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水平位移观测检测报告.(DOC)
- 格式:doc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15
某某基坑工程监测报告报告编号:****工程名称:****委托单位:****检测项目:基坑工程监测(坡顶水平位移、坡顶竖向位移)某某公司**年**月**日声明1、本检测报告无我单位测绘成果专用章无效。
2、本检测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3、本检测报告涂改、换页、漏页无效。
4、本检测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5、对本检测报告若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给予及时的解释或答复。
检测机构:某某公司单位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基坑监测报告批准:审核:观测:目录1工程概况 (1)2 编制依据 (1)3监测内容及范围 (2)4监测目的 (2)5监测控制值 (2)6监测频率 (3)7监测结果分析 (3)8监测结论 (3)9曲线图 (5)1工程概况1、本工程为****,位于****。
2、根据规范和支护设计图的要求,需进行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的监测。
该基坑基坑监测期间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内容包括:1、基坑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3)邻近建筑物有无裂缝;2、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的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2 编制依据2.1 国家及部委、地方相关规程规范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2020)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7、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2.2 本项目有关技术文件(1)《****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等相关文件;(2)委托人及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本项目设计院对本项目施工图设计监测要求。
桥梁水平位移监测成果报告一、引言桥梁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承载着大量的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任务,其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为了及时掌握桥梁的变化情况,保障桥梁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桥梁的水平位移进行监测。
本报告旨在总结桥梁水平位移监测的研究成果,为桥梁监测与维护提供参考。
二、桥梁水平位移监测原理桥梁水平位移监测是通过安装在桥梁上的传感器,采集桥梁结构的位移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桥梁的水平位移情况。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全站仪法、GPS法、激光扫描法等。
三、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采集通过安装在桥梁上的传感器,采集桥梁结构的位移数据。
传感器通常包括测距仪、倾斜仪、加速度计等。
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数量和布局,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位移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清洗、修正和校正。
清洗数据可以去除异常值和噪声,修正数据可以消除由于传感器安装误差和环境影响而引起的偏差,校正数据可以将位移数据转换为实际物理量。
3. 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位移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桥梁的水平位移情况。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周期性分析和异常检测等。
趋势分析可以判断桥梁的整体位移变化趋势,周期性分析可以发现桥梁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异常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桥梁的异常位移情况。
四、监测结果与评估通过对桥梁水平位移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桥梁的水平位移情况。
监测结果可以表达为位移曲线、位移云图等形式,直观地反映桥梁的水平位移变化。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对桥梁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判断桥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维护和加固措施。
五、结论与展望桥梁水平位移监测是保障桥梁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位移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及时掌握桥梁的变化情况。
本报告总结了桥梁水平位移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并提出了监测结果的评估与展望。
未来,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桥梁水平位移监测将更加精确和全面,为桥梁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基坑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方案1.概况1.1 工程概况这个项目是一项大型的建筑工程,旨在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楼。
该建筑将包括商业和住宅用途,是当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基坑概况该项目需要进行基坑开挖,以便为建筑物的地基做好准备工作。
基坑的深度将达到20米左右,需要进行支护工作以确保工人的安全。
1.3 工程地质概况该项目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软,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方法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4 环境概况该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周围有许多居民和商业企业,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进行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基坑支护及施工方案为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支护措施,包括钢支撑、混凝土墙和土钉墙等。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挖孔桩、土钉墙和钻孔灌注桩等,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还将采取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监测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3.1 监测目的:本次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3.2 监测范围:本次监测的范围包括公司生产厂区及周边区域,主要监测点包括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噪声等。
