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普艺术对流行服饰设计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作者:张静怡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7期摘要:波普艺术以其大胆前卫、新鲜刺激的风格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多元化的需求。
本文通过对波普艺术的概况,阐述了波普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从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以及波普艺术色彩和波普艺术图案两大装饰性元素,对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
此外,波普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波普艺术服装设计装饰性元素传统元素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164-02一、波普艺术概述(一)波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逐渐溃散,波普艺术则在此时应时而生。
波普艺术又名新写实主义,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
“波普”一词是由英国评论家劳伦斯·艾罗伟(Laweme Allonary)酌定,用来指代通俗的大众文化,但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重要人物是汉密尔顿。
50年代后期,波普艺术在二战后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通俗文化氛围中迅速发展起来。
例如:广告、招贴、电影等。
60年代之后,成为盛行于英美两国的主要艺术流派之一,集中于波普艺术的创作,例如:连环画、科幻小说和一些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内容。
(二)波普艺术的内涵波普艺术产生于通俗文化的憧憬,创作题材丰富且内容广泛,利用大众的材料和传媒的方式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性,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消费者品味的提升和商品流通,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三)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1.创作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波普艺术的灵感一般来源于日常生活用品,比如:照片、报纸、家具、交通工具等,将那些最为常见的物品用于创作之中,即“大众题材”,使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具有通俗性,成为易于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
论波普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作者:李晨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在今天的大众文化和曾经被使用的新材料文化中,流行设计无疑已经成为迎合新的生活方式和新思想的最佳方式。
波普艺术作为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艺术,它是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的重要性不在于艺术家们画面中的讽刺意味,而在于他们突出的是大众文化或者流行元素,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观察着日常生活。
当今,复古的浪潮再次來袭,波普艺术依然可以独树一帜,说明它的出现与发展禁得起大众的考验。
本文介绍了波普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表现特征,从波普艺术的色彩和图案构成方式两个最具有影响力的方面进行分析。
波普艺术图案给予本人在服装设计中的许多灵感,故以此为参考简要分析了波普艺术在服装面料以及服装廓形中设计的可能性。
本文拟通过相对系统的分析,对波普艺术图案有比较正确和全面的认知,从而更好的运用到服装创意设计中去。
关键词:波普风格;服装设计;波普色彩一.波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一)波普艺术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初波普艺术在英国萌芽,5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盛。
苏打这个词,如可口可乐,也是在那个时期生产的。
一般认为,流行艺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是由一群自称独立团体的艺术家、评论家和建筑师在英国引发的。
1957年,汉密尔顿将“流行”一词定义为:流行的、转瞬即逝的、随意的、廉价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的、恶搞的、迷人的和大的商业。
(二)波普艺术的风格特征波普艺术创作的题材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将最常见的物品如:图片、报纸、家具、交通工具等用于创作,即“主题”,这样的流行艺术作品的风格很常见,流行文化也很容易被接受。
