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充填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克拉通盆地具有地台型构造性质,主要是稳定大陆壳板块区内以均匀沉降为主,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和内陆棚海。
陆壳克拉通内部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活动和岩浆活动,因此不发育火山沉积建造类,主要形成稳定型陆源建造和、隐定型内源建造。
建造的物源是古陆风化剥蚀区或由浅水陆表海水中直接或间接沉淀下来的内源沉积物(孟祥化,1990)。
克拉通并不是均质的完整块体,而是具显著非均一性的拼合体,克拉通是在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由大、小岩石圈碎块通过组合、分开、再组合而成的拼合体。
克拉通构造上的非均一性表现在地壳块体间或内部存在一系列构造带(克拉通焊接缝合带、前寒武纪造山带、绿岩带、岩浆弧及前寒武纪裂谷)。
克拉通在岩石学上的非均一性可表现出岩石质量的差异分布导致浮力的不均一和热导率、流变性的差异(张光亚,1995)。
发育在古老克拉通块体上的盆地大体可分为两类:克拉通边缘在拉张分裂时可形成大陆边缘盆地(前渊),在挤压拼合时可形成前陆盆地。
克拉通内部则主要发育相对简单的坳陷型盆地,一般称为克拉通内盆地(张抗,2004)。
克拉通内盆地又称简单克拉通盆地,其性质主要表现在稳定大陆板块区内以均匀、缓慢、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沉积为主,在陆表海沉积的基础上盆地深度加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形状的狭义简单克拉通盆地。
陆壳内部克拉通盆地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因而形成了稳定型的内源沉积和陆源沉积以及与板块边缘无关的沉积矿产(张立平,1994)。
克拉通内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碳酸盐岩,并含少量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海绿石质石英砂岩等,克拉通内盆地陆源碎屑沉积主要由单一而稳定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和石英质砾岩组成(张立平,1994)。
克拉通内盆地沉积韵律性明显,旋回层序发育。
陆内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主要为稳定型的陆源沉积,其中海绿石沉积和风暴沉积是其主要的稳定沉积建造的鉴定标志。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1000-0569/2011/027(08)-2281-98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中上扬子克拉通海西-印支期(泥盆纪-中三叠世)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陈洪德1,2张成弓1,2黄福喜1,3侯明才1,2CHEN HongDe1,2,ZHANG ChengGong1,2,HUANG FuXi1,3and HOU MingCai1,2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2.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3.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100083,China2011-01-05收稿,2011-06-28改回.Chen HD,Zhang CG,Huang FX and Hou MC.2011.Filling process and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Middle-Upper Yangtze craton in Hercynian-Indosinian(Devonian-Middle Triassic).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8):2281-2298Abstract Guided by the idea of“tectonic-controlled basin,basin-controlled sedimentary facies,sedimentary facies-controlled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and the principle of“process-response”,namely that the basin is formed by crust-mantle coupling,plate activation and tectonic movement,and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the facies zone association is formed by the sedimentary and filling processes of basin,while the configuration of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different orders,the superimposed pattern of system tract and the space-time association of facies zon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 of basin.On the basis of many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result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cratonic basin made by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it is thought that further study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equence configuration and the filling process of sedimentary and so on are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ed area.Therefore,relied on the sedimentary response records of the profile configuration of sedimentary sequence,the superimposed pattern of system tract and facies zone association,the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 of basin can be effectively revealed by analyz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law of these records.Specific technical route is that the tectonic-sequence(second-order sequence)that indicat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basin is considered as the basis,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third-order sequence)that indicates the filling framework of basin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unit.Meanwhile,the sequence configuration,superimposed modes(above fourth-order sequence)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acies belts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 of Middle-Upper Yangtze cratonic basin in Hercynian-Indosinian period,analyzed the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its difference in typical basin and establishe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in stages.It is found by the study that both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craton in Hercynian-indosinian period and Caledonian period(see Huang et al.,2011)are similarly composed of two sedimentary system tracts including intracraton and craton-margin and undergo two evolutionary phases composed of the extension phase of craton-margin and the phase changing from extension to compression,whi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the different basin types and obvious evolutionary differentiation.Generally,the