研究摘要:手机支付一般分为远程支付和近程支付,远程支付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由短信、语音、WAP、USSD等发起业务;近程支付则是通过RFID、红外线、蓝牙等技术实现交易。
本文阐述了手机支付、NFC技术的含义,介绍了基于NFC 技术的手机支付系统的构成,引入了相应的系统安全模型,分析了目前NFC手机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手机支付;NFC技术;RFID,安全0引言手机支付一般分为远程支付和近程支付,远程支付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由短信、语音、WAP、USSD等发起业务;近程支付则是通过RFID、红外线、蓝牙等技术实现交易。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项近距离RFID技术,其工作频率为13.56MHz,读写距离为0cm~3cm,符合ISO18092国际标准,可读写ISO14443标准的电子标签。
1 NFC技术的手机支付系统和安全模型NFC终端有3种工作模式:主动模式下,NFC终端作为一个读卡器,主动发出自己的射频场去识别和读/写别的NFC设备;被动模式下,NFC终端可模拟成一个卡被读/写,它只在其他设备发出的射频场中被动响应;双向模式下,双方都主动发出射频场来建立点对点的通信。
NFC手机刷卡支付使用NFC终端的被动模型。
基于NFC技术的手机支付系统包括终端硬件系统、终端软件系统和后台软件系统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终端硬件系统包括消费终端、充值终端和NFC手机;终端软件系统包括消费终端程序、充值终端程序和NFC手机上的MIDlet和Applet程序。
终端硬件系统和终端软件系统统称为“NFC系统客户端”。
NFC后台系统包括NFC手机发行子系统、安全子系统、NFC应用子系统、WEB子系统、会员管理子系统,清算子系统等构成单元。
系统主要实现NFC手机的发行、NFC手机刷卡消费和在线支付、NFC手机充值和自助充值、NFC系统运营数据清算、NFC服务管理和NFC服务的业务逻辑以及NFC系统终端管理等功能。
目前手机支付的主流方式为NFC与RFID。
其中以NFC技术实现移动支付的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并且,我国相关部门、企业正在加速研究利用NFC 技术实现手机支付,帮助中国手机用户实现手机支付的梦想。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接口和协议已经草拟完成,正在报批过程中。
而工信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也将成立联合工作组,尽快统一标准,确定最终采用何种移动支付方式。
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
是由飞利浦公司发起,由诺基亚、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
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态势相当迅速。
与RFID不同的是,NFC具有双向连接和识别的特点,工作于13.56MHz频率范围,作用距离10厘米左右。
NFC技术在ISO 18092、ECMA340和ETSI TS 102 190框架下推动标准化,同时也兼容应用广泛的ISO14443Type-A、B以及Felica标准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基础架构。
NFC芯片装在手机上,手机就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和读取其他NFC设备或标签的信息。
NFC的短距离交互大大简化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
通过NFC,电脑、数码相机、手机、PDA等多个设备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无线连接,进而实现数据交换和服务。
关于NFC的认证,CE最新标准为ETSI EN 300 330-1 V1.7.1 (2010-02)及ETSI EN 300 330-2 V1.5.1 (2010-02)。
而FCC认证的最新标准为FCC PART 15C (2009)本文将主要针对手机中的NFC功能的CE及FCC这两大认证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nfc和rfid
NFC技术起源于RFID,但是与RFID相比有一定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工作频率
NFC的工作频率为13.56MHz,而RFID的工作频率有低频,高频(13.56MHz)及超高频。
2. 工作距离
NFC的工作距离理论上为0~20cm,但是在产品的实现上,由于采用了特殊功率抑制技术,使其工作距离只有0~10cm,从而更好地保证业务的安全性。
由于RFID具有不同的频率,其工作距离在几厘米到几十米不等。
3. 工作模式
NFC同时支持读写模式和卡模式。
而在RFID中,读卡器和非接触卡是独立的两个实体,不能切换。
4. 点对点通信
NFC支持P2P模式,RFID不支持P2P模式。
5. 应用领域
RFID更多的应用在生产,物流,跟踪和资产管理上,而NFC则工作在门禁,公交卡,手机支付等领域。
6. 标准协议
NFC的底层通讯协议兼容高频RFID的底层通信标准,即兼容ISO14443/ISO15693标准。
NFC技术还定义了比较完整的上层协议,
如LLCP,NDEF和RTD等。
综上,尽管NFC和RFID技术有区别,但是NFC技术,尤其是底层的通信技术是完全兼容高频RFID技术的。
因此在高频RFID的应用领域中,同样可以使用NFC技术。
RFID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近几个月来,在国内RFID行业主流网络媒体上频频出现RFID技术用于移动支付应用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文章。
