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A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表
- 格式:docx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2
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工作规范及核查办法(2004年修订)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2004年3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目的与任务 (1)第二条核查对象 (1)第二章技术标准 (1)第三条地类划分 (1)第四条核查小班(地块)区划原则 (1)第五条管理类指标标准 (2)第六条人工造林(更新) (2)一、人工造林(更新)小班(地块)评定标准 (2)二、人工造林(更新)小班(地块)保存标准 (3)三、造林密度标准 (3)第七条飞播造林 (3)一、飞播造林出苗合格标准 (4)二、飞播造林成效合格标准 (4)三、播区成效等级标准 (5)第八条封山育林 (5)一、封山育林实绩小班合格标准 (5)二、封山育林成效小班合格标准 (6)第三章调查方法 (7)第九条资料收集 (7)第十条核查单位的抽取 (7)第十一条核查面积的认定 (7)第十二条面积核查 (8)第十三条郁闭度调查 (8)第十四条人工造林(更新) (8)第十五条飞播造林 (10)第十六条封山育林 (12)第四章计算方法与统计汇总 (13)第十七条基本评价指标计算 (13)第十八条人工造林(更新) (13)第十九条飞播造林 (14)第二十条封山育林 (17)第五章核查成果 (18)第二十一条提交成果 (18)第六章质量管理 (18)附件1:各类调查表及其填写说明 (20)一、重复上报、虚报登记表 (20)二、人工造林更新实绩、退耕还林保存状况小班调查表 (20)三、2000年度人工造林更新原合格面积保存状况小班调查表 (23)四、封山育林实绩核查小班调查表 (24)五、封山育林成效核查小班调查表 (25)六、封山育林实绩核查样圆记录表 (26)七、封山育林成效调查样圆记录表 (26)八、飞播造林出苗调查播区因子记载表 (27)九、飞播造林成效调查播区因子记载表 (29)十、飞播造林小班调查表(出苗) (31)十一、飞播造林成效小班调查表 (32)十二、飞播造林样圆调查表(出苗) (33)十三、飞播造林样圆调查表(成效) (34)附件2:地类划分及地类代码 (35)附件3:树(草)种(组)及其代码 (36)附件4:国家I、Ⅱ级保护野生树种名录 (37)I级保护野生树种 (37)II级保护野生树种 (37)附件5:重点工程认定条件 (38)附件6:各工程所需增加的内容 (39)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核查技术细则 (39)二、退耕还林工程 (42)附件7: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的通知. 44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 (44)附件8:密度标准 (46)一、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表 (47)二、生态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初植密度 (48)三、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主要经济林树种造林密度表 (49)附件9:“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试行) (50)附件10: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初植密度标准的通知(林造发〔2004〕9号) (53)附件11:国发明电〔2004〕1号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 (54)附件12 GPS坐标系统转换参数(WGS84→BJ54) (56)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工作规范(试行) (58)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核查、检查工作十项纪律 (7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任务核查目的:以立足林业大局、服务六大工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核查经费、减轻基层压力为目的,对人工造林(更新)核查(实绩核查、保存状况调查)、飞播造林核查(出苗情况核查、成效核查)和封山育林核查(实绩核查、成效核查)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全国营造林及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实绩与成效,为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更多精品文档请关注本人主页:可爱喜洋洋(下载后将页眉去掉即可)一、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的通知林退发[2001]550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生态林和经济林~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现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因特殊情况以上标准难以执行~需要作部分变更的~其变更请务必报我局批准。
