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 格式:doc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15
塔⾥⽊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塔⾥⽊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摘要:塔⾥⽊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型复合叠合盆地。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被动⼤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被动⼤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坳陷)-挤压调整作⽤-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坳陷)-挤压调整作⽤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学过程与⽅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1. 区域地质概况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治区南部,介于天⼭、昆仑⼭与阿尔⾦⼭之间,⾯积达560000 km2。
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沙漠.⼈称“死亡之海”,⾯积达330000 km2。
塔电⽊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
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陆的⼀部分)、中天⼭、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
塔⾥⽊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北地-巴仑台—库⽶什—卡卢⽐布拉克⼀线[1]。
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地块。
向侧为塔⾥⽊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
⼀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的北界,即阿登⼱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盆地即是⼀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型叠合复合盆地。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
面积530000平方公里。
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
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板块构造演化◆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
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
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
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
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
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
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
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
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
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
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2)志留—泥盆系储层:(3)石炭系储层:(4)三叠—侏罗系储层:(5) 白垩—第三系储层:(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
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
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的性质与演化阶段【摘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并对塔里木盆地的演化阶段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塔里木盆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盆地中国分类号: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220054-01塔里木盆地介于天山、西昆仑山、阿尔金造山带之间,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盆地原型多次复合叠置形成的,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开合旋回的复杂结构盆地。
1.塔里木盆地的性质关于塔里木盆地的性质,许多地质家都作了大量长期深入的研究。
近年(1999)张抗总结了塔里木多年来的勘探成果,认为”油气地质”上的塔里木盆地是古老克拉通的主体和残余部分。
1.1塔里木经历了多期次的开合旋回张一伟等应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计算了控制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周期有四种,第一种为F波周期,740-760Ma,反映塔里木沉降的总体水平;第二种为一级周期,200-230Ma,由G波控制,将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的演化划为震旦纪、寒武-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侏罗纪、及白垩纪-现今共四个一级周期;第二种为二级周期,100MA左右,受L波控制,对应于盆地的8个构造演化阶段;M波的周期(30Ma)为三级周期,对沉积速率的控制作用明显,他甚至还发现了10MA的高频周期波。
塔里木演化的一级构造旋回与板块的开合旋回有关(汤良杰,1997),每一构造旋回一般是以板块裂解拉张体制下的盆地形成开始,尔后转化为与板块俯冲消减有关的挤压盆地,最终以出现构造反转而结束。
1.2 具有由多种原型盆地组合和叠加形成的复杂结构1)太古代,塔里存在一个古老的结晶地块,王鸿祯称之为陆核。
在航磁ΔT 图上它以大范围的宽阔升高的正异常出现,这是盆地深部独特基岩相构造特征的反映,说明太古代存在结晶地块,地块的边界大致与塔里木河以南的盆地范围相当。
2)早古生代盆地原型:早古生代塔里木板块Z-O为大陆边缘与壳下塑性引张、蠕散活动裂解有关的拗拉槽与后期台向斜盆地、克拉通凹陷盆地、克拉通周边与克拉通边缘盆地以及与洋盆俯冲、消减活动有关的弧后扩张与碰撞的塌陷盆地。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震旦纪-奥陶纪大陆裂谷性质及其演化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震旦纪-奥陶纪大陆裂谷性质及其演化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是在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大陆裂谷盆地,始于早震旦世,结束于晚奥陶世.裂谷的轴部自西向东由阿瓦提凹陷、满加尔凹陷、英吉苏凹陷(包括库鲁克塔格南区)组成,向东延伸到罗布泊以东地区.裂谷轴部与地幔隆起带和高磁异常带相对应.裂谷东部主要以半深海-深海相的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笔石页岩为特征,裂谷西部和翼部则以浅水盆地相和台地相的碳酸盐为特征.裂谷早期的火山岩主要分布于中东部的切谷内,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玄武岩属低硅高钛富碱型.据区域动力学背景、沉积特征、沉降速率,将裂谷演化划分为幼年期,成年期和衰亡期3个阶段.