在国内,在国家金卡办的大力支持下,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为代表的运营商,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中兴通讯、握奇数据为代表的RFID硬件、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活跃在RFID手机支付市场的第一线。
本文试总结探讨国内外RFID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RFID与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包括远距离支付方式和近距离支付方式。
远距离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实现方式有SMS、WAP/WEB、客户端(手机软件)和USSD(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
近距离移动支付的主要技术实现方式有RFID衍生出来的基于手机的NFC技术、基于银行卡的PayWave和PayPass、基于手机卡的SIMPass 和RF-SIM等技术。
SMS短信方式最为简便,是移动支付的早期实践方式,也是培育消费者体验的起点,受到银行机构的认同和支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WAP/WEB方式也开始受到重视。
目前,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支付宝等在内的多家机构都推出了基于WAP的支付服务。
为了增强移动支付的互动性和安全性,并且提高业务的丰富性,客户端方式也逐渐获得推广。
客户端方式同样不依赖于电信运营商。
例如,2008年年底中国银联采取了“客户端+SD卡封装”的方式提供业务。
该策略使银行机构更加接近用户,降低了用户对终端及运营商的依赖性。
在美国,维萨卡与谷歌、摩根大通合作推广基于客户端的移动支付方式,其中维萨卡提供移动支付平台,谷歌提供基于Android平台的客户端软件。
与上述方式相比,RFID技术应用于移动支付的方式能够提供最便利的服务,受到运营商的大力支持。
2008年初,GSMA(移动通信亚洲大会)设立了Pay-Buy-Mobile计划,并发布基于SIM卡的单线传输协议。
目前大约有35家国际主流运营商支持该计划。
手机的nfc功能是什么
手机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功能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短距离的射频通信,实现手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和交互。
NFC功能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线支付:NFC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
用户可以将银行卡、信用卡等支付信息存储在手机中,通过将手机靠近POS机或支持NFC的收款设备,便可以完成支付。
无需携带实体卡片,方便快捷且安全。
2. 电子门票/电子乘车卡:通过NFC功能,手机可以模拟传统实体门票或乘车卡的功能,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门禁或刷卡设备即可进入或乘坐。
这样不仅方便了用户,也减少了物理卡片的制作和管理成本。
3. 数据的共享和传输:通过NFC,手机可以和其他支持NFC 功能的设备直接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比如在两部手机之间快速传输照片、视频等文件。
此外,NFC还支持连接NFC标签或标签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对标签进行设置、读取或写入数据。
4. 网络连接和配置:一些支持NFC的设备可以通过手机的NFC功能进行快速的蓝牙、Wi-Fi等无线网络连接与配置。
用户可以通过将手机靠近设备,自动完成身份验证和网络参数的传输,无需手动输入密码等信息。
5. 应用启动与触发:NFC还支持"触发"其他应用程序的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将手机触碰或靠近具有NFC标签的物体或设备,自动启动和打开特定应用程序,比如在超市通过手机靠近商品标签,就可以打开商品的相关信息和优惠券。
总的来说,NFC功能使手机具备了更多的交互和应用可能性。
不仅提升了用户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也为数字化生活和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rfid替代方案近年来,RFID技术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物流管理、供应链追溯、智能交通等。
然而,RFID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成本高、读写距离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正在积极寻找RFID的替代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目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RFID替代方案。
1.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NFC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实现设备之间的近场通信。
与RFID相比,NFC可以实现更接近距离的通信,通常在几厘米范围内。
这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智能门锁等领域。
NFC设备可作为RFID标签的替代方案,用于物品追踪、门禁系统等。
2. BLE(Bluetooth Low Energy,低功耗蓝牙)BLE是一种低功耗蓝牙通信技术,用于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与RFID不同,BLE设备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通信,通常可达数十米。
