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发生时间较近,学生可能对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3.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3.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准备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激化,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重点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出的决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经过和影响。
(2)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背景和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文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3)引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和平解决的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抗日战争和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对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历史思维。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提问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初步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九一八事变(1)结合地图和时间轴,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时间、地点和经过。
(2)展示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暴行图片,让学生深刻感受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3)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包括日本的侵略野心、国内经济危机等。
3、讲授东北抗日斗争(1)介绍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事迹,如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雄。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同时,中国国内各阶层人民纷纷奋起抵抗,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一)教材地位本课上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的国内局势,下启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开端,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1.九一八事变: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日本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北大营,侵占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日本侵略者进一步侵略华北,引发华北危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3.西安事变:讲述了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了解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的情况;知道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学生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性。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提高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提高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
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从本册数角度来说:本课属于统编版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言,上承1840年近代中国被列强入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的抗击与救亡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础,前后贯通、专题融合。
(2)从单元角度来说:本单元共5课,本课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即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为后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做铺垫。
故本课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3)从课程角度来说:这一时期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历史角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华北事变属于日本侵略中国初期阶段。
从民族觉醒角度,这一时期也是民族意识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本课设计了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
明线:抗战初期日本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
暗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八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对于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优势:1、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部分学生读书面也比较广。
2、对于中日关系问题比较感兴趣,且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史实等有基本的认知,课程中易激发感性认识。
劣势:1、由于世界史为九下学习内容,所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日本大陆政策”等世界史概念学生较为认知模糊,难以理解为何日本要此时侵华,以及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原由。
2、本课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对于该部分的逻辑整理方面相对较弱。
策略:综上所述,我将采取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使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历史情境下对史实进行理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时空观念:将日本的侵华战争置于19世纪国际背景之下,结合材料、地图分析日本侵华原因及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理解19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掌握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如何理解和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方法1.解说教学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件和教材,介绍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2.讨论教学法:以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为主,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促进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辩证教学法:以讨论和比较分析为主,通过对中日冲突和鲁迅与梁启超思想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第二步:讲授(30分钟)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介绍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并就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步:班级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并就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日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鲁迅和梁启超对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思考和分析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价。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知道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体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简介残历碑,师生共赏《中国高规格纪念九一八事变》的视频。
(二)教学过程第一篇章国之耻——九一八事件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86、P87页,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九一八事变,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该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策划者、导火索、结果、意义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方的表现。
思考: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1.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2.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偏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柳条湖实践只是他发动这场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那他发动这场战争的正真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老师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什么?(东北三省沦陷)提问:“东北为什么会迅速沦亡?”(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正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把十几万军队从东北撤到关内,使得东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被它领土面积三分之一的日本占领了。
从此,东三省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三千万同胞从此也过上了亡国奴的生活,大家知道日本对东三省是进行怎样的殖民统治的吗?1932年,长春。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评价。
通过《告全国民众书》和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表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到华北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整个民族肩负的重任,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力(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通过历史地图,当事人回忆录、文章、口号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二)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1、史料分析法:如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不抵抗政策就原因、西安事变后的形势等进行分析。
2、讨论法:对西安事变后如何处理蒋介石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启发式教学:针对学生对于“是什么”了解的比较多,对于“为什么”思考的少。
本课通过提供史料和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为什么,深化理解历史脉络。
板书设计一、第18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马克布洛赫说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们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们追寻的目标。
唯有在对人的不断追寻中,史学家才能完成将过去与现在连接的伟业。
本节课我们就来寻找一下人的气味。
张学良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
真是36岁。
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为什么101岁高龄的他,却说自己的生命只有36岁?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明101岁的张学良说自己的生命只有36岁?激发学生兴趣。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回顾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感情。
模拟采访张学良、蒋介石、普通群众代表、周恩来等对西安事变的立场,掌握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合理的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介绍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使学生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为了厘清各部分内容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可把本课内容分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主线是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对日本侵略的抗争。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东北三省。
1935年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中国共产党、爱国学生、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掀起了空前的反日浪潮。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斡旋和调停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教学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
(多媒体播放)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新课探究】一、九·一八事变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一节讲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段苦难岁月的历史真相,认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细节和背景可能了解不深。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恐惧、悲观等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术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真相。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研究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历史知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一、课标内容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但由于思维还不够成熟,在看待问题时容易过于片面或偏激,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为了厘清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对日本侵略的抗中。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___、爱国学生、部分___爱国将领展开了反日浪潮。
___在___,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___,爱国将领___、___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自主研究、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研究目标:目标1:通过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研究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说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经过;列举伪满洲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通过了解抗日英雄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目标3:列举华北危机的表现有哪些;说出一二•___的时间、领导党派、口号、意义。
目标4:说出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目的、结果、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___、___“以下犯上”,扣押___的原因,培养小组探讨、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播放视频《松花江上》并思考: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2.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和战争状况。
3.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课前导学:让学生回忆一下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什么事件,以及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等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知预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提示等形式,预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二、课堂展示展示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和文物等教育资源,介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事件。
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三、学习重点1.日本侵略中国的历程。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学习当时愤然反抗的民族情感。
3.清新广场在西安事变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小组对话。
3.电脑课件辅助讲解。
五、互动讨论1.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2.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及组员,共同认真学习,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六、展示课件以电脑课件为展示媒介,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结合图片和文物为学生们深入呈现。
七、课堂任务1.请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撰写有关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小论文。
2.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总结: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两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在这两个事件的相关知识方面成为一个专家。
2.本节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对话、电脑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收获。
3.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自身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回顾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出示图片:图为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军械厂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3.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4.教师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5.教师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两方面讲述。
首先,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6.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提示1: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提示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3.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1.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
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
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
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
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
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
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我们要做的是铭记,要勿忘国耻!要月圆更怀强国志,知耻长谋福安康。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❸板书设计➷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经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伪满洲国建立抗争:抗日义勇军(杨靖宇) 东北抗联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爆发一二·九运动⎩⎪⎨⎪⎧时间:1935年12月9日原因: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安事变⎩⎪⎨⎪⎧时间:1936年12月12日过程:扣押蒋介石——和平解决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初步形成❹教学反思➷本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树立对国家、民族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知识点进行前后梳理。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学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1.教师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
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
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①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机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
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
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
如何处置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