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现代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周易》易理与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科学是促成有效分工与协作、促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时间等有效结合的科学。
管理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如何组合人、事、物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以达到事业兴旺发达的目的。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生产实践、政治活动、科学技术如何计划、控制、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问题。
而《周易》的易理贯穿着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周易》,即是一部管理学经典。
易学中的许多管理学原理或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周易》易理告诫管理者要拥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天人合一的管理理念。
整体性原则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
这种原则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理想状态。
人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从客观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从其内在矛盾着眼,特别是以寻求事物间的和谐统一为旨趣,推动事物的和谐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管理效益。
例如,在改造、征服自然时,应本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即《易传·文言》所谓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二、《周易》易理告诉管理者要注重改革、发展和创新。
变易原则是《周易》的核心。
包含"变数"、"变通"、"变革"等意思。
"变数"是指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正如《周易》书中描述的"阴阳之间有不测"。
这说明阴阳变易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向,事先难以预料。
人们常讲"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是这个道理。
"变通"是指"趋时尚中"。
所谓"趋时",就是要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对原有的东西加以变通。
《周易》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周易》产生于大约5000年以前,最初由伏羲构思,后来经文王、周公、孔子的不断修改最终完成,而且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影响东方的文化。
现在,《周易》依然没有失去它的时代性,它的阴阳变化的观点对我们正确理解现代文明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那么,中国是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
具体来说,《周易》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认识论,“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主张,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
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深情地说,近代物理学的一些看法,和《周易》太极和阴阳对待的思想有相似的地方,因此,量子物理学奠基人玻尔教授,在他被封为爵士的时候,选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徽章的主体图案,以象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通。
现代学者研究表明,《周易》与天体运行节度、万物化生规律、二进制、生物遗传密码、宇宙及物质结构、化学元素周期表等现代科学成果,有着令人不胜惊诧的相通之处。
这充分表明,《周易》确实内蕴着中华古人的深邃智慧,其特异的符号系统提示着宇宙万物的运行天机。
就连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严重,对中国文化颇有微辞的黑格尔,对此也不得不承认:“《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
”《周易》中包含了重视生命的思想。
这种重视不是自然中心主义或者人文中心主义所提倡的重视,而是通过提倡个体生命,推广到提倡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学院:中文学院班级:汉语1001 专业:汉语言文学辩论讨论学习小组:中文小组上课时间:北周三晚8:00一般的人都以为《易经》就是讲些占卜八卦、阴阳和谐之类的道理。
但是《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
所以《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且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有人说,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它不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还包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
而《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其中包括民本观、整体观、变通观、和谐观,至今仍为广大管理者所推崇。
首先要谈的是《易经》管理中的民本观。
所谓“民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民为根本。
管理的民本观,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以民为根本,旨是调动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观念体系。
由于《易经》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要有爱民、民为邦本的思想。
《易经》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第二章),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管理的核心问题。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君子以利物足以和义”(《易传·文言》),“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象辞》),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
其次是《易经》管理中的整体观。
管理的整体观,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管理要素和过程进行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适宜管理效果的观念体系。
《易经》虽未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整体管理观念,具有猜测和思辩的性质,但毕竟是整体管理观的萌芽,具有了朴素的管理观念。
《易经》整体观认为,阴阳是其基本要素,阴阳是从太极衍生而来的。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管理智慧的宝库。
在《易经》中,有许多关于管理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的管理,也适用于现代的管理。
本文将就《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1.以德治人《易经》中有一句名言:“治人者必先自治,而后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管理他人。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员工感受到他的品德和修养,从而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在企业中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2.顺势而为《易经》中提到了“顺势而为”,这是一种管理智慧。
在企业中,管理者要能够把握市场的变化,顺势而为,把握机遇,创造价值。
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和而不同《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和而不同,相得益彰”。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要善于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尽力。
在企业中,员工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分歧,管理者要善于化解矛盾,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让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局面,推动企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易经》中有一句名言:“以人为本”,这是一种管理智慧。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5.尊重员工《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尊重员工,才能得到员工的尊重”。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给予员工应有的权利和尊重。
在企业中,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管理者要善待员工,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给予员工应有的回报和赞扬。
《易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易经》的实义及内涵《易经》是《周易》的别称和俗称。
汉代以后才把《周易》称之为《易经》。
《周易》本来《经》是《经》、《传》是《传》,《经》《传》之间不相混杂。
现在的《周易》通行本,《乾》《坤》两卦下面均有《文言》,六十四卦的每卦《卦辞》之下都列置《彖tuàn传》和《大象传》,三百八十六爻(yaó)的每一《爻辞》之下都列置《小象传》,而《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依然独立于《经》文之后。
将《传》附于《经》,是从东汉末年郑玄开始的。
《周易》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是对《周易》的解释、说明和发挥。
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十篇(其实只有七篇),总称《十翼》。
《周易》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主要就体现在《易传》部分。
