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十课、第十一课)
- 格式:doc
- 大小:28.01 KB
- 文档页数:2
八上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八上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仅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
一、农业科技的辉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充足的物质基础。
古代农业科技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水利工程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民利用各种灌溉工程,如井、堰、渠等,改善了农田的水利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古代农民还发明了农具,如犁、耙、耒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二、手工业的辉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古代手工业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陶瓷工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如青花瓷、白瓷、汝窑等,被誉为世界陶瓷之王。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造纸术、丝绸、火药等,这些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造纸术的辉煌中国古代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张,即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传播知识更加方便快捷,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印刷术,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火药的辉煌火药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项重要科技成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
火药的发明,不仅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推动了火器的发展。
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指南针的辉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项重要科技成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导航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人类航海的进步,为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印刷术的辉煌中国古代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即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制作更加便捷,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年级上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历史是人们了解过去的学科,而历史的叙述方式就是通过知识点的呈现来表现的。
本文旨在介绍八年级上历史第十一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1. 北魏南北朝的历史背景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从420年到589年,历时近170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主要由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和北周后期的北周、隋朝、南朝梁、南朝陈、南朝宋、南朝齐组成。
南北朝的分裂主要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汉族贵族的内部矛盾导致的。
2. 北魏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是统治这个朝代的基础,它包括了律师法、罗马法和法家思想。
并且,北魏还采用了统一的货币制度,这有助于加强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 鲜卑族对北魏的影响北魏的创立者拓跋珪是鲜卑族中的一员,同时,鲜卑族还在北魏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 北魏的彩陶制作彩陶是北魏时期很流行的艺术形式,它主要用于陪葬或作为贵族生活用品。
这些彩陶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它们的制作也是以高超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著称。
5. 隋朝政治制度隋朝所采用的政治制度比北魏更为完善,它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制度,并且对这些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6. 隋朝的兵器制造隋朝在军事战略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它的军事力量强大,其兵器制造水平也较为先进。
通过这种强大的力量,隋朝征服了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各个民族,并且统一了中国大陆。
本文列举了八年级上历史第十一课的六个重要知识点,其中包括了南北朝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影响、艺术形式、兵器制造等方面。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八年级上册历史1-24课时间表
第一课:历史的定义、意义和分类
第二课:考古学和文献学研究历史的方法
第三课:人类起源和文明的形成
第四课:三大革命时期
第五课: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第六课:西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的变革
第七课: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分裂
第八课:秦朝统一中国
第九课:汉朝的兴衰
第十课:三国时期与南北朝时期的动荡
第十一课:隋朝与唐朝的盛世
第十二课: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十三课:元朝的统一和文化交流
第十四课:明朝的开创和贡献
第十五课:清朝的统一和封建固化
第十六课:欧洲的启蒙运动
第十七课: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工业革命
第十八课: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第十九课:中国近代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十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十一课: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革命斗争
第二十二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
第二十三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二十四课:中国近年来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讲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11课啦。
这一课啊,那可是相当精彩,就像一场大戏一样。
这课主要讲的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你想啊,北洋政府那时候就像个乱哄哄的大杂烩。
袁世凯这个大主角,一开始就不安分。
他就想着自己能当皇帝呢,这种想法在当时那可是开历史的倒车啊。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干了不少坏事儿。
袁世凯先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的小火苗,他就想给扑灭了。
他搞了很多手段来加强自己的权力,把国会啥的都不当回事儿。
就好比一群人商量好了一起玩一个公平的游戏,他却非要改规则,让自己一个人能赢,这多不地道啊。
而且啊,他还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这“二十一条”可不得了,简直就是把中国的很多权益拱手送给日本啊。
这就像自己家里的宝贝,他却要分给外人,还是那么多宝贝,这不是卖国贼的行为吗?当时的中国人那肯定是非常气愤的,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声。
后来啊,袁世凯称帝了。
他以为自己能像古代的皇帝一样威风呢,还搞了个登基大典。
可是他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老百姓已经不接受这种封建帝制了。
他这么一搞,各地都起来反对他,护国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就像大家都看不惯一个恶霸在村里横行霸道,于是团结起来反抗他一样。
袁世凯倒台之后呢,北洋政府还是乱得很。
那些军阀们就像一群争抢地盘的小混混,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
他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想着自己的势力范围能不能扩大。
在这种军阀割据的局面下,老百姓的日子可苦了。
一会儿这个军阀来征税,一会儿那个军阀来抓壮丁,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啊。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的混乱和黑暗,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没有一群为了人民着想的领导者,那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啊,咱们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就更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的生活啦。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一、中华民国的建立1、准备:(1)时间:1911年12月(2)地点:南京(3)措施: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成立:(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措施:a.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b.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c.成立临时参议院3、地位: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经过:a.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b.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c.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d.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e.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11日2、制定机构:参议院3、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4)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意义: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一、二次革命1、背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2、导火线:宋教仁被刺案3、概况:1913年,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4、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复辟帝制的活动(1)对内措施:A.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
