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二单元 6 古诗三首 山行》精品课教学设计_1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9
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山行》。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3、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掌握其读音、书写和用法。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和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想象法: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秋天的美丽景色图片,如枫叶满山、霜染树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提问:在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美景呢?引出古诗《山行》。
2、初读古诗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新词。
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指导“径”“斜”“霜”等字的读音。
3、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重点词语,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等。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画面,感受秋天山林的美丽景色。
4、体会情感提问: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欣赏枫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对枫林的喜爱?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5、朗读背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
让学生尝试背诵古诗,可以采用小组比赛、个人展示等方式。
6、拓展延伸展示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如《秋思》《秋词》等,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秋天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山行》的意境,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并在旁边写上古诗。
《第二单元古诗三首山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山行》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深秋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秋天的风景图片,如满山红叶、金黄的稻田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2)提问学生:在你们眼中,秋天是怎样的?(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如他所处的时代、文学成就等。
(2)强调杜牧在诗歌创作上的特点,尤其是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正音和指导。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解释“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的意思,“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生”的含义等。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如山路、白云、人家、枫叶等。
(3)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如“诗人在山上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5、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在深秋时节登山,他看到这些景色时心情如何。
(2)讨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体会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秋天美景的赞美。
(3)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诗中感受到的秋天的特点,以及诗人对秋天的态度。
6、朗读背诵(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了让您对于山行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4篇《山行》教案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山行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诗句。
活动准备:画有与古诗内容相一致的图片、钢琴曲《春江花月夜》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请幼儿欣赏老师画的《山行》一图。
教师朗诵《山行》(配音乐)二、基本部分:1、组织幼儿来欣赏画中的内容结合古诗逐行的来欣赏有关诗句,请幼儿从图中找一找诗文所描述的景色。
2、引导幼儿逐句的来朗诵诗文,并向幼儿介绍我国故事的有关知识,从每句的。
词、字中来了解古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3、配乐朗诵《山行》引导幼儿用原有的学习经验来尝试唱一唱古诗。
教师根据幼儿要求弹琴,请幼儿有节奏的来唱诗句。
活动结束:教师弹琴请幼儿用分唱的方法来演唱古诗,加深对古诗内容的了解。
远目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示:沿着不平的石路登上带有寒意的山间,白云飘出的地方有人家。
因为深深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而停车欣赏,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注释]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行》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拼音,并能正确书写;3.学会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提升阅读理解能力;4.能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锻炼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5.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1. 课文简介《山行》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山野间游走感受到的人生哲理和自然之美,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
整首诗歌由四节组成,诗歌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生抉择引领着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
2. 课文内容分析本课以《山行》为教材,通过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影视资源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画面化的语言,领略到自然的温馨和感人之处。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课文内容,感受自然之美,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策略本课采用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等策略,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中受益,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山行》,并通过介绍山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带领大家探索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
2.热身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分享他们在旅游或生活中曾经见过的美丽的山,分享山带给他们的感受和启示。
然后让学生思考:登山会给你带来什么?让学生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寻找出自己独特的思想。
3.阅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或让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语文表达方式。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分组阅读理解再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节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将课文内容整理为图表,重点写出对课文的主旨进行理解。
最后,让各组派出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图表和理解思路。
5.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教师发放阅读理解题,让学生自行完成,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技巧,然后和同桌互评讨论,再由教师整理发言,分享学生优秀作业。
古诗三首之《山行》教案《古诗三首之〈山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山行》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秋景。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等。
(2)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诗句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画面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想象和联想。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想象法: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秋天的风景图片,如满山红叶、金黄的稻田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山行》。
