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嘉兴童谣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课程,教材为《嘉兴童谣》。
详细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第二章“嘉兴童谣”,具体篇目为《小老鼠,上灯台》和《捉泥鳅》。
2. 教学内容:学习嘉兴童谣的基本特点,欣赏并学会演唱《小老鼠,上灯台》和《捉泥鳅》,理解童谣中的寓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小老鼠,上灯台》和《捉泥鳅》,了解嘉兴童谣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模仿、创编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音乐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嘉兴童谣的乐趣,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童谣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对童谣寓意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童谣,了解嘉兴童谣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音响、童谣CD、歌词卡片、教学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小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模仿小老鼠爬上灯台,引发幼儿兴趣。
a. 教师演唱《小老鼠,上灯台》,幼儿跟随节奏摇摆。
b.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首童谣讲的是谁的故事吗?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内容学习:a.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小老鼠,上灯台》的歌词和节奏。
b. 分组练习演唱,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c. 教师讲解童谣中的寓意,引导幼儿理解。
3. 例题讲解:a. 教师选取《捉泥鳅》进行讲解,分析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b. 幼儿跟随教师学习演唱《捉泥鳅》。
4. 随堂练习:a. 教师播放童谣,幼儿独立演唱。
b. 教师挑选部分幼儿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b.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创编的童谣,激发幼儿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2. 内容:a. 童谣名称:《小老鼠,上灯台》和《捉泥鳅》b. 童谣特点:韵律、节奏、寓意c. 歌词卡片:展示童谣歌词,便于幼儿学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为家长演唱本节课所学的童谣,并尝试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童谣。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第一章:认识嘉兴童谣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嘉兴童谣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幼儿对嘉兴地方文化的兴趣。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倾听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嘉兴童谣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嘉兴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一些经典的嘉兴童谣,让幼儿感受其魅力。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嘉兴童谣的特点,引导幼儿积极发言。
2. 教师示范朗读嘉兴童谣,让幼儿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3. 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嘉兴童谣。
第二章:学唱嘉兴童谣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会一首简单的嘉兴童谣。
2.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3.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选取一首适合大班幼儿学唱的嘉兴童谣。
2. 教授童谣的旋律和歌词。
3. 指导幼儿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演唱童谣,让幼儿跟随节奏拍手。
2. 教师分句教唱童谣,幼儿跟唱。
3. 幼儿分组练习合唱,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章:创作嘉兴童谣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让幼儿学会用嘉兴童谣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
3. 提高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讲解嘉兴童谣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3. 指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转化为童谣歌词。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创作一首关于校园生活的嘉兴童谣。
2. 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
3. 幼儿尝试将讨论内容创作成童谣,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四章:表演嘉兴童谣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表演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让幼儿学会用动作、表情、语言等形式演绎嘉兴童谣。
3. 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嘉兴童谣的表演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创作童谣表演动作。
3. 组织幼儿进行童谣表演,锻炼舞台表现力。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表演一首嘉兴童谣,让幼儿跟随模仿。
2. 幼儿分组讨论,创作童谣表演动作。
2024年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嘉兴童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材第四章《童谣与儿歌》中的第二节《嘉兴童谣》。
具体内容包括:学习嘉兴地区流传的童谣,了解当地文化特色,通过童谣学习,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节奏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熟悉嘉兴童谣,并能流利地朗读和表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幼儿对语言艺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童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表演嘉兴童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录音机、音响设备、卡片。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嘉兴童谣的录音引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本节课内容。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PPT,讲解嘉兴童谣的起源、特点,引导幼儿跟读。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嘉兴童谣进行详细讲解,分析童谣的节奏、韵律。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教师点评,指导幼儿改进。
