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派的基本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刑法学中国刑法学是研究中国刑法体系的学科领域。
作为法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中国刑法学关注的是中国国家刑法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适用。
中国刑法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刑法的基本原理、刑法体系、刑罚制度、刑法适用原则等。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刑法的立法、司法解释和刑事执行等方面。
中国刑法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变革。
在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刑法学派在中国刑法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刑法学派强调刑法的社会性质,强调刑法的社会控制功能,以及对刑罚目的和刑罚手段的关注。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学派和理论也在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实证主义刑法学派、法益刑法学派等。
中国刑法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刑法学的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刑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则,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他们也通过研究国际刑法的发展和比较研究,为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中国刑法学的研究还涉及到社会犯罪的预防和犯罪的治理。
犯罪预防是中国刑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犯罪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提出了一系列的犯罪预防措施和政策建议,为社会治安的维护和人民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中国刑法学在中国法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也将继续前进,为中国法律制度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刑法学下册各论笔记
刑法学下册各论笔记是一个庞大的主题,涵盖了刑法学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原则。
以下是一些关键主题和概念的笔记:
1. 犯罪论:犯罪论是刑法学中的核心部分,主要研究犯罪的构成要件和犯罪的分类。
在这一部分,你需要重点掌握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和客体等方面的知识。
2. 刑罚论:刑罚论是关于刑罚的规定和适用的一门学科。
在这一部分,你需要重点掌握刑罚的种类、刑罚的裁量、刑罚的执行等方面的知识。
3. 罪刑各论:罪刑各论是关于各种具体犯罪的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的学科。
在这一部分,你需要重点掌握各种常见犯罪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的知识,例如杀人罪、盗窃罪、抢劫罪等。
4.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这一部分,你需要重点掌握刑事责任的原则、刑事责任的追究等方面的知识。
5. 正当化事由:正当化事由是某些特定情况下,行为人可以依法免除或减轻其刑事责任的理由。
在这一部分,你需要重点掌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关键主题和概念的笔记,但刑法学下册各论笔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和深入,需要你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建议你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参考书籍和司法解释等途径,加深对刑法学下册各论笔记的理解和掌握。
论刑法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主观与客观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同时也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在刑法中,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矛盾关系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对犯罪、刑罚以及二者关系的注释和说明。
刑法学是以犯罪、刑罚以及二者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法律学科。
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犯罪作为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在犯罪行为的认识上,如果将主观罪过、目的和动机与客观外部行为事实绝对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就会导致犯罪认定以及刑罚裁量上的错误和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和偏差,我国刑法学将主客观统一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理论之中。
刑法学中的主客观统一原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的。
它在刑法中的指导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犯罪作为行为,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两者既相互冲突,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二,坚持实事求是,依照法定构成犯罪的条件认定危害行为的性质,防止主观臆断,克服定罪量刑过程中的片面性,充分发挥刑法的社会功效。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关系,是刑法理论中一个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