2、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古诗。
3、理解诗意(1)讲解诗题“山行”的意思,即在山中行走。
(2)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远远地登上深秋的山岭,弯曲的石头小路伸向远方。
重点讲解“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石径”(石头小路)和“斜”(弯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解释“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
“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强调“坐”(因为)的意思。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引导学生理解“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和“红于”(比……还红)。
“语文S版五年级上《山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估、斜、钩”等字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山的诗,谁能背一背?(2)小结: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山的挺拔、雄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山的诗《山行》。
2.初读课文(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难读的地方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并指导。
3.学习课文(1)理解诗句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指导学生理解“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思。
2.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指导学生理解“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
2.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悟诗境a.指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b.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3)体会诗情a.指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并指导。
5.背诵课文(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背诵课文,评价并指导。
6.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观察大自然,写一篇描绘山景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2.体会诗句所体现的秋天的生机勃发,以及作者对霜叶生命力顽强的赞颂;3.引导学生背诵《山行》。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体现的秋天的生机勃发,以及作者对霜叶生命力顽强的赞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1.播放古筝曲,创设古韵意境2.对诗,导入文本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板书:山行)3.明诗题4.知作者请学生介绍杜牧(板书:唐杜牧)二、初读古诗(一)练读古诗,准确流利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流利,读准确(注意每个学生都要自己读);2.个体读,评价读。
(二)师生共读,有节奏,声断气连1.掌握整体节奏(1)师读一三句,生读二四句(适应教师手势);(2)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
2.打磨细化节奏(1)师读每句的前四个字,生读后三个字(跟随老师手势读,不要抢节奏,适应声断气连);(2)生读每句的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3.个体再读(强调保持节奏、声断气连)三、再读古诗,明确诗意1.自学诗意自学提示:1.请你和小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共同学习这首诗的诗意;2.有不同意见要及时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共同研究。
(板书:注释辅助)2.查缺补漏解决诗句中重点词句。
(斜;白云生处;坐;晚;霜叶;二月花)3.作画明确诗意(1)明确远景景物(板书:远:寒山、石径、白云、人家)(2)语言描绘远景学生汇报前两句诗意。
评价学生发言,读诗句。
(3)想象补白“有人家”想象白云生处的人家的生活情景,体会秋天的生气与活力。
(板书:想象补白)(4)明确近景景物(板书:近:诗人、车、枫叶)(5)语言描绘近景学生汇报后两句诗意。
评价学生发言,读诗句。
(6)整合画面,读诗展示画面,理解诗意基础上读整首诗。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6古诗三首《2山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体现语文本学科内和语文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
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也积累了一定诗歌的分析方法,参照书下注解和教师的提示,可以自己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它篇幅短小,节奏鲜明,语言凝练,意境优美。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山行》教师出示ppt:《山行》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师板书:杜牧你对杜牧有哪些了解呢?师板书课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在山间行走)师:到底是哪座山让诗人流连忘返呢?岳麓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等最为有名。
师:古人写诗时候题目非常讲究,你觉得哪个字更触动你呢?师:一个行字,让整首诗动了起来,画面感十足。
想想满山美丽的风景,边走边欣赏,是多么有诗意一件事情啊!让我们齐读课题《山行》。
师:我们就跟着作者一同游览这美丽的景色2【讲授】二、读通句,明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音,读顺句子。
PPT 出示古诗全篇,学生练读。
师: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大家一定要做到。
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我们读诗的时候应该慢一点,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大多数情况下七言诗是2、2、3的节奏。
我们可以试着读读。
正音并评价鼓励。
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
生读。
师: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古诗三首》教案深度解教材:本课精选了三首唐诗,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巍峨险峻的天门山和汹涌浩荡的长江,气势雄伟。
诗人想象力丰富,充分显示了其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诗歌描绘的画面离学生的现实距离较远,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加以说明。
《山行》写的是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所看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歌语句较浅显,可引导学生自学。
《暮江吟》描绘的是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这三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对壮丽山河无比热爱的情感。
虽然唐诗较为简短、朗朗上口,学生阅读兴趣较浓,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容易。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在学生根据注释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讨论,并给予适当点拨;在学生能说出诗句意思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体会诗人描绘的景象;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利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激励学生朗读、背诵;结合注释,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诗句,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并借助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描述画面的内容。
借助对诗人的了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用朗读法和比赛法让学生熟读、背诵诗歌;用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根据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生齐准备:教师:诗人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诗人的其他作品。
课时巧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 课件出示李白图片,指名读李白资料。
提问:同学们认识屏幕上的人物吗?追问:谁能背一首李白的诗?(学生讨论、背诵。
)2.导入:李白所作的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对李白的介绍导入新课,既能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读诗明理。
