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6.58 KB
- 文档页数:88
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组成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探求这些性质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分析信号与被分析物质组成的内在关系和规律,进而对其进行定性、定量、进行形态和机构分析的一类测定方法,由于这类方法的测定常用到各种比较贵重、精密的分析仪器,故称为仪器分析。
与化学分析相比,仪器分析具有取样量少、测定是、速度快、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的显著特点,常用来测定相对含量低于1%的微量、痕量组分,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2.仪器分析的特点: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样品用量少、选择性高局限性:仪器装置复杂、相对误差较大3.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评,各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4、灵敏度:仪器或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被测组分在低浓度区,当浓度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测定信号的该变量,它受校正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本身精密度的限制。
5.准确度:是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用误差或相对误差来描述,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6.空白信号:当试样中没有待测组分时,仪器产生的信号。
它是由试样的溶剂、基体材质及共存组分引起的干扰信号,具有恒定性,可以通过空白实验扣除。
7.本底信号:通常将没有试样时,仪器所产生的信号主要是由随机噪声产生的信号。
它是由仪器本身产生的,具有随机性,难以消除,但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等方法减小;、8.仪器分析法与化学分析法有何异同:相同点:①都属于分析化学②任务相同: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点:①与化学分析相比,仪器分析具有取样量少、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②分析对象不同:化学分析是常量分析,而仪器分析是用来测定相对含量低于1%的微量、衡量组分,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发展方向9.仪器分析主要有哪些分类:①光分析法:分为非光谱分析法和光谱法两类。
非光谱法:是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的,通过测量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散射、折射、衍射、干涉和偏振等性质的变化,从而建立起分析方法的一类光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基本原理1.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是通过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将样品中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或隐性特征转化为测定结果的工作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与仪器设备相结合,通过检测样品的光学、电学、热学、声学等性质,从而分析出样品中所含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2. 仪器分析的应用范围仪器分析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
在食品安全领域,通过仪器分析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毒素、添加剂等,确保食品安全。
在医疗领域,可以使用仪器分析对生物样品进行分析,诊断疾病。
在环保领域,可以利用仪器分析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保护环境。
二、常见的仪器设备1. 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是一种分析化学仪器,主要用于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成分。
其原理是通过测量样品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情况,从而对样品进行分析。
红外光谱仪可以用于有机物、无机物、生物大分子等样品的分析,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生物等领域。
2. 质谱仪质谱仪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各种化合物和元素。
其原理是通过对样品离子化、分子裂解和质谱分析,从而获得样品的成分和结构信息。
质谱仪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可以用于检测样品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大分子等。
3. 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是一种用于分离和分析样品中化合物的仪器设备。
其原理是通过气相色谱柱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再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后的化合物进行检测。
气相色谱仪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有机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环境中的污染物等,是化学、环境等领域中常用的仪器设备。
4. 离子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是一种用于离子分析的仪器设备,主要用于分析水样中的离子成分和浓度。
其原理是通过离子交换柱对水样中的离子进行分离,再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后的离子进行检测。
离子色谱仪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安全、医疗等领域,可以对水样中的无机离子、有机离子进行分析。
三、样品处理技术1. 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是仪器分析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提高仪器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doc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是一门研究测定物质的含量、结构及性质的科学。
它是由分析化学与仪器学结合起来的科学。
它是对物质的构成、含量及性质进行分析测定和确定的方法,也就是说,借助仪器和手段,通过物质本身的反应,检测物质的特征和各种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确定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目的。
仪器分析具有准确、快速、高效、可重复等特点。
它结合了传统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学的技术,能够检测出物质的特征,并且能够精确地测定出物质的含量。
仪器分析可以分为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等。
光谱分析是仪器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
它利用物质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判断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可以分为原子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分析、X射线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等。
质谱分析是测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另一种方法。