就我国现今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分歧、争论来看,其深层原因都不可避免地归结为思想观念、理论根据和思维方式的对立,而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正是这些对立关系的集合。
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没有展开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关于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概念的界定、二者分歧的焦点、主客观要件统一的基础、主客观统一原则在不同范围中的特点,以及刑法学中对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内容在认识上的差异等等,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对这类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模糊、混乱,一些论著对此类问题的解释也比较简单、粗糙。
因此,有必要对刑法中“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清理。
刑法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脱离对理论层次矛盾的分析,缺乏对传统思想的反省,就不会有刑法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一、刑法中主客观对立的误偏我国刑法学认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将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必然导致认识的片面性。
专题一近代刑法理论一、启蒙主义的刑法思想中世纪刑法:法与道德不可分、罪刑擅断主义、以死刑和身体刑为中心的刑罚的严苛性、基于身份的处罚的不平等17、18世纪: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发展——社会契约论(刑法的平等性、合理性)、刑罚的目的(预防)——平等主义、合理主义、理性主义二、主要启蒙思想家的刑法思想1、格老修斯:脱离教会、自然法。
法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人的理性。
刑罚的本质是报应刑。
刑罚目的在于犯人的改善和犯罪的预防。
2、霍布斯:刑法是成文法。
刑罚的根据——社会契约论。
刑罚的本质是痛苦。
刑罚目的是对第三者的威吓和对犯人的改善。
3、洛克:刑罚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论;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反对酷刑;死刑慎重4、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罪刑法定基础);刑罚的威吓及宽和化;罪刑适当。
5、卢梭:社会契约论;反对频繁使用刑罚,用教育预防犯罪二、前期古典学派的刑法思想1、贝卡利亚的刑法思想:罪刑法定:“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
只有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罪刑均衡:“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犯罪行为有一个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阶梯,那么也很需要有一个相应的,有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刑罚的一般预防与特别预防为目的的相对主义:“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2、费尔巴哈刑法思想犯罪本质:权利侵害说。
客观主义:客观行为是处罚的对象。
心理强制说、罪刑法定一般预防论:向一般人预告刑罚,预防犯罪于未然3、康德(1)正义:服从无上的命令。
对侵犯正义的犯罪,根据理性的命令,应当科处刑罚。
(2)刑罚权:不法行为是对自由的侵害,为了抑制不法,需要强制力(3)绝对主义: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科处,不是作为手段促进犯人改善——刑罚仅仅是报应(4)支持死刑4、黑格尔的刑法思想(1)辩证法:犯罪是客观的法的否定,刑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是对否定法的犯罪的再否定而“恢复”法。
(2)刑罚不止是为了使犯人痛苦而科处,是为了作为理性者被尊敬而科处。
刑法新旧学派的全视角比较刑法理论在历史上产生过种种学派,但基本的学派是旧派(古典学派)和新派(近代学派、实证学派),后者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
今后再也没有一个学派可以超越刑法新旧两派所达到的高度,也许新旧两派曾经互不相让互不折中,正是这样片面的深刻让新旧两派成为后来人永远都无法超越的两座最高峰。
如果非要追问新旧两派哪个更科学?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
我们只能比较两个刑法学派的区别有哪些?新旧学派的理论差异主要体现在:1.在犯罪原因上,表现为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对立;2.在犯罪论中,表现为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3.责任的本质是道德责任理论与社会责任理论的对立;4.在刑罚理论上,表现为报应刑理论与目的刑理论的对立;5.从犯罪与刑罚的角度看,它表现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
(王亮舜。
当代刑法的思考与思考〔J〕。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22, 4)。
刑事古典学派与现代学派差异的反思刑事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在犯罪观和刑罚观等方面之所以存在重大差异,根源在于两大学派的理论基础不同。
刑法的学派之争主要在后期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之间展开,毕克麦耶是后期古典学派的旗手和主将,李斯特则是新派的主要领军人物,两派刑法思想经过长达20年的论争,后来随着李斯特(1919年)、毕克麦耶(1920年)的先后去世而归于沉寂,两派长时间的争论,各自在刑法理论上的基本立场也逐渐趋于折中和调和,但是,两派的理论立足点上还是存在诸多的差异,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事实上,新旧学派都更注重规范。
