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气象服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45.55 KB
- 文档页数:5
贵州省汛期降水特征及强降水过程分型研究罗阳欢;白慧;陈早阳;李忠燕;李浪【期刊名称】《山地气象学报》【年(卷),期】2024(48)1【摘要】【目的】为探究贵州省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
【方法】利用贵州省81个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汛期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及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汛期降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及强降水过程分型研究。
【结果】贵州省1981—2020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为924.9 mm,降水量在682.7~1194.1 mm,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6.94 mm/10 a。
贵州汛期降水大体上呈现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强降水过程次数及持续天数分布及波动变化与汛期降水基本一致。
【结论】贵州省汛期降水分布不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贵州省汛期强降水空间场主要有全省一致型、东西反向型和南北反向型3种典型模态。
经REOF方法可将贵州省细分为3个强降水区域,根据环流场分析,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型强降水(Ⅰ型和Ⅲ型)与西部型强降水(Ⅱ型),各类型强降水落区受500 hPa环流分布情况以及850 hPa水汽来源与强度的影响。
【总页数】8页(P46-53)【作者】罗阳欢;白慧;陈早阳;李忠燕;李浪【作者单位】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省山地气象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2【相关文献】1.太原汛期短时强降水环流分型及环境参量分析2.广东前汛期锋面强降水和后汛期季风强降水特征对比分析3.利用风廓线雷达对广东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类暴雨过程低空风场特征的研究4.广西汛期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特征与天气学分型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势复杂多样,暴雨、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从气象灾害的角度出发,对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暴雨灾害贵州省夏季时节多雨,特别是在汛期,暴雨灾害频繁。
在过去的十年中,贵州省暴雨灾害共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上千人失踪或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暴雨灾害对贵州省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洪涝灾害。
暴雨容易导致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堤坝决口等情况。
2019年6月至7月,贵州省暴雨灾害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过程持续时间长、强降雨范围广,加之多地已降雨频繁,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加大。
雷雨灾害主要表现为雷击、强风、冰雹等气象灾害。
2019年贵州省雷雨灾害较为严重,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8月18日至9月10日,雷雨灾害频发,共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2人受伤;财产损失达到2000万元以上。
暴风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在夏季汛期时频繁发生。
2018年5月,贵州省暴风雨灾害造成了10人死亡,19人失踪和2000万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
暴风雨通常伴随着强降雨、强风、山洪暴发等现象,影响范围较广,对耕地、房屋、交通等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干旱灾害虽然贵州省是一个多雨的省份,但干旱灾害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轻度干旱在沿海平原也较为常见。
由于干旱导致的水源短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以上就是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的分析介绍。
在贵州省,气象灾害相对来说比较多,这也需要我们加强防范意识,加强预警和防御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
近40a贵州主汛期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异常年低频特征分析孔德璇;杨春艳;刘莉娟;刘相【期刊名称】《贵州气象》【年(卷),期】2018(042)005【摘要】选取1977-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贵州82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显著性检验、小波分析、带通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近40 a贵州5-8月(简称主汛期,下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典型涝年、典型早年的低频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贵州主汛期降水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多年平均总降水量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总降水量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的西南部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市中西部和黔西南州西部).典型涝年和典型旱年的平均主汛期总降水量以西南部最为明显,且各自主汛期降水的低频振荡周期差别不明显;10~ 20 d是贵州主汛期降水普遍存在的显著低频周期,典型涝年存在30~40 d低频周期,典型早年存在较弱的35 ~45 d低频周期,低频降水主要发生在6月和7月.【总页数】6页(P14-19)【作者】孔德璇;杨春艳;刘莉娟;刘相【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局,贵州兴义562400;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局,贵州兴义562400;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局,贵州六盘水553000;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局,贵州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4【相关文献】1.近40a呼伦贝尔市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常煜;韩经纬;常立群;白明;鄂继光2.湖南涝年主汛期降水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J], 周莉; 蔡荣辉; 兰明才; 姚蓉; 杨云芸3.近40a贵州主汛期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异常年低频特征分析 [J], 孔德璇; 杨春艳; 刘莉娟; 刘相4.2020年主汛期贵州低频区域强降水过程特征及可预报性分析 [J], 白慧;李浪;方荻;张东海5.2020年主汛期贵州低频区域强降水过程特征及可预报性分析 [J], 白慧;李浪;方荻;张东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气候多变。
贵州省经常面临各种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干旱、雪灾和雷电等。
以下是对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的分析。