除此之外,拼贴重复的表现手法也常出现在波普艺术作品中,最常见的艺术家创作手法是运用拼贴画和重复来营造画面氛围,随意结合生活中大众广为接受的流行元素的图案,设计具有鲜明特点和强烈的时尚风格的拼贴画,这种创作手法比较容易被社会青年群体所接纳,深受他们的喜爱。
论波普艺术对流行服饰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兴起于20 60-70年代,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方方面面,而服装设计无疑是它最通俗的注解。
在认同短暂性、低成本、易消耗性,追求流行、新奇与刺激的波普风潮以及在战后西方出现的所谓“丰裕”带来的强大物质现实的影响下,20世纪的流行服饰呈现出一种新奇的特点。
它们便宜、惹眼、大胆、艳俗、放肆、傲慢、消遣、年轻、快乐……眼花缭乱和惊世骇俗是人们对服装的评价,传统的美学规则被打破,一种消解了中心,以标新立异为目标的审美风尚流行起来。
受其影响,服装设计无论是在服装面料还是图案、样式的创新方面,都经历了深刻变化,改变了过去服饰的特点,在服装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高雅与通俗距离的消解|||波普艺术风潮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传统的绝对精神与高贵、典雅等一系列传统审美标准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的集体狂欢。
而这一潮流给服装设计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高级时装设计与通俗之间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服装设计向绘画、等纯艺术靠拢,设计师有着正统的学院派审美立场,这一立场带有显著的精英文化特征。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受波普艺术思潮的影响,传统的经典服饰关于美的金科玉律逐渐消亡,对于服装合体与精致的裁剪要求不再严格,宽松的样式受到欢迎。
西部牛仔、摇滚青年的着装样式受到的欢迎,服装设计展示出年轻化、平民化的倾向。
圣·洛朗在1965年设计的秋冬系列是著名的“蒙德里安”主题服装,蒙德里安冷抽象的线条及红黄蓝的几何色块从纯绘画的架上走下来,成为服装展示的母体,展示了圣·洛朗服装融合其他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独到的审美价值观。
时尚杂志VOGUE曾评论说:“圣·洛朗的秋装包含了一点儿笑料和一些波普艺术的精神。
”而这里所谓的波普精神正是那种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高雅与痞俗融合的时代精神。
二、大胆、前卫与新鲜刺激的追求|||波普艺术明星劳申伯格的油画曾极力模仿彩色电视迅速堆积和消失的闪烁图像,试图用不加选择的形象堆积来诠释这个图像泛滥时代的本质。
谈波普艺术对流行服饰设计的影响(doc 9页)更多企业学院:《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三、拼贴与风格泛化|||拼贴是波普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认为是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波普艺术作品。
而波普艺术明星沃霍尔则将这新的艺术手段与观念嫁接到服装设计中,他将纸、塑胶和人造皮等不同质材的面料进行拼凑,使用艳丽大胆的色彩,并在衣服上用丝网印制受波普艺术影响的俗艳的花纹。
他的试验对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设计产生巨大的冲击,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服装设计。
波普影响下的服装设计大量使用拼贴手法,在各个现成元素的拼贴中,服装设计回避了个性与风格,在艺术创造上获得了更大可能性。
朋克一族曾提倡自己动手做服装,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DIY(意为自己动手做服装)主义流行,提倡自己进行服饰搭配,谁都可以用拼贴与中和的方法完成服装设计。
在服装设计师的作品中,拼贴和综合的手段更是随处可见。
亚历山大·麦奎因正是这样一位善于在拼凑嫁接的游戏中创造出新奇的设计师。
他超常的想象力以及对各种视觉元素的任意拼凑及协调的超常能力成就了他的名声。
麦奎因在1999年春夏发布的一款时装,腰部以上是蕾丝的内衣基本造型,而腰部却用粗犷的皮革,并在皮革上用皮线缝制,腰部以下似乎是只有一半的裤子,裤子的造型很像某一裙角。
这三个互不相干的部分以及不同材质和不同服装类型的拼贴,放在一起,有强烈的随意拼凑意味。
在1997年的春夏时装发布会上,麦奎因推出了带有印地安图腾意味的系列设计,强调面部的造型,由皮带和竹签构成的几何结构笼罩在头部,展现出令人惊异的超现实的梦幻色彩,而用绸缎以及皮革制作的贴身衣裤则巧妙地分割出流畅的人体曲线。
浅析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一、波普艺术概述(一)波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逐渐溃散,波普艺术则在此时应时而生。
波普艺术又名新写实主义,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
“波普”一词是由英国评论家劳伦斯·艾罗伟(Laweme Allonary)酌定,用来指代通俗的大众文化,但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重要人物是汉密尔顿。