老派往往从为普通人制定的规范开始;同时,老派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当一般规范适用于特定人群时,为了弥补人类情感的弱点,还要求人们调查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否适用于一般规范的要求。
新学派通常从事实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有些人天生就有犯罪的社会危险,而另一些人则不然。
但同时,他们也注重社会的防卫。
他们甚至认为,不具备普通人的知识和能力的人对社会有害。
古代刑法大全古代刑法是指古代社会中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法律体系。
古代刑法的制定和执行,基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政治需要,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其内容和条文各有差异。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刑法、古希腊罗马刑法和古印度刑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古代刑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道德教化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周礼》中规定的罪刑体系为后世刑统的基础,主要包括五刑和九刑。
五刑指的是笞、剐、宫刑、流刑和死刑,根据罪行轻重进行施刑;九刑是指加重的五刑,如凌迟、焚烧等,用以对付特别严重的罪犯。
此外,《鞠婧祎大全》还详细规定了各种罪行的具体制裁方式,如盗窃、通奸、谋反等。
古希腊罗马刑法主要受到德谟克利特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影响,强调理性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斯多葛学派认为刑罚应该符合理性和自然法则,以达到教化和惩罚的目的。
《罗马法大全》中规定了各种罪行的刑罚,如偷窃、故意杀人、叛乱等。
此外,古罗马还实行了竞技场刑罚,如将犯人投放到竞技场上与野兽搏斗或执行死刑。
另外,《斗罗大陆大全》还规定了法庭程序和证据的收集方法,确保公正审判。
古印度的刑法体系受到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强调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
《摩诃婆罗多》和《阿奴普一卡道大全》等文献中记载了古印度的刑法制度。
古印度的刑法主要有笞刑、剐刑、流刑和死刑等,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进行刑罚的施行。
古印度的刑法还注重教化和挽救罪犯,以期让他们改过自新。
此外,古印度的刑罚还涉及社会等级制度,如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行不同的制裁。
综上所述,古代刑法是各个古代社会中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法律体系。
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古代刑法在内容和条文上各有差异,但都强调了罪犯的教化和惩罚,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做出了努力。
刑法各种学说总结刑法是法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了社会对违反法律的行为所采取的制裁措施。
在犯罪行为的认定和惩罚方面,刑法学说涌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对刑法各种学说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经济学派经济学派主张以经济效益为刑法的核心目标。
他们认为,刑法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对罪犯进行恰当的经济制裁,使犯罪行为的成本远大于收益,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经济学派强调刑法的效率性和实用性,主张对犯罪行为进行精确的成本核算,并依此确定刑罚的程度。
然而,该学说也面临着一定的争议,因为将刑法过于商业化可能会导致人权和社会正义的忽视。
二、经验学派经验学派主张刑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造罪犯来预防再犯。
他们认为,刑罚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是对罪犯的教育和改造。
经验学派强调对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康复的角度对罪犯进行教育和矫治。
该学说注重刑罚的个别化和针对性,但也容易忽视犯罪的社会影响和公共利益。
三、强权学派强权学派主张刑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
他们认为,刑罚应该严厉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强权学派强调对犯罪行为的严惩,以震慑其他潜在罪犯和维护社会秩序。
该学说重视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但也可能导致刑罚过度和滥用权力的问题。
四、人权学派人权学派主张刑法应该以人权和公正为基础。
他们认为,刑法应该保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避免任意拘禁和残酷刑罚。
人权学派强调对罪犯的保护和重建,注重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该学说强调人权和平等的原则,但也面临着对于犯罪行为公平性的争议和解释的困难。
以上只是对几种主流刑法学说的简单总结,实际上,刑法学说的种类还有很多。
每种学说都有一定局限性和优势,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在制定和执行刑法时,应该兼顾不同学说的观点,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刑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和实现公正,只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刑法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刑法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和对刑罚的追求的不同角度。