BLE技术已广泛应用于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设备中,例如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
利用BLE技术替代RFID标签,可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远的通信距离。
3. QR码(Quick Response Code,快速响应码)QR码是一种二维码,可通过扫描读取其中的信息。
与RFID相比,QR码在成本和读写设备的要求上更为低廉,且可携带更多的信息。
许多消费者在购物时已经习惯扫描商品上的QR码以获取相关信息。
QR码可以作为RFID标签的替代方案,应用于产品追溯、库存管理等领域。
4. 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UWB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具有极高的传输数据速率和精确的定位能力。
与RFID相比,UWB技术在数据传输和定位方面更为优越。
因此,UWB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定位、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
利用UWB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物品追踪和定位,替代传统的RFID系统。
综上所述,RFID替代方案的研究和应用正日益活跃。
手机支付的技术和安全保障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手机来进行消费。
然而,这种便利的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担忧。
安全问题是手机支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此,我们将探讨手机支付的技术和安全保障。
技术背景:第一代手机支付采用的是NFC(近场通信)技术,NFC技术可以让两个设备在距离很近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传输。
在手机支付中,顾客需要将自己的手机放在终端设备上,通过NFC技术完成支付。
第二代手机支付技术是QR码支付,这种方式可以让顾客通过扫描二维码来支付。
顾客只需需要通过手机的摄像头扫描商家展示的付款码即可完成支付。
第三代手机支付是使用生物识别技术,例如指纹支付和人脸识别支付。
这种方式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生物特征来进行支付。
不需要密码或其他认证方式。
安全保障:安全问题一直是手机支付的一大难题。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保障安全。
首先,唯一的消费者的设备可以进行手机支付。
用户只需将其手机与金融机构进行连接,便可以通过NFC、或二维码完成扫描以及其他方式进行支付。
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想要窃取您的手机付款信息,他们需要知道你的付款账户和密码。
其次,密码,二维码,和生物识别技术都是保护支付还款信息不被盗用的标准技术。
通过它们,让攻击者很难获取安全的付款信息。
最后,由金融机构缔造的技术用于根据人的消费习惯进行自动监测。
如果发现异常的消费情况,它将停止该消费并联系客户进行协商解决。
结论:手持终端设备并通过它进行支付的价格极为便宜,并且现在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可用的。
不断提升手机支付的质量,形成一个更好的标准,加强通过支付合作伙伴来构建一个更为安全的支付生态系统。
虽然各种支付方式都能够保证使用者的财产安全,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不断地注意各种外部风险,并且注重数据的隐私保障。
RFID是物联网的代名词,而今RFID的演进技术的NFC又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聊一聊物联网设备的标识技术,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RFID与NFC之间的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RFID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本质上也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也是通过无线电磁波来传送数据。
不过和一般的通信技术不一样的是它的用途,不是打电话,或者发短信,RFID主要用来识别和跟踪物体上绑定的标签,从而实现对物体的管理。
二、NFC技术说完RFID,再来说说近场通信(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是目前手机非常常见的一个通信接口。
可以让智能设备通过相互靠近的方式来交换数据。
NFC设备也可以与一个无源的NFC标签之间进行通信,这个通信方式就和RFID是一样的。
NFC技术是由RFID技术演变而来,除了通信协议,NFC标准还规定了数据交换格式。
在NFC单一芯片上结合了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三、NFC与RFID的区别(1)工作频段NFC可以理解为RFID技术的一个子集,使用的是13.56MHz频段,而RFID 还包括其他频段。
RFID的工作频段有很多,低频段有125KHz,高频段有13.56MHz,高频段有433.92MHz、915MHz,还有微波频段的2.45GHz等。
(2)通信距离NFC被称为近场通信,通信距离确实非常近,不超过0.1m。
RFID种类很多,可识别距离也不一样。
像RFID门禁卡,识别距离和NFC差不多。
但对于ETC这种应用场景,就要求识别距离比较长。
长距离RFID的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
(3)应用场景RFID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主要工作还是用于对物体的识别,物流、运输、仓储都广泛使用了RFID技术来跟踪货物。
