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2.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血战台儿庄》视频,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
著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冷静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一、台儿庄战役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武汉保卫战后期,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
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正面战争的抗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并了解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进程、战役、战略战术及对于敌人作战方针的改变等。
2.思想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强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懂得珍惜和继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3.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例证演绎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交流和引导。
创造情境,增强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进程以及在正面战争中的抗战。
2.本课时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进程、情景演绎。
三、教学过程1.引入(1)让部分学生集体朗读《雨竹前传》:“满朝文武大臣,纷纷吐气扬眉,恭候打开皇帝亲笔批示的奉化县诸英勇杀敌人声援各军第一人的雨竹……(2)教师带着学生欣赏抗日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
(3)教师提出“中国的地理环境怎么样,这是否影响了中国的抗战发展呢?”(4)让学生展开思考,现场讨论,思考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否影响国共合作的战争形势。
(5)通过师生互动,进行简要说明和解释。
2.学习(1)学习内容由防线保卫战到反攻战争(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进程以及在正面战争中的抗战。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进程、情景演绎。
(3)学习方法试讲、讲解、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互动等。
(4)学习过程1)认真阅读课本20页内容2)让学生分组讨论:二战中中国抗战与全球战争的关系?3)教师讲解:从十九路军的顽强抗战、鲁莽反攻、八百壮士的死守,到长沙、洛阳、武汉、太原等抗战名城的沦陷,再到三胡之战、保卫陕北韶山的抗战,以及使用人民战争来后续打击对国家的摧残,又重新建立国防。
从几个方面概述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的战争进程和历史贡献。
4)预计时间:45分钟(5)板书从井冈山召开的红军政治局扩大会议到释放中共领袖,然后是淞沪会战,共军从打法上展示了他们的实力。
在这场战斗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正统军合作,这表明了国共合作在抗战时期是可以实现的。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经过之前一年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但对总体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对于抽象的事物仍难以理解。
所以,根据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在课堂中以自主合作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授课过程注重知识的回顾、联系,加深对内容的分析、归纳,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
3.教材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了解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故事。
2.通过史料,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3.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按照自学要求,勾画课本、巩固记忆,找出疑难,基本能讲述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了解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故事。
实现目标1、2.的学习。
当堂训练1.2.3题检测目标1.2.学生能结合史料,通过组内合作,条理、清楚的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实现目标2.3.当堂训练4.5.6题检测目标1.23.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保家卫国的情感。
实现目标3附:板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台儿庄战役二、武汉会战三、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学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教学设计
实,包括:时间、地点、指挥、战果。
出示材料: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
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
……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
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 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的回忆
出示相关图片
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
对全国抗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
结合相关史事,小组合作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
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二、保卫大武汉
1、出示材料:
材料一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主要的党政军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掌握台儿庄战役
的具体情况,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
学生阅读材料
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分析材料的
方式使学生更能
明确地掌握台儿
庄战役的意义。
通过讨论使学生
更深刻明白台儿
庄战役胜利的原
因,培养学生合
作学习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战役,揭示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这些战役展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以及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但对于正面战场的具体战役,以及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战役,感受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的基本情况,掌握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役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战役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战役内容和精神。
4.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战役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视频:准备相关战役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用于课堂播放。
4.板书:设计战役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的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一篇: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2.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血战台儿庄》视频,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
著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冷静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一、台儿庄战役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正面战场的抗战》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知道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议的史实及意义,体会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目标3:了解豫湘桂战役大溃败,理解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带来的后果。
目标4:正确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目标5: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臧克家曾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杀退寇兵!……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
”
领导“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的将领是谁?在正面战场,他在台儿庄指挥的战役对抗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还组织了哪些战役?中国军队是如何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1.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丧师失地的原因?3.日本在抗战不同时期的侵华方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一节关于抗日战争的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百团大战。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正面战场的抗战特点。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百团大战的顺序展开叙述。
在教材的编写上,采用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细节和正面战场的抗战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百团大战等五次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意义,掌握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正面战场的抗战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百团大战等五次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意义,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正面战场的抗战特点。
2.难点:正面战场的抗战特点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抗日战争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百团大战等五次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意义。
新课讲授一、台儿庄战役1、日军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动了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仗。
3、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二、保卫大武汉1、万家岭大捷。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力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9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2、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时间、地点、经过、影响)讨论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4.教师提问:根据上述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⑤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准备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就是让同学们能更直观的感受正面战场的抗战。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单元前几课主要讲述了日本侵华的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本课则聚焦正面战场的抗战,使学生对全民族抗战有更全面的认识。
2.教材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四次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通过对这些战役的讲述,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和巨大牺牲。
教材还提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突出了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的积极表现。
3.教材特点以战役为线索,突出了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抗战的过程。
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阐述,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材中配有图片、史料等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掌握正面战场抗战的特点和意义,认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正面战场抗战的成败得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正面战场的抗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役的地理位置和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认识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及其影响。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抗战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入在民族危亡之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存在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积极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正面战场的抗战》,了解国民党军队对抗战作出的贡献。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1.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2.正确分析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3.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主学习提示完成学习任务。
1、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初探题。
(课前预习)2、同桌相互检查,互纠错误。
3、熟读整理好的自主初探题。
(3遍)三、探究学习1、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地点、指挥者、歼敌情况及影响是什么?日军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观看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图片,你感受到怎样的抗战精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2、武汉会战的时间、地点、战役、结果及意义是什么?3、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1938年12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战进入什么阶段?原因是什么?(相持阶段;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
正面战场的抗战设计说明在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积极的抗战政策,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并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由于敌强我弱及国民党的消极、片面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接连失败,大片国土沦陷。
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事。
(史料实证)2.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
(历史解释)3.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武汉会战,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书目)《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讲述: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抗日战争,在那段充满血与火的日子里,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抗争精神。
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今天,让我们翻开这本抗日战争纪念册,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战火纷飞的历史。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战役。