作者:李德伦张大权作者单位:李德伦(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张大权(西北石油地质局,)
刊名: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001 31(2) 分类号: P544 关键词:大陆裂谷构造演化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的报告,
600字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的报告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世界最大的敦煌沙漠陆相盆地。
这里的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对于我们了解盆地古环境及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浅海沉积机制,层序地层中发现有石英、石墨、碳酸盐等多种沉积物,除此之外,沉积物中还含有藻类、藤蔓、珊瑚以及多种动物的微体遗存,说明此地曾经是一座浅海湾。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盆地弧形、中期台缘演化和晚期盆地加深。
早期主要表现为盆地南部褶皱、俯冲形成地堑,中期出现地堑柔性变形,影响台缘的发展,晚期不同构造层系延伸、深厚化,台缘出现叠加、折转、剥离及盆地加深等过程,使得台缘结构特征形成类囊藻海台缘结构。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的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浅海沉积机制,而演化过程主要可分为早期盆地弧形、中期台缘演化和晚期盆地加深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类囊藻海台缘结构特征。
因此,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对于我们了解盆地古环境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及其演化汇报人:2024-01-10•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概述•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地质概况目录•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演化•前寒武纪基底结构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目录•结论与展望01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概述前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地质时期,大约从距今25亿年前延续到5.4亿年前。
这一时期,地球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板块构造的演变,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石和地层。
在前寒武纪时期,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处于多个板块的交汇地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石和地层。
前寒武纪时期的地质背景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是指前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质体和地层,是构成现代地壳的基础。
其特征包括岩石类型多样、地层序列复杂、变质作用广泛等。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主要由片麻岩、变质岩、混合岩等岩石类型组成,这些岩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层序列。
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研究意义•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早期演化历史、揭示板块构造机制和探讨资源潜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02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地质概况0102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该地区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和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位于中国新疆南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形成于早白垩纪,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西南地区作为塔里木盆地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和演变历程与整个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构造特征北东向和北西向。
西南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包括挤压、抬升和沉降等,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是一长期发育在多种板块构造运动体制下,由多种类型原型盆地改造叠合而成的大型复合型盆地。
巴楚地区的构造演化总体上与全盆地构造演化发展相一致,亦有其特殊性[26-31]。