它利用质谱仪,将物质分成其原子的离子,并以质量分辨率的形式测定出物质的分子结构。
它分为电子质谱分析和离子质谱分析两类。
电化学分析是测定物质及其反应物的含量时使用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测量物质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从而测定出物质的含量。
它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为它可以测定出低激活能量物质的含量。
核磁共振分析(NMR)是一种测定物质结构和性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在核磁场中对物质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分析,测定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它也可用于测定物质的含量。
仪器分析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含量、结构及性质的科学,它是由分析化学与仪器学结合起来的科学。
仪器分析具有准确、快速、高效、可重复等特点,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
它是通过借助仪器和手段,结合传统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学技术,对物质进行分析测定和确定的方法,从而达到确定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目的。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有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等。
____年仪器分析总结标准引言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仪器分析已经成为实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类仪器分析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
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制定和遵守一套统一的仪器分析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____年的仪器分析总结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仪器校准和准确度在进行仪器分析之前,必须对仪器进行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确保仪器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校准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校准目标:根据分析需要和仪器的特性,确定需要校准的参数和目标准确度。
2. 校准样品的选择和准备:选择适当的校准样品,确保样品的纯度和稳定性,以及样品与被测参数的相关性。
3. 校准曲线的建立:通过测量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建立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适当的灵敏度。
4. 校准样品的测量:根据校准曲线,测量校准样品的浓度,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
5. 校准结果的评估:评估校准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确定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校准后的仪器应当定期检查和重新校准,以确保仪器的准确度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仪器质量控制仪器分析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和可靠的重要措施。
在进行仪器分析时,应制定和执行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确保所得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1. 内部质量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应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包括使用标准样品进行校准和验证、使用质控样品进行仪器性能监测、检验和修正仪器误差。
内部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评估仪器的性能、检查分析过程中的偏差和误差,并进行修正和调整。
2. 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是推动仪器分析水平提高和互相比较的有效途径。
通过定期参加外部比对试验,评估和验证仪器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发现和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于实验所得数据,应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评估仪器性能和实验过程的可靠性,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仪器分析是化学分析的重要分支,它利用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
以下是对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光学分析法(一)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辐射通过原子蒸气时,被原子中的外层电子选择性地吸收,使透过原子蒸气的入射辐射强度减弱,其减弱程度与蒸气相中该元素的原子浓度成正比。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
优点: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范围广、精密度好。
局限性:多元素同时测定有困难、对复杂样品分析干扰较严重。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依据原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受激而发射出特征光谱来进行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理是:当原子或离子受到热能或电能激发时,核外电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会迅速返回基态,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产生发射光谱。
其仪器包括激发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
优点: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
缺点:精密度较差、检测限较高。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该方法是基于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
原理是:分子中的价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从而产生吸收光谱。
仪器主要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系统组成。
应用广泛,可用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化合物结构研究。
(四)红外吸收光谱法(IR)红外吸收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原理是: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红外吸收。
仪器包括红外光源、样品室、单色器、检测器和记录仪。
常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二、电化学分析法(一)电位分析法通过测量电极电位来确定物质浓度的方法。
包括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通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样品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样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为化学分析提供了更加准确、快速、灵敏的手段,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领域。