1.学生自由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借助字词典和注释,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提示: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节奏是223)(2)同桌互评,交流读法。
(3)指名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2. 理解古诗的意思。
(1)讨论:应该怎样理解古诗的意思?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①有感情地熟读古诗;②结合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③结合整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④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边;⑤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⑥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3)师生交流,明确诗意。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明确:“中断”,从中间断开。
意思是浩荡的楚江水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去,在这里回旋澎湃。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明确诗意:长江两岸的青山相对扑入眼帘,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3.体会思想感情。
(1)提问:诗人描绘了天门山处长江水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那么你们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内交流讨论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课件出示: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质疑: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指名回答:青山、孤帆、太阳。
②引导:再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学生读古诗,交流体会回答。
(4)总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和交流的方式,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指导朗读。
1.课件呈现: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穿着棉衣上了船,顺江东下。
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自由熟读古诗,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再进行朗读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望天门山》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在课后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并试着画出诗人描绘的画面。
五、随堂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
,。
答案:略。
二、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案:1.浩荡的楚江水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去,在这里回旋澎湃。
2.长江两岸的青山相对扑人眼帘,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2.理解《山行》和《暮江吟》的诗意,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望天门山》。
(1)教师指名背诵。
(2)学生集体背诵。
2.指名说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归纳。
3.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领略了天门山附近长江奔流的壮观景象,体会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两首诗,看看大家能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背诵、讨论交流古诗大意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旧知识进行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山行》。
1.出示诗人杜牧资料,指名读。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
3.让学生按上节课的方法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诗意。
①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②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
教师引导分析:“寒山”和“石径”是什么意思?你从“寒”“斜”“远”分别体会到什么?(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径:路。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③课件出示:白云生处有人家。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描绘的情景:在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词语:“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的画面,从而感受到深山充满生气。
④课件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
质疑:“坐”字和现在的“坐”的意思一样吗?是什么意思?(“坐”字此处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引导: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你体会到了什么含义?明确:它蕴含多层意思:一是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二是因为傍晚才有夕阳,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三是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枫叶的喜爱。
⑤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
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明确: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
强调: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2)体会古诗情感。
①自由诵读,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景物?(教师板书:寒山石径自云人家枫林霜叶)②在这些景物中,诗人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诗人最喜欢的景物是枫叶——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5.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读出诗句中的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学为主,通过谈话交流的方式,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情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教学《暮江吟》。
1.课件出示自居易的资料,指名朗读。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李白、杜甫齐名,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暮江吟》。
2.学习生字。
出示:吟、瑟,指名认读。
教师强调:“吟”是左右结构,用熟字加偏旁记忆;“瑟”是上下结构,注意第四笔是提。
3.引导学生用前面的方法自学古诗。
4.交流诗意,体会情感。
(1)出示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一道夕阳的余晖照射到江面上。
说一说:“铺”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出示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引导:你能体会这两种颜色并存的画面吗?(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3)出示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更可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①提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可怜——可爱;真珠——珍珠)②思考:这句话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初秋夜晚美景的赞美和热爱。
)(4)教师小结: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诗人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故作此诗。
诗人借赞美秋夜美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畅快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到的方法学习古诗,通过“读、思、想、谈”的方式理解《暮江吟》的诗意,并体会诗人喜悦、兴奋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1.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两首古诗,体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并借此表现内心的情感。
通过这几首古诗的欣赏,我们领略了古诗的魅力,感受到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希望同学们课后多搜集一些古诗来读,以加深对我国灿烂文化的了解。
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山行》《暮江吟》两首古诗,同桌互背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