B.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
八年级历史11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够让我们回顾过去,认识自己。
八年级历史11课是一门必修的课程,涵盖了从秦到明这一漫长的历史时间段,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一下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
第一课: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课程主要讲述了秦国崛起、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制、文字统一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汉武帝的改革汉武帝被誉为“开国之君”,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科举制度、设置都城、推广中国传统医学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东汉时期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184年,以汉宣帝为首的几位皇帝执掌了国家大权。
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农业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
第四课: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动荡不安的时期。
此时期间,各地方的统治者争相攫取权力,导致了政局动荡、社会落后的局面。
第五课: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以艺术、文学、科技、工艺等方面的繁荣而著名于世。
唐朝时期的诗歌和绘画成为了后世的经典,唐太宗以降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课:宋朝的兴盛与衰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文艺兴盛的时期,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
但由于各种原因,宋朝后期逐渐式微,最终为金朝所灭。
第七课:明朝的定都与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崇尚文化的朝代,这也是为何明朝的文艺能够在史书中占有较大的一笔。
此外,明朝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进展,如陶瓷、服饰、冶金等方面的发展。
第八课:辽金元时期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致力于推进对外贸易,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时间段。
同时,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并征服了整个中华地区。
第九课:明末清初的政治斗争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多关于皇权与官僚、宗室与民众之间的政治斗争。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10 课一、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着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社会动荡的局面。
此时,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引发了共和派和保皇派的激烈争论。
同时,一些军阀势力也开始割据一方,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二、过程1.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正式建立。
2. 政治制度改革: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包括实行三权分立、普选制度等,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 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孙中山推动了一系列经济和教育改革,包括发展实业、提高民族工业水平、普及教育等,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4. 护国战争: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领导了护国战争。
这场战争最终成功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
5. 护法运动:为了维护中华民国的宪法和法律,孙中山领导了护法运动。
这场运动最终失败,但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影响1. 政治制度改革: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孙中山的政治改革方案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这些改革对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经济现代化:孙中山推动的经济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这些改革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社会变革: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孙中山的改革方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4. 民族复兴:孙中山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的民族复兴。
虽然他的改革方案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但这些努力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八上历史知识点第11课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11课通常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某个重要时期或事件。
由于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通用的历史知识点概述,适用于大多数教材:第11课: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一、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1. 农业发展:明清时期,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水利工程得到加强,农作物种类丰富,特别是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尤其是纺织业、陶瓷业和铁器制造业。
商业活动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3. 海外贸易: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贸易逐渐恢复并发展,尤其是与东南亚、日本、欧洲的贸易。
4. 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如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1. 中央集权:明清两代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地方势力。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3. 民族关系: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既有战争冲突,也有和平交往。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1. 文学艺术: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及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2.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明清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
3. 思想文化: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儒家思想继续发展,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有所发展。
四、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与西方国家的交流: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与西方国家的交流逐渐增多,西方的科技、文化等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中日关系:明清时期,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如明朝的抗倭斗争,以及后来的中日贸易往来。
3. 中俄关系:清朝时期,中俄关系逐渐发展,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等,确立了边界。
八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第11课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人口的变化以及农民起义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汉朝末年到清朝末年这段近两千年的社会制度。
其主要的经济特征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处于次要地位,商业则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人口大量从事种田,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 手工业虽有一定规模,但总体而言人口比重较小。
3. 商业只是简单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并且缺乏相应的商业机构和市场行情的指导。
