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7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最膨大)→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
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腺、肝脏(最大),位于消化道壁内的小消化腺:胃腺和肠腺。
2.消化的概念: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二、消化和吸收的过程1.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如图):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2.“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3.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
4.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有利于消化的特点(4)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的特点1.(甘肃酒泉质检)以下结构属于人体消化道的是( D )①口腔②唾液腺③咽、食道④小肠⑤肝⑥阑尾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⑤⑥D.①③④2.以下消化系统的结构中,与它的功能最为匹配的是( B )A.胰脏——分泌胆汁B.胃——初步消化蛋白质C.肝脏——分泌消化酶D.小肠——消化维生素3.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B )A.唾液B.胆汁C.胃液D.胰液4.(易错题·蛋白质的消化过程)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和消化转变成氨基酸的部位分别是( C )A.口腔、小肠B.食道、胃C.胃、小肠D.小肠、大肠5.(兰州质检)“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最后往试管中滴加的液体是( D )A.淀粉液B.唾液C.清水D.碘液6.(内蒙古赤峰学业考)以下消化液中,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的是 ( C )①唾液②肠液③胃液④胰液⑤胆汁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⑤7.(内蒙古通辽学业考)下列关于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消化吸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糖类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是主要的供能物质B.胃液和肠液都参与淀粉的消化C.小肠能吸收蛋白质、麦芽糖等物质,是吸收的主要场所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不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8.(兰州质检)如图甲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图乙表示淀粉、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第九章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A、胃、肠和消化腺B.口腔、胃和消化道C.消化道和消化腺 D.小肠、大肠和消化腺答案:C解析:解答:选C。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
分析: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结合着消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掌握2、下列各项中都属于消化道的器官是()A.肝脏、胃、小肠 B.口腔、小肠、肠腺C.食道、胃、大肠 D.唾液腺、口腔、咽答案:C解析:解答:选C。
消化器官其实指的是消化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由所学可知,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据此解答本题.3、小李患龋齿,近日非常疼痛.结合图示,说明细菌已侵入到了他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解答:选C.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如图,牙齿的结构根据组成成分又分为牙釉质、牙本质、牙髓,③牙髓内有丰富的神经,某人因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患龋齿后常感到疼痛难忍,这说明细菌已伤及③牙髓.分析: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牙齿的结构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图中,①是牙釉质,②是牙本质,③是牙髓,④是牙根.4、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如图是组成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B.②能分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酶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答案:A解析:解答:选A。
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②是胃,胃内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③是胰腺,胰腺能够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消化脂肪、蛋白质、糖类等,④是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分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相适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