5.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我是小演员”活动,让幼儿分组表演所学童谣。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2. 内容:a. 嘉兴童谣的定义与特点b. 童谣的节奏、韵律c. 嘉兴童谣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嘉兴童谣,并表演给家长看。
2. 答案:根据课堂学习,幼儿自行表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不足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幼儿在家长面前展示所学嘉兴童谣,增进家园合作。
同时,鼓励幼儿参加幼儿园举办的童谣比赛,提高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童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我是小演员”活动。
3. 作业设计: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嘉兴童谣并表演。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家长开放日和童谣比赛。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及反思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幼儿语言大班上》第五章第二节“嘉兴童谣”,主要内容是学习嘉兴童谣《拔萝卜》。
通过学习童谣,让幼儿了解嘉兴的民间文化,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让幼儿学会《拔萝卜》童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学习童谣,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拔萝卜》童谣,掌握童谣的歌词和节奏。
难点:理解童谣的意义,能够运用童谣中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学具:幼儿语言教材、作业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拔萝卜的故事,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中的关键词语。
2. 教学内容展示:教师出示拔萝卜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
3. 童谣学习:教师播放《拔萝卜》童谣,让幼儿边听边跟唱。
4. 歌词理解: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分析童谣的歌词,让幼儿理解童谣的意义。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幼儿运用童谣中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6. 小组活动: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张图片,用童谣中的词语进行描述,并表演出来。
7. 作业布置:教师让幼儿回家后,跟家长一起唱《拔萝卜》童谣,并画出童谣中的场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拔萝卜》童谣歌词拔萝卜,拔萝卜,拔不动,拔不动,快来帮帮忙,快来帮帮忙,大家一起拔萝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跟家长一起唱《拔萝卜》童谣,并画出童谣中的场景。
2. 答案:家长可帮助幼儿记录下唱童谣的过程,以及幼儿画的场景,共同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们对《拔萝卜》童谣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大部分幼儿能够学会童谣,并在小组活动中运用童谣进行描述和表演。
但在歌词理解方面,部分幼儿还需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家长座谈会,分享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童谣学习的重要性。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教材第四章《童谣与民间故事》中的嘉兴童谣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嘉兴童谣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以及童谣中的韵律、节奏、寓意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嘉兴童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激发他们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对童谣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嘉兴童谣的韵律和节奏,以及童谣中的寓意。
重点:让幼儿学会欣赏和表演嘉兴童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磁带、童谣挂图、卡片等。
学具:童谣书籍、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嘉兴童谣的有趣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嘉兴童谣的起源、特点,让幼儿对童谣有初步的了解。
3. 欣赏:播放嘉兴童谣录音,让幼儿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引导他们学会欣赏。
4. 学习:教幼儿学唱一首嘉兴童谣,重点讲解童谣中的韵律和节奏。
5. 表演:分组进行童谣表演,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的起源和特点2. 童谣的韵律和节奏3. 童谣中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嘉兴童谣,并为其绘制一幅插图。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童谣表演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
同时,引导幼儿关注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拓展他们的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童谣韵律和节奏的讲解与学习。
2. 童谣中寓意的深入解析。
3. 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尤其是分组表演环节。
4. 作业设计中的学唱童谣和绘制插图。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童谣韵律和节奏的讲解与学习1.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形象地展示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2024年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课程,涉及教材第七章《嘉兴童谣》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嘉兴童谣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及童谣背后的文化含义。
通过对嘉兴童谣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嘉兴童谣的起源和特点,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一首嘉兴童谣。
2. 培养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通过童谣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嘉兴童谣的韵律和节奏感。