sedimentary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basin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s in different periods depends on the chang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and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each factor varies with time and place.Consequently,the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filling process of tectonic-sequence ar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which are composed of synsedimentary*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39901)和四川省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建设基金项目(SZD0408)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陈洪德,男,1956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chd@cdut.edu.cnfault,palaeogeographic pattern,palaeohigh,the change of productivity of carbonate,the change of relative sea level,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basement,tectonic movement and so on.Additionally,all these controlling factors can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by influencing some aspects of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 of sequence includ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palaeogeographic background,sedimentary environment,provenance property,sequence configuration and superimposed pattern,which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Basically,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each phase has distinguishable filling background,sedimentary formation type,distribution law of facies zone,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Especially,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craton in hercynian-indosinia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ramework of uplift-depression in introplatform and platform-basin in platform edge,in which the high energy environment of introplatform and platform edge provide a good materi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such as the reef-beach,and the low energy environment of introplatform and interplatform basin for the high efficiency seal rocks and the better source rocks.Key words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Craton;Hercynian-indosinian;Sedimentary sequence;Filling process;Sedimentary model摘要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与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
第18卷第4期2003年8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 E I N E AR T H S C I ENCE SV ol.18 N o.4A ug.,2003文章编号:1001-8166(2003)04-0561-08克拉通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油气差异聚集浅析谢方克,蔡忠贤(石油大学盆地与储藏研究中心,北京 昌平 102249)摘 要:克拉通盆地分布广泛,面积巨大,油气资源潜力和富集程度差异性也很大。
把世界主要克拉通盆地按照其基底不均一特性划分为4种类型:裂谷拉张型(北美密歇根和伊利诺斯盆地)、拼接缝合型(中国塔里木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盆地)、褶皱造山型(北美威利斯顿盆地)和稳定结晶型(澳洲卡奔塔里亚湾盆地等)。
在对各类盆地深部基底结构和油气富集规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认为发育在活动构造基底(裂谷、褶皱带、缝合线)上的克拉通盆地油气资源远远好于稳定结晶基底上形成的盆地,各类盆地的油气丰度排序为:裂谷型>褶皱型>拼接型>稳定结晶型,不同类型的克拉通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也各有差异。
关 键 词:克拉通盆地;盆地基底;活动构造;油气成藏中图分类号:T E121 文献标识码:A 克拉通盆地富集着大量的油气资源,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日益重视勘探程度较低而又富集油气的克拉通盆地,因此,有取舍地选择典型克拉通盆地进行分析研究十分有意义。
1 克拉通盆地的概念及前人分类“克拉通”(c r a t on)指具有厚层大陆地壳的广大地区[1],包括稳定的、变形微弱的地盾和地台;而广义的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和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本文所描述的克拉通盆地是指:位于结晶基底之上的简单克拉通盆地和位于早期形成的夭折裂谷或其它类型盆地之上的复杂的克拉通内盆地(夭折裂谷衰退在前中生代之前,以区别于中生代以来开始形成的裂谷盆地),是克拉通块体上所有长期缓慢的宽广沉积区(图1),与K l e i n[2]盆地分类方案中的板块内部克拉通内盆地相似。
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何登发;管树巍;张水昌;孙衍鹏【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16(51)2【摘要】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沉积盆地是在勉-略洋盆南侧发展起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泥盆纪-中二叠世以稳定沉降为主,向北以碳酸盐岩缓坡与台地向勉略洋盆过渡;中二叠世末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形成隆坳相间的格局;早一中三叠世构造体制由伸展变为挤压,沉积建造由开阔海碳酸盐岩台地逐渐向半局限台地、半封闭海湾膏盐湖相以及陆相碎屑岩含煤岩系过渡。
该陆缘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川西、川北前陆盆地,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残留盆地的改造。
其中,晚三叠世须三一须六期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大致沿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分布。
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南的上二叠统烃源岩在早中生代始终处于埋藏增温状态,只是自晚白垩世才进入抬升降温阶段,呈“同代”烃源岩的特征;而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北的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山前冲断地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则围绕生烃窗经历了多次增温和降温过程,热演化历史复杂,呈“隔代”烃源岩的特征。
因此,对于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陆缘盆地的勘探,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南比其北侧更有利。