NFC芯片的集成度更高,包括了读卡器与标签于一体。
另外NFC的双向通信能力得到了加强。
手机的nfc是什么功能手机的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功能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用于简化手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连接和交互过程。
NFC技术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RFID技术的结合,通过在手机和其他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以实现快速、简便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NFC通信的距离通常在几厘米以内,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NFC在手机上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无线支付:NFC技术可以实现手机的电子钱包功能,用户可以将银行卡等支付信息存入手机中,用手机进行在线支付、刷卡支付、近场支付等。
用户只需要将手机靠近NFC支付终端,即可完成支付,方便快捷。
2. 电子门票和会员卡:通过NFC功能,手机可以模拟传统门票和会员卡的功能。
用户只需要将手机靠近支持NFC的设备,如公交车闸机、门禁读卡器等,即可进行身份验证和刷卡进出。
这种方式方便快捷,并且节约了纸质门票和会员卡的制作和管理成本。
3. 一键连接:NFC可以实现一键连接的功能,可以快速建立手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例如,用户只需要将手机靠近支持NFC技术的音响设备,即可自动连接并播放手机中的音乐。
这个功能在蓝牙和Wi-Fi连接过程中省去了繁琐的搜索配对步骤,提高了使用体验。
4. 信息传递:NFC可以用于快速传递数据和信息。
例如,两部支持NFC功能的手机可以通过NFC实现快速传输联系人、照片、网址等信息。
此外,NFC还可以用于智能标签、智能海报、交通卡等设备上,以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交换。
5. 智能家居控制:NFC可以在智能家居系统中起到控制作用。
用户只需要将手机靠近支持NFC的设备,如智能灯、智能门锁等,即可进行控制。
例如,通过将手机靠近智能灯,可以实现开关灯、调节亮度、改变灯光颜色等操作。
总之,NFC作为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在手机和其他设备之间建立快速、便捷的连接和交流通道。
无线支付、电子门票、一键连接、信息传递和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利、智能的使用体验。
移动支付的8种方式移动支付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方式开始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8种常见的移动支付方式,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并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
一、二维码支付二维码支付是一种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用户只需打开支付宝或微信等应用,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
该方式无需银行卡和密码,支付过程快捷安全,现在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之一。
二、NFC支付NFC支付是一种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支付方式,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POS机或读卡器即可完成支付。
该方式无需连接网络,支付过程快捷方便,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和商场购物等领域。
三、APP支付APP支付是一种通过手机应用完成支付的方式,用户只需下载并注册相关APP,即可在APP内完成支付。
该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支付安全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许多电商平台的主流支付方式。
四、银行卡支付银行卡支付是一种通过银行卡完成支付的方式,用户只需将银行卡插入POS机或输入相关信息即可完成支付。
该方式支付安全可靠,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商业场所。
五、手机话费支付手机话费支付是一种通过手机话费余额完成支付的方式,用户只需在商家提供的接口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即可完成支付。
该方式操作简单,适用于小额支付。
六、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一种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支付的方式,用户只需在第三方平台注册并绑定银行卡,即可在多个商家平台使用。
该方式支付速度快、安全可靠,目前已经成为许多电商平台的主流支付方式。
七、微信红包支付微信红包支付是一种通过微信红包完成支付的方式,用户只需将红包发送给商家即可完成支付。
该方式操作简便方便,适用于小额支付。
八、虚拟货币支付虚拟货币支付是一种通过虚拟货币完成支付的方式,用户只需在虚拟货币平台兑换虚拟货币并绑定银行卡即可完成支付。
该方式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小额支付。
移动支付方式多种多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支付方式。
NFC 和RFID 的联系与区别,你都了解了吗?
