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 格式:ppt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13
七年级上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一、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知识点。
(一)运算顺序。
1. 先乘除,后加减。
- 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如果式子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例如:计算2 + 3×4,先算乘法3×4 = 12,再算加法2+12 = 14。
2.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 当式子中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2×3÷6,先算2×3 = 6,再算6÷6 = 1;又如计算5 - 3+2,先算5 - 3 = 2,再算2+2 = 4。
3. 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 如果式子中有括号,要先计算括号内的式子。
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例如:计算(2 + 3)×4,先算小括号里的2+3 = 5,再算5×4 = 20;又如计算[2+(3 - 1)]×4,先算小括号里的3 - 1 = 2,再算中括号里的2+2 = 4,最后算4×4 = 16。
(二)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
1. 乘法法则。
-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例如:(-2)×(-3)=6,2×(-3)= - 6。
-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例如:0×5 = 0。
2. 除法法则。
-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例如:6÷(-2)=6×(-(1)/(2))=-3。
-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例如:(-6)÷(-2) = 3,6÷(-2)=-3。
-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例如:0÷5 = 0。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
1. 加法法则。
-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2+3 = 5,(-2)+(-3)=-(2 + 3)=-5。
-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2.深刻理解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两步计算的顺序和方法的掌握。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上节课的知识点。
减除混合运算: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做除法,再算减法。
加除混合运算: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除法,应先做除法,再算加法。
二、重难点突破减除混合运算例1 小宁买一辆玩具汽车花了49元,买3个变形金刚花了81元。
一辆玩具汽车比一个变形金刚贵多少钱?(1)学生独立解题。
(2)集体订正、评议。
答案:49-81÷3=49-27=22(元)答:一辆玩具车比一个变形金刚贵22元。
加除混合运算例2一共能装多少盒?(1)学生独立解题。
(2)集体订正、评议。
答案:10+90÷6=10+15=25(盒)答:一共能装25盒。
三、拓展提高例1红海每千克海水含盐多少克?教师提示:找准“1倍量”,画出线段图。
(1)独立列式计算。
(2)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结果。
答案:35×2-32=38(千克)答:红海每千克含盐38千克。
例2 某小区的绿地长45米,为了美化绿地,要栽一行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已经栽了4棵,还需要栽多少棵?教师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确定要栽多少棵树。
(1)小组内讨论、解题。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答案:45÷5+1-4=6(棵)答:还需要栽6棵。
四、课后验收1.计算。
96-36+4 240÷6×3 888-8×696-36÷4 240+6×3 888÷8-62.(1)买一副羽毛球拍和6个羽毛球共需多少钱?(2)已经买了50个羽毛球,还想用剩下的40元全部买羽毛球,一共买了多少个?3.火眼金晶辨对错。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4.2节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独立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例题讲解:例题1: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解:12 ÷ 4 = 3,每个朋友能分到3个苹果。
例题2:小明有15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解:15 ÷ 4 = 3余3,每个朋友能分到3个苹果,还剩3个苹果。
3. 随堂练习:练习1:小明有8个橙子,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2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橙子?练习2:小明有18个橙子,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3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橙子?4. 教学难点与重点讲解:讲解1:当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法则。
一般先进行除法运算,再进行加减法运算。
讲解2: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运算。
5. 作业设计作业1:完成教材第4.2节的练习题14。
作业2:小明有20个橙子,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橙子?答案:20 ÷ 5 = 4,每个朋友能分到4个橙子。
二年级上册加减乘除混合口算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例如:2 + 3 - 1,先算2+3 = 5,再算5 - 1=4;4×5÷2,先算4×5 = 20,再算20÷2 = 10。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例如:2+3×4,先算3×4 = 12,再算2+12 = 14;10 - 4÷2,先算4÷2 = 2,再算10 - 2 = 8。
3. 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例如:(2 + 3)×4,先算括号里的2+3 = 5,再算5×4 = 20;(10 - 4)÷2,先算括号里的10 - 4 = 6,再算6÷2 = 3。
二、加减乘除混合口算练习题。
1. 简单型(只有同级运算)- 3+2 - 1=- 5 - 3+2=- 4×2÷2=- 8÷4×2=2. 乘除法与加减法混合(先乘除后加减)- 2+3×2=- 5+2×3=- 6 - 3×1=- 2×3+4=- 3×4 - 6=3.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 (3 + 2)×2=- (5 - 3)×3=- 4×(2+1)=- (8÷2) - 1=三、答案。
1. 简单型(只有同级运算)- 3+2 - 1 = 4- 5 - 3+2 = 4- 4×2÷2 = 4- 8÷4×2 = 42. 乘除法与加减法混合(先乘除后加减) - 2+3×2 = 8- 4×3 - 5 = 7- 5+2×3 = 11- 2×3+4 = 10- 3×4 - 6 = 63.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年级数学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课题: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讲解示范教学准备:PPT课件、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6÷3×2= 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进而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 12+7=19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4×3?4×3+77+(4×3)=7+12 =19=12+7 =19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精讲点拨(一)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7+4×3 =7+12 =194×3 +7=12+7 =19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2.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二)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7+12÷3 =7+4 =11 问题:1.谁来说说这道题应该如何计算?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 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3.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8 ÷ 2 3 =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即先进行除法运算,再进行加法运算。
第二阶段:探究(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引导学生总结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例题:10 - 2 ÷ 2 = ? 15 5 ÷ 3 =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即先进行除法运算,再进行加减法运算。
