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可乐喷泉
- 格式:ppt
- 大小:696.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班科学喷泉教案活动目标:1. 了解喷泉的原理。
2. 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1. 透明的塑料瓶若干。
2. 水杯、瓶子盖、塑料保鲜膜。
3. 小苏打、食用色素、醋。
4. 装饰用的小彩带、泡泡液、吸管。
活动过程:一、引入话题(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喷泉的图片,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喷泉是怎么工作的吗?”2. 简要介绍喷泉的原理:水通过管道喷出,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柱。
二、制作喷泉(1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制作简单的喷泉:将塑料瓶放入水杯中,盖好瓶盖,用塑料保鲜膜封住瓶口,然后在保鲜膜中央戳一个小孔。
2. 孩子们分组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安全。
三、观察喷泉现象(5分钟)1. 每个孩子将自制的喷泉放在桌子上,加入适量的水和小苏打。
2. 滴入几滴食用色素,观察水柱的变化。
3. 倒入适量的醋,观察喷泉的变化。
四、探索浮沉现象(5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小木块、铁钉、塑料瓶盖等)。
2. 孩子们将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 讨论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些会沉下去。
五、装饰喷泉(5分钟)1. 孩子们用彩带、泡泡液、吸管为喷泉增添装饰,使其更加美观。
2. 尝试调整喷泉的高度和形状,观察变化。
六、总结分享(5分钟)1. 教师引导孩子们分享各自制作喷泉的经验和发现。
2. 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活动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喷泉的原理,还亲自动手制作了喷泉,探索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探索和实验。
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及时给予孩子们指导和帮助,使活动顺利进行。
第1篇活动目标:1. 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探索科学的积极态度。
2. 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压力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活动准备:1. 实验材料:可乐瓶、吸管、剪刀、水、纸杯、纸巾、透明胶带。
2. 教学辅助工具:视频课件、计时器、记录表格、记号笔。
3. 活动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空地。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 引入主题:教师通过展示喷泉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的美丽景象,激发幼儿对喷泉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喷泉是如何喷出水的?它需要用到哪些东西?”3. 引入实验:教师介绍即将进行的可乐喷泉实验,激发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
二、实验指导1. 材料分发:将实验材料分发给每组幼儿,每组由4-6人组成。
2. 制作喷泉:- 每组幼儿用剪刀在可乐瓶的侧面剪一个小洞。
- 将吸管的一端插入可乐瓶的洞中,另一端插入纸杯中,形成喷泉的喷嘴。
- 用透明胶带固定吸管,确保喷嘴稳定。
3. 实验原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即通过吸管吸入空气,产生压力差,从而使可乐从喷嘴喷出。
三、实验操作1. 分组实验:每组幼儿按照指导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 计时观察:每组幼儿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用计时器记录可乐喷泉喷出的时间。
3. 记录结果:每组幼儿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四、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分析: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喷泉喷出时间的原因。
2. 交流分享:每组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发现,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拓展活动1. 改进实验:教师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如调整吸管长度、改变可乐瓶角度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2. 家庭实验:鼓励幼儿将实验带回家,与家人一起进行,分享实验的乐趣。
六、总结与反思1. 回顾实验: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强调实验原理。
2. 反思与改进:教师引导幼儿反思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第1篇活动目标:1. 了解水的压力,初步知道水在压力作用下可以喷涌而出。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和实验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塑料瓶、剪刀、水、色素、细管、塑料管、胶带、橡皮筋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水的性质,知道水可以流动。