3.3 监测依据:本次监测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公司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等。
3.4 编制原则:本次监测的编制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可比性等原则。
同时,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
以上是本次监测的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的简要介绍。
我们将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5 监测内容64、基坑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要求汇总表75、监测方法5.1 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是指对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等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2018 年 10 月**********基坑变形监测报告工程名称: ******工程地址: ******监测日期: 2018 年 X月 X 日~2018 年 X月 X日目录一、工程概略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二、监测依照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三、监测内容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四、监测点部署和监测方法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六、报警值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七、监测时长和频次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八、监测成就及剖析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九、附表、附图 .......................... 错误 ! 不决义书签。
一、工程概略工程场所地处 *******,北池一路西首路南侧,文昌馨苑居住区西侧。
拟建 *****及地下车库概略以下:表 1 工程概略地上基底场所开挖/ 地高度基础尺寸深度建筑物名称标高整平标高下( m)( m2)(m)层数( m)( m)**** 11/2 约 35 66.55 ×**** 11/2 约 35 66.55 ×**** 0/1 5 3×3基坑平面尺寸:(东西最大尺寸)×(南北最大尺寸)基坑支护深度:二、监测依照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02 )。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3.《工程丈量规范》 (GB50026-2007) 。
报告编号:第页共页受控编号: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工程名称:检测代码及项目:检测单位名称委托单位: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声明1、本报告无检验检测报告专用章及其骑缝章无效;2、本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名无效;3、本报告涂改、增删无效;4、报告复印页数不全、未加盖检验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5、对本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检测单位提出。
检测单位资质证书编号:检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目录1工程概况 (4)2监测概述 (4)3监测结果 (7)4监测结论 (7)附表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8)附表2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观测成果表 (9)附表3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 (10)附表4锚索内力监测成果表 (11)附表5水位观测成果表 (12)附表6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13)附图1支护结构顶部位移监测点时间-累计位移值关系曲线图16附图2基准点及监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17)附图3现场检测影像资料(注1、项目大门照片;2、现场各监测内容监测照片) (17)附件工程质量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报告编号: 第页共页1工程概况1.1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基坑深度、面积:支护形式:基坑支护侧壁安全等级:周边环境描述:工程形象进度:2监测概述2.1监测目的、方法及精度2.1.1监测目的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基坑监测的目的如下:1)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2)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3)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2.1.2监测方法及精度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采用全站仪,按自由测站法或极坐标法对埋设于基坑支护结构上的水平位移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的各个观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相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计位移值。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2018年10月**********基坑变形监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监测日期:2018年X月X日~2018年X月X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监测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报警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监测时长和频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监测成果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附表、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概况工程场地地处*******,北池一路西首路南侧,文昌馨苑居住区西侧。
拟建*****及地下车库概况如下:表1 工程概况基坑平面尺寸:89.1m(东西最大尺寸)×80.1m(南北最大尺寸)基坑支护深度:3.9-5.0m二、监测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16)。
5. 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方案。
三、监测内容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3.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4.基坑周边地表裂缝;5.周边临时建筑物裂缝;6.地下水位;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4.1监测点布置4.1.1监测点位的选择基坑变形观测点设立在基坑坡度边缘处,首次开挖共计布设观测点23个(其中基坑监测点*个,编号J1-J*;原有建筑物*个,编号Y1-Y*);详见基坑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2、监测点的布设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
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