50年代后期,波普艺术在二战后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通俗文化氛围中迅速发展起来。
例如:广告、招贴、电影等。
60年代之后,成为盛行于英美两国的主要艺术流派之一,集中于波普艺术的创作,例如:连环画、科幻小说和一些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内容。
(二)波普艺术的内涵波普艺术产生于通俗文化的憧憬,创作题材丰富且内容广泛,利用大众的材料和传媒的方式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性,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消费者品味的提升和商品流通,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三)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1.创作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波普艺术的灵感一般来源于日常生活用品,比如:照片、报纸、家具、交通工具等,将那些最为常见的物品用于创作之中,即“大众题材”,使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具有通俗性,成为易于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
2.拼贴和重复的表现手法在波普风格的图案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艺术家采用拼贴、重复的表现手法将生活中的流行元素进行随意性的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能强调作品内容,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
3.丰富大胆的色彩艺术家对于色彩的重视是因其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亦是区别于过去艺术表现形式沉闷、单调、乏味的图案色彩的标志之一。
色彩丰富有趣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识别度,能迎合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元化的需求。
4.商业化的倾向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物品,而这些物品都是具有商业化的产品。
浅析波普风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摘要】波普风是一种充满时尚和艺术感的风格,而拼接在服装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
本文通过分析波普风在服装设计中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以及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历史演变和技术应用,探讨了波普风和拼接的结合创新应用。
文章最后总结了波普风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讨论了未来发展和创新应用带来的时尚效应。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波普风和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这种创新应用对时尚产业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波普风、拼接、服装设计、创新应用、历史发展、特点、技术应用、结合、时尚效应、未来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波普风波普风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美国,是一种流行文化艺术运动。
波普风倡导用大众化的形象和符号揭示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本质,强调对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的讽刺和挖掘。
波普艺术家们以大众文化中的标志性符号和形象为创作素材,如明星画像、广告标语、产品包装等,通过增塑、艳丽的色彩和简化的形式表达他们对当代社会的观点。
波普风的服装设计也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将明亮、大胆而离奇的颜色与大尺寸和图案组合在一起,呈现出抢眼的视觉效果。
波普风的服装设计常常将流行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如漫画人物、卡通图案、标志性符号等,为服装注入了青春活力和独特个性。
波普风的设计风格对时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鼓舞了许多设计师挑战传统观念,大胆创新。
波普风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服装的表现形式,更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1.2 介绍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拼接在服装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通过组合不同材料和颜色,将不同的布料拼接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服装款式。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服装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让服装更加具有创意和个性化。