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塑料瓶,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瓶子可以用来做什么?3. 引导幼儿说出瓶子可以装水、装饮料等。
二、实验操作1. 教师分发材料,并讲解实验步骤:(1)将塑料瓶剪去瓶盖,保留瓶底。
(2)将色素滴入瓶中,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3)将细管插入瓶底,用胶带固定。
(4)将塑料管连接在细管上,用橡皮筋固定。
(5)向瓶中注水,观察水喷涌而出的现象。
2.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讨论交流1. 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水会喷涌而出?2.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水在压力作用下可以喷涌而出。
四、拓展活动1. 教师出示其他喷泉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的特点。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喷泉是怎么形成的吗?3.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喷泉是利用水的压力,通过喷泉装置喷涌而出的。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压力作用。
2.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观察水的性质,感受科学的魅力。
活动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实验,共同完成小喷泉的制作。
2. 邀请幼儿在幼儿园内寻找喷泉,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
第2篇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
2. 让幼儿了解水的流动原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瓶、剪刀、胶带、水、色素、小喷泉模型。
2. 场地准备:宽敞的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向幼儿展示小喷泉模型,引起幼儿的兴趣。
可乐喷泉实验报告可乐喷泉实验报告引言:可乐喷泉实验是一项常见的科学实验,通过将碳酸饮料与一种外部物质相结合,产生引人注目的喷泉效果。
这项实验不仅令人惊叹,还能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可乐喷泉的原理以及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
实验材料:1. 一瓶碳酸饮料(可乐)2. 一包薄荷糖3. 一个透明的容器4. 一个小漏斗5. 一只塑料杯实验步骤:1. 将透明容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并用小漏斗将可乐倒入容器中,约倒入一半容量。
2. 将薄荷糖撕开包装,将糖粒逐渐加入容器中的可乐中。
3. 观察可乐中的气泡产生,并等待几分钟,直到气泡停止产生。
4. 将塑料杯放在容器上方,将容器倾斜使可乐流入杯中,同时观察是否会产生喷泉效果。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薄荷糖加入可乐中时,可乐中的气泡迅速增多,并产生大量的气泡。
2. 随着气泡的产生,可乐的体积逐渐增大,呈现出一种膨胀的状态。
3. 当倾斜容器使可乐流入塑料杯时,可乐会以一种喷泉的形式喷射出来,并伴随着气泡的迸发。
实验讨论:1. 可乐中的气泡产生是由于薄荷糖与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所致。
薄荷糖中的成分可以催化二氧化碳释放,从而形成大量气泡。
2. 当气泡产生后,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泡沫状的结构。
这种泡沫结构的存在增加了可乐的体积,使其呈现出膨胀的状态。
3. 当倾斜容器使可乐流入塑料杯时,由于气泡的存在,可乐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当压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可乐会以喷泉的形式喷射出来。
实验扩展:1. 可乐喷泉实验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物质对可乐喷泉效果的影响。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如柠檬酸或酵母粉,观察其对喷泉效果的影响。
2. 可乐喷泉实验也可以与其他实验结合,例如结合气体溶解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可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可乐喷泉的原理是由于薄荷糖与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形成泡沫结构并增加可乐的体积。
可乐喷泉原理嘿,你有没有看过那种超级酷炫的可乐喷泉呀?就像魔法一样,可乐“噗”地一下喷得老高,可有意思了。
今天呀,我就来给你讲讲这可乐喷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科学小实验的活动。
活动现场就有这个可乐喷泉的演示。
当时,只见一个大哥哥拿着几颗曼妥思糖,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扔进了一瓶可乐里。
刹那间,可乐就像发疯了一样,一股脑地往上冲,形成了一个高高的喷泉。
小李当时就瞪大了眼睛,嘴巴张得老大,惊讶地说:“哇塞,这也太神奇了吧!这可乐怎么就突然变成喷泉了呢?”我也被这神奇的一幕吸引住了,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特别想知道背后的原理。