正面战场的形势如何?中国军队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设置问题,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台儿庄战役的影响。
2.简要概述武汉会战的基本情况。
六、过程性评价《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即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三次重要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时再度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课题名称部编人教2017版中国历史八上第四单元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一、课标要求:知道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了解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相关的地图、口述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2)通过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和陈诚对抗日战争的回忆资料,引导学生论从史出,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认识到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规模溃败的原因是国民政府独裁专政、政治腐败,以及后期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等,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台儿庄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党派纷争只会引起内乱外患、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抗战军人的家国情怀难点保卫大武汉、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四、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实证与解释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设计情境:同学们,你们给家人写过信吗?老师这里有两封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书信,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呈现史料:(1)“……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值此国家兴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责,我为军人,怎能临阵退缩?尚望双亲体谅时艰,善自颐养天年……我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决……!”——曹克人(国民革命军第99军99师295团1营少校营长)(2)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望勿以我为念。
【教学方案】正面战场的抗战精品教案第一章:正面战场的抗战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3. 认识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贡献。
1.2 教学内容1. 正面战场的抗战背景:九一八事变、国共合作等;2. 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3. 正面战场的抗战贡献: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等。
1.3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正面战场的兴趣;2. 讲解内容:教师详细讲解正面战场的抗战背景、历程和贡献;3.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正面战场的重要性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淞沪会战2.1 教学目标1. 了解淞沪会战的背景和经过;2. 掌握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和影响;3. 认识淞沪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2 教学内容1. 淞沪会战的背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2. 淞沪会战的经过:中国军队的抵抗和战斗;3. 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
2.3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淞沪会战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该战役的兴趣;2. 讲解内容:教师详细讲解淞沪会战的背景、经过和战略意义;3.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淞沪会战的影响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台儿庄战役3.1 教学目标1. 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和经过;2. 掌握台儿庄战役的战斗过程和结果;3. 认识台儿庄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3.2 教学内容1. 台儿庄战役的背景:日军进攻山东;2. 台儿庄战役的经过:中国军队的抵抗和战斗;3. 台儿庄战役的战斗过程和结果:中国军队取得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士气。
3.3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台儿庄战役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该战役的兴趣;2. 讲解内容:教师详细讲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经过和战斗过程;3.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的影响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本课重点介绍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大规模战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我国军民英勇抗日的英勇事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我国军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和重大战役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掌握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重大战役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重大战役的基本情况。
2.难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战争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性。
2.案例教学法:以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为例,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3.视频资料: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相关战争片段。
4.图片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相关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1部编人教版历史初二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word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台儿庄战争、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通过。
2.了解中国人民专门是中国军人抗击日本入侵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台儿庄战争、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入侵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入侵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2.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缘故。
情形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血战台儿庄》视频,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画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妄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
闻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平复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消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台儿庄战争1.日军占据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抗击。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争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决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然而,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
为幸免缺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妄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完全破灭。
3.武汉保卫战后期,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据广州。
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
你知道右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1.材料展示: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为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
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己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
2.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2.教师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提示:日本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线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台儿庄战役》4.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6.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保卫大武汉1.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
提示:万家岭大捷。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9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汉会战》4.教师提问: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提示: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5.教师讲述: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严重不足,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目标导学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组讨论。
提示: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3.教师讲述: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失去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4.教师提问:根据上述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5.教师总结: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⑤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三、课堂总结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在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面战场的抗战,彰显了中国人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民族气概,他们的战斗史实,必将写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之林。
❸板书设计➷正面战场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保卫大武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大批敌军,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豫湘桂战役——丢失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❹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准备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就是让同学们能更直观地感受正面战场的抗战。
通过对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奋勇杀敌、顽强拼搏的抗战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心和对中华英雄儿女的敬仰之情,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训。
在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人感受的尊重和聆听,与学生达到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由于教学容量过大,教学过程可能比较紧凑,有些问题可能讲述不够到位而由于时间问题会一笔带过,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改进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
你知道左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1.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并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日军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2.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学生回答: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动了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仗。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4.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保卫大武汉1.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学生回答:万家岭大捷。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力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9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3.教师提问: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4.教师讲述: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严重不足,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目标导学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利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3.教师讲述: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失去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此次溃败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二次大溃败,也是溃败最多的一次战役。
4.教师提问:根据上述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⑤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三、课堂总结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在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面战场的抗战,彰显了中国人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民族气概,他们的战斗史实,必将写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之林之上。
❸板书设计➷❹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准备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就是让同学们能更直观的感受正面战场的抗战。
通过对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奋勇杀敌、顽强拼搏的抗战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心和对中华英雄儿女的敬仰之情,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训。
在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人感受的尊重和聆听,与学生达到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由于教学容量过大,教学过程可能比较紧凑,有些问题上可能不够到位而由于时间问题会一笔带过,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改进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