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6.60 KB
- 文档页数:16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3601-37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王大将军始下①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乘中鸣云露车径前②,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
”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
”既而忘之,以为南郡。
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
后兼三公③,署④数十人为官属。
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
于时称其知人。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始下”:指晋明帝时王敦起兵造反,东下京都一事。
②中鸣云露车:一种车子,车上有望楼以窥敌进退。
中鸣,指云车中设置鼓锣,指挥军队进退。
③三公:指三公尚书。
④署:任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进而捷./ 捷.足先登B.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攻无不克.C.明帝收.朗,欲杀之/收.放自如D.帝寻.崩,得免/寻.欢作乐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4.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杨朗是怎样的一个人物?阅读下列语段。
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地名,在浙江嵊县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意欲.借而不敢言(________) (2)遂焚之.(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7.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回答后面小题。
(6)文言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训练一、古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堂谿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①,通而无当②,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
”“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
”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
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今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
虽有圣智莫尽其术为其漏也。
”昭侯曰:“然。
”昭侯闻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后,欲发天下之大事,未尝不独(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注]①卮:酒杯。
②当(dàng):底。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______(2)则人孰注浆哉孰: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3.甲文齐王因何曰“善”,乙文昭侯因何曰“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注】之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中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释】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余尝.寓居惠州尝:③盖.竹柏影也盖:④思欲就.亭止息就:2.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实词训练110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晓雾将歇.歇:消散B.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底的鱼C.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D.盖.竹柏影也盖:遮盖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何陋之.有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无所事事的人罢了。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洒入窗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乱叫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本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问题,本文句式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
B.“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跃,写出热闹活泼的场景。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901-20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
育常有暇.拾薪,以③雇书生抄书。
后截蒲④以学书,日夜不止。
亡失羊豕,其主笞之。
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⑥,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ǐ):猪。
③以:用来。
④截断水杨树枝条。
⑤鬻(yù):卖。
⑥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育常有暇.拾薪暇:_____②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嘉:_____3.王育是如何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的?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劳.其筋骨(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3)人恒过.(________)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九年级上册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
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
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及卒,谥文正。
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
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有删减)注:①矫厉:振奋。
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
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
④治第:建府宅。
⑤逸老:安享晚年。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至若春和景明./晦明.变化者B.此乐何极./初极.狭,才通人C.把酒临.风/临.表涕零D.不患.退而无居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六)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选自《贞观政要》)【乙】建安二十二年,疠气①流行。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②,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③之子,荆室蓬户④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⑤之家,重貂⑥累蓐⑦之门,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选自《三国全文》,有删改) 【注释】①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
②殪(yì):死亡。
③茹藿:以橡实为饭,豆叶为羹,喻饮食粗劣。
④荆室蓬户:用荆条搭建的房子,用蓬草做的门。
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
⑤鼎食:列鼎而食。
⑥重貂: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⑦累蓐:厚褥。
1.下列对【甲】、【乙】两文中蝗灾、疠气造成的危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危害到老百姓B.侵蚀唐太宗心灵C.有的全族灭亡D.遇难的穷人居多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鲜”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分)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古代汉语词典》“鲜”的义项:①鲜鱼。
②新鲜。
③少。
④献。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5.唐太宗和曹植认为灾祸发生的原因各是什么?表现了他们怎么样的品质?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下列对【甲】、【乙】两文中蝗灾、疠气造成的危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解析:由“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可知,“蚀我心”只是太宗对蝗虫的祷告,并非真的侵蚀了唐太宗的心灵。
文言文阅读训练(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专题一2011版课标23篇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一)论语(节选)1.本文节选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可/以/为师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2)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3)不亦君子乎君子:指有才德的人(4)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5)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6)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择其善者而从之B.①可以为师矣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C.①必有我师焉②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①有朋自远方来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解析】A.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顺承,就、接着;B.介词,凭借;C.于此,“在其中”的意思/助词,无实意;D.从/在。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围绕“选择他人的优点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回答即可。
8.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见【课文在线】【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①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
居五日,李生故③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⑤右,以昭炯戒。
”________________①善:善于,擅长。
②还(xuán):通“旋”,转身。
③故:特意,故意。
④盍:何不。
⑤坐:通“座”。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2)学而不思则罔而:连词,表转折(3)王生不说说:通“悦”,愉快,高兴(4)王生惊觉,谢曰谢:认错,道歉10.用“/”给【乙】段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标两处)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12.【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学贵善思,择善而从。
启发: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像文中所说的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学习方法不正确,也只能是一个两脚书柜而已。
附【乙】文参考译文: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将人拒绝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就是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二)曹刿论战《左传》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齐师伐我师:军队(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3)小惠未遍遍:遍及、普遍(4)必以信信:实情(5)小信未孚孚:使信服(6)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7)虽不能察察:明察(8)必以情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9)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10)战则请从从:跟随(11)齐师败绩败绩:大败(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13)遂逐齐师遂:于是,就(14)既克既:已经(15)一鼓作气作:鼓起(16)三而竭竭:(士气)枯竭(17)彼竭我盈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8)难测也测:推测,估计(19)惧有伏焉伏:埋伏(20)望其旗靡靡:倒下3.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A.必以信小信未孚B.齐人三鼓一鼓作气C.遂逐齐师故逐之D.既克彼竭我盈,故克之【解析】A.实情/信用;B.击鼓;C.追赶,追击;D.战胜。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①登轼而望之②学而时习之(《论语》) B.①战于长勺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①何以战②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①乃入见②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解析】A.表顺承,可不译;B.介词,在/比;C.介词,凭、靠/介词,来;D.于是,就/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向下查看齐军战车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枯竭了。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知道他们真是被打败了),所以(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6.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取信于民。
7.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和神,而不是百姓。
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道原因,再次暴露了其“鄙”。
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②军事方面:善于观察敌情,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0.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的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
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2018•怀化)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见【课文在线】【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B11,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________________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
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B11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2)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门官歼焉歼:被杀死(4)公伤股股:大腿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①肉食者谋之②古之为军也B.①何以战②又以告C.①战于长勺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D.①既济而未成列②登轼而望之【解析】A.代词,代指战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用,靠/介词,按照;C.介词,在;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5.【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16.你认为造成这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