原以我局办公室办造字[2000]72号印发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二OO一年十二月三日,国家林业局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退耕地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2 主要术语2.1 生态林是指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营造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以及竹林等。
2.2 经济林是指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营造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3 生态林认定标准符合以下4项条件的认定为生态林。
3.1 造林树种。
附表1中所列的乔木树种,附表2中所列的灌木树种,附表3中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兼用树种。
3.2 造林密度。
乔木树种营造的生态林~南方下限为每亩100株,竹类为35株,~北方为120株,灌木树种营造的生态林~南方下限为每亩150株~北方为170株。
附表3中的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兼用树种~其造林密度达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
3.3 植被配置。
用附表1和附表2中的树种营造纯林或混交林时~根据各树种的比例乘以规定密度来确定各树种的株数下限,附表1和附表2中的树种与草进行乔草、灌草以及乔灌草混交时~若当年草的盖度大于0.2~各树种的密度下限不得小于规定造林密度的90,,附表3中的树种与灌草混交时~当年灌草盖度不得小于0.2。
花都区违法占用林地复绿验收标准(征求意见稿)为切实做好我区违法占用林地的复绿工作,确保毁坏林地的森林生态及时得到有效恢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造林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776-2006)的规范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制定花都区违法占用林地复绿验收标准如下:一、复绿范围适用于全区范围内违法占用林地的复绿,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复绿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所指林地为林业部门所采用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6424-2010)认定的林地。
二、技术要求(一)植被品种的选择。
复绿方法主要是通过恢复植被,营造水土保持林等措施,以减少山体裸露和松土流失,保持水土,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发挥森林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要因地制宜,选择- 1 -抗性强,耐干旱,耐瘠薄植物以达到更好的复绿效果。
林地上不能种植香蕉、芋头、蕃薯等农作物。
乔木树种采用2个以上品种混交搭配种植,以木荷、枫香、樟树、黎蒴、米老排、杜英、油茶、千年桐、南洋楹和相思类等树种为主,需要种植遮挡斜坡面的可选择局部种植多排桉树。
苗木规格采用1-2年生40-70厘米高的营养袋苗,根系完整、苗木健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
藤本植物以爬墙虎、野葛藤、石络为主,用以治理陡峭的石壁。
爬墙虎、石络生长较慢,但其根据端有吸盘,能攀援上光滑的石壁,野葛藤生长较快,主要用以绿化较矮和坡度较小的石墙和石堆。
草种主要以铁线草、狗芽根、大叶油草为主,也可以适当种植芒箕,品种适应性强,都较耐干旱萌芽多,铁线草和狗芽根的匍匐茎长且根系发达,是水土保持的好材料,主要用以绿化难以种植乔木树种的陡峭斜坡面上。
(二)主要技术措施。
违法占用林地责任单位或个人承担林地的复绿工作,负责制订违法占用林地复绿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完成整地、植被的种植和一次抚育。
安徽省主要树种造林密度附件三:安徽省人工造林主要树种造林模型表模型号树种整地混交方式密度配置苗木规格抚育管理和利用方式规格(cm)株行距(m)株数/亩苗龄苗高(cm)地径(cm)1 杉木穴状或带状穴状40×40×30,带状垦带宽度0.5~3m,保留带等宽或更宽。
1.7×21.4×2196~2381-0>18cm>0.35cm杉木幼林抚育一般以全面中耕除草为主,带状、块状松土除草为辅。
松土除草时间5~6月和8~9月进行。
当年新造幼林以松土除草为主。
两年以上的幼林以垦复、除萌为主,结合扶正、施肥、培土。
低山丘陵地区每隔3~4年在秋冬季进行一次深翻抚育。
山区立地条件较好,第一次间伐一般在6~9年进行,山区立地条件一般,第一次间伐一般在8~10年进行,间伐后林地郁闭度要达0.6-0.7,以后视林分情况再进行间伐。
2 杉木×檫木穴状杉木40 ×40×30檫木50 ×50×40块状混交杉木1.7×2檫木2.5×2.5杉木118檫木43 1-0 杉木>18cm 檫树>60cm0.35cm檫木>0.80cm造林前三年,每年抚育两次,抚育时间5~6月和8~9月。
抚育以松土、除草、扶正、培土、除萌等为主。
一般8~10年进行第一次间伐,间伐后林地郁闭度要达0.6-0.7,以后视林分情况再进行间伐。
20-30年进行主伐。
3 杉木×木荷穴状杉木40×40×30木荷50×50×40带状混交2×2杉木133木荷33杉木>18cm木荷>30cm杉木>0.35cm木荷>0.4cm栽植当年抚育2次,第2、3年每年抚育1次。
抚育为除草、扩穴、松土,并结合清除根际萌蘖和位于下部徒长枝,做好培蔸扶正和修枝工作。
一般10年左右进行第一次间伐,间伐后林分闭郁度不得低于0.6左右。
陕西省主要造林树种人工造林密度表《陕西省造林标准DB61/T61-142-1993》
附录A 各造林区域主要造林树种造林适宜初植密度表(规范性附录)