重点:熟练朗读并背诵一首嘉兴童谣,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童谣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嘉兴童谣,引导学生关注地方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嘉兴童谣的起源、特点及代表作品,让学生对童谣有更深入的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嘉兴童谣,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韵律、节奏及文化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嘉兴童谣,进行朗读和背诵,教师进行指导。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童谣背后的文化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
2. 童谣背后的文化含义。
3.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童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练朗读并背诵一首嘉兴童谣,分析其韵律、节奏及文化内涵。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嘉兴童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嘉兴童谣的资料,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组织一次童谣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2024年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大班语言活动指导手册》第五单元“嘉兴童谣”,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嘉兴童谣概述”,详细介绍嘉兴童谣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分类;第二章“经典嘉兴童谣”,详细解析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嘉兴童谣《月光光》、《数鸭子》和《小老鼠上灯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嘉兴童谣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分类,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识。
2. 学会朗读三首经典嘉兴童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嘉兴童谣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2. 教学重点:三首经典嘉兴童谣的朗读和表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磁带、卡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嘉兴童谣《月光光》,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民间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嘉兴童谣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分类,让学生对嘉兴童谣有全面的了解。
3. 示范:教师朗读三首经典嘉兴童谣,让学生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4. 互动: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童谣进行朗读和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5. 练习:学生跟随录音,朗读三首童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概述历史背景特点分类2. 经典嘉兴童谣《月光光》《数鸭子》《小老鼠上灯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嘉兴童谣,进行朗读和表演,录制视频。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点评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朗读和表演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收集其他地方的童谣,进行交流分享,拓宽视野。
组织一次童谣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嘉兴童谣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2.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和表演。
3. 作业设计:选择一首嘉兴童谣进行朗读和表演,录制视频。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第一章:认识嘉兴童谣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嘉兴童谣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培养幼儿对嘉兴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嘉兴童谣的概念和起源。
分析嘉兴童谣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
分享一些著名的嘉兴童谣给幼儿。
1.3 教学活动:观看嘉兴童谣的视频或图片。
教师表演嘉兴童谣,让幼儿感受节奏和韵律。
幼儿尝试模仿和表演嘉兴童谣。
第二章:学会嘉兴童谣2.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学会一首简单的嘉兴童谣。
培养幼儿的记忆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适合大班幼儿的嘉兴童谣。
教幼儿逐句学唱童谣,注意音准和节奏。
引导幼儿理解童谣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2.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唱童谣,幼儿跟随学唱。
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童谣故事。
组织幼儿进行童谣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第三章:创作嘉兴童谣3.1 教学目标: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自信。
3.2 教学内容: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收集素材。
教授幼儿创作童谣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鼓励幼儿自由创作嘉兴童谣。
3.3 教学活动:带幼儿户外观察,收集自然、人物等素材。
教师示范创作一首嘉兴童谣,幼儿跟随模仿。
幼儿分组创作,互相交流和分享创作的嘉兴童谣。
第四章:表演嘉兴童谣4.1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
4.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幼儿已学会的嘉兴童谣进行表演。
教授幼儿表演技巧和舞台礼仪。
组织幼儿进行童谣表演活动。
4.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表演童谣,幼儿跟随学习。
幼儿分组进行表演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举办嘉兴童谣表演大会,邀请家长和其他班级观看。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回顾和总结在嘉兴童谣学习中的收获。
培养幼儿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幼儿分享在学习嘉兴童谣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精品教案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大班语言嘉兴童谣》这一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一章节《嘉兴童谣简介》,通过介绍嘉兴童谣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嘉兴童谣有初步的了解;第二章节《嘉兴童谣选读》,详细讲解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嘉兴童谣,分别是《月亮粑粑》、《小板凳》和《捉泥鳅》,分析其韵律、节奏和寓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嘉兴童谣的历史背景,感受地方民间文化的魅力。