(1)晚震旦世-奥陶纪被动陆缘盆地阶段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均为被动陆缘环境,南部北昆仑带发生裂陷作用,和田-叶城-莎车处于近东西向裂谷肩部位,随着寒武-奥陶纪裂陷作用加剧而形成北昆仑洋,裂谷肩部位进而因翘升转为隆起;隆起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塔西南区以北为克拉通台地内坳陷,现今的巴楚隆起所处的位置为该坳陷的主体,麦盖提斜坡为北倾的斜坡。
(2)志留纪-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阶段中-晚奥陶世,北昆仑洋向中昆仑地体渐进式向南俯冲,于奥陶纪末关闭消失,并形成志留纪塔西南前陆,前陆盆地演化直至泥盆纪。
此阶段巴楚-麦盖提地区仍为克拉通内坳陷,并保持着原有的构造格局。
(3)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克拉通边缘坳陷和克拉通裂谷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早期,南侧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塔西南演变为被动陆缘坳陷,巴楚-麦盖提地区仍为克拉通内部坳陷,至早二叠世晚期,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使塔西南南缘向北冲断褶皱,塔西南区位于中昆仑岛弧带后缘,从而形成弧后前陆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演化为克拉通内裂谷坳陷盆地。
(4)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弧后前陆盆地阶段巴楚-麦盖提地区由伸展性的裂谷盆地转化为塔西南前陆盆地的一部分。
(5)中生代隆升剥蚀阶段晚二叠世末开始,巴楚-麦盖提地区逐渐形成由北向东南及西南倾斜的剥蚀隆起和斜坡。
但由于来自由西向东强烈的压扭作用,使本区东西两段构造变形产生差异,沿玛扎塔格断裂西端至吐木休克断裂西端为压扭轴线,西段(包括麦盖提斜坡西段)产生右旋,而东段以逆冲走滑为主。
(6)古近纪裂谷盆地阶段塔西南的裂谷始于白垩纪,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其远源效应致使本区处于伸展环境,并形成断陷,古近纪演变为坳陷,麦盖提斜坡形成坳陷北斜坡。
(7)新近纪-第四纪前陆盆地阶段中新世塔西南和塔东北为前陆盆地,巴楚断隆定型,与卡塔克隆起一起成为南北两前陆盆地共有的前缘隆起,麦盖提斜坡为塔西南前陆盆地北斜坡。
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何树兴2013021243摘要:塔里木盆地在构造分区上属于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塔里木陆块。
塔里木运动造就了现今塔里木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形。
而加里东运动、天山运动、印支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主要的构造运动造就了如今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格局。
同时,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其沉积体系主要包括震旦系-下二叠统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和上二叠统-第四系陆相沉积。
本文则主要根据构造运动和沉积体系来分析说明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
关键字: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沉积体系构造演化沉积演化一、前言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
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四周被山系环绕,北面是天山褶皱系,南边为昆仑褶皱系,东南边为阿尔金断隆。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大型克拉通断—坳陷叠加含油气盆地,其特征不同于我国东部盆地,与世界其他主要含油气盆地也有显著差异。
而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认为含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1],地形封闭,开口朝东南。
二、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构造运动,它们与板缘的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作用有关。
塔里木运动造就了现今盆地运动格局的最初雏形;加里东中期运动使塔里木由克拉通内裂陷盆地转化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天山早期运动在盆内表现为强烈的上升隆起、块断活动和剥蚀作用,发生构造反转,并出现第一次准平原化过程;天山晚期和天山末期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前者以断裂、褶皱和岩浆活动为特征,后者以抬升和强烈剥蚀为标志,塔里木盆地出现第二次准平原化过程;印支运动使盆地大部抬升剥蚀,出现第三次准平原化过程;喜马拉雅运动使盆缘山系强烈挤压缩短和隆升剥蚀,山前发生强烈挠曲沉降。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巨大盆地,主要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和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是一个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盆地,由于地壳构造、地球物理和沉积物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的成因和演化历史,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即古生代晚期,这一时期盆地位于旧大陆东北部。