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论是衬衫、裙子、外套还是裤子,都可以看到拼接的设计元素。
设计师们通过巧妙地将不同材料、图案和颜色进行组合,打破传统的设计框架,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是一种以大众文化、商业广告、流行文化为主题的流派,引领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和设计风格。
波普艺术对整个艺术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并探讨波普艺术是如何成为现代时尚的灵感源泉的。
波普艺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它是一种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的艺术形式。
它致力于将艺术与大众文化相结合,通过反映社会文化现象的方式来展示一种现代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波普艺术中常见的元素包括流行歌曲、广告、漫画、电影等大众文化,这些元素被重新组合、修改并加以处理,从而产生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应,也提示着我们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服装设计与波普艺术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波普艺术盛行,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艺术领域。
它的理念和元素渗透到了商业广告、电影、音乐、时尚等各个领域。
这也是为什么波普艺术成为时尚界的灵感源泉。
在这一时期,时尚界开始从传统的高雅和优美的款式中转向大众,以更加流行的方式展示自己,从而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波普艺术通过大量使用大众文化元素和混合色彩,为时尚界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来源。
波普艺术的视觉元素和时尚风格的相互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服装设计不断前进。
在服装设计中,波普艺术所传达的理念共同涉及到了颜色、形状、图案、材质等方面。
例如,波普艺术的颜色非常丰富明快,采用了红、黄、蓝和绿等非常高对比度的颜色,这种明亮的色彩使得服装设计充满活力和创造性。
波普艺术对时尚界的颜色使用方式进行了改变,它们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规则,让艺术与时尚之间的界限消失。
此外,在波普艺术的设计中,圆形和矩形这两个非常常见的形状成为了重要的元素之一。
其几何完整的形状和高度的对称性,在时尚界被渐渐引入,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此外,波普艺术遵循各种大小不一的图案,将其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幸福开心的主题,进一步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和谐的特征。
浅析波普风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波普风(Pop Art)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其思想核心是反对中产阶级社会的奢华消费主义,倡导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强调艺术可以成为生活品质提升的一种手段。
波普风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强调了时尚和流行,以独特的创新拼接手法,让服装不仅为穿者营造出明亮、活泼的形象,更让时尚有了新的内涵。
波普风的特点是出奇制胜,它的拼接手法丰富多彩,融合了各种元素,让设计师的灵感化身为衣服上的图案、字母和印花等。
其创新应用的核心在于打破常规,拒绝单一、沉闷的设计风格,将设计师的灵感融入到服装中,充分展现年轻、多元、活力的焕发。
波普风服装的拼接,并不局限于颜色或图案的单一组合,它可以将完全不同的元素、形态和风格相融合,形成全新的时尚。
将现代艺术和流行文化元素相融合,不仅表现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更让时尚有了更广阔的外延。
在波普风服装中,色彩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波普风强调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使服装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多的具有活力,更加青春魅力。
通过颜色的选择,表现服装的主题与内涵,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使时尚变得越发鲜明、明快,穿着者同时也变得更加自信、独特与闪耀。
波普风服装的拼接方式不仅丰富多彩,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图案和印花的应用也是波普风服装的重要元素。