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是洪水。
贵州省地势高低错落,山地河流众多,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尤其是6月至8月。
由于山地的陡峭和水土流失问题,贵州省容易发生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
这些洪水往往引发水库决堤、山泥流和土石流等次生灾害,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贵州省还常常受到干旱的侵袭。
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较高。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贵州省也出现了年降水偏少的情况。
干旱给贵州省的农业和能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尤其是在冬春季节。
干旱还会导致水源枯竭、农作物减产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贵州省经常面临雪灾。
尽管贵州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但是高海拔地区往往在冬季会有较长时间的低温和降雪。
特别是在贵州省的贵阳市和遵义市等高原地区,经常会有大雪和冻雨。
这给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贵州省还面临雷电灾害。
由于地势复杂和气候多样,贵州省雷电频繁。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使得大气环流较为活跃,大范围的对流活动经常发生。
夏季,贵州省容易出现雷暴天气,给农业生产和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包括洪水、干旱、雪灾和雷电。
这些灾害会对当地的生活、农业和交通运输等造成严重影响。
贵州省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害减灾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大方县近49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罗玉友;罗值贤;陈明远
【期刊名称】《贵州气象》
【年(卷),期】2010(034)00z
【摘要】利用1961-2009年大方县国家气象观测站49a的逐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极端最高与最低气温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法,分析大方县49a来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方县年平均气温以0.1℃/10a 的线性趋势增加,极端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明显,其线性倾向率达0.5℃/10a.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罗玉友;罗值贤;陈明远
【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气象局,贵州,大方,551600;贵州省大方县气象局,贵州,大方,551600;贵州省大方县气象局,贵州,大方,551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8
【相关文献】
1.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马英洁;秦涛;张爱玲;张贵明;于江
2.黔东南山区近49a气温及降水变化事实分析 [J], 杨再禹;罗俊;陆承富
3.河南省近49a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郭瑜;赵红领;杨海波;王宗敏
4.绍兴市近49a降水和旱涝变化特征分析 [J], 江丽俐
5.大方县近49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罗玉友;罗值贤;陈明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多变,山地地势复杂,地形复杂多变,同时由于地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亚夏季风的交汇区域,气象灾害频发。
本文将从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的灾情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的气象灾害特点,为应对未来的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雷电灾害、冻雨冰雹等,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暴雨洪涝贵州省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是典型的水文灾害多发地区。
暴雨洪涝灾害是其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贵州省的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特别是入梅至出梅期间,因为此时贵州省受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为集中且强度较大,容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对贵州省的影响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作物的毁坏,由于暴雨往往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二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暴雨导致道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受损,严重影响交通的通达性,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三是对城乡建设的影响,暴雨引发的水灾对城市和乡村的房屋、基础设施等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贵州省暴雨洪涝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频发性强,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加之地形复杂,易形成山洪和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导致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二是影响范围广,暴雨洪涝灾害往往带来较大的受灾范围,特别是农作物和房屋等财产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三是因素复杂,暴雨洪涝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因此其发生规律较为复杂,防治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
二、雷电灾害雷电灾害是贵州省气象灾害中的另一大特点。
贵州省的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入梅至出梅期间,此时气候潮湿,易导致雷电天气的频发。
贵州省的雷电灾害主要表现为雷电、风雹、雷暴大风等,对农作物、建筑物、交通运输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大方县年度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年是我国成功举办“两奥会”和“神七”成功发射、太空行走,实现国人千年梦想大喜之年;全国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诚文川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一年。
我县的防汛抗旱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充分贯彻防汛抗旱方针政策,认真安排部署,科学决策指挥,落实各项工作预案,认真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制定应对措施,同时,加强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督导检查,各成员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并密切配合,以安全工作促进平安奥运,确保我县水库、电站、在建工程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安全,当人为不可抗拒的灾情发生后,深入一线指导帮助受灾群众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灾害面前发扬不怕困难、团结抗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同洪、旱灾害进行顽强的抗争,将受灾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现将一年来的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如下:我县今年灾害的特点为:旱灾严重,单点暴雨和地震波及影响导致山地灾突出,各项基础设施和作物损失严重。