关于《周易》两字的含意,有以下不同的界说:“周”字的含意,东汉郑玄在其《易论》中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这是从《周易》的内涵而作解释的。
唐代孔颖达认为“周”字实指周代。
在其《周易正义?卷首》中说:“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yǒu)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
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
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年代。
”这是从周文王演《易》之实而解“周”为“周代”。
“易”字的说法:《易纬?韩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郑玄解释说:“易一名而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从《周易》的原始性质来说,《易》为占筮,比较符合原旨。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之所以不焚《易》,就是把《易》视为占筮之书,可以得到明证。
因此,《周易》应该理解为“周代的占筮典籍”,比较典当。
至于把《周易》作为“周普”或“变易”之书当是后人对《周易》的阐发。
《易》有了《传》之后,就包括了两部分:《易经》与《易传》。
因此,《周易》实指《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的总称。
《周易》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周易》的易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其中,有许多内容可以用于指导现代企业的发展。
本文仅就《周易》的书名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作些探讨。
一个企业能否基业长青,取决于这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但由于东西方国家间历史、文化渊源不同,东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管理和文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笔者认为,东方国家的企业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不应忽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因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这其中包括最古老的中国哲学著作《周易》的易理思想。
《周易》(又称《易经》)为什么会取名"易"呢?也就是问古人把书名取为"易"有什么道理呢?东汉大儒郑玄对此解释说,"易一名而含三义:不易,一也;变易,二也;简易,三也。
"显然,易理的核心内容是"不易"、"变易"和"简易"。
根据笔者的理解,"不易"包含着"不容易"和"不移易"两个意思。
所谓"不容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做事、处世总会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所谓"不移易"就是在面对不太顺利的环境时,不要移易自己的意志,而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要想方设法去破解难题和解决困难。
《周易》是在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抗拒力的情况下,为预测未来、趋吉避凶而形成的。
《周易》中的许多卦和爻都讲到了为人、做事的艰难,其中以"勿坎卦"为甚。
所以,人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往往以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来做形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内含许多"不易"或"坎",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认识和化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两大趋势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经营面临着更多的"不易"和风险。
今年中国企业500强评选活动中,有101家企业名落孙山,2003年度则有112家企业换手。
高换榜率说明,高度市场化产业中的企业并没有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定位。
"不易","易理"告诫人们要持恒守志、勇往直前。
《恒》卦讲:"天地之道,
恒久而不已也","君子以立不易方"。
意思是说,天地运行,持久而没有休止。
高尚的人应该学习天地运行的精神,树立大志,而不轻易改变方向和原则。
对企业管理而言,可以理解为应该明确发展战略,把握前进方向,与时并进,树立必胜信念,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只有这样,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中国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就是在"不易"环境中"持恒守志,勇往直前",率领企业走向成功的典型代表。
柳传志创建的"联想"最初只是一个拥有11名员工20万元资金的小的IT 公司,在迈向高科技和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联想不仅遭遇到一道道科技难关,如投入巨资研发的FM365高科技项目败北,而且也经历了IT服务业脱胎换骨的改制等艰难和阵痛。
但联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直面现实,坚定信心,不屈不挠,专注PC核心业务,攻克IT高科技难关。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今天柳传志掌控的联想集团的市值已远远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集团公司。
的第二个核心内容是"变易"。
笔者认为它应该包含"变数"、"变通"、"变革"等意思。
"变数"是指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正如《周易》书中描述的"阴阳之间有不测"。
这说明阴阳变易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向,事先难以预料。
人们常讲"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是这个道理。
"变通"是指"趋时尚中"。
所谓"趋时",就是要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对原有的东西加以变通。
所谓"尚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将事物的各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从而使事物处于最佳状态。
而"变革"是指对待事物要创新,不能一唯因循守旧。
《周易》认为"日新之谓盛德",就是鼓励人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事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周易》彰显变易,因此,从《周易》中演绎成企业管理思想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它要求管理者树立变易观,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把管理视为动态过程,充分认识系统内各种联系,牢牢把握弹性原则、联系原则、繁中求简和以简驭繁原则、创新原则。
与此同时,掌握《周易》中所强调的"时"的内涵,随时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调控,修正错误,克服主观和客观矛盾,使管理系统始终保持良好循环状态。
营和管理现代企业时常常得益易理的启发。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自1997年恢复运作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
因为做一船油的生意起码
要600万至1000万美元,而当时公司刚刚起步,没有什么资信,要开展业务却得不到银行贷款,而石油供应商也不愿放帐。
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
这时,《周易》的"变易"思想启发笔者在遇到"坎"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在"变易"思想的启发下,笔者采用通过兄弟公司的"过帐"办法打开了融资缺口。
具体做法是,中国航油先和外国石油销售商谈好合同条件,再请国内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买下这宗货品,而后中国航油再以高出合同的价格从这家国内公司买进这批货品。
这种"过帐"虽然把把盈利的大部分让给你了国内公司,但也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路。
这一事例表明,只要掌握"变易"原则,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正如近代大儒梁启超在其名文《变法通义》中解释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易理"第三个核心内容是"简易",包含"简化"、"简单"等意思。
"简化"就是指将繁杂事物的结构单纯化。
而"简单"是简化后的结果,通过简化,原来繁杂的事物容易使人理解、使用和处理。
许多外国人都认为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的字,但实际上汉字只有"点"、"横"、"竖"、"撇"、"捺"五笔组成,而且它有内在的规律性,只要简明把握和领悟汉字的本质和规律,学写汉字就易如反掌。
现在中国普及的电脑"五笔字型"就是遵循了易理中的"简易"原理。
告诉人们,只要在不一样的事物中寻找出共,在复杂的事物中寻找出简单性,在无序的事物中寻找出规律性,就能达到主体与客观、群体与个人、自然与社会等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的相互变通和交融合一。
美国股票市场一直以跌荡起伏而著称,许多国际投资人士因卷入纷繁复杂的股票市场而坠入深渊。
但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在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很少有败绩,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
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它今天就变成了大约2.7亿美元。
这仅仅是税后收入。
巴菲特的投资行为独特而又简单,那就是代繁为简,抛开数字,抛开诱惑,直探一切要投资公司的本质,判断,遴选,长期持有。
他的投资口号是"像股东那样思考"。
《周易》的易理思想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种人们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但笔者要指出的是"易理"思想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本质是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与平衡,其精髓就是启示管理者要"居常虑变,处易备卒"。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握《周易》的易理之道,将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揭开管理之奥
秘,缔造基业长青的企业提供智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