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CT、MRI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11.40 MB
- 文档页数:37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脑膜瘤【临床表现】脑膜瘤(meningioma)多见于40~60岁成年女性,儿童少见。
临床症状常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与肿瘤生长部位有关,最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病程长,易于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MRI表现】(1)肿瘤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内缘可见有“皮质扣压征”(也称“皮质塌陷征”),肿块与脑组织之间有低信号分界或合并有蛛网膜囊肿形成(图1)。
(2)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T2 FLAIR上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DWI上多呈均匀稍高至高信号,沙粒型则呈DWI低信号。
(3)增强扫描肿瘤多呈明显均匀性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图2)。
(4)非典型征象:少数脑膜瘤可以全瘤钙化;囊性脑膜可表现为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呈囊壁环形强化(图3);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多发脑膜瘤,影像表现与单发脑膜瘤相似(图4)。
图1左顶部脑凸面脑膜瘤A、B.分别为横断面T1WI及T2WI,示左顶部大脑凸面实质性肿块,呈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
肿块边界清楚,内侧缘可见“皮质扣压征”;C.增强扫描矢状面,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D.灌注成像,示肿瘤区呈明显高灌注图2左额镰旁脑膜瘤A.左额镰旁肿块,与周围脑组织之间有低信号分界,与大脑镰宽基底相连,T1WI呈等信号;B.T2WI信号与大脑皮质类似,内部信号均匀;C. DWI呈均匀的稍高信号;D.增强扫描见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大脑镰增厚并见有“脑膜尾”征图3右顶部大脑镰旁囊性脑膜瘤A.T1WI,示右顶部镰旁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呈均匀低信号;B.T2WI,呈均匀高信号,周边脑组织受压但未见水肿;C、D.增强扫描冠状面及横断面,病变以宽基底附着于大脑镰上,囊性部分无强化,内上缘见不均匀分隔状轻度强化图4多发脑膜瘤A.额部大脑镰双侧及右侧大脑凸面见多个肿块,T1WI信号与皮质信号类似,边界清楚,见“皮质扣压”征;B.T2WI与皮质信号类似,肿块与脑实质之间有脑脊液信号分隔;C.与A,B不同层面,DWI见多个稍高信号的肿块或结节影;D~F.增强扫描的不同方位,见多发均匀强化的肿块或结节影,边界清楚,部分见典型的“脑膜尾征”【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中年女性,肿瘤体积多较大时才出现症状,广基底与颅骨相贴,信号与脑灰质相似且信号多均匀,多具典型脑外肿瘤特征。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疾病,影像学诊断在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脑膜瘤的基本知识1·脑膜瘤的定义:脑膜瘤是发生在脑膜上的肿瘤,起源于脑膜的上皮细胞。
2·脑膜瘤的分类:根据脑膜瘤细胞的起源,脑膜瘤可分为脑膜上皮细胞瘤和间变性脑膜瘤等不同类型。
3·脑膜瘤的症状和体征: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三、脑膜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1·脑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常用的脑膜瘤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对脑部进行断层扫描,可观察脑部结构是否异常。
2·脑MRI(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详细地显示脑膜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对脑膜瘤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供血动脉的情况,帮术准备和手术过程中的血管保护。
4·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瘤,通过检查液体中的白细胞、蛋白质等指标来确定脑膜瘤的诊断。
四、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1·阅读病史:了解病患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既往疾病史等。
2·分析临床表现:结合病患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瘤。
3·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脑膜瘤的诊断。
4·影像学结果分析:对获得的影像学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观察脑膜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信息。
5·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根据脑膜瘤的特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6·编写诊断报告:根据影像学结果和诊断分析,撰写脑膜瘤的诊断报告,供临床医生参考。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影像学检查报告、血液检查结果、病史记录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膜瘤:一种发生在脑膜上的肿瘤,常见的有脑膜上皮细胞瘤和间变性脑膜瘤等类型。
脑膜瘤名词解释
脑膜瘤是指在脑膜上生长的一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非癌性),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癌性)。
脑膜瘤通常是由于脑膜细胞异常增生而导致的,婴儿和儿童较少患此病,成年人中较为常见。
脑膜瘤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抽搐、眼球突出、视力改变、听觉异常、平衡感失调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瘤体生长而逐渐加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诊
断脑膜瘤通常需要做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等检查。
脑膜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并避免瘤体再次生长。
对于某些不宜手术的脑膜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也是可行的治疗方式。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
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
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
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