服装上的图案和印花,可以是字母、数字、各种符号、动物和人物造型等,通过图案和印花的运用,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个性化特点。
图案和印花的巧妙应用不仅展现了设计师的创意,更让时尚有了更多新的表现形式。
总体来说,波普风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为时尚带来了全新的元素和创意,让服装设计变得更加多彩、丰富和独特。
波普风的拼接方式、色彩运用和图案设计,都让时尚在视觉上更为生动有趣,给人一种青春、自信、创新和活力的感觉,体现出年轻一族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
浅析波普艺术图案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1 前言在艺术的领域,波普已经造就了一个传奇,经常与众多标签、各种场景下的服饰和各个行业紧密相连,它的影响力覆盖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人们在对其市场价值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对半个世纪前波普的传奇诞生津津乐道。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传奇的起始点,即大约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却发现面前的景象既熟悉又看似陌生。
那个时期的波普艺术被赋予太多的名称,而艺术家还不喜欢加诸己身的标签。
当时,生活在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国度的英美波普艺术家分享着由艺术伴随的相似文化背景,却又拥有别样的精彩纷呈。
鉴于波普艺术的神话般的发展速度,为将波普艺术思想融入到服饰设计中,本文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通过对波普概念的诠释,对这门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介绍波普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史及漂洋过海的波普风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脑海中对波普有了深层次的认知。
其次,分析波普艺术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再到广泛流行的过程,看出其对服饰设计中的图案产生了一定指导意义的影响。
因而第二部分从不同时期的波普服饰图案在不同层次的服装、配饰等设计中的体现,来表达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波普服饰图案的艺术思想,不仅传递了一种青年文化,更体现了一种时代生活方式。
在本文的最后,通过波普艺术图案中的几何图案具体分析,来更好的理解波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而体会波普艺术所塑造的时代形象。
2 波普艺术概述波普艺术来源于英文缩写"POP",属于流行艺术的范畴。
它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兴起于相对保守的英国艺术界,并逐步融入中美国的商业进程中,在60年代具有浓烈商业气息的得到鼎盛。
在工业化时代,波普艺术的诞生促使某些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设计者借助于波普艺术的表层形式,利用商业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语言,将聚集于富有现代化、商业发达的都市,大中城市的卡通漫画、报纸、杂志,广告、媒体、电视扩大了宣传,发展称为具有明显商业艺术特征和大众文化特点的艺术风格。
论波普艺术对流行服饰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方方面面,而服装设计无疑是它最通俗的注解。
在认同短暂性、低成本、易消耗性,追求流行、新奇与刺激的波普风潮以及在战后西方出现的所谓“丰裕社会”带来的强大物质现实的影响下,20世纪的流行服饰呈现出一种新奇的特点。
它们便宜、惹眼、大胆、艳俗、放肆、傲慢、消遣、年轻、快乐……眼花缭乱和惊世骇俗是人们对服装的评价,传统的美学规则被打破,一种消解了中心,以标新立异为目标的审美风尚流行起来。
受其影响,服装设计无论是在服装面料还是图案、样式的创新方面,都经历了深刻变化,改变了过去服饰装饰的特点,在服装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高雅与通俗距离的消解|||波普艺术风潮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传统的绝对精神与高贵、典雅等一系列传统审美标准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的集体狂欢。
而这一潮流给服装设计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高级时装设计与通俗之间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服装设计向绘画、雕塑等纯艺术靠拢,设计师有着正统的学院派审美立场,这一立场带有显著的精英文化特征。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受波普艺术思潮的影响,传统的经典服饰关于美的金科玉律逐渐消亡,对于服装合体与精致的裁剪要求不再严格,宽松的样式受到欢迎。
西部牛仔、摇滚青年的着装样式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服装设计展示出年轻化、平民化的倾向。