其实呢,这可乐喷泉的原理和可乐本身的特点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可乐是一种碳酸饮料。
什么是碳酸饮料呢?简单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气体压进水里,让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
你可以把可乐想象成一个装满了小气泡的气球,这些小气泡就是二氧化碳。
那这个二氧化碳在可乐里是怎么待着的呢?它就像是一个个调皮的小娃娃,被水压紧紧地摁在水里,不能随便乱动。
再来说说曼妥思糖。
这曼妥思糖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表面却有很多小坑洼。
当把曼妥思糖扔进可乐里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那些小坑洼就给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多可以聚集的地方。
二氧化碳就像是一群找到了组织的小伙伴,纷纷往曼妥思糖的小坑洼那里跑。
这时候,可乐里原本平静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开始变得躁动不安起来。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很拥挤的房间里,大家本来都安安静静地待着。
突然有个地方开了个小口子,大家就都往那个口子涌过去。
二氧化碳往曼妥思糖那里涌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这些气泡越来越多,产生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就像很多只小手一起往上推,把可乐从瓶子里推了出来,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可乐喷泉。
我还有个同学小王,他是个特别爱思考的人。
他当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那是不是所有的糖果扔进可乐里都会产生喷泉呢?”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
可乐喷泉小实验原理引言:可乐喷泉小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通过加入柠檬酸和小苏打到可乐中,产生二氧化碳气泡,从而形成喷泉效果。
本文将介绍可乐喷泉小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一、实验原理:可乐喷泉小实验的原理基于酸碱反应和气体的溶解与释放。
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是通过高压注入到饮料中的,当我们打开瓶盖时,气体逐渐溶解在液体中。
而加入柠檬酸和小苏打后,酸和碱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泡。
由于反应速度较快,气泡迅速升腾,形成喷泉效果。
二、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一瓶可乐、柠檬酸粉、小苏打粉、一个大碗。
2. 打开可乐瓶盖,稍微晃动瓶子,使二氧化碳气体更充分地溶解在液体中。
3. 将可乐倒入大碗中,确保碗中不超过一半的容量。
4. 加入适量的柠檬酸粉,注意不要一次加入太多。
5. 加入适量的小苏打粉,同样要分次加入。
6. 观察可乐中产生的气泡,喷泉效果会随着气泡的产生而变得更加明显。
三、科学原理解释:1. 酸碱反应:柠檬酸是一种酸性物质,小苏打是一种碱性物质。
当它们加入可乐中时,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反应方程式为:柠檬酸 + 小苏打→ 盐 + 水。
2. 气体的溶解与释放: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是通过高压注入到饮料中的。
当我们打开瓶盖时,气体逐渐溶解在液体中。
加入柠檬酸和小苏打后,酸碱反应迅速产生二氧化碳气泡。
由于气泡的密度小于液体,气泡会上升并聚集在液体表面,形成喷泉效果。
四、实验的拓展:1. 不同物质的实验比较: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比如柠檬汁、苹果醋、小苏打溶液等,观察实验效果的差异。
2. 温度对实验的影响:可以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比较温度对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和释放的影响。
3. 实验与现象的联系: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可乐喷泉实验与自然界中的类似现象的联系,比如温泉、火山喷发等。
结论:通过可乐喷泉小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酸碱反应和气体的溶解与释放过程,了解到二氧化碳气体在液体中的行为。
实验可乐喷泉教案(幼儿园)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实验材料
•瓶装可乐
•透明玻璃杯
•一小勺碎片肥皂
•纸巾
实验步骤
1.给幼儿介绍实验原理: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当碎片肥皂引起气泡后,
二氧化碳分子被气泡黏附在表面上,增加了气泡的浮力,所以气泡会上升。
2.将透明玻璃杯放在桌面上,将瓶装可乐打开,轻轻倒入杯中,注意要
倒满一半。
3.在罐装可乐的开口处撒一小勺碎片肥皂,等待数秒钟,观察可乐中出
现的小气泡。
4.用纸巾轻轻擦拭玻璃杯上的水珠,以保证观察的效果。
5.让幼儿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现象,引导幼儿发现气泡的移动和扩散,
以及气泡如何上升的过程。
6.比较喷泉的高度,可以用手指或者标尺来测量。
7.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气泡为什么会上升?气泡的数量、大小以及运动
状态有哪些变化?可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不同?
