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意思-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秋节古诗【热】中秋节古诗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中秋节古诗1《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赏析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
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
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
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
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
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
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
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
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是同一回事。
中秋节古诗21、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中秋节赏月古诗词赏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
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抄》)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
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刘禹锡诗词赏析4篇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秋声赋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
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
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
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
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
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
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
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
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
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冷,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
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
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
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秋声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赋。
此赋首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次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末段显示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
全赋通过采取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以一组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此诗在《全唐诗》题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
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
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浅析刘禹锡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婉约清新、情感深沉著称。
其中,他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一诗被誉为传世之作。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描写方式和抒发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桃源美景和人间纷扰的向往之情。
本文将从诗意、表现手法及主题等方面浅析这首诗的内涵。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是刘禹锡的一首田园诗,以桃源为背景,描绘了作者远离尘嚣、享受自然和美景的愿望。
诗中融合了时空变幻、唯美心境和物我交融的意象,给人以清新、宁静的艺术享受。
整首诗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通过描绘桃源的美景展现了作者追求心灵净化和真善美的向往。
首先,诗人描述了夜晚的桃源,月亮高悬,星光璀璨,营造出静谧、宁静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绘桃园内的景象,溪流潺潺,林木婆娑,墙短篱疏,处处都是片刻如画的美景。
最后,诗人还描绘了自己坐在岩石上,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世俗尘嚣的无欲无求。
在表现手法方面,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夜景描写、比喻和咏史等手法,将诗中的意境逐渐升华,达到意境与主题的高度统一。
在描写夜晚桃源的美景时,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宛如仙境的桃源世界。
他以“月老何年驾”的比喻,将月亮比作道德的引领者,既表达了自己对桃源美景的喜爱,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而在描写桃园景物时,他用“林花谢了春红”、“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咏史的方式,既展现了桃源幻化之美,又表达了对时光变迁的痛惜之情。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意境较为深远,主题突出,通过描述桃源美景,传递了作者的追求自然、追求宁静的情感。
诗人以桃园内的景物和自己与自然的亲近,暗示了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也应该追求这样的心灵所向,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真善美。
诗人的追求引领着我们对桃源的向往,同时也可以看作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对人类社会的寄托,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人间宁静的理想。
总之,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以其独特的诗意、隐喻和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了桃源美景和追求宁静的情感。
刘禹锡关于中秋的诗《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一、衍生注释:1. “尘中见月心亦闲”:“尘中”指尘世、人间。
在尘世中看见月亮,内心也变得闲适。
2. “况是清秋仙府间”:“清秋”点明时节是秋季,“仙府”这里形容桃源如同仙境。
3. “凝光悠悠寒露坠”:“凝光”指月亮凝聚的光辉,“悠悠”形容月光缓慢的状态,“寒露”是秋季的节气特征。
4. “碧虚无云风不起”:“碧虚”指天空,天空澄澈没有云,也没有风。
5. “少君引我升玉坛”:“少君”是对仙人的称呼,想象仙人引领自己登上玉坛。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在桃源赏月的情景。
诗的前几句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如“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写出了在尘世中看到月亮就已觉闲适,何况是在桃源这如同仙府的地方呢。
中间部分描写天上的景色和想象中的仙人降临等奇幻场景,“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云车欲下带动星斗摇动,仙乐响起让人肌骨生寒,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最后表达了对这美好时刻难以再次遇到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诗风格豪迈,清新自然。
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描写山水风光和个人情怀的,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山中露营,刚好是中秋夜。
那山中的景色特别美,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
我就跟朋友说:“你看这月亮,真像刘禹锡诗里写的‘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咱们现在在这山中,就好像置身于桃源仙境一样,远离尘世的喧嚣,心里可自在了。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原文: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中秋节的诗词佳句(五言律诗)1.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佳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出自:宋代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2. 有关中秋节的诗词佳句●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
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李贺《梦天》)●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唐宋诗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以下是关于八月十五夜玩月的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八月十五夜玩月》,描述了中秋夜玩月的场景和感受。
首句“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描述了中秋节的月亮如何清洗了整个世界,突出了中秋月光的明亮和清透。
这一句不仅表现了月光的强烈,也展现了诗人对中秋月亮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接下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描绘了中秋夜空中月亮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露水。
诗人用“沾湿”这个词形容露水,表现了月光的强烈和露水的润泽,使得整个秋夜更加生动和美丽。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降。
”这两句诗则表现了诗人对中秋月亮的无限想象和赞叹。
他将月亮比喻为银河降落,形容其壮观和神秘,表现出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最后两句描绘了中秋夜色渐深,人们开始赏月,但诗人却感到时间已经晚了,想要离开。
然而,天空中却下起了雨,让诗人感到有些失落。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中秋月亮的欣赏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中秋月亮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们感受到中秋夜晚的美丽和神秘。
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中秋月亮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也可以从中领略到中秋节的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到一些写作技巧和灵感,例如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译文及赏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译文及赏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古诗。
内容大致如诗题所言,是中秋夜间赏月之作。
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惆怅之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唐代〕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译文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
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赏析这首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鉴赏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唐代: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译文及注释译文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注释寰瀛(huán yíng):天下;全世界。
晋崔棁《晋朝飨乐章·三举酒》:“朝野无事,寰瀛大康。
”九霄:中国的一种传统说法,即天有九霄,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
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表示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或极远的地方。
秋澄:谓秋日天空清澈明亮。
晶英:耀人的光芒。
翛(xiāo)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
《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
”玉京:原指天外仙境,这里指月亮。
简析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
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
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
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
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
“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八月十五夜玩月朗诵]八月十五夜玩月第一篇八月十五夜玩月: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主要描绘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夜玩月》译文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八月十五夜玩月》简析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
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
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
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
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
“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意思|赏析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
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作者:佚名
这首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
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
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
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
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
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