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内力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内力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
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vationEngineering2009—04—29发布 2009—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Excavation EngineeringGB 50497—2009主编部门:山东省建设厅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09年09月0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北京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文)的要求,由济南大学会同9个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规范共有9章及7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频率、监测报警、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等。
本规范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调查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建筑基坑工程监测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科技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意见。
本规范的初稿、征求意见稿经多次编制工作会议的讨论、反复修改后,形成送审稿并通过了审查。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为了提高本规范的质量,敬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济南大学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管理组(济南市济微路106号,邮编25002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三级基坑DS3或更高级别及以上的水准仪,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6.3.8 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 点,埋设位置和方法要求与6.2.2 相同。
6.3.9 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
7 监测频率7.0.1 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
7.0.2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
监测工作一般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
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
7.0.3 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
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表7.0.3。
注:1. 当基坑工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2.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3.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4.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 3d 内监测频率应为 1 次/1d。
7.0.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 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 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单位:检测日期: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报告总页数:75页(含此页)报告编号:kkkkkk建设项目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报告编写:校核:审核:批准:声明:1.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4.复制报告无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5.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一■、工程概况4二、监测依据4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4四、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5五、允许值及报警值5六、观测结果及分析5七、结论6八、附图表81、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92、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173、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254、测斜累计位移最大点的位移成果表265、测斜曲线图526、侧向变形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617、地下水水位测试结果汇总表628、总部经济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图739、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一、工程概况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
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2)、支护结构变形(3)、土体侧向变形(4)、地下水位二、监测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b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报告编号:2014*F00240B001Z0000监测报告工程名称:昆明市严家地城中村改造回迁区A2-A5地块(基坑第三方监测)[第一期至第六十一期](合同编号:HT-F-2012-011)委托单位:云南昆铁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单位地址:昆明市官渡区北京路建设大厦7楼云南瑞博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章)注意事项1.报告无“检测报告专用章”、“CMA”计量认证章及“骑缝章”无效。
2.报告无编制、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未经我公司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报告,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
4.报告涂改无效。