实验注意事项
•注意儿童个人卫生问题,提醒幼儿在实验前洗手。
•在幼儿与实验物品互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感受到实验的独特之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将会了解和掌握可乐喷泉的产生原理,提高幼儿观察和实
践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对幼儿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愉悦程度有很好的促进作
用。
同时,这个实验也很适合在家长陪同下在家中或小组的小实验中进行,普及科学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我的苏打喷泉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在遇热或振荡时会释放气体的原理。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激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及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具:塑料瓶、小苏打、柠檬酸、水、气球、吸管、热水、勺子。
2.环境准备:实验桌、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出示一瓶碳酸饮料,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碳酸饮料打开后会冒气泡?2.实验探索(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塑料瓶、小苏打、柠檬酸、水、气球、吸管、热水、勺子。
(2)教师示范实验操作:a.将小苏打和柠檬酸分别放入两个塑料瓶中。
b.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用吸管连接气球和塑料瓶。
c.将热水倒入装有柠檬酸的塑料瓶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d.将热水倒入装有苏打的塑料瓶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3.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实验中气球为什么会膨胀?(2)教师解释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二氧化碳气体在遇热或振荡时会释放出来,导致气球膨胀。
4.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一个苏打喷泉的模型,请幼儿观察并猜测其原理。
(2)教师解释苏打喷泉的原理:苏打粉和柠檬酸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体通过喷泉管道喷出,形成喷泉效果。
(3)教师带领幼儿制作苏打喷泉,观察喷泉的形成。
(2)教师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五、作业与拓展1.请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制作一个苏打喷泉,观察喷泉的形成。
2.请家长协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并分享到班级群。
六、教学反思1.实验操作前,教师应详细介绍实验材料,避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疑问。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可乐喷泉小实验原理
可乐喷泉小实验原理
可乐喷泉小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它能够展示出二氧化
碳气体的特性。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打开可乐瓶盖时,
会产生一股强大的气体压力,将可乐喷出瓶子。
这是因为在可乐中含
有二氧化碳气体,在瓶子里面被压缩了。
当我们打开瓶盖时,二氧化碳分子开始从液态变成了气态,它们会迅
速地从液体中逃逸出来。
由于这些分子很小而且非常活跃,所以它们
会相互撞击并推开周围的空气分子。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压区域,这
个高压区域就会将液体推向喷嘴,并将其喷出瓶子。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可乐瓶口附近形成了一个“泡沫塑料”,
这是因为在高压下二氧化碳分子不断地从液体中逸出,并携带着一些
液态物质和空气分子形成了泡沫。
当泡沫塑料被形成时,它会在瓶子
外形成一个小型的喷泉。
这个实验不仅仅是有趣的,它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体分子的行为。
当我们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到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中时,它们会变得
非常活跃,并且会推开周围的空气分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了这
样一个强大而有趣的喷泉。
总之,可乐喷泉小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气体分子的行为,并且欣赏到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
如果你想尝试这个实验,请务必确保安全,并且在合适的环境下
进行。
2024年我的苏打喷泉中班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遇酸时会释放的特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准备:1.材料:小苏打、白醋、一次性杯子、吸管、滴管、红色食用色素。
2.辅助工具:黑板、PPT、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向幼儿展示一瓶碳酸饮料,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教师打开碳酸饮料,让幼儿听到气体释放的声音,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探索1.教师将小苏打和白醋分别倒入两个一次性杯子中。
2.教师用滴管吸取红色食用色素,滴入白醋中,搅拌均匀,使白醋变成红色。
3.教师将吸管插入装有白醋的杯子中,轻轻吹气,观察红色白醋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为什么吹气后,红色白醋会冒出气泡?三、实验1.教师将小苏打倒入另一个一次性杯子中。
2.教师将红色白醋慢慢倒入装有小苏打的杯子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苏打和红色白醋混合后,为什么会冒出很多气泡?四、讲解1.教师向幼儿讲解二氧化碳气体在遇酸时会释放的特性。
