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硅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36.27 KB
- 文档页数:1
应变硅技术在纳米CMOS中的应用刘国柱;姚飞;王树杰;林丽【摘要】应变硅技术具有迁移率高、能带结构可调的优点,且与传统的体硅工艺相兼容,在CMOS工艺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尤其是MOS件的尺寸进入纳米节点。
文章综述了应变硅技术对载流子迁移率影响的机理,并从全局应变和局部应变两个方面介绍了应变硅在CMOS器件中的应用。
同时,将多种应变硅技术整合在一起提升MOS器件的性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Strained silicon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d with merits of high mobility, modifiable band-gap, compatible with conventional sub-silicon technics, was widely used in CMOS technics, and especially in the nano-meter node CMOS devices. In this text, the principle of carrier mobility ,which influenced by strain,was Simply summariz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lobal strain and Local strain in the nano CMOS technics was introduced. Meanwhile,multi-strain technics would become the trend of improvement of the nano CMOS devices'performance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电子与封装》【年(卷),期】2012(012)001【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应变硅;CMOS;全局应变;局部应变【作者】刘国柱;姚飞;王树杰;林丽【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8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35;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8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35;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江苏南通226026;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8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02随着微纳技术的发展,CMOS工艺已经进入了(超)深亚微米阶段,晶体管的特征尺寸已达纳米级。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简史集成电路的历史从1958年TI的第一颗Flip-Flop电路开始,那时候只有两个晶体管组成一个反相器而已。
发展至今已有十亿个晶体管的CPU了,而这些都不得不来自于半导体制造业的技术推进得以持续scalable。
半导体能够变成现实主要是它能够实现“0”和“1”的二进制转换,而在硬件上就是从真空二极管(Vacuum Tube)开始的。
大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电子计算机开始投入适用主要用于通信密码破译,但是这些晶体管的性能会很快退化增加Trouble shooting的时间,间接阻碍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直到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三位前辈其中一位是William Shockley他们发明了点接触的Ge晶体管,然后1950年,Shockley又发明了第一个BJT。
这些和真空二极管比起来,可靠性和功耗以及尺寸都得到了很搭提高。
尤其是BJT是三端晶体管可以当作电控开关(electrical switch),其中一个端子就可以作为控制端。
1958年,TI的Jack Kilby在Silicon上做出了两个BJT,开启了“Silicon Age”。
早期的电路都是用BJT做的,从BJT的原理可以直到,BJT是靠电流驱动的(Base加电流),而Ice又是双载流子器件,所以它除了驱动电流大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静态漏电也大,所以如果你的电路非常庞大你的漏电功耗损失将无法接收,所以限制了它的适用。
