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
- 格式:docx
- 大小:18.30 KB
- 文档页数:3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易学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成为“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为什么孔子的英文名叫Confucius我们看到孔子介绍时,会看到孔子名字的英文介绍Confucius,那为什么会这么叫呢?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下面是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为什么孔子的英文名叫ConfuciusConfucius 这个词最初并不是英文,而是拉丁文。
16 世纪,来自欧洲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带着向这个东方大国传播天主教的使命踏上明代中国的土地上时,他们很快发现,当时的中国人,至少是那些处在社会上层的、受过教育的、甚至担任官职的中国人,都信奉一位距离当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哲学家”的教诲,并试图把他的教诲应用到从治国安邦到生活琐事等一系列事务中去。
这位西方传教士口中的博学的伟大哲学家就是孔子。
面对孔子以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以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神父为代表的欧洲耶稣会来华传教士抱着一种尊重甚至热忱的心态去接触并学习。
同样也是在利玛窦的带头下,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开始学习当时中国普遍通用的官话,以及在他们眼中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的复杂的汉字。
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开始向欧洲介绍中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介绍孔子和当时中国人普遍相信的儒家思想。
传教士们将古代儒家经典翻译成欧洲语言,向欧洲传播。
在这种介绍和翻译的过程中,就不免要翻译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名字。
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语言一直以来都是继承自罗马帝国的拉丁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罗马时代使用的古典拉丁语在中世纪天主教会那里演变成了「教会拉丁语」,并一直使用到今天。
而拉丁语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在欧洲学术界,也是沟通各个不同国家与文化的通用语言。
作为天主教圣职人员的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在翻译中国经典和中国人名、地名并向他们的欧洲同胞进行介绍的时候,使用的自然也就是教会拉丁语。
利玛窦选取了孔子比较流行的一个称呼孔夫子,将这个名字用音译的方式翻译成拉丁语。
明朝时期的汉语官话的发音与今天普通话发音的区别并不大,而孔夫子三字在明朝官话中的发音也基本上和今天的kǒngfūzǐ一样。
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的影响几千年来孔子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在当今,对于孔子研究也一直是全世界的关注点。
孔子的学说传播到西方。
它是在400多年前由意大利传教士开始的,他们翻译了《论语》,将孔子的言行记录为拉丁文。
如今,孔子的学说已经发展到五大洲。
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建立,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理念。
在东汉,国家正式采用孔子作为国家之神,其地位与社区相同。
在唐代,每个县都被命令建立一个供奉孔子的寺庙。
春季和秋季两个年度节日,每个月的第一个和第十五个节日。
孔子在过去还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扩展资料:孔子的思想一直被全世界所推崇。
如今,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总部设立在中国的首都北京。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孔子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
1.对政治的影响:孔子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经过荀子
完善,至西汉,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
2.对社会的影响: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忠恕”等等伦理思想
博大精深,对社会行为影响深远。
3.对古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打破了春秋时的教育垄断,
兴办私学。
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4.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孔子思想对东北亚的韩国、日本影响深远,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看做是
未来世界的希望。
孔子,被大多数人奉为圣人一言一行可谓各大多数人带来极大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1.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2.孔子的仁说,体
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3.孔子首
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对世界的影响1.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2.孔子、儒家思想还启发了欧洲
启蒙思想家,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儒学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
孔子影响世界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005年3月8日,《参考消息》第14版整版转载了香港《镜报》文章《西方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孔子在国外》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孔子再次周游列国》,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