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⒈简介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的肿瘤,一般为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是脑膜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等,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⒉影像学检查的准备在进行影像学检查之前,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必要的准备。
这些准备包括禁食禁水、避免进食或服用特定药物等。
⒊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核医学检查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⑴ X线检查X线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它可以通过对头颅进行X线照射,获得头颅内部的断层图像。
然而,X线检查的分辨率有限,对于脑膜瘤较小的病变可能无法准确诊断。
⑵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头颅内部影像。
CT扫描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X线照射,产生多个切面的图像,进而重建三维图像。
对于脑膜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⑶ MRIMRI是一种较为精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不依赖于X射线,通过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获得图像。
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膜瘤影像,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性质和周围结构的影响。
⑷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它可以通过注射特定的放射性示踪剂来观察脑膜瘤的代谢活动,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⒋影像学结果的分析影像学结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医生将根据影像学特征、位置、大小等因素来评估病变的恶性程度和治疗的可行性。
⒌附件本文档附带有以下附件:●X线检查报告●CT扫描影像●MRI影像●核医学检查报告⒍法律名词及注释●恶性肿瘤:指细胞生长失控,侵犯周围组织并能以血液或淋巴系统迁入其他部位的肿瘤。
●影像学诊断:通过保存疾病变化的图像方式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方法。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可分为脑膜内瘤和脑膜外瘤两类。
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查在脑膜瘤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CT扫描脑膜瘤的CT扫描是最常用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CT 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能够检测脑膜瘤的形状、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并且常常有钙化的表现。
此外,脑膜瘤在CT扫描上还可以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检查MRI检查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与CT扫描相比,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并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检查常常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膜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在MRI图像上,脑膜瘤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的肿块,并且常常能够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可以帮助进一步评估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能够显示脑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像学技术。
对于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的血供主要来自颅内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的血管分布情况,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PET-CT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和CT的影像学技术。
PET-CT检查可以提供关于脑膜瘤的代谢活性和生物学行为的信息。
在PET-CT图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代谢亢进的灶,因为肿瘤细胞会具有增加的葡萄糖代谢。
此外,PET-CT还可以检测脑膜瘤的转移病灶,有助于评估其病程和预后。
结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CT扫描和MRI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肿瘤信息。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一、背景介绍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通常起源于脑膜组织。
影像学是脑膜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二、影像学检查类型
1、磁共振成像(MRI)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三、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特点
1、脑膜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2、显著强化是脑膜瘤诊断的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中可见结节状、环形或结节-斑点状强化效应。
四、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特点
1、脑膜瘤呈等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晰。
2、强化表现在增强扫描中相对较低,但小的脑膜瘤可能显示明
显的强化。
五、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流程
1、首先进行MRI或CT扫描,获取脑膜瘤的基本影像特征。
2、通过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对脑膜瘤的信号强度进行分析,
以判断其良恶性。
3、分析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确定脑膜瘤的强化类型和程度。
4、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最终的诊断。
六、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MRI和CT影像图像示例、脑膜瘤病理
报告示例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1、脑膜瘤:源于脑膜组织的肿瘤。
2、磁共振成像(MRI):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人体内
部器官或组织影像的医学检查技术。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一种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不同部位