再到1963年,仙童公司(Fairchild)公司发明了NMOS和PMOS对称互补器件组成的CMOS电路,这就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CMOS技术。
由于它的控制极Gate是靠栅极跨过Gate Dielectric电场耦合实现的,所以没有控制电流产生的静态功耗,所以理论静态功耗可以到“0”(当然实际上还是有Gate leakage)。
实际上早期IC都是只用NMOS+BJT实现电路的,而没有用PMOS,因为那个时候没有Twin Well技术。
浅谈现代集成电路28nm芯片制造工艺A(前端FEOL) 全球90%以上集成电路都是CMOS工艺制造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进化,芯片集成度从一个芯片包含几十个器件进化到几十亿个器件。
从上世纪60年代MOS器件采用铝栅工艺,70年代采用了硅栅工艺,铝线互连,进化到现代集成电路采用高K金属栅、超低k介质多层铜线互连,以及FD-SOI和FinFET立体结构。
制造工艺也越来越复杂。
下面就纳米级体硅平面型CMOS集成电路工艺流程,展现芯片先进制程不断丰富现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1)现将几种先进制程工艺简介如下:50多年发展,集成电路制造过程工艺越来越复杂,先进制程不断完善。
首先为了抑制短沟道效应,提高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提高栅极电容,栅氧化层厚度不断减薄。
对于厚度大于4nm的栅氧化层,SiO2是理想的绝缘体,不会形成栅漏电流。
当纯二氧化硅厚度小于3nm时,衬底的电子以量子形式穿过栅介质进入栅极,形成栅极漏电流。
(量子隧穿)栅极漏电导致功耗增加,IC 发热且阈值电压飘移,可靠性降低。
为提高介质绝缘特性,当特征尺寸达到0.18μm时采用氮氧化硅代替二氧化硅。
特征尺寸进入90nm节点,单纯缩小厚度不能满足器件性能的要求了,于是采用提高氮氧化硅含氮量以增加介电常数k,但SiON厚度低于14Å会严重遂穿,栅极漏电剧增。
45nm节点之后氮氧化硅已经不能满足mos器件正常工作的要求,开始使用高k介质HfO2代替SiON来改善栅极漏电问题,同时采用金属栅解决费米能级钉扎和多晶硅栅耗尽问题。
尽管在0.35μm技术节点开始采用掺杂多晶硅与金属硅化物(WSi)鈷(镍)多晶硅化物栅叠层代替多晶硅栅,降低了多晶硅栅的电阻。
但金属栅电阻要比金属硅化物还要小。
高k金属栅HKMG.采用高k介质材料替代SiO2。
二氧化硅k=3.9,氮氧化硅k=4~7,高K介质(HfO2和,HfSiON)=15~25。
同样等效氧化层厚度时,高k材料的物理厚度是SiO2的3~6倍。
SOI材料的发展历史、应用现状与发展新趋势(下)陈猛 王一波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4. SOI的应用领域4.1 SOI的高端应用—8英寸和12英寸的薄膜SOI国际SOI市场95%的应用集中在8英寸和12英寸大尺寸薄膜SOI,其中绝大多数用户为尖端微电子技术的引导者,如IBM、AMD等。
目前供应商为法国Soitec、日本信越(SEH)、日本SUMCO,其中SOITEC前两家供应了几乎全部的SOI产品。
其主要驱动力来自于高速、低功耗SOI电路,特别是微处理器(CPU)应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2-4]。
例如,2005-2006财务年度Soitec公司销售的SOI圆片,12英寸占60%,8英寸占28%,其他占12%。
可见,SOI的高端应用,主要是需要12英寸的圆片。
SOI材料市场每年约扩大40%,2006年更是增长了将近100%。
预计到2010年,规模将超过10亿美元,远远高于硅材料每年7.7%的增长率。
届时SOI材料将占全部硅半导体材料的10%。
最近,SOI材料在民用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任天堂“Wii”、索尼计算机娱乐(SCE)“PS3”、美国微软“Xbox 360”等3款最新游戏机全部配备了采用SOI材料的处理器。
今后,还有望应用于数码相机、平板电视和汽车等使用的处理器和SoC(系统芯片)IBM和AMD等公司是SOI技术的主要推动者。
IBM在其纽约的12英寸生产线100%采用SOI材料以替代硅衬底材料,用SOI技术推出了新型AS/400服务器系列,比目前的高端机型的速度几乎快出4倍。
IBM、SONY、TOSHIBA联合开发SOI上90~45nm线宽的技术,并将S0I技术引入电子消费类芯片的生产中,市场非常广阔。
AMD将SOI技术移植入所有PC处理器,用于Athlon 64、Turion 64、Opteron等,是目前全球最大的SOI材料消费者。
AMD宣布转移至65纳米制程技术,并发表新一代高效能运算方案,推出高效能AMD Athlon 64 X2双核心桌上型处理器。
45 纳米技术的选择摘要:随着 45nm 技术的临近,与之对应的一些技术却正被延迟,如用于金属栅的高 k 介质、和 3D 结构等。