单位为株每公顷
附录B 各造林区域主要造林树种造林适宜初植密度表(资料性附录)
单位为株每公顷
注1: 造林初植密度含造林地上已有的幼苗﹑树木株数注
2: 营造混交林时,最低初植密度为各混交树种的最低造林密度乘以相应混交比例的和.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
附录D 生态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初植密度表(标准的附录)
单位为株每公顷。
ICS 65.020.40B 64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造 林 技 术 规 程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07-12发布 2006-12-01实施发 布目次前言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5)5 造林作业设计 (5)6 造林方法适用条件 (5)7 种子和苗木 (6)8 造林技术 (6)9 林冠下造林 (13)10 检查验收 (15)11 造林技术档案 (18)附录A(规范性附录)各造林区域主要造林树种造林适宜初植密度表 (20)附录B(资料性附录)各造林区域一般造林树种造林最低初植密度表 (22)附录C(规范性附录)造林区域范围表 (26)附录D(规范性附录)年均降水量400 mm以下地区范围县名单 (30)2前言植树造林是林业的基础工作,也是培育森林资源的根本措施。
为了指导和规范植树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效,特修订本标准。
工程造林包括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三种方式,其中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的标准已经制定并颁布实施,本标准中不再涉及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的相关内容。
本标准代替GB/T 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
本标准与GB/T 15776—1995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增加了术语和定义、造林方法的适用条件、生态公益林混交造林比例、树冠下造林、造林综合合格以及附录B、附录C、附录D等内容;——修订了苗木处理、施肥、造林分区、各种整地方法的适用条件、未成林抚育和附录A;——删除了林种确定、飞播造林和封山(沙)育林以及附录B、附录C等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忠平、唐小平、王恩苓、翁国庆、樊喜斌、蒋三乃、王瑞辉、苏付保、周洁敏、王红春。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前言为了提高我省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和苗木生产水平,本标准结合贵州实际,对黔DB52/T294(1991年修订具体内容与黔D298.B-89同)的《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进行修订。
修订后的标准名称为《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其技术内容与GB 6000-1999等效。
本标准与DB52/ 294-199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相比,主要差异如下:——删去原来28个树种中的7个,保留21个(其中修订20个);增加13个树种,修订后共有34个树种;——苗木质量等级采用二级制(同GB 6000-1999),即制定Ⅰ、Ⅱ级苗木的质量等级;——增加苗木根系长度,大于5厘米的一级侧根数或根幅作为苗木的质量指标;——增添影响苗木质量的重要形态指标作为综合控制条件;——去掉苗木产量和密度指标。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林业种苗站、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淑均、尹晓阳、杨安敏、于曙明、金天喜、姜运力、高鹤、李德芬、许杰。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DB52/ 294-1991。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主要植树造林苗木术语、分级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和起苗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植树造林的露地培育的裸根苗木,不适用于容器苗和温室中培育的苗木。
2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2.1 苗木种类 stock type根据不同的繁殖材料(如种子、营养器官)和培育方法划分苗木群体,如播种苗、插条苗、埋根苗、移植苗、嫁接苗等。
2.2苗龄stage age苗木的年龄。
从开始播种、插条或埋根到出圃为止,为苗木实际生长的年龄。
以经历一个年生长周期作为一个苗龄单位。
苗龄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不足一个生长周期的用小数表示。
第1个数字为原苗床培育的年数(或年龄);第2个数字表示第一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第3个数字表示第二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数字间用短横线间隔,各数字之和为苗木的年龄,称几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