2.教师通过PPT展示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五、互动1.教师邀请幼儿上台进行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红色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2.教师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3.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科学现象?2.教师强调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鼓励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分享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索。
教学延伸: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制作一个简单的苏打喷泉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
2.教师在下一节课上,邀请幼儿分享实验成果,共同探讨实验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苏打喷泉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幼儿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中班主题:我身边的科学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群力幼儿园作者:钱雯邮编:226400一、课题:中班科学活动《可乐喷泉》二、教材简解:根据《纲要》的内容,幼儿科学活动应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并且是幼儿所了解的,所感兴趣的。
我之所以选择了《可乐喷泉》这一科学活动,贴近幼儿实际生活。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喝可乐,但可乐这类的碳酸饮料对人的胃有伤害,而且对人的牙釉质也有伤害,幼儿的牙釉质又刚刚形成,所以经常喝碳酸饮料容易损伤幼儿的牙釉质,想要通过本次科学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可乐对人的一些危害,在以后的生活中少喝碳酸饮料,或使用吸管喝碳酸饮料,减少碳酸饮料与牙齿的接触。
三、目标预设: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认识可乐喷泉这种现象。
技能目标:能通过教师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并喜欢参加科学活动。
四、活动重点、难点:1.探索碳酸饮料的共同特点。
2.学会填写观察记录表格。
五、设计理念: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来完成实验,共同统计实验结果。
碳酸饮料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孩子们并不了解碳酸饮料的危害,通过此次活动能让幼儿了解碳酸饮料,初步了解喷泉效应背后的原理。
活动目标:1、认知方面: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认识可乐喷泉这种现象。
2、能力方面:能通过教师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3、情感方面:通过活动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并喜欢参加科学活动。
活动准备:1.1升装可乐、曼妥思薄荷糖若干、瓶装水若干、250ml可乐若干瓶、记录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以实验导入,激发孩子对实验的兴趣。
师:看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看过魔法师变魔法吗?今天老师来给你们用可乐变魔法,仔细看好了!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1. 幼儿猜测是什么让可乐变成的喷泉。
师:刚才看到了什么?猜一猜是什么让可乐变成喷泉的?三、实验操作、探索发现。
1.提供可乐、雪碧、水若干瓶、薄荷糖若干颗。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桌子上有水、可乐、雪碧、还有薄荷糖,看看谁能让他们变成喷泉?2.自由探讨、分组操作、观察哪种饮料能气泡,并制作记录表。
中班科学奇妙的喷泉教案反思1、中班科学奇妙的喷泉教案反思活动目标:1、在探索中发现和了解喷泉形成的简单原理。
2、乐于探索,积极参与喷泉小实验。
3、感受喷泉给生活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材料:饮料瓶、盖子、一次性杯子和管子。
(在饮料瓶和一次性杯子上钻孔)2、喷泉的视频和图片。
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探索,交流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喷泉吗?在哪里见过?老师:今天,我们来玩喷泉游戏。
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的,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利用这些材料玩出喷泉。
教师:师请坐得端正的小朋友上来操作。
(请个别幼儿操作,其他幼儿观赏)教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玩出喷泉的?(幼儿回答)二、第二次探索了解喷泉的形成。
老师让孩子们打开童书,仔细观察操作图。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已经玩出了喷泉,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示意图,看看刚刚小朋友的玩法是不是和示意图上的一样,然后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喷泉为什么会喷出水来?老师:现在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按照示意图操作。
三、喷泉的形成。
教师:喷泉为什么会喷出水来呢?师:原来水位差和水的压力会形成喷泉。
教师:怎么样才能让你的喷泉喷得更大呢?老师总结:原来喷泉是因为水压和水位下降,所以喷出来高,喷出来大。
四。
欣赏各种喷泉,感受它们的各种形态。
老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喷泉。
让我们尽情享受吧。
(享受视频喷泉)教师:喷泉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美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人们都喜欢到喷泉下嬉水游戏,非常开心。
小朋友们知道吗?喷泉还可以净化空气呢,在喷泉周围的空气特别干净,喷泉能把空气中的灰尘赶走,对我们的健康有利。