5.对本报告检验结果若有异议,应在报告收到之日起十五日之内向我公司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6.单位联系方式:地址: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拓翔路189号聚金盛科标准厂房5栋目录一、签字页 (1)二、工程概况 (1)三、监测目的和依据 (1)(一)监测目的 (1)(二)监测依据 (1)四、监测项目 (1)五、监测设备 (2)六、监测方法 (2)七、监测期及频率 (4)八、监测报警 (5)九、监测数据分析、结论及建议 (5)十、附件 (23)(一)监测数量统计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其他.....................................................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监测报告报告编号:2014*F0024B001Z0000一、签字页监测报告Monitoring Report监测人:Monitoring By报告编制人:Report By审核人:Checked By批准人:Approved By云南瑞博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日期:年月日二、工程概况工程名称:昆铁盛和家苑住宅小区“深基坑支护施工变形监测”服务项目工程地点:昆明市官渡区东三环与昆石路相交处朱家村立交桥东侧建设单位:云南昆铁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中国中铁八局监理单位:云南青山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昆铁盛和家苑住宅小区深基坑支护施工变形监测工程项目位于昆明市东三环与昆石路相交的朱家村立交桥东侧昆明铁路局原昆东车辆段厂区,拟建地下室为复式停车场,基坑周长932.0m,基坑开挖约 5.5-10.8米左右;部分剖面采用桩锚加喷锚支护,旋喷桩止水,部分剖面采用放坡加土钉墙支护;基坑东侧及北侧临近(建)构筑物、既有边坡和挡墙,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很严重,该段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他地段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目前基坑(1-1剖面至7-7剖面护壁桩打桩完毕),7-7剖面冠梁浇筑完成,部分剖面基坑开挖深度为3米左右。
测量专业作业指导书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文件编号:版本号:D/0分发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1. 检测目的随时掌握护坡桩、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更改设计和施工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安全施工作准备,确保基坑安全开挖,做到信息化施工。
2. 检测依据2.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3.主要仪器设备3.1测斜仪CX-3C3.2 PVC测斜管。
4.仪器设备参数4.1 探头尺寸:CX-3C:长780mm、直径φ28mm,导轮间距:500mm;4.2测量精度:±0.01mm/500mm,分辨率±4秒;4.3系统精度:±4mm/30m;4.4数字量显示: 5位;记录方式:自动采集;4.5角度测量范围:0°~±15°;5. 检测条件5.1 测试深度最大1000m;水压10Mp5.2工作电压:内置可充锂电池组+7.2V;5.3工作温度:-10℃~+60℃。
6.测斜管的埋设6.1钻ф90~ф110的垂直钻孔,垂直度≤2%。
6.2测斜管长度有2种规格4m、2m,外径ф70,接头处ф80,高要求场合可选用ABS管式铝合金管。
6.3 PVC测斜管接头处,用长8mm,直径ф3的自攻螺丝牢固上紧,孔底部必须用盖子盖好,上4个螺丝,孔口也需上保护盖。
6.4 PVC测斜管有4个内槽,每个内槽相隔90度。
安装时将其中1个内槽对准基坑方向,或地基边坡的需要监测的位移方向。
6.5 PVC测斜管与钻孔间隙部位用中砂加清水慢慢回填,慢慢加砂的同时,倒入适量的清水。
注意一定要用中砂将间隙部位回填密实。
否则,影响测试数据。
6.6 PVC测斜管在下的过程中,可向管内倒入清水,以减少浮力,更容易安装到底。
6.7 PVC测斜管孔口一般露出地面20cm~50cm左右。
深层水平位移观测检测报告尊敬的领导:一、观测背景本次观测检测主要是针对地区可能存在的深层水平位移进行的。
该地区位于地震活动带附近,且有较大的地质构造活动。
由于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地表产生水平位移。
因此,为了确保该地区的地震安全和工程建设的安全,有必要进行深层水平位移观测检测。
二、观测方法1.选取观测点位:根据地震活动带、地质构造活动等因素,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位。
2.建立观测网:根据选取的观测点位,我们在地面上布设了观测网,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安装观测仪器:在每个观测点位上,我们安装了水平位移仪器,以实时监测地表的水平位移情况。
4.数据采集和处理:观测仪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完整性检查和数据处理,得出准确的水平位移结果。
三、观测结果通过观测仪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我们得出了以下观测结果:1.水平位移的趋势:观测结果显示,在观测期间,地表存在一定的水平位移。
具体的位移趋势是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移动速度逐渐加快。
2.位移的时间变化:观测结果还显示,水平位移的变化并非是持续不变的,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导致水平位移出现了周期性的波动。
3.位移的幅度:观测结果中显示,水平位移的幅度在整个观测期间是逐渐增加的。
通过与历史观测数据的对比,我们发现该地区可能存在深层地壳运动的现象,导致了持续的水平位移。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观测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该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深层水平位移,且位移趋势是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移动速度逐渐加快。
2.水平位移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与地质构造活动有关。
3.水平位移的幅度逐渐增加,可能存在深层地壳运动现象。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的研究,以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
2.建议加强地震监测体系,提高地震预警能力,为相关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撑。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单位:检测日期: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报告总页数:75页(含此页)报告编号:kkkkkk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建设项目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报告编写:校核:审核:批准:声明: 1.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4.复制报告无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5.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jjjjjj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j目录一、工程概况 (4)二、监测依据 (4)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4)四、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 (5)五、允许值及报警值 (5)六、观测结果及分析 (5)七、结论 (6)八、附图表 (8)1、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 (9)2、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 (17)3、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25)4、测斜累计位移最大点的位移成果表 (26)5、测斜曲线图 (52)6、侧向变形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61)7、地下水水位测试结果汇总表 (62)8、总部经济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图 (73)9、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74)一、工程概况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