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西方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
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
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在西方的300年最早把儒学介绍给西方人的是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
传教士利玛窦将《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可见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
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是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译本,该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西方的儒学研究18世纪时,孔子学说就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到了20世纪,西方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60年代在大众中形成了东方文化热。
西方人看来,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亲笔”作品、但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
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
世界十大思想家第一名——孔子作者/董海发1982年8月27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33周年,美国各界人士在旧金山举行祭孔大典,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先生致函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
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1984年,美国出版了著名的《世界名人大词典》,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首位。
而在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同样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
1988年1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20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决议,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孔子日”,以纪念这位对人类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贤。
孔子之所以在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名列前茅,就是因为孔子继承和发扬光大了源远流长的伏羲文化、西周文化,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中华民族创建了共有的精神家园。
因此,孔子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承前启后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创立了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学(西方是以神为研究对象的神学),正是因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文化,使中华民族成为全世界唯一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东方大国;第二创立了以家庭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西方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正是因为儒家孝敬父母的孝亲文化,使中华民族成为全世界唯一全民信奉道德信仰的东方大国;正是因为儒家推己及人的泛爱文化,使中华民族成为全世界最自信、最善良、最勤劳的民族,使华夏大地成为全世界“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礼仪之邦、道德之邦、文化之邦。
第三创立了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学,正是因为儒家忠君爱国的忠君文化,使中华民族成为全世界唯一封建王朝绵延2386年的东方大国;第四创立了以育人、育才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正是因为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文化,使中华民族成为全世界开展平民教育最早的东方大国,孔子也成为人类历史上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第一位老师。
论语和谐思想价值研究学生:xxxxx 学号:xxxxxxxx 系别:中文与传媒系指导老师:xxx 系别:中文与传媒系和谐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们处事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和谐思想对于塑造传统中国人的人物形象、构建中庸式的和谐心理结构、强化传统的家庭信仰具有重要作用。
孔子的“和”、“仁”、“礼”三段论式的和谐理论结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维行事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在家庭、职业和人生修养等方面的行为选择。
社会主义中国孕育于传统思想文化的温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
《论语》作为四书之首,经学之要,自秦汉以来,就在儒学经典文献中占据极高地位,它是学者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必读书目。
挖掘《论语》中的和谐思想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家庭和谐、政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天人和谐。