【总页数】25页(P329-353)【作者】何登发;管树巍;张水昌;孙衍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02138, USA 【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618【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西北部晚震旦世—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天然气勘探2.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扬子地台消亡与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地层学效应3.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4.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三叠世陆缘裂陷系的形成和演化5.扬子东南大陆边缘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和盆地动力演化(英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晋宁(雪峰)期(Pt2—Pt3)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
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
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
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
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
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
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峨眉地裂运动”。
这次运动在中、下扬子区也有反映。
这时的华南褶皱区也发生拉张运动,如在广西、湖南等地出现的许多裂陷槽图。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具有广泛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
然而,研究其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和演化模式,对于深入理解该区域的沉积构造演化、地质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选取该领域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完善地质学理论的研究,并对于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究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层序充填过程,研究该区域的演化模式,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沉积历史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为该区域的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岩心分析等方法,收集盆地内不同时期的地层信息和沉积填充记录,分析层序发育、层位关系、岩性组合和古地理环境,揭示沉积充填过程和演化模式。
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地质理论,探讨沉积历史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
四、研究内容1. 选取研究区域,搜集地质、地球物理和岩心分析等相关数据;2. 建立地层时代划分,并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3. 揭示层序发育、岩性组合和古地理环境,分析沉积充填过程和演化模式;4. 探讨沉积历史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说明影响因素。
五、预期成果1. 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层序充填过程、演化模式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地质历史和资源潜力;2. 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参考;3. 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进展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研究难点1. 盆地沉积层序的划分和对比研究;2. 古地理环境的识别和解释;3. 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归纳。
七、论文框架1.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2.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地质特征2.1 地质背景2.2 沉积填充历史2.3 油气地质特征3. 盆地沉积层序的划分和对比研究3.1 层序划分方法3.2 时间和空间对比4. 盆地演化模式的探讨4.1 层序发育及类型4.2 岩性组合研究4.3 古地理环境解译5. 沉积历史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5.1 沉积历史5.2 油气资源分布规律6. 影响因素分析6.1 沉积环境6.2 古地理构造6.3 沁积物来源7. 结论7.1 研究成果7.2 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参考文献。
四川盆地纵向结构及原型盆地叠合特征李洪奎;李忠权;龙伟;万双双;丁啸;王适择;王圻仲【摘要】位于扬子克拉通西部的四川盆地在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对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动力学性质、盆地类型存在争议;而理清不同时期盆地类型及其叠合特征对于上扬子克拉通盖层演化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利用穿过盆地的北西-南东向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结合钻井、野外地质、区域地质资料,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进行剖析,识别出5个区域不整合面,划分出5个盖层构造层,认为在纵向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P1 l-T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3x1-T3x3)、陆相拗陷盆地(T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叠合.【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6)003【总页数】11页(P257-267)【关键词】四川盆地;原型盆地;叠合盆地;构造层【作者】李洪奎;李忠权;龙伟;万双双;丁啸;王适择;王圻仲【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自然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自然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责任有限公司,河北涿州07275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TE121.3盆地随地史发展呈阶段性而有世代地演化[1],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相继发育过不同类型的盆地,它们之间往往以不整合相分隔,形成了在剖面上具有不同结构、平面上具有多方位叠加复合的多期原型盆地的有序叠置[1],这类盆地往往被称之为叠合盆地[2-4]。
克拉通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
张立平;王东坡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1994(013)003
【摘要】克拉通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张立平,王东坡(能源地质系)(能源地质研究所)克拉通盆地分为简单克拉通盆地和复合克拉通盆地。
简单克拉通盆地是指位于大陆板块内部、其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岩、第一个构造不整合面以上的盆地,即第一个构造层的盆地。
其典型的实例为北美...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张立平;王东坡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4.4
【相关文献】
1.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厚层砂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J], 付锁堂;邓秀芹;庞锦莲
2.四川盆地晚二叠世克拉通内裂陷作用背景下的盐亭—潼南海槽沉积充填特征 [J], 李秋芬;苗顺德;王铜山;江青春;汪泽成;李军;谢芬;殷积锋;谷志东
3.华北克拉通南部周口坳陷谭庄-沈丘凹陷早白垩世沉积、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性质 [J], 旷红伟;穆朋飞;顾兴明;柳永清;彭晓波;杨飞;陈铭培;岑超;彭楠;李家华;王晓光
4.弧后盆地的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 [J], 匡立春;王东坡
5.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研究:西秦岭中带泥盆纪小型克拉通盆地的沉积特征及盆地格局 [J], 杜远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