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2)、支护结构变形(3)、土体侧向变形(4)、地下水位二、监测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监测报告现场检测:报告编写:报告审核:报告签发:二〇一九年二月三日监测报告首页工程名称报告时限基坑工程2022 年1 月24 日至2022 年2 月1 日本阶段施工内容基坑施工处于初期开挖阶段,该阶段开挖深度<5m。
监测项目地表沉降土体分层沉降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立柱变形(竖向位移)桩墙内力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该阶段变化最大点DC4DC7FC1- 1#磁环S1X 方向SC1(2.0m)LZ1LZ2NL1DSW2KYS2KYS3TY2该阶段变化最大值9mm17mm4mm0.4mm5mm0.3MPa11mm1kPa85kPa该阶段变化速率最大值2.5mm/d1.9mm/d1.5mm/d0.2mm/d1.5mm/d0.5MPa/d5mm3kPa/d25kPa变化速率报警值5mm/d5mm/d4mm/d5mm/d4mm/d/500mm/d//该阶段累计变化最大点DC4DC7FC1- 1#磁环S1X 方向SC1(0.5m)LZ1LZ2NL1DSW2KYS2KYS3TY2该阶段累计变化最大变化值9mm17mm4mm0.4mm5mm0.3MPa11mm1kPa85kPa累计报警值50mm50mm40mm50mm40mm3.5MPa1000mm150kPa300kPa是否超过报警值否否否否否否否否否结论该阶段基坑开挖量小,开挖深度较浅,各监测项目累计变化较小,变化速率缓慢,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均未达报警值,可按进度计划正常施工。
(1)该基坑地下水位较高,在开挖前做好降水的措施。
(2)考虑到最近这段时间有降雨,基坑周边应做好排水设施。
(3)施工过程中注意对监控观测点的保护,以免影响观测成果。
建议1.工程概况 (5)2.监测目的 (5)3.监测依据 (5)4.监测仪器设备 (6)5.监测项目及点位布置 (6)6.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7)7.监测成果及分析 (8)8.结论及建议 (23)基坑工程位于红星公园以东,场地地貌单元单一。
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检测报告
xx-20xx-00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二〇一三年x月
声明
第页共页深层水平位移试验检测报告
iii
目录
第1章工程概况 (1)
第2章检测目的 (1)
第3章检测依据 (1)
第4章检测设备 (2)
4.1主要仪器设备 (2)
4.2主要仪器设备 (2)
第5章检测等级 (2)
第6章仪器工作原理及方法 (3)
6.1仪器工作原理 (3)
6.2仪器使用方法 (4)
第7章检测数据处理 (5)
第8章检测结论及建议 (11)
第1章工程概况
受xxxxxxxxxxxxxxx的委托,xxxxxxxxxx承担了深层水平位移参数的检测任务。
由于深层水平位移属于长期观测项目,在征得xxxx的情况下,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
2013年9月5日选择公司xxxx旁一处空地来模拟滑坡体的深层水平位移,该滑坡体命名为A 滑坡体,在A滑坡进行深层水平位移检测。
第2章检测目的
1、使试验检测人员了解地表沉降的测试过程。
2、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参数检测,评定公司检测人员是否具备检测深层水平位移的数的检测能力。
第3章检测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3、《大坝观测仪器测斜仪》(SL 362-2006)。
第4章检测设备
4.1主要仪器设备
本次观测采用的仪器设备见表4.1,
表4.1 检测主要仪器、设备表
4.2主要仪器设备
桥梁检测时气温:xxxxxxxxxx,天气:晴。
在整个外业工作期间,检测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运行正常。
第5章检测等级
由于本次模拟的A滑坡体模拟为普通滑坡体,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10.1.3之规定,本项目为四等变形监测等级进行观测。
四等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指标和其适用范围见表5.1。
表5.1 四级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
第6章 仪器工作原理及方法
6.1仪器工作原理
滑动式测斜仪及其导轮是沿着测斜导管的导槽沉降或提升。
测斜仪内部传感器可以敏感在每一深度处的倾斜角度。
输出一个电压信号,在读数仪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它输出的信号是以测斜导管导槽为方向基准,在某一深度处,测头上下导轮标准间距L 上的倾斜角的函数,该信号可以换算成水平位移。
当测斜仪与垂直线存在一倾角θ时,则它就输出一个电压信号。
Uout 1 = K 0 + K 1 gsin θ……………………………① 式中K 0为测斜仪偏值;
K 1为测斜仪电压标定因数2.5V/g ; g 为重力加速度。
为了消除K 0的影响,将测头调转180°,在该点上进行第二次测量得:
Uout 2 = K 0 —K 1 gsin θ………………………………② ①—②将偏值K 0 消去,得:
Uout 1 — Uout 2 =2K 1 gsin θ………………………………③ 从测斜原理示意图1可以看出: sin θ =
其中Δi 为水平位移(m m ) L 为导轮间距500mm θ为倾斜角
综合上式可得: Δi =
×L
=(Uout1—Uout2)×10-1(mm )……………④ 即:Δi = (Uout1—Uout2)×10-1(mm )
上式中(Uout 1—Uout 2)读mV 时则位移Δi 为mm ,则换算关系为1mV=0.1mm 。
用测头连续在任一深度i 点上测试的总位移δ=ΣΔi 。
原
基准线
∑△i
θ
L △ i
图1 测斜原理示意图
6.2仪器使用方法
(1)埋设测斜管
采用φ108cm钻头的工程钻探机在边坡水平变形典型部位钻孔,为了使管子顺利地安装到位一般都比安装深度深一些,它的原则是每10米多钻深0.5米,钻头钻到预定位置(边坡稳定处)后,需把泵接到清水里向下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混水为止,提钻后立即安装,采用4米/根的孔径为φ70mm测斜导管(PVC测斜管),管子采用插入连接法进行连接,首先拿起一根测斜管,在没有外接头的一端套上底盖,用三只M4×10自攻螺钉拧紧,(这是每孔最下面的一节管子)就可向孔内下管子,下一节向外用三只M4×10自攻螺钉把它固定好,才算该接头连接完毕,按此方法一直连接到设计的长度,管子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方向然后回填,调正方向的要求是,管子内壁上有两对凹槽,首先把孔口以上那节测斜管上的外接头拿掉(松开三只螺钉就可以拿掉)才能看清管内的凹槽,需要把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边坡位移方向),转动管子即可,转动前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后再转动对准,对准后把管子压到位,方向调正盖上盖子,拧好螺钉回填,在测斜导管与孔壁间填砂并冲压密实,并固定好测斜导管。
(2)观测
将测头导轮卡置在测斜管的导槽内,将测头放入测斜管中,放松电缆,使测头滑至孔底。
测头在孔底停置5分钟,以便在孔内温度稳定。
将测头拉起至最近深度标志为测读起点,每0.5m测一个数,利用电缆标志测读,使测头升至测斜管顶端为止。
每次测读时都应将电缆标志对准,以防读数不准确。
将测头旋转180°,重新放入测斜管中,重复上述相同步骤为1个测回,初次值应测4个测回,以后每次观测测试2个测回。
第7章检测数据处理
观测时,测孔第一次测读的值为“初测值”,以后每日的测值与“初测值”的差数确定水平位移的变化,称为变化值(变化值=测值-初测值),观测水平位移时从导管的一端开始,将变化值代数和累加到测斜管的另一点,其计算结果即为这一点相对测斜管的一个端点的水平位移位置。
横向水平位移具体观测数据见表6.1.7~表6.1.12.,纵向水平位移数据汇总见表6.1.13,横向水平位移数据汇总见表6.1.14,测点水平位移~深度关系见图6.1.1~图6.1.2。
第8章检测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测点进行的为期75天的深层水平位移观测及检测数据分析成果,得出以下结论:
1.测点CX1的深层水平位移平均每天变形量小于5mm;
2.测点CX1的深层水平位移变化缓慢,呈现收敛趋势,可以认为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