活动反思: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在表演科学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测,再实验验证想法,最后总结。
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顺着这条线索去探索。
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探索。
中班科学彩色喷泉教案活动目标:1. 了解喷泉的原理。
2. 学习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简单的喷泉装置。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透明的塑料瓶(如500毫升的可乐瓶)若干个·彩色水笔、马克笔·塑料吸管(直径约1厘米)若干根·胶带·剪刀·容器(如小碗、盆子)若干个·水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喷泉模型,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喷泉是怎么工作的吗?”2.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简要解释喷泉的原理:利用水的压力和流速产生向上的喷力。
二、制作喷泉装置(1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制作喷泉装置:·在塑料瓶的瓶盖上钻一个小孔。
·将吸管插入瓶盖孔中,并用胶带固定。
·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
2. 幼儿分组进行制作,每组4·5人。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测试喷泉装置(10分钟)1. 每个小组将自制的喷泉装置放在容器中,确保吸管口露出水面。
2.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喷泉装置的工作情况,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3. 幼儿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水通过吸管喷出,形成喷泉效果。
四、探索不同材料的喷泉效果(10分钟)1. 教师提供不同颜色的水笔和马克笔,鼓励幼儿尝试在瓶身上绘画,观察不同颜色水对喷泉效果的影响。
2. 幼儿操作并记录结果,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颜色与喷泉效果的关系。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喷泉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思考:如果想让喷泉喷得更高,可以怎么做?引导幼儿思考并尝试改进喷泉装置。
活动评价:·观察幼儿在制作和测试喷泉装置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评价幼儿对喷泉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评估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喷泉装置,并与家人分享制作过程。
科学可乐喷泉实验报告
科学可乐喷泉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可乐与碳酸氢钠混合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情况。
实验原理: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与可乐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形成可乐喷泉。
实验材料:可乐、碳酸氢钠、透明瓶子、小漏斗、试管、塑料管、量筒、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透明瓶子并将其倒置,与试管口相贴靠,用塑料管将试管与瓶子底部相连接,以形成一个封闭的通道。
2. 用量筒分别量取50 ml的可乐和1g的碳酸氢钠。
3. 先将可乐倒入透明瓶子中,再用小漏斗将碳酸氢钠缓慢加入透明瓶子内。
注意不要倒得太快,以免产生溢出。
4. 观察并记录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情况,看是否形成可乐喷泉。
实验结果:在加入碳酸氢钠后,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开始迅速释放,逐渐在瓶子底部形成气泡,并最终形成一个喷泉状的现象。
实验分析:在实验中,当碳酸氢钠与可乐混合时,发生了以下反应:
2NaHCO3 + H2O → 2CO2 + 2HOH + Na2CO3
该反应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且此气体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更容易溶解。
因此,当将碳酸氢钠加入可乐中时,二氧化碳气体开始从溶液中释放,形成了可乐喷泉。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碳酸氢钠与可乐混合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现象。
这一实验不仅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气体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过程。
中班科学可乐喷泉教案(一)科学可乐喷泉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科学可乐喷泉的原理•学习制作科学可乐喷泉的步骤•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科学可乐喷泉的现象和规律教学准备•中班学生•科学可乐喷泉实验装置•牛奶、食用油、食用酵母、白砂糖、酸性物质(如柠檬汁或醋)、可乐、塑料瓶、漏斗、量杯、橡皮手套、安全眼镜、围裙等教学步骤1.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出示一瓶可乐并向学生介绍科学可乐喷泉实验的有趣现象。
2.演示:进行科学可乐喷泉实验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喷泉的现象。
3.分析:与学生一起分析科学可乐喷泉的原理,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4.制作实验装置:与学生一起制作科学可乐喷泉的实验装置。
–使用塑料瓶作为容器,倒入适量牛奶和食用油。
–加入少量食用酵母和白砂糖。
如果使用酸性物质,则将酸性物质代替白砂糖。
–混合均匀后,将可乐倒入塑料瓶中。
–用漏斗将混合物倒入可乐中,注意不要将混合物溅入外面。
5.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科学可乐喷泉实验的现象。
–观察混合物与可乐的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观察可乐是否会从瓶口喷出。