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最简单的RFID 系统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三部分组成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其他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其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
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 的起源较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应用于战斗机的识别上。
但现在我们所讲的RFID 是源于物流行业在自动识别领域的应用。
其
主要频率是860~960MH 之间,主要解决的是较多数量的货物清点和较远距
离的识别。
用于公交支付系统等的卡证类应用,在行业内并不认为是RFID,但其属于ISO 对RFID 的广义定义。
RFID 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识别技术,而是从信息传递手段
上,赋予了新的定义,RFID(Rebuilding For InformaTIon Delivery)才是RFID 最好的诠释。
RFID 标签嵌入到其出售产品的塑料标签上,完成迅速查
询货品、进货检查和提高供货能力等作用。
无论对于电脑记录还是消费者使用,效率都将大大提高。
手机支付的两种方式——NFC与RFID出处《RFID射频世界》杂志李沌风摘要:本文介绍了手机支付的背景和现状。
手机支付有两种方式——NFC和RFID,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支付方式的基本Ô理和应用情况,以及各自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同时也介绍了手机支付的几种运营模式。
关键词:手机支付;RFID;NFCMobile Payments in Two Ways - NFC and RFIDLI Chunfeng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status of mobile payments. There are two methods of mobile payments - NFC and RFI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ir basic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their technical advantages and prospects. Also introduced several mobile payment business models.Keywords: Mobile payment; RFID; NFC1 背景手机支付也被称作移动支付,是一种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服务方式。
包括手机订购、手机缴费、手机银行、刷手机消费等业务。
以手机支付来代替各种卡,不仅能够解决掉浮游在各种卡上面的资金,使之在银行卡上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的利息收入,而且更加方便消费者。
各种银行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去中介化,使银行的资金流直接进入端消费,消费的信息流直接进入银行的信息系统,使之处理信息更有效率。
在利润分配上,端消费的厂家可以给予银行一定的返点,有利于银行间的良性竞争,从而实现共赢。
随着3G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应运而生,手机支付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应用。
市场分析机构Springboard Research近日预测今年手机支付将是À动中国企业IT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Springboard称,中国企业IT市场在虎年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无现金支付技术的兴起将是IT趋势最主要影响因素。
Springboard援引中国工信部的数据称,截至2009年底,中国拥有约1500万3G 用户,为采用手机支付等增值服务提供了大量的用户基础。
随着手机上网日益普及,手机支付的市场潜力确实不容小觑。
有专家也预言2010年将成为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
通过手机短信接入方式支付,是中国最早的手机支付,这种方式从2001年运营商就开始推广,很多手机用户都体验过。
比如,我们在网上购买电脑杀毒软件,其中就有手机支付方式,输入手机号码后确认付款后,手机会收到一个短信密码验证,输入后就完成交易。
目前这种支付方式还是使用最为广泛。
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是小额支付,大金额的支付运营商并不支持,而且功能也比较简单。
第二阶段手机支付方式是手机WAP网站,购物后通过手机来支付。
很多WAP 上的商家通过自己的支付方式与手机用户完成交易。
但是这种方式发展也比较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是当时2G通信网络比较慢,用户会失去耐心。
第三阶段则是最近一两年发展起来的远程支付和近端交易。
远程支付的典型应用则是通过手机里面的交易平台完成远程交易转账或付款。
近端交易的典型应用则是刷卡手机,各大运营商都在推广。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始于2001年,但是发展过程一直不温不火。
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有放量增长的趋势,使得移动支付业务的地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产业链其他环节也越来越积极地寻求合作机会。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移动支付进入地域快速扩张的阶段。
2005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人,同比增长134%,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2007年,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移动支付业务将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
2 中国手机支付现状与欧美、日、韩相比,中国的移动支付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2000年,中国移动开始了移动支付的试验性应用。
通过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户进行绑定,以短信服务、语音、WAP、USSD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非结构补化充业务数据)、K-JAVA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客户使用手机钱包可以管理自己指定的银行卡账户或小额中间账户,并从账户中进行扣费。