刑事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是一种法学思想流派, 它主要关注的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刑事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法规定的罪名和刑罚必须明确、具体、明确, 不能有任何歧义。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第二, 犯罪行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犯罪行为的客观性是指犯罪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而不是主观臆想的。
犯罪行为的主观性是指犯罪行为必须是有意识的、故意的, 而不是无意识的、无意的。
第三, 犯罪的法律责任原则。
犯罪的法律责任原则是指犯罪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 才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第四, 犯罪的刑罚原则。
犯罪的刑罚原则是指刑罚必须符合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 不能过轻或过重。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第五, 犯罪的证明原则。
犯罪的证明原则是指犯罪行为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 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刑事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以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 强
调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刑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刑法学派第一节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的产生(一)古典学派一.古典学派发源于启蒙时期的刑法思想,并成为近代刑法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19世纪中期以后,刑事近代学派异军突起,但古典学派仍固守其阵地。
三.启蒙主义的刑法思想的代表人物: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四.封建刑法的特点:a.和宗教、道德密不可分。
b.刑罚及其严酷并且公开的维护不平等。
五.启蒙主义刑法思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等价主义、刑罚人道主义。
六.古典学派代表人物:a.意大利贝卡利亚,代表作《论犯罪与刑罚》。
b.英国边沁,由法学入哲学,功利主义。
c.德国费尔巴哈,罪刑法定原则。
d.德国康德e.黑格尔4.后期古典学派代表人物:略七. 前期古典学派的观点:a.前期古典学派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采意志自由的观点。
b.以抽象的理性人为出发点。
c.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罪刑人道三大原则。
d.在犯罪论中坚持客观主义。
e.在责任论中坚持道义责任论。
f.在刑罚理论上康德、黑格尔持报应刑的观点,贝卡利亚、费尔巴哈则更重视刑罚的一般预防。
八.后期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1.后期古典学派仍然以保障公民自由、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为立足点。
2.对古典学派的理论做了适当变通,如将绝对的意志自由修正为相对的意志自由等。
3.后期古典学派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并完善了犯罪成立的条件理论。
4.犯罪是该当于构成要件、违法并且有责的行为。
(三阶层理论)5.从而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近代学派一.近代学派,是19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旨在纠正古典学派的缺点,反映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时期的资本主义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学派。
(近派,时政学派)二.近代学派产生的背景:a.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转向垄断。
b.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性也被其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者的保守性所取代。
c.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对立日趋严重。
d.由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失业者剧增,各种犯罪现象特别是累犯,常习犯、惯犯等日益泛滥。
学派之争——旧派与新派旧派或称古典学派,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刑法学派。
一、前期古典学派: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半期的旧派,其以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为思想基础,具体表现为否定封建刑法。
(一)封建刑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干涉性:刑法干涉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恣意性:对何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事前并无法律规定,通常由一定得人恣意裁量;身份性:同样的行为由于行为人、被害人身份的不同,而导致处罚的有无与轻重;残酷性:刑罚方法大都是死刑或者身体刑。
(二)前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1、贝卡利亚(1)社会契约论——刑罚权的根据在他看来,人们原来为你争我夺得战争所困扰,自由得不到保证,于是缔结契约,让出各自的部分自由以便能够享受剩下的部分自由,这部分少量自由得结晶形成了刑罚权。
凡是超过这个根据和限度行使刑罚权都是全力的滥用。
(2)罪刑法定主义其根据三权分立的学说,主张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能制定法律,任何一个法官都不得寻找借口增加对犯罪公民的既定刑罚,他也没有解释刑法的权利。