2. 学会朗读三首嘉兴童谣,掌握其韵律和节奏。
3. 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嘉兴童谣的韵律、节奏和寓意。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三首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磁带、卡片。
2. 学具:课本、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嘉兴童谣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嘉兴童谣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教材第一章节《嘉兴童谣简介》,让学生了解嘉兴童谣的历史背景。
3.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嘉兴童谣,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4. 分析:详细讲解三首童谣的韵律、节奏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童谣的内涵。
5.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朗读,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简介2. 三首嘉兴童谣:《月亮粑粑》《小板凳》《捉泥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嘉兴童谣,进行朗读并分析其韵律、节奏和寓意。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地方的童谣,进行对比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组织一次童谣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朗读与分析童谣的教学方法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拓展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
幼儿园童谣教案(通用7篇)幼儿园童谣篇1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学习童谣,感受童谣的有趣和幽默。
2.尝试创编动作并与同伴共同表演童谣,感受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童谣的`相关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1.观看图片,初步感知、理解童谣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1)自由观察,讲述图片内容。
指:你看到了什么?轻轻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集体交流,初步感知、理解童谣的内容。
2.欣赏和朗诵童谣,感受童谣的有趣和幽默。
3.尝试创编动作并与同伴共同表演童谣,感受表演的乐趣。
资料链接:老鼠和猫八只老鼠抬花轿,两只老鼠放鞭炮。
四只老鼠来吹号,“嘟勒哇啦”真热闹。
老猫听到来贺喜,一口一只全吃掉。
幼儿园童谣教案篇2一、音乐导入1.上课之前,欣赏一首歌曲。
2.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听音乐二、新授1.知道唱得是什么吗?春姑娘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夏天来到了,老师有一段描写夏天的文字,想读吗?自己看着拼音读读。
夏天到,知了叫,火红太阳当头照。
树叶茂盛长得好,蔬菜瓜果真不少。
湖里荷花香味飘,池塘青蛙呱呱叫。
(1)学生自读(2)指名读(3)这段话只有六行十分短小,还有谁想读(4)指名读(一边读一边打打节拍好吗?)同学一起帮她打节拍(5)这么一读还真有节奏呢!(6)请同学们再读这段文字,看看你们又看见了什么样的画面呢?(7)学生自读(8)师生交流,你们想到了什么?(9)再听听看,说说你们听见了什么?(10)再闻闻看,看看你们闻到了什么?(11)此时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就展现在面前了,短短的六行文字,就把夏天展现出来了,下面就让大家读读这段文字,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好吗?老师给大家准备音乐。
(12)学生读2.小朋友多么优美的文字啊,这种文字就叫做童谣,其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儿歌。
你们以前念过哪些儿歌,能给大家念一首吗?(1)学生念(师生交流)(2)学生再念儿歌(3)学生表演童谣(4)同学们童谣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有的是谜语,有的是颠倒歌,还有的是作游戏时唱的儿歌。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嘉兴童谣的内容,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2. 能够用自然的语气朗诵童谣,体验集体朗诵的乐趣。
3. 理解童谣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发展想象力。
4. 能够创编类似的童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会朗诵嘉兴童谣,感受地方特色。
2. 理解童谣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难点:1. 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创编童谣。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嘉兴童谣课件或纸质资料。
2. 相关图片或实物用于辅助教学。
3. 空白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嘉兴童谣课件或纸质资料,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童谣?它讲述了什么内容?你们在哪里听过这首歌?”2. 学习童谣: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童谣,边朗诵边解释童谣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意义。
3.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童谣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小船”比喻成“脚丫”,“星星”比喻成“眼睛”等,让幼儿感受童谣的语言魅力。
4. 创编童谣: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创编类似的童谣。
幼儿可以分组进行创作,互相交流、分享。
5. 展示与评价: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诵自己创作的童谣,其他幼儿和教师给予评价,共同欣赏和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嘉兴童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用自然的语气朗诵童谣,并能够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创编类似的童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
六、教学内容1. 学习嘉兴童谣《摇啊摇》。
2. 通过动作表演,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3. 学习童谣中的重复句式,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嘉兴童谣《摇啊摇》,引导幼儿倾听并提问:“这首童谣讲述了什么故事?你们能感受到它的节奏吗?”2. 学习童谣: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童谣《摇啊摇》,边念边做动作,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通过学习嘉兴童谣,了解嘉兴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嘉兴童谣:《南湖菱角》、《乌镇水乡》、《嘉善田歌》、《平湖桃花》、《海盐晒盐》。