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际运营,随着用户对交易效率、交易成本、安全性、网络覆盖等要求的提高,现有基于GSM的移动支付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1)支持业务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其便利性难以体现。
目前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所支持的业务极其有限,仅支持彩票类、互联网数字产品类(购买游戏点卡、IP卡、MP3下载)、日常缴费类(支付话费、水、电、气等费用)、手机投保等业务。
(2)操作烦琐,使用不方便,交易时间长,隐私性差。
在支付过程中,支付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信息(用户手机号、银行帐号、商户代码、业务码等)交换,必须由人工录入(短信、语音等方式)。
用户还必须记住各种操作的命令字。
因此,对于用户来说,其操作相对于银行卡烦琐,延长了交易时间。
由于用户必须将其手机号提供给收款方,因此,作为用户隐私的手机号无法被保密。
另外,开通手机钱包的用户还必须更换新STK卡,这也给将电话薄存在SIM卡上的用户在开通移动支付业务时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3)速率低,联网、实时在线能力有限,安全性差,效率低、成本高。
基于GSM网络的移动支付系统通常采用短信平台、USSD和GSM拨号等方式进行通讯。
短信平台方式由于基于存储转发的机制,无法实现实时交易,而且受通讯模式的限制,短信量大时响应速度慢,非常容易出现超时和丢失数据包的现象,使得用户在高峰期内无法正常办理业务。
另外,受短信每次传输数据长度的技术限制,大数据包将被分批传送,一旦其中一个短信受阻,将导致产生信息传送不完整的风险,从而安全性受限。
USSD和GSM拨号方式均属于CSD电路交换方式,虽然较短信方式可靠、实时性强、交互能力好,但存在独占信道、拨号连接时间长、速率低等缺点,同时需要专用的数据通道支持,因此,严重影响了连网能力,无法实现实时在线。
既便是在非通话态时,USSD使用FACCH信令信道,数据传输速率也仅约为1kbps。
因此,促进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对移动支付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其业务种类、改善业务承载的通信方式、简化用户的终端操作、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
目前,手机支付有两种方式,NFC和RFID,其中RFID主要应用为RFID-SIM卡。
3 技术原理3.1 NFC手机支付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
是由飞利浦公司发起,由诺基亚、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
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现在已¾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态势相当迅速。
NFC芯片装在手机上,手机就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和读取其他NFC设备或标签的信息。
NFC的短距离交互大大简化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
通过NFC,电脑、数码相机、手机、PDA等多个设备之间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进行无线连接,进而实现数据交换和服务。
支持NFC的设备可以在主动或被动模式下交换数据。
在被动模式下,启动NFC通信的设备,也称为NFC发起设备(主设备),在整个通信过程中提供射频场(RF-field),它可以选择106kbps、212kbps或424kbps其中一种传输速度,将数据发送到另一台设备。
另一台设备称为NFC目标设备(从设备),不必产生射频场,而使用负载调制(load modulation)技术,即可以相同的速度将数据传回发起设备。
此通信机制与基于ISO14443A、MIFARE和FeliCa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兼容,因此,NFC发起设备在被动模式下,可以用相同的连接和初始化过程检测非接触式智能卡或NFC目标设备,并与之建立联系。
图1 NFC主动通信模式在主动模式下,每台设备要向另一台设备发送数据时,都必须产生自己的射频场。
如图1所示,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都要产生自己的射频场,以便进行通信。
这是对等网络通信的标准模式,可以获得非常快速的连接设置。
图2 NFC被动通信模式如图2所示,移动设备主要以被动模式操作,可以大幅降低功耗,并延长电池寿命。
在一个应用会话过程中,NFC设备可以在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之间切换自己的角色。
利用这项功能,电池电量较低的设备可以要求以被动模式充当目标设备,而不是发起设备。
NXP公司和索尼公司发明了NFC技术,Ecma International公司首次采用它做为一项标准(NFCIP-1或ECMA-340),并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为ISO/IEC 18092标准,同时也得到了欧洲电信标准Ð会的承认,从此后已¾有多个半导体公司开始生产兼容性和互操作芯片。
这个标准类似于智能卡中所采用的NFC技术,并与其兼容,其内部芯片能够使消费者通过销售点(POS)终端阅读器进行支付。
在某些工作模式下NFC的功能类似于射频识别(RFID)。
NXP公司的MIFARE和索尼公司的FeliCa产品就采用了已¾制定的智能卡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一个13.56MHz的工作频率,这是一个免许可国际通用频带,是美国ISM带15/18频带之一。
数据传输速率为106、212或424kbps,取决于通讯范围,在20cm或大约8英寸时传输速率最大,实际通讯范围只有几英寸或不大于10cm,该标准规定了多种工作模式。
3.2 RFID手机支付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即射频识别,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的目标,并读写相关的数据,而不需要识别系统与这个目标有机械或者是光学接触。
它无须人工干预,可用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都内置RFID芯片,而高速公路上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也使用了RFID技术。
中国移动推出的RFID£SIM卡类似于北京等地的公交一卡通卡,通过内部集成的RFID芯片记录手机钱包的余额,交换刷卡消费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