本文将就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光谱分析。
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特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光谱分析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散射情况,从而得到样品的成分和结构信息。
光谱分析方法具有快速、非破坏性、灵敏度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
二、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作用下的分离和检测特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色谱分析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这些方法通过样品在色谱柱中的分离和检测,从而得到样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结构信息。
色谱分析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三、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质谱分析包括质子磁共振质谱、质子转移反应质谱、质子撞击电离质谱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各种离子的质荷比,从而得到样品的成分和结构信息。
质谱分析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物分析等领域。
四、电化学分析。
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物质在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特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电化学分析包括极谱法、循环伏安法、恒电位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样品在电极上的电流和电压变化,从而得到样品的成分和性质信息。
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实时性好、样品准备简单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能源材料等领域。
综上所述,仪器分析方法在化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为化学分析提供了更加准确、快速、灵敏的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仪器分析方法将会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仪器分析》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仪器分析》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及课程导学第一节仪器分析概述第二节常见分析仪器概论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第一节电化学分析法概述第二节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直接电位法第四节电位滴定法第五节永停滴定法第三章光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光学分析法的分类第三节光谱分析仪器第四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第五章荧光分析法第一节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荧光定量分析方法第三节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技术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第一节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第三节红外吸收光谱仪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第七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实验方法第八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核磁共振仪第三节化学位移第四节偶合常数第五节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第九章质谱法第一节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第二节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第十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色谱过程和色谱流出曲线第三节色谱参数第四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五节色谱法的基本理论第十一章平面色谱法第一节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有关参数第二节薄层色谱法第三节纸色谱法第十二章气相色谱法第一节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气相色谱仪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载气第三节气相色谱检测器第四节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选择第五节气相色谱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方法选择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仪第五节高效液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四章毛细管电泳法第一节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第二节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第三节毛细管电泳仪第十五章色谱联用分析法第一节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第二节色谱-色谱联用分析法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项选择部分1. 分析化学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这是按照(D)分的。
A. 分析任务B. 试样用量C. 分析对象D. 测定原理★考核知识点:分析化学的分类★参见讲稿章节:1-1★考核知识点解释:分析化学的方法可根据分析目的、分析对象、测定原理、操作方法、试样用量不同进行分类:(1)按分析目的可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形态分析(2)按分析对象可分为:无机分析、有机分析(3)按测定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仪器分析(4)按试样用量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5)按组分含量可分为: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痕量组分分析2. 下列哪种仪器分析方法属于分离分析方法(A )。
A.色谱法B.质谱法C.光谱法D.热分析法★考核知识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参见讲稿章节:1-2★考核知识点解释:色谱法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流动相两相中进行反复多次分配过程而产生的差速迁移,从而实现混合组分的分离分析的方法。
选项中其他仪器分析方法不具备分离功能。
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简写为(A )。
A. HPLCB. IRC. UV-VisD. TLC★考核知识点: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英文简称★参见讲稿章节:1-3★考核知识点解释: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英文简称:(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2)红外光谱法——IR(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4)薄层色谱法——TLC4. 饱和甘汞电极表示式正确的是(B )。