(3)客观主义他认为衡量犯罪的标准时行为人的行为使社会遭受的危害,而不是行为人的犯罪意图。
(4)罪刑相适应(5)刑罚人道主义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
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因而也是野蛮的。
对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残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和及时性。
反对死刑。
(6)一般预防主义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重新侵害公民并告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2、边沁他反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理性主义观点,主张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避苦求乐,任何行为都服从这两项动力。
(1)功利主义的犯罪观(2)罪刑相称为罪刑相称原则的具体化提出了五个规则:A、刑罚之苦必须超过犯罪之利;B、刑罚的确定性越小,其严厉性就应该越大;C、当两个罪行相联系时,严重之罪应该适用严厉之刑,从而使罪犯有可能在较轻阶段停止犯罪;D、罪行越重适用严厉之刑以减少其发生的理由就越充足;E、不应该对所有罪犯的相同之罪适用相同之刑,必须对可能影响感情的某些情节予以考虑。
试评资产阶级刑法学的主要学派我国学者通常认为资产阶级刑法学流派包括了刑事古典学派、刑事人类学派及刑事社会学派,而刑事人类学派与刑事社会学派又被统一称为刑事实证学派,也有学者将刑事古典学派称为旧派,称刑事实证学派为新派。
在十九世纪末期龙布罗梭创建了刑事人类学派之前,资产阶级刑法学派大体上由刑事古典学派占主导地位,直到刑事人类学派的出现,才开始打破了刑事古典学派在学术上的主导地位.以下笔者将对两派持有的主要观点和存在分岐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一、古典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古典学派也叫旧派,我国学者通常称其为刑事古典学派。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拥有相当实力,但是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广大人民包括资产阶级还处在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统治之下。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日渐尖锐。
一批启蒙思想家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他们的先进理论唤起了人们的觉醒。
反对封建制度,要求权利自由,成为了广大人民的呼声。
刑事古典学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为了反对封建专断独裁的刑法,为了反对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封建神权,资产阶级思想家认真吸收并总结了以前自然法中包括人权、法治、民主等重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刑事古典法学流派。
刑事古典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贝卡利亚、英国的边沁、德国的费尔巴哈、康德和黑格尔。
他们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罪刑法定主义。
所谓罪刑法定主义,是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科处什么刑罚,都必须适用法律预先明文规定的原则。
古典学派坚决反对封建的罪刑擅断,极力主张罪刑法定主义。
他们主张的罪刑法定主义,思想背景有三个不同的思想所形成,即人权思想、平衡理论(心理强制说)和权力分立理论。
平衡理论(心理强制说)主张应将犯罪与刑罚预先由法律明文加以规定,向国民宣告,使国民知道犯罪要受惩罚,从而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下抑制犯罪意念从而预防犯罪。
刑事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刑事古典学派是19世纪末期欧洲刑法学的主流派别之一,强调应该根据人本主义和客观标准来制定和执行法律。
在其传统观点中,人们可以了解该流派的主要观点。
1. 罪犯自由意志刑事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罪犯拥有自由意志,并且应该为犯罪行为负责。
因此,他们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而且许多人认为这应该是相应的,以便作为可接受的惩罚,这是一个基于道德对待罪犯的观点。
2. 明确的法律古典学派非常注重明确的法律条文,以及法律的实施规定。
受害人、警察和法官都必须了解这些规定,以便他们可以在公正和公平的框架下工作。
由于这些规定减少主观性的影响,这也消除了在法律程序中的恶意扭曲。
3. 最小强制原则古典学派意味着刑罚必须是单一、固定和最小化的。
这意味着一旦法律确定犯罪的性质,法官就必须按照规定作出相应的裁决。
刑罚必须是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况最小的,以保护被告不受过度的法律遏制,而且不犯更加严重的错。
4. 按比例原则刑事古典学派还认为,法律应该是基于罪与罚的按比例原则。
这意味着犯罪的严重性决定了罚款的大小或程度,以便让刑罚更为公正。
尤其是对细节繁惑的罪行(如改夫的现代定义),累及多个阶段的行为和结果复杂的罪行,这一原则是非常适用的。
5.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古典学派的一个扩展部分,它强调根据一定的研究和实验,去知道事实,确立更为准确的法律规定。
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法律条文不应该基于道德或理论的考虑,而应该基于事实依据。
在刑事古典学派的信仰中,法律应该是公开、公正、固定、明确和按比例的惩罚。
这些观点已经成为欧洲法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受到了其他国家法律体系的影响。
虽然有些法学家认为这一理论的某些缺陷,例如在处罚和罚款上的限制,但是这些观点的重要性助于在千百年的刑事司法历程中维护了个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安全。