圣·洛朗在1965年设计的秋冬系列是著名的“蒙德里安”主题服装,蒙德里安冷抽象的线条及红黄蓝的几何色块从纯绘画的架上走下来,成为服装展示的母体,展示了圣·洛朗服装融合其他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独到的审美价值观。
时尚杂志VOGUE曾评论说:“圣·洛朗的秋装包含了一点儿笑料和一些波普艺术的精神。
”而这里所谓的波普精神正是那种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高雅与痞俗融合的时代精神。
二、大胆、前卫与新鲜刺激的追求|||波普艺术明星劳申伯格的油画曾极力模仿彩色电视迅速堆积和消失的闪烁图像,试图用不加选择的形象堆积来诠释这个图像泛滥时代的本质。
而安迪·沃霍尔对包装文化那种惹眼、夸张、引人注目的艺术形式的吸收使他成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画家。
波普艺术的美术明星们对图像时代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对时代特征的新的表达方式影响了服装设计师的审美意向与创作手段。
在范思哲新奇、炫目的设计中,我们能轻易辨识出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深刻影响。
首先是范思哲把安迪的梦露头像直接印到服装上,接着是菲丽普斯香艳的沙滩女郎、理查德香烟盒等,都一股脑儿地跑到了时装上,这种将图案、文字、色彩、线条运用到服饰上,加以夸张和变化的艺术形式便直接来源于波普艺术的语境。
然后是范思哲的色彩鲜明刺激的印花,在衣身上遍布亭台楼榭、鲜花树丛,如一幅幅灵动的风景写生,亮黄、暗紫、深蓝、翠绿的配色令整幅“风景画”有着令人惊异的刺激效果。
同时,深受波普思潮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们用大胆、泼辣的色彩和方法,制造出放肆傲慢的感觉和一种新奇特殊的快乐。
便宜、惹眼、又具消遣性的服装与大胆、艳俗的时装店门面相映成趣。
那些曾经被斥为低廉、鄙俗以及不被人注意的大众消费的视觉元素一瞬间成为时尚流行的新宠儿,而一些新的廉价材质如塑料、人造皮革等也被设计师们善加使用,并在他们无限的想象力中演绎成轻松幽默、丰富生动和前卫大胆的艺术风格。
三、拼贴与风格泛化|||拼贴是波普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认为是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波普艺术作品。
而波普艺术明星沃霍尔则将这新的艺术手段与观念嫁接到服装设计中,他将纸、塑胶和人造皮等不同质材的面料进行拼凑,使用艳丽大胆的色彩,并在衣服上用丝网印制受波普艺术影响的俗艳的花纹。
他的试验对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设计产生巨大的冲击,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服装设计。
波普影响下的服装设计大量使用拼贴手法,在各个现成元素的拼贴中,服装设计回避了个性与风格,在艺术创造上获得了更大可能性。
朋克一族曾提倡自己动手做服装,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DIY(意为自己动手做服装)主义流行,提倡自己进行服饰搭配,谁都可以用拼贴与中和的方法完成服装设计。
在职业服装设计师的作品中,拼贴和综合的手段更是随处可见。
亚历山大·麦奎因正是这样一位善于在拼凑嫁接的游戏中创造出新奇的设计师。
他超常的想象力以及对各种视觉元素的任意拼凑及协调的超常能力成就了他的名声。
麦奎因在1999年春夏发布的一款时装,腰部以上是蕾丝的内衣基本造型,而腰部却用粗犷的皮革,并在皮革上用皮线缝制,腰部以下似乎是只有一半的裤子,裤子的造型很像某一裙角。
这三个互不相干的部分以及不同材质和不同服装类型的拼贴,放在一起,有强烈的随意拼凑意味。
在1997年的春夏时装发布会上,麦奎因推出了带有印地安图腾意味的系列设计,强调面部的造型,由皮带和竹签构成的几何结构笼罩在头部,展现出令人惊异的超现实的梦幻色彩,而用绸缎以及皮革制作的贴身衣裤则巧妙地分割出流畅的人体曲线。
皮带和竹签的饰物带有野蛮和原始的风格,而上衣的绸缎材质却透露着传统的高贵与典雅,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仿佛在梦幻色彩中添加进现实的元素。
在1998年春夏的发布会上,麦奎因发布了一组镂刻风格的服装,不拘一格的设计使人更加叹服麦奎因丰富的想象力。
人造皮革被雕刻成透空的片断,显得野性与粗放,但整件服装的裁剪却是秉承了精致合体的传统,很好地体现了女性的形体美,这样矛盾的服装元素被统一并协调起来,是在传统和前卫之间取得了平衡的经典之作。
可以看到,在服装设计上,波普艺术的拼贴方式不仅是不同材质的拼贴,更是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样式的拼贴。
在拼贴与组合中,新的奇妙意味被制造出来。
四、黑色幽默与反讽|||游戏、无目的、无意义是波普艺术影响下的创作观。
为了与传统价值拉开距离,黑色幽默和嘲讽是艺术家们常用的手段。
黑色幽默本身不需要严谨的结构和缜密的逻辑,只需要一点点趣味、一点点游戏,偶发与即兴等手法被大量运用。
而波普把日常生活等同于艺术的口号,更是带来了服装设计师的随意性,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用在服装设计上。
马其诺在1989/1990秋冬的米兰时装发布会上,展示了一件缀满勺子和叉子的时装,而服装的样式又是正统套装,加上这些刀叉显得十分怪诞和斗趣。
让·保罗·戈尔捷在2000年春夏发布的米色套装正是对传统西装的戏谑与嘲讽。
服装保留了传统西装精致的裁剪和优雅的线型,袖子却仿佛是忘记装上,像一双手套戴在手上。