A. Hg︱HgCl2(s)︱KCl(饱和)B. Hg︱Hg2Cl2(s)︱KCl(饱和)C. Hg︱Hg2Cl2(s)︱KCl(1mol/L)D. Hg︱Hg2Cl2(1mol/L)︱KCl(饱和)★考核知识点:饱和甘汞电极的组成★参见讲稿章节:2-2★考核知识点解释:饱和甘汞电极是电位分析法中常用的参比电极,由金属汞、甘汞(Hg2Cl2)和饱和KCl溶液组成,属于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其电极表示式为:Hg︱Hg2Cl2(s)︱KCl(饱和)。
5. 当温度一定时,甘汞电极的电位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C )。
A. Hg2Cl2的浓度B. H+的浓度C. Cl-的浓度D. Hg的浓度★考核知识点:甘汞电极的特点★参见讲稿章节:2-2★考核知识点解释:甘汞电极属于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当温度一定时,电极电位与KCl溶液的浓度有关,当KCl 溶液浓度一定时,其电位是一定值,当KCl溶液饱和时,则成为饱和甘汞电极。
6. pH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必须在蒸馏水中浸泡至少24小时,其目的是(D )。
A. 消除液接电位B. 形成水化层,使不对称电位消失C. 彻底清除电极表面的杂质离子D. 使不对称电位降低且趋于稳定★考核知识点:pH玻璃电极不对称电位的降低措施★参见讲稿章节:2-3★考核知识点解释:玻璃电极测pH值,当α外=α内时,φ膜=0,但实际测定时φ膜≠0,仍有1~3mV的电位差,此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用φas表示。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必须在水中充分浸泡至少24h后可使φas降低且趋于稳定。
7. 用pH计测溶液的pH属于( A )。
A. 直接电位法B. 电流滴定法C. 电位滴定法D. 永停滴定法★考核知识点:溶液pH的测定原理★参见讲稿章节:2-3★考核知识点解释:直接电位法是根据被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由Nernst方程求得待测溶液中被测组分活度(浓度)的方法。
溶液pH测定、溶液离子浓度测定均属于直接电位法。
8. pH玻璃电极膜电位的形成机制是( D )。
A. 电子转移B. 电子的扩散交换C. 膜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 离子的扩散和交换★考核知识点:pH玻璃电极的工作原理★参见讲稿章节:2-3★考核知识点解释:玻璃电极对H+的选择性响应机制:(1)当玻璃膜在水中充分浸泡后,H+可渗透进入玻璃膜与Na+进行交换(2)玻璃膜内、外表面形成很薄的水化层(3)玻璃电极的电位与待测溶液的pH呈线性关系,符合Nernst方程9. 直接电位法用离子选择电极进行测量时,需要磁力搅拌器搅拌溶液,这是为了(C )。
A. 减小液接电位的影响B. 减小浓差极化C. 加快响应速度D. 降低电极内阻★考核知识点:★参见讲稿章节:2-3★考核知识点解释:直接电位法用离子选择电极进行测量时,电池电动势达到稳定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通过搅拌试液来加快响应速度,缩短响应时间。
10. 用玻璃电极测量溶液pH 时,采用的定量方法是( B )。
A.工作曲线法B.直接比较法C.一次加入法D.增量法★考核知识点:pH 玻璃电极的实际应用★参见讲稿章节:2-3★考核知识点解释: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 的时,形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为: 因不能准确测定 K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直接比较法。
11. 电位滴定法中,滴定终点为E -V 曲线的( A )。
A. 曲线的最大斜率B.曲线的最小斜率点C. E 为正值的点D. E 为负值的点★考核知识点:图解法确定电位滴定的终点★参见讲稿章节:2-4★考核知识点解释:电位滴定法中,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有图解法、二阶微商内插法,其中图解法中的E -V 曲线简单,准确性稍差。
E -V 曲线的拐点,即最大斜率点所对应的体积即为滴定终点的体积。
12. 在永停滴定法中,若滴定至化学计量点时电流降至最低点且不再改变,则表明( D )。
A.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均为不可逆电对B.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均为可逆电对C.滴定剂为可逆电对,被测物质为不可逆电对D.滴定剂为不可逆电对,被测物质为可逆电对★考核知识点:永停滴定法的电流变化曲线 2.303RT =+pH FE K ’★参见讲稿章节:2-5★考核知识点解释:永停滴定法的终点判断有三种情况:(1)可逆电对滴定不可逆电对时,终点电流计指针从停在零位附近到发生偏转并不再回到零位;(2)不可逆电对滴定可逆电对时,终点电流计指针突然下降至零并保持不变;(3)可逆电对滴定可逆电对时,终点降至零电流,终点后电流逐渐增大。
由题意可知,为不可逆电对滴定可逆电对的情况。
13. 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的光子的( B )。
A.能量越大B.波长越长C.波数越大D.频率越高★考核知识点: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参见讲稿章节:3-1★考核知识点解释: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所需的能量越小,则吸收的光子的频率越小,波长越长。
14. 电磁辐射的微粒性表现在下述哪种性质上( A )。
A. 能量B. 频率C. 波长D. 波数★考核知识点: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参见讲稿章节:3-1★考核知识点解释: 电磁辐射(电磁波,光)是指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能量。
它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1)波动性用波长、波数、频率来表征;(2)微粒性体现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上。
15.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光学分析法( A )。
hc E h λν==A.质谱法B.紫外分光光度法C.X射线衍射法D.发射光谱法★考核知识点: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参见讲稿章节:3-2★考核知识点解释:光学分析法是基于检测物质受能量激发后产生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发生的信号变化以获得物质的组成、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而质谱法是利用物质电离为不同质荷比大小的离子得到的质量谱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不属于光学分析法的范畴。
1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合适检测波长范围是( C )。
A. 400 ~760nmB. 200 ~400nmC. 200 ~760nmD. 10 ~200nm★考核知识点:紫外-可见光区的波长范围★参见讲稿章节:4-1★考核知识点解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又称紫外吸收光谱法,是指因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200~760nm)辐射后,分子的价电子(外层电子)在不同的电子能级之间跃迁而产生光谱,据此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故其合适检测波长范围是200 ~760nm。
17. 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 A )。
A.波长变长B.波长变短C.波长不变D.谱带蓝移★考核知识点:助色团的基本概念★参见讲稿章节:4-1★考核知识点解释:助色团是指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加强且长移的基团,如—OH,—OR,—NH2,—Cl等基团。
18. 用某化合物λmax(正己烷)=329nm,λmax(水)=305nm,该吸收跃迁类型为(B )。
A. n→σ*B. n→π*C. σ→σ*D. π→π*★考核知识点:溶剂效应对吸收带的影响★参见讲稿章节:4-1★考核知识点解释:极性溶剂不但使谱图的精细结构全部消失,一般也会使π→π*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而使n→π*跃迁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