刑法学派的基本内容刑法绪论:刑法概说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论: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正当行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过渡部分:刑事责任刑罚论:刑罚概说刑罚的体系和种类刑罚裁量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刑罚的消灭刑法各论:刑法各论概述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一个国家为什么有权力惩罚犯罪?国家为什么要适用刑罚?作为刑罚评价对象的到底是表现为外部的犯罪行为,还是犯罪人本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即应受处罚的到底是行为还是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近代西方国家不同的刑法学流派,即刑事古典学派(旧派)和刑事实证学派(新派)。
(一)中世纪的刑法欧洲中世纪刑法受宗教的强烈影响,异端裁判所任意对持不同政见者施以残酷的刑罚,其时的刑法具有四个特征:神学性、身份性、残酷性以及擅断性。
后来由于市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道主义和自由思潮得到普及,刑法开始接受启蒙思想的“启蒙”。
(二)启蒙时期的刑法思想1、启蒙时期刑法思想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启蒙?1784年康德曾经撰写过一片通明的论文指出,启蒙是“基于人类由于自身的责任尚不成熟的现实提出来的”,“鼓足自我使用悟性的武器”,便是“启蒙的标语”。
一般认为,所谓启蒙,意味着人类运用自己的悟性进行理性的判断。
启蒙主义的根本意义在于是个人从中世纪的教会束缚中获得自由,并形成建立在宽容和人道基础上的批判自由。
历史上的启蒙时代从笛卡儿肇始,刑法史的启蒙时代则是由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开始,直到费尔巴哈刑法理论的形成。
启蒙时期的刑法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封建刑法的否定,但是,封建刑法有哪些基本特点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干涉性即刑法干涉到个人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干涉个人的私生活。
(2)恣意性即对何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事前并无法律的明文规定,法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3)身份性即同样的行为由于行为人、被害人身份之不同,而导致处罚的有无和轻重。
(4)残酷性是指刑罚方法异常残酷,包含着大量的死刑和身体刑,就是死刑也有多种执行方法2、启蒙时期刑法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启蒙主义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刑法的“合理主义”,猛烈批判了残酷、野蛮的封建刑法,论证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从而达到限制国家权力,实现刑法的补充性、法定性、平等性和人道性,提出了一系列为前期古典学派所继承的刑法思想。
那么,启蒙时期的刑法思想有哪些呢?其主要思想有:(1)国家是基于社会契约而成立的,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
(2)针对刑法的干涉性,提出了法律与道德、宗教必须相分离。
因为中世纪宗教的教义代替法律。
(3)针对刑法的恣意性,提出了罪刑法定主义。
(4)针对刑罚的残酷性,提出了罪刑均衡和刑罚人道的思想。
(5)针对刑法的身份性,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刑事古典学派(旧派)一般来说,旧派可以分为前期旧派和后期旧派,前期旧派是指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前半期的旧派,该时期旧派的刑法理论,以社会契约论、自然法为思想基础,是对启蒙时期刑法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1、前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刑法思想前期古典学派的思想家主要有贝卡利亚、费尔巴哈、边沁、康德、黑格尔。
(1)贝卡利亚(1738-1794)意大利刑法学家,古典学派刑法理论的先驱,于1764年(年仅26岁)发表了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论犯罪与刑罚》。
本书是贝卡利亚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贝卡利亚的主要刑法思想:A、社会契约论思想他与其他启蒙思想家如卢梭那样,基于社会契约论,从刑罚权的问题开始入手探讨刑罚的根据,认为国家刑罚权来自于人民的授予。
B、罪刑法定思想他目睹封建社会刑罚以封建统治阶级的个人好恶为转移,罪刑擅断,提出要建立资产阶级刑罚,首先必须解决刑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他引述了孟德斯鸠的一句话:任何刑罚只要不是绝对必要的,都是专制的。
他指出:“主权者惩治犯罪的权力是以必须维护公共福利的保护机构,使它不受人们的侵犯为基础的。
而安全愈是神圣不可侵犯,主权者所保护的国民的自由愈多,刑罚也就愈公正。
”所以刑罚存在的根据不能从已经发生的犯罪中去寻找,而应从公共福利保护的需要中去寻找。
他还系统地提出了罪刑法定主义理论,即只有法律禁止的行为才能称作犯罪,只有法律才能规定惩治犯罪的刑罚。
为实现罪刑法定,他又提出了立法权问题、法律的解释权、法律的准确性问题,他认为“颁布法律的权力只能属于立法者——根据社会契约形成的整个社会的代表。
任何法官——他只是社会的一个成员——都不可能既为社会的其他成员规定刑罚而又不违背公正的精神”。
C、罪刑均衡和罪刑阶梯的思想。
认为衡量犯罪轻重的唯一标尺就是就是社会遭受到的危害程序,指出:“使民族遭受到的危害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
因此,那些认为犯罪人的意图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的人的想法是错误的。
”同时还批判了以被害人的身份和罪孽的轻重作为犯罪标准的错误做法。
他也提出了刑罚与犯罪相适应的思想,“在这两端中间,由上到下排列着一切违反公共福利的犯罪行为——由最大的一直到最轻微的犯罪行为。
如果几何学可以应用到人类行为的无数模糊不清的结合上面,那么就应当有一个相应的刑罚——由最重的到最轻的——阶梯”。
D、罪刑平等思想根据罪刑相适应原理,因此犯罪人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同样的罪应受同样的刑罚,不能因犯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同罪异刑。
