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
- 格式:ppt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28
《黄山奇松》教案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1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2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3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其中第2自然段着重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了名字的由来,是全文的重点段。
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学情分析: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给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像并茂、视听结合,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难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整体感知黄山松树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小组合作,自学生字新词,2.理清文章的条理,整体感知黄山松树的特点。
教学准备:1.熟读课文,读懂读顺。
2.画出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同学们,黄山风景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 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课文1.生自由读文,解决生字词。
2.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1)我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2)我知道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3)黄山有三大名松……(4)读准字音。
陡崖屹立宾客玉屏楼枝干盘曲天然盆景或坐或卧情有独钟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2)分段朗读,指导读好长句,边听读边思考:每段分别讲了什么?4.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黄山被誉为:黄山四绝指的是:()、()、()、()。
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所以课文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
”三、初识奇松1.指读第一自然段2.这“天下第一奇山”有什么神奇的?(师出示音乐配图片,补充资料)3.黄山四绝无一不美,可是人们为什么却对奇松情有独钟?出示句子: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读说感受)让我们把这种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第一自然段)4.那么,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生字五、拓展知识1.说了这么多,你们知道黄山在什么地方吗?有谁去过?说说你对黄山的了解。
2 欣赏风光短片。
3.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黄山全有。
请你当一次小导游,学着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联想的方法,向家人介绍一下黄山奇石。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优秀6篇《黄山奇松》教学案篇一一、说教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
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
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句子里理解描绘黄山奇松的词语,通过学习能够背诵第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完成问题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感受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⑴、感受黄山松的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上的总体构想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教案《黄山奇松》(优秀4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
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
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
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十六课《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第1自然段引出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2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第3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其他松。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还没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回顾回顾上节课知识点,为本节做好铺垫。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妙的观松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后小组讨论)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 A、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指导朗读;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
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
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