家庭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器,是社会财富的蓄水池,家庭和睦能够消解各种社会矛盾,间接地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和谐离不开孝道的支持,孝道历来是我泱泱中华的治国之本,数千年经久不衰,定有其不灭的的缘由。
生命的接力乃是孝道得以存在的根源,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所在,《论语》孝亲思想更是传统孝道的源头。
君臣相安乃是仁政之根本,君臣和则天下兴,反之,则天下亡,当今社会固然没有君臣关系,但是却有上下级关系,《论语》中君臣相处之道对于融洽上下级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讲信修睦是交友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一块伦理基石,诚实信用的原则来自于《论语》,研究《论语》的交友之道可以丰富诚实信用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论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最终归宿。
这四者的和谐对于纯化社会家庭氛围与政治风气,缓解人际矛盾和树立天人共生的生态理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引言《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名列第一,是中国人的骄傲。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而立之年开始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为景公所用,不久即归。
晋定公时期,曾为司寇。
后去鲁,周游卫、陈、宋、蔡、楚等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
晚年归鲁,从事著述和讲学,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并根据鲁史删修《春秋》。
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0余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近十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未就此灰心丧气,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孔子的安贫乐道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为孔子也曾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思想家古今中外,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影响。
一是指明人类进步的方向和目标;二是给人类以心灵的启蒙;三是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经列出了全球十大思想家,下面分别介绍如下:第一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世界地位: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历史贡献: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学说不仅对中国周边地区,比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对欧洲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东亚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尤其是莱布尼茨、白晋等尊称孔子为“世界科学始祖”和哲学圣哲。
孔子的《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曾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孔子拥有众多弟子,比如子贡、子路、颜回等。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什么家_孔子的资料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什么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兄弟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直到今天,还依然为世人所尊敬与推崇。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
孔子的资料介绍孔子,是我们学习和值得敬佩的人物,关于孔子,你又知多少?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孔子,希望能帮到你。
人物概述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论语》十二章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生(齐声):《论语》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
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
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投影出示相关介绍:《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
“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
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
今天我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苏教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第29课《论语十二章)说课稿(6页)(课前循环播放论语名句)一、激发爱好1、导入:同学们明白课前播放的这些句子差不多上出自哪一本书?——《论语》。
2、介绍《论语》和孔子:那么《论语》是一本如何样的书呢?课前请大伙儿去搜集和整理的,谁情愿和大伙儿分享。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阻碍最大的书。
(自汉武帝以后其宣扬的儒家思想一直为中国正统思想。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
“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此外,《论语》依旧出成语最多的书。
论语在世界上的阻碍这么大,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论语。
要研究《论语》,第一要了解孔子。