而此工业所赖以生存的,用以增强迁移率和驱 动电流的应变工程技术如期而至。
在互连方面,技术不断发展,但没有彻底的变革,用于衬垫的 ALD 薄膜技术也姗姗来迟。
对 45nm 节点来说,各公司可以不使用 FinFET、高 k 介质和金属栅,也未必需要使用 SOI 衬底,但有一项技术必不可少,那就是应变工程技术。
在目前 的晶体管沟道区域中,迁移率增强所带来的性能上的收益十分显著,以至于与其它性能手段相比而言,依靠这项技术来改进芯片性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 。
由于氧氮化物/多晶硅栅已达到了其性能极限,工艺和材料的创新是促使晶体管的性能实现 45nm 及 45nm 以下技术的有效手段。
当然,除了应变硅以 芯片技术还出现了浅结、低电阻率接触和多层互连等其它显著的变化,但是对于 45nm 节点来说,还是应变工程最具风头。
最近举行的 IEDM 会议中,AMD 讨论了结合四种应力技术改进 NMOS 和 PMOS 驱动电流的方法,这是一种与相同特征尺寸的无应力器件相比,能使芯片的 整体速度提高 40%的方法(图 1)。
本文将讨论用于 45nm 器件的应变工程的最新进展,高 k 和金属栅将要克服的障碍,以及多层互连和接触工程的发展。
有效等比缩小 随着栅的长度不断减小,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在控制短沟道效应的同时,在合理的漏电流下保持高驱动电流(Ion)。
然而,目前行业内,氮氧化物/聚合硅 栅达到了等比缩小的极限,由于泄漏、功耗和薄层栅氧化物的隧穿效应,尺寸的进一步缩小并不能促进性能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器件生产商把目光转向了其它可用材料(高 k/金属栅)、能带工程方法(使用应变层)和其它可用晶体管结构,如双栅和超薄本体 SOI 虽然高 k/金属栅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预计在 32nm 节点到来之前不会选用栅叠层制造技术。
晶体管技术综述作者:叶剑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4期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由晶体管引领的信息技术掀起了近代社会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晶体管技术的快速发展1947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肖克利博士、布拉顿博士和巴丁博士,在导体电路中进行半导体锗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的实验时惊奇地发现,在他们发明的器件中通过的一部分微量电流竟然可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因而产生了放大效应。
这个器件就是——晶体管。
三位科学家因此共同荣获195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9 年肖克利博士研究成功了面结型晶体管,并于1951 年获得了美国第2569347 号专利“使用半导体材料的电路元件”。
其他改进还包括用硅代替锗,现在的晶体管大部分仍是这种面结型晶体管。
为避免遭受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指控,贝尔实验室于1952 年向其他同行开放了该专利授权许可。
1960 年,贝尔实验室的Kahng 和Atalla 构造了第一个金属- 氧化物- 半导体晶体管(简称MOS 管),绝缘栅极场效应晶体管的一种。
1962 年,在RCA 器件集成研究组工作的Stanley,Heiman 和Hofstein 等人发现,可以通过扩散与热氧化在硅基板上形成导电带、高阻沟道区以及氧化层绝缘层来构筑晶体管,于是他们发明了第一个商业MOS 管,并获得了美国第3296508 号专利。
Hofstein 等在 1 平方英寸的单晶硅基板上制作了2000 个器件,发现95% 以上的器件工作良好。
MOS 管的出现简化了晶体管的制作工艺,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和集成度,降低了制作成本。
因为制造成本低廉与使用面积较小、高整合度的优势,MOS 管在大型、超大型集成电路的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
二、晶体管技术的重要革新随着1965 年摩尔定律的提出,虽然MOS 晶体管的集成度和性能得到了快速提高,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MOS 晶体管的硅材料中,空穴迁移率仅是电子迁移率的1/3 左右,为了使NMOS 和PMOS 的驱动电流基本一致,必须增大PMOS器件的宽长比,这样会影响电路的速度和集成度,降低电路的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