进行扫描三维图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MRI与CT对脑膜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目的:对脑膜瘤患者采用MRI及CT扫描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东营市某三甲医院疑似脑膜瘤的患者共60例,其中女性42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60.2±3.5)岁,病程方面的最大值在8年左右,最小值在7个月左右,平均病程在(4.23±3.61)年内。
对患者分别行MRI及CT影像学检查,将CT检查诊断设置为对照组,MRI检查诊断设置为实验组,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结果:病理检查主要发现确诊为脑膜瘤54例,另6例为非脑膜瘤。
MRI检查结果显示脑膜瘤46例,其中真阳性43列,假阳性3例,非脑膜瘤14例,其中真阴性3例,假阴性11例;CT检查结果显示脑膜瘤44例,其中真阳性41例,假阳性3例,非脑膜瘤16例,其中真阴性3例,假阴性13例。
MRI扫描检查结果报告中的诊断结果准确率达到了76.6%、敏感度率则为约79.6%、特异度率仅为约50.0%左右;而对照组CT扫描结果检查报告结果报告的诊断结论准确率却仅有为约73.3%、敏感度指数仅为约75.9%、特异度指数为约50.0%。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相关数据的计算,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果显示MRI检查脑膜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临床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大大降低早期漏诊的发生率,是临床上一种最为可靠的检查和诊断方式。
综上所述,CT、MRI在诊断脑膜瘤方面存在差异,各有其优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检查诊断方式,必要时可两者联合应用,减少误诊漏诊的机率,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脑膜瘤;CT检查;MRI检查;诊断价值脑膜瘤早期病变生长进程相对缓慢,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非常善于伪装。
患者通常在发病后数月时间开始逐步的表现为间歇性的发作癫痫、头疼、听觉障碍、视力障碍、运动协调障碍等的全身症状,对其学习工作与生活质量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程度上的心理负面心理影响[1]。
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杨清华莫陵江杨宁2,张苗打刘卫军1(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①影像科,②病理科,广东广州510080)[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
结果:24例均为单发肿块,边界清楚光整,22例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直径23~ 57mm,平均45mm;20例密度或信号均匀,4例见散在囊变,2例见小斑片状钙化;24例均表现为CT低密度,20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22例肿瘤内见多发血管影,其中16例肿块内血管呈“烟花样”分布;2例较小病灶瘤周水肿较轻,余22例肿瘤占位效应显著,瘤周水肿明显。
病理上肿瘤组织中含大量扩张、充血的血管。
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密度或信号、肿瘤内“烟花样”血管分布及瘤周水肿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脑膜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病理上分15个亚型,影像学表现多样;血管瘤型脑膜瘤是其中的一个病理亚型,临床较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笔者收集2012年5月至2018年10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24例,分析其CT 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4例中,男8例,女16例;年龄29~ 68岁,平均46岁。
22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2例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4例术后病理均为血管瘤型脑膜瘤。
1.2仪器与方法24例中20例行CT平扫、增强扫 描及CTA,其中16例同时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MRA,2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PWI,2例未行MRI检查;4例行CT平扫,其中2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MRA及MRS,另2例未行MRI检查。
1.2.1 CT采用GE Optima CT660128层螺旋CT。
CT和MRI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目的:对比脑膜瘤在CT、MRI上的不同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脑膜瘤患者在CT、MRI上的影像表现,包括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密度(信号)及边缘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CT对脑膜瘤的钙化、邻近骨质改变比较敏感,MRI对发生在颅底部、枕骨大孔区等特殊部位的脑膜瘤显示较好。
结论:脑膜瘤在CT、MRI影像表现上多数相似,但对特殊部位的病灶诊断各有优势,必要时相互结合,有利于准确定位、定性。
标签:脑膜瘤;CT;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好发于成人,男女之比为1∶2,主要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可有癫痫、对侧下肢轻瘫或感觉障碍、嗅觉障碍、一侧视力减退,突眼和视乳头水肿、偏盲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1]。
现对我院4年间发现的20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影像上的对比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与病理检查获得证实。
本组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22~69岁,平均(467±42)岁,病程6个月至4年,平均(19±04)年。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癫痫、头痛、偏盲等,均接受CT与MRI临床检查,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12方法20例患者分别采用CT与MRI的平扫及增强扫面。
CT检查中应用美国GE公司64排CT(GE LightSpeed VCT 64排),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描至头顶,层厚为5mm,层距为5mm,螺距为1;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30g注射液100ml静脉注射。
MRI检查中采用美国GE公司(GE SignaExcit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扫描范围分别为脑干至颅顶骨板、额部至枕部以及两侧颞部间。
扫描序列选择常规SE序列;T1WI参数设置:TR=3800ms,TE=8928ms,T2WI参数设置:TR=2500ms,TE=8792ms,层厚65mm,层距15mm,并附加水抑制序列,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02ml/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