第三阶段:实践(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题:小明有15个苹果,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还能再得到2个苹果,请问最后每人有多少个苹果?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即先进行除法运算,再进行加法运算。
第四阶段: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避免出错。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第三阶段:实践”。
这个阶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与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练习题。
2. 学生准备教材、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PPT,展示例题:小明有18元钱,他买了3本书,每本书5元,他还剩多少钱?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除法与加减法进行计算。
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学生通过例题,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3. 教师出示PPT,展示例题:小明有18元钱,他买了3本书,每本书5元,他还剩多少钱?4.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交流答案。
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PPT,展示练习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交流答案。
3.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4.2节,主要包括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混合运算题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2. 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题目。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题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例题讲解:解:12 ÷ 4 = 3,每个朋友能分到3个苹果。
例题2:12 ÷ 4 + 3 = ?解:计算除法,12 ÷ 4 = 3,然后加上3,3 + 3 = 6,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6个苹果。
3. 随堂练习:练习1:20 ÷ 5 + 4 = ?解:计算除法,20 ÷ 5 = 4,然后加上4,4 + 4 = 8,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8个苹果。
练习2:15 ÷ 3 2 = ?解:计算除法,15 ÷ 3 = 5,然后减去2,5 2 = 3,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3个苹果。
4. 混合运算练习:练习3:24 ÷ 6 + 7 = ?解:计算除法,24 ÷ 6 = 4,然后加上7,4 + 7 = 11,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11个苹果。
六、板书设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1. 除法先算,然后加减法。
2. 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不含小括号)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不含小括号)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4.2节,主要涉及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来理解和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规则,正确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并能够解释运算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有一堆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朋友们,每两个人分到一个苹果,但是小明不小心多给了一个人,还剩下一个苹果,请问小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步骤。
例如:12 ÷ 4 + 3,先进行除法运算,得到3,然后进行加法运算,得到6。
3.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进行练习。
例如:8 ÷ 2 + 4,9 + 6 ÷ 3等。
4.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他们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可以包括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步骤,以及一些关键的点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15 ÷ 3 + 2 =(2) 9 + 4 ÷ 2 =(3) 18 ÷ 3 5 =2. 答案:(1) 15 ÷ 3 + 2 = 7(2) 9 + 4 ÷ 2 = 11(3) 18 ÷ 3 5 = 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做更多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例如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者进行一些数学游戏等。
苏教版四年级上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可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对于刚开始接触这类运算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复杂和困惑,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就能轻松应对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混合运算。
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算式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或者减法。
比如:20 + 15 ÷ 5 , 30 24 ÷ 3 等等。
那在进行这类混合运算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运算顺序。
这个顺序就像是我们做事情的先后次序一样,不能乱套。
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比如说,在算式 20 + 15 ÷ 5 中,我们要先计算除法 15 ÷ 5 = 3 ,然后再计算加法 20 + 3 = 23 。
再看 30 24 ÷ 3 ,先算 24 ÷ 3 = 8 ,然后算 30 8 = 22 。
如果算式中有括号,那就得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如:( 20 + 10 )÷ 5 ,我们要先计算括号里的 20 + 10 = 30 ,然后再算 30 ÷ 5 = 6 。
为了更好地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我们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
比如:1、 18 + 12 ÷ 3 先算除法 12 ÷ 3 = 4 ,再算加法 18 + 4 = 22 。
2、 45 36 ÷ 4 先算除法 36 ÷ 4 = 9 ,再算减法 45 9 = 36 。
3、( 15 + 5 )÷ 4 先算括号里的 15 + 5 = 20 ,再算除法 20 ÷ 4 = 5 。
小朋友们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看清运算符号和括号,按照运算顺序一步一步来计算。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混合运算。
比如说,小明去买文具,一支铅笔 2 元,一个笔记本 5 元,小明买了 3 支铅笔和 1 个笔记本,一共花了多少钱?我们可以列式为: 2 × 3 + 5 ,先算乘法 2 × 3 = 6 ,再算加法 6 +5 = 11 (元)。
二年级除法加减混合口算题可打印
引言
这份文档提供了一组适合二年级学生的除法加减混合口算题,适合打印并在课堂或自主研究时使用。
这些口算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算术技能,特别是在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
口算题列表
请在下面找到一些二年级除法加减混合口算题的示例。
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1. 30 ÷ 5 + 2 - 3 = ?
2. 40 ÷ 8 + 4 - 2 = ?
3. 25 ÷ 5 + 3 - 1 = ?
4. 48 ÷ 6 + 2 - 4 = ?
5. 35 ÷ 7 + 1 - 2 = ?
6. 36 ÷ 6 + 3 - 2 = ?
7. 42 ÷ 7 + 4 - 3 = ?
8. 28 ÷ 4 + 3 - 2 = ?
请注意,这些问题的难度适合二年级学生,旨在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口算题。
使用说明
这些口算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询问和解答,也可以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自主练。
学生可以使用纸和笔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将答案写在指定的位置。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一组适合二年级学生的除法加减混合口算题,可用于课堂上的口头询问和学生的自主练习。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算术能力,并在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获得更多的练习和经验。
希望这些题目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