6.实验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科学可乐喷泉实验的规律和原理。
–通过观察发现,混合物中的酵母和白砂糖与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气泡并增加压力,导致可乐从瓶口喷出。
–酸性物质也可以代替酵母和白砂糖,通过与可乐中的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7.小结: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复习和总结,帮助学生记住科学可乐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比例的酵母和白砂糖制作混合物,观察是否会对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产生影响。
•邀请家长参加科学可乐喷泉实验展示活动,在展示中向家长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总结通过这次科学可乐喷泉实验,学生们能够对科学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总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
这样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注意事项也需要老师进行重点讲解和引导。
可乐喷泉实验原理
可乐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科学实验,可以通过简单的材料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其原理基于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
实验原理如下:
1. 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这是由于在制造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注入其中的缘故。
2. 高压使二氧化碳溶解在液体中。
3. 打开可乐瓶盖时,减少了外部环境对液体的压力,导致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中释放出来,形成气泡。
4. 由于液体中的气体释放速度快于周围液体的流动速度,气泡在液体中形成一个喷泉。
这种喷泉效应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对液体的表面张力产生影响。
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减少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导致液体形成喷泉形状。
此实验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准备一瓶碳酸饮料,确保它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2. 将一个吸管插入瓶口,并确保它与液体接触。
3. 紧紧封住瓶口,使液体不从吸管中流出。
4. 快速打开瓶口,并观察液体喷射出的喷泉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应该在开放的区域进行,以防止出现喷洒。
总结起来,可乐喷泉实验利用了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通过释放气体对液体的表面张力产生影响,形成喷泉效应。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气体和液体的交互作用,并展示了有趣的物理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可乐喷泉中班科学教案:可乐喷泉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可乐喷泉的现象,并能够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一瓶可乐、一罐苏打水、一瓶果汁。
2. 工具:杯子、托盘、勺子、纸巾、塑料袋等。
3. 实验器材:喷泉器具(可购买或者自己制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张贴一张展示图片,图片上有一杯可乐正在冒泡,让幼儿观察并互动讨论。
教师引导提问:- 你们有没有喝过可乐?- 可乐为什么会冒泡?- 如果我们把可乐倒在喷泉器具里,会发生什么?2. 实验探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喷泉器具。
组织幼儿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将可乐倒入喷泉器具,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苏打水倒入喷泉器具,观察现象。
实验三:将果汁倒入喷泉器具,观察现象。
让幼儿观察不同饮料在喷泉器具中的现象,并与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原因。
3. 进一步探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可乐会冒泡?- 为什么其他饮料不会冒泡?- 可乐和苏打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果我们在可乐中加入苏打水,会发生什么?通过幼儿的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逐渐了解可乐冒泡的原理。
教师可以简单解释以下科学原理: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二氧化碳就会逸出,形成冒泡现象。
4. 总结与展示组织幼儿进行实验的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教师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你们觉得这个实验有趣吗?为什么有趣?-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到了什么?- 以后还有什么其他饮料可以尝试?教师将幼儿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或者纸上,进行简单梳理和展示。
5. 拓展活动为了加深幼儿对冒泡现象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拓展活动:活动一:亲手制作一杯可乐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乐冒泡的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制作一杯可乐。
教师准备柠檬汁、红茶、碳酸饮料等材料,并向幼儿解释各种饮料中的冒泡原理,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一杯可乐,并观察冒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