孔子是一个如何样的人?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描述你心目中孔子的形象?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阻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阻碍也专门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假如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聪慧。
世界专门多地点都有孔庙,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
今天我们借《论语》十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聪慧。
世界文学家孔子:德国文学史系统的孔子塑造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世界文学家孔子”。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世界,特别是在德国,孔子的形象和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篇文章将探讨孔子在德国文学史中的塑造。
孔子早期在德国的形象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
当时,孔子被视为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认为与康德的道德哲学有相似之处。
康德将孔子描述为一个道德行为的典范,他的思想被视为个人责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解读对孔子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德国知识分子和哲学家们推崇的人物。
在十九世纪时,孔子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德国学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他们开始从更多的视角来审视孔子。
具体来说,他们开始将孔子看作是一个思考宗教和道德问题的人,而非一个哲学家。
这种观点在斯特劳斯的《老庄学派的思想史研究》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
这部著作认为孔子的思想与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纲常和道德问题。
十九世纪德国学者对孔子的研究还融合了更多的历史视角。
他们将孔子视为一位政治家和教育家,而非仅仅是一个思想家。
孔子被认为是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领导者,他的教育理念和政治哲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这种观点使孔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多面,不再仅仅是一个道德典范。
在二十世纪,尤其是在不久前的几十年里,孔子的形象在德国进一步发展和变化。
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德国学者开始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他们将孔子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认为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德国学者还从中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孔子。
他们将孔子视为孟子等后续思想家的前辈,他们一起构筑了中国传统的学问体系。
这种观点表明,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对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在德国文学史中的塑造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历代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思想学说不但影响华人,对西方也有很大影响,世界各地祭孔的庙宇达1300余座。
美、日、韩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将孔子诞辰日,即每年9月28日定为本国的教师节。
国家教育部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幕,次年9月美国纽约孔子学院也正式揭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5年9月29日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国际“孔子教育奖”,每年在国际扫盲日(9月8日)颁发,以表彰在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然而,这一历史伟人的老师苌弘的故里就在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
一、苌弘的生平
苌弘,字叔(约公元前565-前492年),四川省资中县人,周朝贤大夫,我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
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通晓天文、历数,精于音律乐理,为我国音乐学界的开山鼻祖。
他一生谦虚待人,乐施于人,孔子在“入周学礼”期间,专程“问乐于弘”,向苌弘请教和探讨音乐和天文知识。
唐朝散文大师、哲学家、杰出文学家韩愈《师说》曰:“孔子之师
郯子、苌弘……”。
明代文学家曹学
问乐焉,死之三年而血化为碧”。
《孔子演义》(丁寅生著)书中“赴周京师事老子,问武乐敬服苌弘”一章,详述了公元前518年,孔子前往周国,拜师苌弘,“孔子趋前致敬礼”,虚心向苌弘请教的故事。
据传,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常引用苌弘的见解,孔子修订的《乐经》,也大多得益于苌弘原著《乐经》的第二稿。
苌弘还是一个见义勇为,刚直不阿,精忠报国之士。
他毕生尽心竭力扶正周室,却为诸候所忌,周敬王轻信谗言,将苌弘治罪,他英勇不屈,剖腹自杀而死。
死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后化为碧,成语“碧血丹青”和“碧血化珠”即由此而来。
苌弘年轻时出游河南洛阳,入朝廷为官,帮助周灵王谋划中兴统一大业。
周景王在位后,苌弘参谋迁都辅佐兴邦有功,被封为大夫,掌管天文历数。
他常向景王谈论星象吉凶征兆,影射诸候割据称雄的阴谋,遭政敌的仇恨,政敌采用造谣、栽赃等卑鄙手段诬陷苌弘。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中离间之计,一怒之下将苌弘治死罪,幸得朝臣求情,后被放逐回乡。
苌弘回到蜀地龙水桥(今四川资中发轮镇龙水村),仍遭奸臣派人秘密追杀,苌弘闻讯带仆人乘舟顺龙水河而下,舟泊到资江(今沱江)牛碾沱,进入牛碾溪(资中甘露镇)的龙洞河隐居。
不久奸臣秘探追踪而至,苌弘知道难逃脱追杀,便告诉仆人,我历事大周灵、景、敬三王,忠信受诬,奈何气数已尽,请将我的血收藏好,三年后让它再见天日,随即苌弘祭拜天地后,剖腹自杀。
赶到的追杀者将他的首级带回报功,被掩埋在河南偃师,故今人有的误传偃师为苌弘故里,其实非也。