最早的重大沉积物是卡尺哈拉组,它主要由深海泥岩和砂岩组成。
在这个时期,盆地处于地史背景下的古达尔文洋。
在这个时期,由于板块构造的影响,塔里木盆地陆地逐渐升起,逐渐发生从一个褶皱系统向另一个褶皱系统的转化,并发生了多次盆地隆升事件。
第二个时期,即中生代晚期,盆地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反转和隆升事件,并且体现出大范围的地裂和拉张特征。
这个时期的新秦岭运动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构造运动,发生了山丘褶皱、古碍口隆升、胡杨峡谷等地形。
同时,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盆地隆升至约2000米。
第三个时期是古新世晚期,这一时期是盆地的平穏时期,地质时间相对较长。
多次进入静止状态,但依然受着地球板块构造的影响。
这个时期湖盆覆盖了约5000米左右厚度的沉积物,形成了原始新月海,新疆最大的湖泊——博斯腾湖、和空中城和大戈壁沙漠。
第四个时期是第四纪晚期。
靠近第四纪的时候,晚新生代的地球构造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到现代新构造运动时期,塔里木盆地也开始了第四个演化时期,隆升前部近1000米,地表水系重新组合,新河谷地区岩石经历了多次破裂、变形和沉积事件,这也为今后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总的来说,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非常复杂,是多种地质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山丘褶皱、平面隆升、断层、地裂和丘陵等。
塔里木盆地的这些特征和演化历史带来的主要地质问题是其中构造样式的分类和特征,这是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值得探讨的问题。
塔里木盆地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盆地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
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大体呈菱形。
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米,盆地中部海拔1100---1300米,地势由西高东低,并稍微向北斜,地势的最低点是位于盆地东端的罗布波洼地,海拔781米。
边界受东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成为不规则的菱形,并在东部以70千米宽的通道与河西走廊相接。
塔里木盆地形成的说法较多。
根据【大陆漂移说】理论,198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4个学科13个专业的144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深入考察研究后,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
根据【板块碰撞说】理论,同时又有科学家认为:根据板块运动理论,认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同欧亚板块碰撞并俯仰于后者之下的结果。
同时可能还受北方刚性的塔亚木地块向南楔入青藏地块的动力作用的影响。
根据【小行星撞地说】理论,还有科学家认为:由于塔里木盆地是整体的、大面积的地质拗陷,是刚性的地质拗陷盆地,其周围却正好是高原环抱。
根据“能量巨变、形状巨变”之规律,所以,产生塔里木盆地的能量之源只能是来自巨陨石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并撞击所致。
——《塔里木叠合盆地构造解析和应力场分析》主编:金之钧王清晨二地表地形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中间由天山隔开,南北相对,分布于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之间。
塔里木盆地南北宽为 520 km,东西长约 1300 km,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几乎终年不雨,被认为是含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地形封闭,开口朝东南。
台盆区地表包括沙漠浮土农田水网戈壁等,其中以沙漠覆盖区为主。
塔拉木盆地地形为典型的环状结构,由①边缘砾石戈壁滩。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摘要: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里木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1. 区域地质概况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介于天山、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达560000 km2。
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人称“死亡之海”,面积达330000 km2。
塔电木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
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大陆的一部分)、中天山、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