2. 嘉兴民俗文化:粽子、硖石灯彩、嘉善姚庄舞龙、平湖钹子书、海宁皮影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嘉兴童谣,了解嘉兴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掌握童谣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嘉兴童谣文本、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嘉兴童谣《南湖菱角》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讨论嘉兴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
2. 教学童谣:教师逐一教授嘉兴童谣,让幼儿跟着学唱,注意引导幼儿掌握韵律和节奏。
3. 了解民俗文化: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幼儿了解嘉兴的民俗文化,如粽子、硖石灯彩等。
4. 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童谣表演,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自信心。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学习的内容,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兴趣和表现。
2. 通过幼儿的童谣表演和口语表达,评价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搜集家长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七、教学延伸1. 开展嘉兴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如包粽子、硖石灯彩制作等。
2. 组织幼儿参观嘉兴的旅游景点,如南湖、乌镇等,让幼儿更加深入了解家乡。
3. 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分享他们对于幼儿成长的期望和看法。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嘉兴童谣的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对嘉兴地方文化的兴趣。
3. 通过童谣学习,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嘉兴童谣的歌词,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难点:理解童谣中的意境,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嘉兴童谣的图片和文字。
2. 教学音频:嘉兴童谣的朗读和音乐。
3. 童谣卡片:每组一张,用于小组竞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嘉兴童谣的音乐,引导幼儿感受节奏和韵律。
2. 学习童谣: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童谣,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3. 理解童谣:教师解释童谣中的意境,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内容。
4. 背诵童谣:教师引导幼儿背诵童谣,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5. 小组竞赛: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张童谣卡片,进行朗读和背诵竞赛。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家长协助幼儿完成童谣的背诵。
2. 家长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童谣中的意境。
教学评价:1. 课堂上幼儿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幼儿对童谣的掌握程度和背诵情况。
3. 家长反馈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童谣的内容。
3. 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
七、教学方法:1. 直观法: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直观地感知和理解童谣内容。
2.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幼儿模仿和学习。
3. 练习法:让幼儿多次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播放嘉兴童谣的音乐,引导幼儿感受节奏和韵律。
2. 学习童谣: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童谣,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3. 理解童谣:教师解释童谣中的意境,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内容。
4. 背诵童谣:教师引导幼儿背诵童谣,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2024年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课程,教材为《嘉兴童谣》。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三章“趣味的嘉兴话”中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以及与嘉兴方言有关的语言游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童谣,了解嘉兴方言的特色。
2. 通过童谣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节奏感。
3. 培养学生对家乡语言的热爱,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嘉兴方言的语音、语调,正确朗读童谣。
难点:理解童谣中的趣味性,运用嘉兴方言进行语言游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音箱、卡片、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嘉兴风景,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嘉兴,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嘉兴童谣。
2. 童谣学习(10分钟)(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童谣,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分析童谣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嘉兴方言的特色。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出示与童谣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嘉兴方言进行解答。
(2)讲解解题方法,强调方言的运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分组,用嘉兴方言进行语言游戏。
(2)选取一组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2. 内容:(1)童谣《小老鼠,上灯台》(2)嘉兴方言特色(3)语言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并用嘉兴方言进行表演。
(2)与家长一起收集其他有趣的嘉兴童谣,了解方言的魅力。
2. 答案:(1)学生表演视频或音频。
(2)学生整理的嘉兴童谣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童谣学习效果良好。
但在语言游戏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方言发音不准确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童谣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课程,教材为《嘉兴童谣》。
详细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第三单元“趣味童谣”,第5课时“嘉兴童谣”。
2. 章节详细内容:学习嘉兴童谣的基本知识,欣赏和学唱《月亮粑粑》、《小老鼠上灯台》等经典嘉兴童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嘉兴童谣的基本特点,能够欣赏和学唱经典嘉兴童谣。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掌握嘉兴童谣的韵律和节奏,学会演唱。