而他的另一款女装采用了男士燕尾服的式样,裁掉袖子,里面搭配了一件随意的白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作品。
幽默与毫不在乎的戏谑意味在戈尔捷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他的穿着女式夹克和半透明蕾丝衬衫的男性以及拿着烟杆的女性更是对传统服饰的极端挑战。
戈尔捷在1989/1990年秋冬在巴黎发布了以拉链装饰为主题的服装系列。
这些服装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断裂的,这些不相关的部分由拉链组成,拉链成了服装的主角,在这些服装上可以看到嘻皮服装风格的影子。
而哈姆内特在1997年春夏发布的一款套装也是游戏传统的经典之作,上身是合体的剪裁样式,下身却搭配了一条内裤,嘻哈与风趣的风格离经叛道。
在波普艺术将生活等同于艺术的口号的影响下,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添加进随意的戏谑。
波普影响下的服装设计抛弃了传统的美的标准,抛弃了现代主义的理性至上,将高雅设计与消费、大众、庸俗亲密联系,有着反文化、反传统的特征。
同时,它渴望在对各种文化碎片的断简残篇的连接中创造出杰作与奇迹,在破除旧的规范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艺术创造的支点,并试图通过感性的设计满足大众消费对感官刺激的需要以及对新奇有趣、轻松好玩事物的需要,可谓是后现代文化精神的另一种表征。
“孟菲斯”的“解构”设计观20世纪60年代,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以其解构思想来“解构”西方传统哲学,由于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很快被人们接受。
随着德里达游学美国,解构主义也随即走出法国,向美国和整个欧洲传播,并在70年代末成为后现代哲学场景的中心。
其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思想,不仅在西方哲学内部掀起了一场思想革命,更对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库勒在《论解构》一书中评价解构主义:它既是一种新的哲学观点,又是一种新的政治或思想战略,同时还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尽管解构哲学本身和解构理论所讨论的似乎只是语言体系范畴,但其自身却是一种全然开放式的理论,它既是一种没有严密的概念体系和封闭逻辑圈的反传统思维方式,又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①其目标是消解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支配的二元思维模式,解放它压制的力量,倡导多元论思想,因此它可以容纳不同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解读和汲取解构主义思想。
以哲学思想为根基的美学观念与艺术发展的关系之密切和直接是显而易见的,艺术设计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处时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激进设计组织,意大利孟菲斯设计小组虽然从未系统地阐述过任何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甚至也不承认与后现代运动有任何关系。
但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设计哲学却正好体现了德里达解构哲学的某些思想内核:“解构”并非为了彻底瓦解作品中原本的意义,而是要在作品之中解开、析出其他意义,使一种意义不至于压制其他意义,从而让多义共生并存。
一、现代主义功能观的解构现代主义功能观强调以功能(物质使用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是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坚决反对任何装饰,以更多地强调科学性而不是艺术性作为其设计的基本原则,把设计与艺术有限的联系发展成为更抽象、更理性的形式,并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方便性和经济效益性,经久耐用且廉价是其追求目标。
而后现代设计思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组织“孟菲斯”设计小组在1981年9月举办的首次展览会上,直接用他们的设计作品来展示与现代主义设计迥异的创作思维和设计方式。
那些夸张的形式、奇特的装饰以及大胆甚至有些放肆的鲜艳色彩,虽然看起来有些稀奇古怪,但让人觉得既轻松活泼又心情振奋。
这些作品得到了大多数参观者的喜爱,使他们倍感身心愉快。
在这里,功能主义似乎已成为过去,使用功能已不再是追求的中心,有些甚至退而成为边缘角色甚至暂时地从设计中消失,个性、非理性、隐喻、象征以及装饰成为主角,体现出“孟菲斯”后现代多元功能观。
“孟菲斯”灵魂人物索特萨斯的设计打破了意大利“优良设计”的标准,对熟悉的视觉语言和事物进行了新的诠释。
如索特萨斯设计的一系列书架已并不仅仅是为书本提供存放空间的单纯使用家具,它们远离日常生活中对书架约定俗成的理解,是可以独立存在且能够与环境并存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准艺术品。
这种在实用功能上的消解性,使过去功能单一的实用品具备了多种功能,使人们不再把它们看作简单的使用器物,透过产品表面人们将看到更多的东西,其所传达的寓义和象征意义又使它们具有了某些纯艺术的特征,使产品增添了许多实用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