入春以来,由于无降雨、少雨、持续高温,全县十个乡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特别是我县以怒江沿线的乡镇受旱严重。
干旱造成水源减小、干枯,农作物受旱严重,新植甘蔗无法播种,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5月中、下旬开始全县普降中到大雨,造成部分乡镇山地洪涝灾害,房屋、沟渠、交通农田不同程度受损毁。
特别是进入8月中旬后,由于单点暴雨造成山洪泛滥,山体崩塌地震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1人死亡,各类作物、民房、交通、集镇重点饮水工程、沟渠等基础设施损毁较为严重。
加之受盈江8·21地震响沟渠、饮水工程等设施受到不同程损毁。
一、降雨情况气象部门预报:今年我县的降雨量为2210.9mm,比去年多624mm,比历年多73.2mm。
1—4月30日全县降雨234.8mm,比去年同期多109.9mm,比历年同期多60.9mm,5月中旬进入雨季。
到10月31日止实际总降雨量为1964.2mm,比去年同期相比少67.1mm,比历年同期少70.7mm,平均气温17.1℃,与去年同期相比高0.5℃,与历年同期高0.4℃。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势复杂,山地和丘陵地带占其总面积的90%以上。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贵州省在气象灾害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的灾情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气象灾害。
一、暴雨洪涝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较为充沛,季风影响显著。
由于地形的崎岖和地势的起伏,贵州省洪涝灾害相对较为突出。
暴雨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给贵州省的农业、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历史上,贵州省曾多次遭受暴雨洪涝的袭击。
例如1993年,在贵州省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全省受灾人口达到25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00万亩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82.81亿元人民币。
洪涝灾害还导致了大量房屋倒塌、农田受损和交通中断等问题。
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突发性、破坏性和广泛性。
因为暴雨洪涝灾害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可控性,加之地质条件的限制,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贵州省在防范暴雨洪涝灾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
二、台风暴雨贵州省地处内陆,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受到台风的影响。
由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往往会对贵州省的气象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间接引发洪涝灾害。
2014年9月,台风“凤凰”登陆广东省后,直接影响了贵州省的气象条件,导致了贵州省遭受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暴雨洪涝灾害。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台风暴雨对贵州省的气象灾害的潜在威胁。
台风暴雨灾害的主要特征是其频发性和影响范围广泛。
虽然贵州省并不是经常性受到台风的直接影响,但是对于防范和减轻台风暴雨灾害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干旱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地形的复杂性,某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仍然较为干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贵州省多次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在于其长期性和对农业的影响。
由于干旱导致农田缺水,农作物生长受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牧草枯萎等问题。
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1一、天气实况1.今年汛期(6—9月)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气温:6—9月平均气温除8月较常年略偏低0.1℃外,6月、7月、9月分别比常年偏高1.6℃、0.2℃、2.5℃。
降水:6—9月总降水量664.4毫米,比常年同期多61.3毫米,汛期共出现了2次暴雨,出现在7月27日和28日,7月降水量异常偏多(较常年偏多214.2毫米)。
今年我市6月13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持续29天(常年23天),梅雨量187.0毫米。
梅雨总的特点是:入梅略偏早,出梅正常,梅期略偏长,梅雨量较常年偏少2成。
2.灾情及影响今年汛期出现灾情的灾害天气有暴雨、雷暴大风。
暴雨:受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7月27日、28日出现暴雨,雨量分别为67.9毫米、118.0毫米,虹桥镇、黄桥镇、珊瑚镇出现8级大风,最大19.4米/秒出现在虹桥镇,未造成明显损失。
雷暴大风:7月15日14时56分元竹镇出现11级雷暴大风,同日15时37分虹桥镇九圩出现11级雷暴大风。
大风造成元竹镇、虹桥镇6户大棚和7户果树受损,受损面积792亩;张桥镇3户房屋受损;共计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二、监测联防6—9月汛期期间,我局始终密切关注省市台短时临近指导预报信息,加强与周边台站、泰州市气象台的联系和会商,及时了解上游天气实况及预警信息发布情况,随时调看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资料,及时进行预报预警服务。
三、应急响应汛期中,启动暴雨应急响应1次;启动台风应急响应2次,升级2次。
我局在接到应急响应命令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应急响应期间,严格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及时发布相应预报警报,提醒公众做好防范。
四、预报预警今年汛期,我局共发布预警信号40次,其中雷暴预警信号17次;暴雨预警信号10次;高温预警信号5次;台风预警信号6次;大风预警2次。
大方县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气象服
务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贵州省大方县1991-2020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方
县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并探究了汛期极端降水天气的危害,最后梳理了一些气象
服务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大方县;汛期;降水变化特征;气象服务
引言
大方县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地处贵州东北部,地理坐标处于
105°15′47″~106°08′04″E,26°50′02″~27°36′04″N之间。
境内属于
云贵高原朝黔中山原丘陵过渡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丘陵、山地、洼地、河谷、盆地交错分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降
水量丰富,雨热同期,日照时少,多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短冬长,春秋
相近。
年平均温度为11.8℃,无霜期为254~325d,常年相对湿度84%.大方县降