2. 教学重点:理解嘉兴童谣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音响设备、教学光盘、童谣歌词卡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童谣歌词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童谣相关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播放《月亮粑粑》、《小老鼠上灯台》等嘉兴童谣,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3. 童谣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童谣的歌词、节奏和韵律,讲解嘉兴童谣的特点。
4. 学唱童谣: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童谣进行演唱,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6. 创编童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新的嘉兴童谣,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2. 内容:a. 嘉兴童谣的特点b. 童谣歌词展示c. 学唱步骤及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嘉兴童谣《月亮粑粑》、《小老鼠上灯台》,并创编一首新的童谣。
2. 答案:a. 《月亮粑粑》歌词:月亮粑粑,落在地上;姑娘捡去,做双花鞋;鞋儿破,割脚丫;姑娘哭,妈妈笑。
b. 《小老鼠上灯台》歌词: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童谣欣赏、学唱和创编等环节,学生对嘉兴童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2024年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教材第四章《嘉兴童谣》。
教学内容包括:详细解读嘉兴童谣的韵律、节奏、意境;通过童谣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嘉兴的地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嘉兴童谣,掌握其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嘉兴童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童谣,感受童谣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童谣挂图。
2. 学具:童谣文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童谣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引导学生谈论嘉兴的风土人情。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播放童谣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童谣,指导学生掌握韵律和节奏。
(3)分析童谣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童谣意境。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童谣,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童谣中的文化内涵,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嘉兴童谣2. 内容:(1)童谣文本(2)韵律、节奏、意境(3)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童谣,录音至班级群。
(2)用自己的话描述童谣中的画面。
2. 答案:(1)录音文件。
(2)描述童谣画面的文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童谣教学,学生对嘉兴的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童谣的韵律和节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进行交流分享。
(2)组织学生参加童谣比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童谣的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2. 学生对童谣文化内涵的理解。
大班语言嘉兴童谣教案反思教案:大班语言嘉兴童谣一、教学内容1. 学习童谣的歌词,理解童谣的内容,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2. 通过图片和实地观察,了解嘉兴的风景特点,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3. 通过学习童谣,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童谣,理解童谣的内容。
2. 能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嘉兴的风景特点。
3. 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童谣的歌词,理解童谣的内容,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通过图片和实地观察,了解嘉兴的风景特点,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音频设备、童谣歌词黑板。
学具:幼儿绘画材料、手工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嘉兴风光的视频,引起幼儿对家乡的兴趣,为学习童谣做铺垫。
2. 学习童谣:教师带领幼儿朗读童谣,让幼儿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童谣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
3. 图片观察:教师展示嘉兴风景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景物。
4. 实践环节: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将童谣中的景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每组选择一种景物进行创作。
5. 展示与分享: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六、板书设计童谣《嘉兴风光》:河边杨柳青,船上姐姐唱歌声。
桥上人如织,街头巷尾闹哄哄。
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童谣《嘉兴风光》的内容,并邀请家长一起背诵。
2. 请幼儿观察家附近的风景,用适当的语言描述给家长听,并与家长一起创作一首关于家乡的童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童谣《嘉兴风光》,让幼儿了解了家乡的风景特点,培养了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
但在组织实践环节时,部分幼儿对创作过程的把握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鼓励。
拓展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嘉兴的风景名胜,让他们亲身体验家乡的美丽。
大班语言活动:嘉兴童谣
设计意图:
随着本土意识的抬头,乡土语言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现在嘉兴方言说的标准的孩子已经不多了,对保护地方方言不利,所以我们想通过“童谣”来让幼儿了解、熟悉和学会嘉兴话。
童谣充满孩子童趣的天真、纯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活动选的内容也富有嘉兴特色,想通过教学让孩子能对童谣和方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也让孩子感受一下念童谣的乐趣。
活动目标:1、学念嘉兴童谣,感受嘉兴话的语言特点与嘉兴童谣的诙谐幽默。
2、通过童谣,激发幼儿对嘉兴方言的热爱。
重点:学念嘉兴童谣。
难点:念清“洋钿用脱八十八块八角八分八厘八毫八”中的“八”的发音。
活动准备:图片;录音;小音箱。
附:
从前有个老伯伯,年纪活到八十八,
跑到北丽桥,买碗八宝饭,
洋钿用脱八十八块八角八分八厘八毫八。
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