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一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山北地-巴仑台—库米什—卡卢比布拉克一线[1]。
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
向侧为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
一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自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人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方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入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山的北界,即阿登巾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里木盆地即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它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第一套沉积盖层。
在震旦纪—第四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为了揭示这一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前人从板块构造环境及其演化,主要构造运动,区域不整合面,构造沉降史,以及构造变形与成因机制等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应用构造-地层或构造-层序分析原理,研究相应时期的构造-沉积格架及盆地特点的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
图1.塔里木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略图(据王鸿贞)图2.塔里木盆地地质结构示意图[10]林,1996)2.构造样式试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构造样式作系统分析,解剖5种基本构造样式,即挤压构造样式、引张构造样式、扭动构造样式、潜山—披覆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研究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时空展布规律、垂向叠置型式及构造变形机制等[3],另外,塔里木盆地还发育多期的盐构造[9]。
表1.塔里木盆地构造样式2.1 挤压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是在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地质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聚敛运动有关。
挤压构造是塔里木盆地分布最广泛的构造样式,也是盆地中最重要的油气圈闭样式[4]2.1.1 前陆褶皱—冲断带出现在南天山山前的库车幼陷和西昆仑山山前的喀什—叶城坳陷。
这些地区中、新生代地层中发育了若干套滑脱层,它们在岩石力学性质上表现为非能干层。
为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造山带向盆内的强烈挤压逆冲推覆为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学条件。
(汤良杰,1992)。
以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为例分析如下。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地表由一系列密集发育的背、向斜和冲断层组成,如沿库车河中—新生界碎屑岩系中发育有10个褶皱构造,背斜和向斜相间分布,一般向斜较为开阔,背斜相对紧闭,伴有一系列逆冲断层,断面大多北倾(汤良杰,1989 a,1991a)。
在逆冲断层发育的地方,地层倾角往往变陡、直立甚至倒转,构成地层陡立带。
地质和地震资料还揭示,库车助陷发育滑脱型冲断层、反冲断层、三角带和双冲构造等。
图3.沿库车河褶皱-冲断带信手剖面2.1. 2 叠瓦冲断带根据区域填图和野外地质观察,柯坪隆起以发育叠瓦冲断带为特征,每一个断片或冲断席由古生界组成,逆冲推覆在新生界之上。
在平面上,一系列冲断席呈近东西向展布.略呈弧形向南凸出。
剖面上可见冲断层断面北倾,在地表倾角较陡,往深部可能变缓,最终归并于寒武系底部的底板逆冲断层。
图4.沿克孜勒苏河原始地震剖面(A)与解释剖面(B)2.1.3 基底冲断层基底冲断层属于基底卷入型构造,与深层次滑脱作用有关(汤良杰.1992).在沙雅隆起、中央隆起带和东南断隆带均有发育。
东南断隆带基底冲断层所示,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呈空白反射的前震旦系,逆冲推覆在具有较连续反射的海相古生界之上。
由北向南可分为两个带,即前线断坡带和中部剪切滑动带。
前缘断坡带表现为脆性破裂,发育较宽的断层破碎带,断面倾角较陡,往上切割至新生界。
中部剪切滑动带表现为前震旦系基底沿古生界滑脱层的顺层剪切滑动。
推测往后线深层将由脆性破裂向韧性变形过泼,最终变为韧性剪切带。
这一受挤压形成的大型推覆—滑脱构造,由深层往浅层具有韧性变形—顺层剪切滑动—脆性变形的特征,经历了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多次构造变形。
图5.柯坪隆起叠瓦冲断带携剖面图2.1.4 挤压断块塔里木盆地背冲断块构造有两种类型,一类属基底卷入型,另一类不卷入基底。
基底卷入型背冲断块构造所示,沙雅隆起北部亚南断裂(带)和轮台断裂(带)表现为相向倾斜的逆断层,二者共用一个上升盘.控制着轮台背冲断块构造的发育。
轮台构造上的沙3井在白至系之下钻遇前震旦系千枚岩,而在轮台和亚南断裂(带) 的下盘都有震旦系和古生界分布,表明基底卷入程度很高。
轮台断裂(带)和亚南断裂(带)断面倾角上陡下缓,具铲状形态.最大垂直断距可达5000m。