水大多数集中于汛期(5-9月),该时间段时常会因为极端降水天气而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1]。
因此,加强汛期降水的研究特别重要。
本文首
先对大方县汛期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汛期极端降水天气带来的危害给出相
关的气象服务措施,为大方县防汛抗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1研究资料与方法
本文中的降水量观测资料来源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气象局,主要包括大方
县1991-202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大方县汛期通常为5-9月;文中采取线性气
候倾向率方法来分析大方县汛期降水变化特征[2-3]。
2大方县汛期降水变化特征
由大方县1991-202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可知,近三十年大方县年平均
降水量为1089.1mm,年降水量最多值为1440.2mm(2001年),年降水量最少值为797.1mm(2010年);此外,大方县近三十年来降水量整体呈增加变化趋势,增加
速率为28.61mm/10年(图1)。
图1 1991-2020年大方县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通过对1991-2020年大方县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知(图2),近三十年大方县汛期降水量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也呈增加态势,汛期
降水量线性回归方程为y=1.4395x+743.96.67,气候倾向率为14.395mm/10年,
即汛期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大约14mm。
此外,近三十年大方县汛期平均降水
量为766.3mm,占年降水量的70.36%;
汛期降水量最多值为1063.0mm(2001年),汛期降水量最少值为
508.0mm(2011年)。
图2 1991-2020年大方县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
3大方县汛期极端降水天气的危害
大方县汛期(5-9月)降水量比较集中,该时间段时常会出现极端降水天气,还会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与经济均会带来十分严重的
损失[4]。
例如2013年6月8日-9日,大方县普降雷雨,其中18个乡镇降暴雨、
13个乡镇降大雨,造成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该次极端
降水天气导致大方县受灾人口16670.9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8人、投亲靠友
16人,救助2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1177.3公顷、成灾面积368.3公顷,倒塌房
屋4户14间,损坏房屋5户6间。
直接经济损失267.11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81.71万元、基础设施损失47.2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8.6万元。
又如2017年
6月21至22日,大方县出现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大方县黄泥塘镇17个
村(居)受灾严重,全镇受灾人口达912人,因此次暴雨天气导致方县黄泥塘镇
直接经济损失达28.5万元。
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6公顷、成灾面积40公顷、受损房屋4间12户、圈舍倒塌1间,压死生猪31头,尤其是化联、黄泥、
西河等村特别严重,受灾农作物1008亩(水稻98亩、辣椒365亩、烤烟405亩、皇竹草99亩、油用牡丹41亩)。
4气象服务措施
4.1规范汛期气象业务流程
从汛期开始,大方县气象局就需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强化业务值班以
及应急值守,规范汛期气象业务流程以及岗位职责,细化气象服务以及汛期应急
响应措施,在暴雨、洪涝、山洪、泥石流等重大气象风险来临的时候,要积极执
行“内响应、外联动”的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开展联动服务,确保气象服务工作
制度、工作责任、防汛减灾装备以及技术及时落实到位。
4.2加强汛期降水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在汛期大方县各级测站人员要坚持24h值班值守,密切监测降水天气,做好
值班记录,在提升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极端降水天气预报预警准确
率以及提前量方面做文章,切实做好汛期极端降水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5]。
一旦监测到极端降水天气,要第一时间向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传播气象预警信息,要拓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途径,确保大家可以及时收到预警信息,并且提前
采取有效措施来防御极端降水及其引发的洪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尽可能降低
灾害损失[6]。
4.3气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防汛减灾
大方县汛期降水集中,极端降水天气的危害极大,常常会引发山洪、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单单依赖气象部门进行预报服务往往无法达到最佳的防灾效果。
所
以气象部门在汛期还应注重和应急管理、水务、农业、民政、公安、安监、交通、消防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尽可能地发挥防汛减灾决策指导作用。
各有关部门要
齐抓共管,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防汛抗灾联席会商与应急响应工作,共同强化汛期防汛减灾决策制定工作。
5结论
(1)大方县汛期降水量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增加趋势;汛
期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大约14mm。
此外,近三十年大方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089.1mm,汛期平均降水量为766.3mm, 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36%;汛期
降水量最多值为1063.0mm(2001年),汛期降水量最少值为508.0mm(2011年)。
(2)大方县汛期(5-9月)降水量比较集中,该时间段时常会出现极端降水天气,还会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与经济均会带来十分严重的损失;所以大方县气象局应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要规范汛期气象业务流程,加强汛期降水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并且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防汛减灾工作,尽可能提升防汛减灾水平,减轻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韩军彩,周顺武,王传辉,岳艳霞.华北地区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4-19646+19680.
[2]于竹娟,肖鹏.达州市近50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陕西气
象,2012(06): 20-24.
[3]蔡新玲,叶殿秀,孙娴,等.1961-2011年陕西省汛期短时降水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4,33(6):1618-1626.
[4]赵旋,李耀辉,齐冬梅.1961-2007年四川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3,35(4):959-967.]
[5]孙勇,安菲.基于肇州县对流天气成因分析一次强对流天气的气象服务过程[J].黑龙江气象,2016,33(1).
[6]武永华,李敏.杭锦后旗年8月强降水气象服务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01):79.
作者简介:张欣(1994.09)汉族,男,重庆垫江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