相传后人遵照苌弘的遗嘱,将其鲜血密封窖藏于龙洞岩穴里,三年后取出见大夫的血已凝成一颗澄碧闪光的宝珠,因不慎珠坠地滑入龙洞河,随波逐流径直滚进资江,顿时霞光冲天。
从此经资阳县进入资中境内的这一段流域,被称作“珠江”。
苌弘避难乘舟途径的球溪河古时也被称为“珠溪河”。
苌弘不畏权势的爱国献身精神,历来为世人赞颂。
战国大哲学家庄子把他与龙逢、比干媲美,我国山水游记之祖、唐代哲学家、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写《吊苌弘赋》,对他寄予深沉的怀念和无限的哀悼。
前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同志,在“文革”中受迫害时曾写诗自勉:“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
苌弘血化碧,哀痛总能消”。
他坚持真理,相信历史会对自己作出公证的评判,愿作苌弘,甘洒热血写春秋。
二、大量国史方志文献证明苌弘故里在资中
据《汉书·艺文志》(东汉)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东晋《华阳国志》:“苌弘之血变为碧珠”。
唐代《庄子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
碧玉”。
宋代《庄子口义》载:“苌弘被放归蜀,刳肠而死,蜀人以藏其血
而化为碧玉”。
北宋《诸道图经》:“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
清代《四库全书》:“苌弘祠:弘无辜受戮死而血碧,故后人立祠以祀之”。
《四川古代名人》(四川省社科院编1984.12.出版)一书载:“苌弘,资中人,周敬王时的贤大夫,孔子之师”。
《内江古今名人》(内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05.6.出版):“苌弘(?—公元前492),东周蜀人(出生于今四川资中西北边境与资阳市相邻一带),……今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村有‘苌弘祠’、‘苌弘读书台’遗址”。
此外,《蜀中名胜记》(明)、《资县志》(明)、《资州直隶州志》(清)、《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资中县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10出版)都详细叙述了苌弘在故乡四川资中生活的情况。
《左传》(春秋)、《礼记》(西汉)、《史记》(西汉)、《四川通志》(清)等也有苌弘的记载。
资中开发较早,历史悠久,自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县以来,距今已二千一百多年历史。
自西魏始,历代多为州、郡、专署所在地,蜀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资中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交通便宜,古迹众多,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历来是无数文人墨客、官吏富贾向往和荟萃之地。
许多古人留下了赞誉资中的诗篇,从他们的诗词句里,也能找到许多关于苌弘在资中的事迹。
自古以来,资中民间也有许多关于苌弘的传说。
三、大量历史遗迹遗址证明苌弘故里在资中
四川资中县(古称资州)发轮镇龙水村,古时曾为资中龙结乡所辖,此村又有“老封君”之称,就是因苌弘受封大夫之官职而地名沿用至今,建国以前也曾称为“苌弘村”。
村里有一深为15米,宽约25米的天然石洞,大量史书史料记载为“苌弘洞”,是苌弘青年时的读书处。
洞下面即为龙潭,故古时称“龙洞”,
洞前方建有龙洞观,其遗址尚存。
洞壁有许多凿于唐代的石刻摩崖造像,洞顶壁上的“苌弘洞”石刻,即史书上称为的《苌弘洞古碑》,三个大字丈余长,系北宋政和六年赵宗尧所题。
洞口两壁上还有北宋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的《龙潭碑记》和华阳杨捐记大宋政和三年建《龙洞观碑记》,至今其石刻文字依稀可辨。
距苌弘洞半里许山崖上的龙水村大佛,据称为四川第三大佛,始凿于唐代,宋代时辅修,造像极为精美,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苌弘洞”和此大佛等石刻摩崖造像,于1988年12月经资中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诸道图经》(北宋)、《舆地纪胜》(南宋)、《四川通志》(清)、《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等记载“资中祀苌弘其来旧矣”。
古时资中人为纪念周大夫、忠臣苌弘专门修建了“苌公祠”。
一说建在“县北”,即当时的资州龙水县城北二里许。
一说建在“青泥坊”,即旧时资州龙水县城关外。
《资县志》(明)、《四川通志》又载,在龙结乡龙水村(今发轮镇龙水村)的书岩洞,“有苌弘旧迹,旧传为苌弘读书处”。
始建于隋开皇七年的龙水县城仅距苌弘洞二里,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祖禹到此任过县令,并设龙水书院,大兴教育,南宋状元赵逵也将苌弘洞作为隐居处,以及历史上不少外地文人名士来过此地,这皆因苌弘生长生活于兹,而成为他们慕名而来的缘故吧。
距资中县城西北约二十五公里的甘露镇甘露寺附近的龙洞河,又曰“龙洞”,据资中州、县志等记载为苌弘避难和修身养晦处。
自隋代以来,龙洞河崖壁留下无数石刻摩崖造像,明代道家宗师张三丰于壁上题诗赞誉苌弘为“无价明珠一颗”,其诗文至今依稀可见。
始建于唐代的甘露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的清嘉庆资州州牧赵遵律《游龙洞碑记》(八咏),碑文记载周大夫苌弘精忠报国,坚贞不屈,勇敢自尽,“血化碧珠”的事迹颇为翔实。
资中县重龙山永庆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的来鹤亭,始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年重建,其《来鹤亭碑记》记载:“宜苌公弘为孔圣师,王公褒以文章
显,宋有二赵(注:即状元赵逵、丞相赵雄)诸公,我朝如张公…历代名贤
以纪胜亭”。
此碑文(见《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是说明苌弘故里在资中的又一考证资料。
国画大师张大千所绘《四川资中八胜图》之一的“珠江夜月”,所指的“珠江”(即资中境内沱江河段)得名缘于“苌弘碧血”。
今资中县水南镇临江岩壁间尚存斗大石刻“珠江”二字和数处石刻题记,是难得的实物见证。
明、清、民国时期资中州、县志均记载,古代资中人为缅怀苌弘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在州城正东街建了祀苌弘的乡贤庙,又在城北郊两路口建有“苌弘故里坊”,1958年修建资安公路时,石坊才被撒除。
资中
人还在始建于北宋的资中文庙乡贤祠内,竖有苌弘牌位。
据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资中文庙内最初供奉的是“相传三国时石工为之”的“古夫子像”。
现资中文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成殿内,塑着约四米高的孔子站像,即由于孔子历来尊师重教,便一直躬身站立在老师苌弘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