E、在刑罚的目的上,他提出了预防主义的刑罚目的论和刑罚人道主义的思想,指出:“刑罚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受到折磨和痛苦,也不是要使已实施的犯罪成为不存在。
…刑罚的目的,只是阻止有罪的人再使社会遭受危害并制止其他人实施同样的行为。
因此,应当采用的只是这样的刑罚,即保持刑罚同犯罪行为相均衡的条件下,它给人们的精神上的影响是最强烈的和最持久的,而使罪犯的身体受到的痛苦是最少的。
”F、在死刑问题上,他主张限制和废除死刑,只有在犯罪人被剥夺自由之后还影响着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全才可以动用死刑。
总之,贝卡利亚的刑法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又称之为定理:“要使刑罚不成为一个人或许多人对个别公民的暴力行为;刑罚必须是公开的、即时的、必要的,在该种情况下可能判处的刑罚中最轻的、同所犯的罪相均衡的、在法律中有明文规定的。
”贝卡利亚的刑法思想为资产阶级刑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刑法理论体系完成了刑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2)费尔巴哈(1775-1833)他被称为是西方近代刑法学之父,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心理强制说,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罪刑法定主义。
他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同时又具有私性的特点,人具有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本能,人会对快乐和痛苦进行权衡,当他认为犯罪所带来的快乐超过刑罚所带来的痛苦之时,他就会去犯罪,反之,就不会。
他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权利的侵害,而刑罚的本质是感性的恶害,国家刑罚权的根据在于制止犯罪,保护受侵害的权利。
刑罚的目的在于一般预防,维护国家法秩序,。
在死刑问题上,他赞同死刑,认为死刑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3)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也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具有意志的自由,他能够辨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就应当负责任。
他认为法律必须体现道德的要求,所以,行为人所负的就是一种道义责任,是一种对自己的责任,刑罚并不是用来预防犯罪的手段,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人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任何人包括犯罪人没有理由作为预防他人犯罪的手段。
在刑罚的目的上,他是一位绝对的报应刑论者,而且认为犯罪和刑罚在数量上必须对等,即等量报应论(相当于经济学中的物-物交换!),否则,正义就得不到伸张。
在死刑的问题上,他是一位极端的死刑赞同者。
(4)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并且根据这个体系提出了自己对犯罪和刑罚的看法,认为犯罪是一种严重的不法行为,是对法律的否定,而刑罚则是对这种犯罪的再否定,以恢复法律的效力。
他认为人具有意志的自由,国家动用刑罚处罚他正是唤醒他这种意志的自由,尊重他理性的存在。
他认为犯罪和刑罚在数量上不可能对等,犯罪的无限性和刑罚的有限性决定了犯罪和刑罚只能在价值上对等,为此,他提出了等价报应论(相当于经济学中的物-货币的交换)(5)边沁(1748-1832)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法律思想家,功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苦和乐是人类的主宰,避苦求乐是人类的本能和人生的目的,立法者应当根据人类的本能来制定法律,为了预防一个犯罪,刑罚这种抑制必须超过犯罪这种诱惑动机动机。
他根据这个原理还系统设计了一个庞大的预防犯罪计划。
2、后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刑法思想(1)宾丁(1841-1820)德国刑法学家。
他受到实证法学的影响,提出了刑法规范论,认为应当区分刑法规范和刑法法规,犯罪是符合刑法法规,但却是违背了刑法规范(命令和禁止)的行为。
犯罪的本质在于规范的违反,而所谓规范就是国家将自己所期待的意思内容传达给国家机关和国民,以期待实现国家目的。
他是一位法律报应主义者,认为刑罚的轻重应当和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2)比克迈耶(1847-1920)德国刑法学家。
他认为国家是法律秩序的维护者,犯罪是对法秩序的侵害,对犯罪的惩罚是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刑法是报应和正义的混合体,是正义和报应的完美结合,动用刑罚既实现了刑罚报应功能,又使正义得到伸张。
要区分刑罚和保安处分,前者是对已然犯罪的惩处,而后者是对未然之罪的预防,不具有报应的性质。
(3)贝林格(1866-1932)迈耶(1875-1923)麦兹格(1884-1962),这三位都是德国刑法学家,后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于犯罪构成理论,认为犯罪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任的行为。
从构成要件是客观的记述的犯罪类型,到认为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同时具有规范、价值的的内容,都是他们研究的成果。
他们认为一个行为如果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那么同时可以推定具有违法。
他们在犯罪构成理论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深刻的探讨,构建了具有不断排除的、递进式的犯罪构成理论。
(四)刑法实证学派(新派)刑法实证学派又称作近代学派或者新派,是19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旨在纠正旧派的缺点,反映了自由竞争向垄断时期的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学派。
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当时整个社会日益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级对立日趋严重,都市化、工业化的浪潮大量袭来,失业者剧增,各种犯罪现象尤其是累犯、常习犯、惯犯日益泛滥,传统的古典学派的理论已无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