该背冲断块构造带往西基底卷入程度逐渐降低,到雅克拉构造一带.断块体除卷入的基底外,还包括古生代相今生代地层。
图6.背冲断块构造演化示意剖面A图:逆冲作用前平行于层理的缩短作用;B图:逆冲作用后形成背冲断块构造2.1.5 断坡背斜、断滑背斜和盐背斜这些背斜的形成都与挤压作用、冲断层和滑脱层的存在有关。
根据背斜与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东河塘背斜属于典型的断坡背斜,受波斯坦冲断层控制,位于断坡部位。
波斯坦冲断层下部断坪与古生界底部滑脱层吻合,上部断坪己遭受剥蚀,断坡切穿整个古生界;在该部位,古生代地层受断层的牵引和挤压,全部卷入断坡褶皱,其上的中生代地层则由于差异压实作用而形成披覆背斜。
类似的断坡背斜在麦盖提斜坡也有发育。
利用计算机正演模拟,可以重现断坡背斜的形成过程。
图7.东河塘断坡背斜地震图图8.沙西2号断滑背斜地震剖面图9.萨依科甫第三系盐背斜地震剖面2.2 引张构造样式最新勘探成果表明,沙雅隆起中新生界油气田(藏)有很大一部分受正断层或引张断块控制,如达里亚、阿克库勒、轮台、雅克拉、牙哈和沙西北部地区的一批中—新生界油气田(藏)。
因此,塔里木盆地引张构造样式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早期的引张构造由于受后期挤压作用的改造.很难保存下来。
现存引张构造主要是后期形成的负反转构造。
2.2.1引张断块和正断层组合在沙雅隆起北线,受局部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可以发育一些引张断块构造,断块体一般由新生代地层构成,有时包括中生代地层。
这些引张断块规模不大,围限断块的正断层断距也较小,一般仅数十米,但具有成带分布的特征,呈北东东向断续延伸200km以上。
这类引张断块和小型正断层组合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一系列“小而肥”的油气田群可以组合形成大型或特大型油气富集带。
2.2.2 箕状断陷和同生正断层在库车助陷西部温宿一带,存在同生正断层以及受该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
张光亚(1994)认为,该箕状断陷属于前陆伸展断陷盆地,其走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一侧以切入基底的正断层为界,呈半地堑形式。
其中充填丁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第三系各层均显示出往同生正断层方向加厚、往北变薄的楔形,揭示出同沉积构造作用的特征。
喜马拉雅晚期断层发生部分正反转。
该同生正断层和箕状断陷的形成可能与山前强烈下沉、前陆盆地靠克拉通一男地壳翘曲引起的局部拉张(纵张)应力场有关,这些正断层产生的构造环境类似于海沟外斜坡处正断层的形成环境(张光亚.1994)。
2.3 扭动构造样式由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而产生的走滑断层,是中国西北部重要的构造特征,北东向断层具左行位移,北西向断层具有行位移。
下面主要讨论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和雁列褶皱待征;分析走滑—逆冲断裂带。
2.3.1 走滑断裂带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十分发育.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断裂带规模巨大,往往构成盆地的边界断裂或划分构造单元的重要界线.如阿尔金断裂带,呈北东走向延伸1600km以上,宽200—400km,由阿尔金主干断裂、且末—星星峡断裂和策勒—罗布庄断裂带等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群组成,构成了一条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
在剖面上,该断裂带呈正花状逆冲构造型式,中间的古老岩系分别向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方向逆冲到第三系甚至第四系之上。
在平面上,断裂带两测伴生有斜向分支断裂和雁列褶皱群。
大型走滑断裂带附近的地层往往发生平面牵引现象,原来与断裂带走向近于垂直展布的地层,在靠近断裂带时产生畸变,其走向逐渐与断裂带走向接近一致,在平面上呈弧形展布,地层倾角变陡甚至直立或倒转,有的地层可以全部被拖曳到断裂带中。
2.3.2 雁列褶皱雁列褶皱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发育。
它们位于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旁侧,一方面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的困闭条件,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雁列褶皱群的展布特征来确定走滑断裂带的存在及其位移方向。
如在沙雅隆起西侧,我们根据地表出露的喀拉玉尔陵雁列褶皱群,推测可能存在北西向走滑断裂,这一推测已被近年来的地面地质调查和地层反射剖面解释成果所证实,并且发现了与该走滑断裂带有关的深层因闭构造。
柯吐尔断裂与喀拉玉尔接断裂在平面上呈雁行排列,在其旁侧也找到了完整的背斜困闭构造。
2.4潜山—披覆构造样式2.4.1 断块潜山披覆背斜雅克拉潜山地层由震旦纪、寒武纪和奥陶纪碳酸盐岩组成,受轮台逆冲断裂控制。
在轮台断裂上盘存在的一系列与其反向倾斜的次级逆断层,构成了复杂的背冲断块潜山构造。
被断层复杂化的古生界断块潜山储集体,表现为向南西方向倾伏的单斜.层位又北东往南西方向变新,而由南西往北东方向则呈层状逐渐变薄直至尖灭。
在海西期,该断块构造整体受轮台断裂逆冲惟覆而抬升道受风化剥蚀。
在前中生界顶在构造图上,雅克拉构造表现为比高为300m左有的断块潜山。
在断块潜山之上的中生界构造形态则表现为拉理背斜。
已经分别在不整合面之下找到古生界断块潜山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找到中生界披覆背斜油气藏,揭示了断块潜山和披覆背斜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