二、人口的变化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和社会结构,导致人口变化往往经常受到经济周期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使得人口增加。
2. 战争频发,导致人口减少。
例如三国时期、五胡乱华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口下降。
3.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人口减少。
例如北宋末年饥荒使得人口减少。
三、农民起义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农民起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屡屡发生。
其中影响最大的几次农民起义包括黄巾起义、白莲教起义、红巾军起义等。
这些起义的形成和发展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1. 社会政治、经济及生活环境的恶性循环不断加深,使得农民深感不满并积极抵抗。
2. 领袖、忽悠者、志士等从不同层面推动起义的形成和发展。
3. 农民起义后还会受到一系列诸如地方军阀的压制等因素影响,走向失败。
结语: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我们应该深刻了解的一部分历史。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经济、人口、政治、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这对于我们的有关课程学习和国家历史的爱好者来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笔记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十一课内容。
这一课呀,那可是相当精彩,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片段,每一个情节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这一课主要讲的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那北洋政府是怎么来的呢?就像是一场混乱的权力接力赛,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开始组建起了北洋政府。
这袁世凯啊,他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他一心就想搞独裁统治,就像一个贪婪的大怪兽,想要把所有的权力都吞进自己的肚子里。
袁世凯为了实现他的独裁梦想,首先就开始对下手。
这就像是民主共和的一道护身符啊,它规定了很多限制总统权力,保障人民权利的条款。
可袁世凯呢,他可不管这些,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肆意地破坏这个约法。
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扩大自己的权力,这简直就是对民主的践踏嘛!我就想问了,他怎么就这么大胆子呢?难道他以为整个国家都是他一个人的玩物吗?袁世凯还干了一件特别让人气愤的事儿,那就是复辟帝制。
他想当皇帝啊,我的天呐!这都什么年代了,大家都在追求民主自由,他却想倒行逆施。
他搞了一场所谓的“洪宪帝制”,就像一个小丑在舞台上表演着荒诞的闹剧。
他以为穿上龙袍就真的能当皇帝了,简直是异想天开。
当时的人们能答应吗?当然不!全国各地掀起了护国运动,就像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要把袁世凯的这个帝制美梦给彻底击碎。
袁世凯倒台之后呢,北洋政府并没有变得好起来。
就像一群乌合之众,各个军阀之间争权夺利。
这些军阀啊,他们就像一群饿狼,互相撕咬,争夺地盘和权力。
他们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到处搜刮民脂民膏。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啊,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蝼蚁,没有一点希望。
比如说段祺瑞吧,他掌握着北洋政府的大权,可他干的事儿也不怎么样。
他拒绝恢复,这就像是又在民主共和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他想凭借自己的武力来统治国家,这怎么行呢?这时候,孙中山又站了出来,发起了护法运动。
孙中山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永远在为民主共和而奋斗。
第10、11课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八年级历史学科11-12年第一学期第课时
第三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十课五四运动主设计人:刘正凯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9月27日
上课时间:月日上课班级:8年级班和班
一、温故知新(5分钟,每组代表展示:《新青年》代表人物、口号。
二、导入:(1分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学习目标】(理解分析抓关键,2分钟)1、重点: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2、难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的“新”指什么?。
四、自主学习:(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划出答案各组代表展示,10分钟)
1、五四爱国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直接原因(导火线)、爆发时间、口号、领导者、运动中心(前——后)、性质、结果、意义、五四精神、历史地位。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成立的条件、中共成立时间经过、一大主要内容、意义。
五、展示反馈5分钟效果:班班班班六、合作探究:(10分钟,小组为单位讨论,写出书面答案,展示交流。
提出本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材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和某杂志成为它的主要阵地。
五四运动后宣传某革命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材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会集,举行五四运动爆发。
1、材一的“某杂志”和“某革命理论”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一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哪一年?
3、材二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此运动是哪一革命的开端?
七、达标检测(3分钟)
1.下列红色旅游区,属于沪浙(上海浙江)地区主题的是()
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D.开国大典国旗飘扬
2董必武诗中“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中的画舫因召开哪次会议而闻名天下()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3.1919年6月20日,美国思想家杜威给女儿写信“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是难以想象的。
”他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A.取消了二十一条
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国共实现合作
4、在党的诞生之初,党的中心任务是()
A领导农民运动B领导工人运动C.领导学生运动D实现共产主义
八、拓展延伸(9分钟)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九、反思:
八年级历史学科11-12年第一学期第课时
第三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十一课北伐战争
主设计人:刘正凯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9月27日
上课时间:月日上课班级:8年级班和班
一、温故知新(5分钟,每组代表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二、导入:(1分钟)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加快了大革命的到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埔军校……
三、【学习目标】(理解分析抓关键,2分钟)1、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2、难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依据。
四、自主学习:(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划出答案各组代表展示,10分钟)
1、黄埔军校的建立:背景、时间、主要领导成员、作用。
2、北伐胜利进军::目的、对象、开始标志、过程(主要战场、主要战役)、伟大成果、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背景、建立、性质(书上做出相应的笔记)
五、展示反馈:(5分钟)效果:班班班班
六、合作探究:(10分钟,小组为单位讨论,写出书面答案,展示交流。
提出本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1924年,孙中山来到一所学校视察,看到学校门口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畏死勿入此门”
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
2、举出该学校的四位主要领导干部及职务?
3、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七、达标检测(3分钟)
1.不属于北伐战争的对象是()A张作霖。
B.吴佩孚C.孙传芳D.袁世凯2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B无产阶级的利益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D农民阶级的利益
3.宁汉合流指的是()A.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B北京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C.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D.广州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
4、北伐战争打垮了北洋军阀而国民革命却失败了。
国民革命失败了是指()
A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八、拓展延伸(9分钟)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一场“打到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
其来势汹涌,似滚滚洪流。
学习过这一课后,老师针对这一课的难点,列出了以下探究性问题,请你来解答。
1、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北伐战争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留给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启示?
九、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