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形态结构生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6.97 MB
- 文档页数:100
你需要的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汇总!一、分类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最精确的方法为遗传学分类方法。
最常用的是经典传统分类法:根据细菌的亲缘关系,界门纲目科属种型株分类。
科:由共同关系的属组成,如肠杆菌科;属:是种的高一级分类单位,通常包含有共同特征或关系亲密的种,用以描述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如埃希氏菌属;种:是分类等级的基本单位,同一种微生物形态、生理学特征和组成成分基本相同,用以描述微生物的次要特征,如大肠埃希氏菌;菌株或品系:同一种微生物中不同来源的纯培育物,如大肠埃希氏菌CGMCC 1.3373。
二、细菌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细菌形态结构主要指细菌的大小、外形、排列及超微结构。
细菌结构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免疫性有关。
2.1形态结构2.1.1基本形态3类:球菌、杆菌、螺旋菌,杆菌是最常见的形态。
2.1.2大小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为微米m。
球菌以直径表示大小,杆菌以长与宽表示大小,同一种细菌在不怜悯况下大小形态也有差别: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时细菌收缩;快速生长的球菌往往呈短杆状。
菌龄与细菌大小的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与代谢废物的积累及培育基中渗透压上升等因素有关。
2.1.3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别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
菌毛是什么?菌毛(Pilus)很多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也叫做纤毛(Fimbriae)。
其化学组成是菌毛蛋白(Pilin),菌毛与运动无关。
菌毛可分为一般菌毛(Commonpilus)和性菌毛(Sexpilus)两种。
一般菌毛长0.3~1.0um,直径7nm。
具有粘着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和定居各种细胞表面的力量,它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无菌毛的细菌则易被粘膜细胞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尿液冲洗而被排解,失去菌毛,致病力亦随之丢失。
性菌毛有的细菌还有1~4根较长的性菌毛,比一般菌毛而粗,中空呈管状。
性菌毛由质粒携带的一种致育因子(Ferility factor)的基因编码,故性菌毛又称F菌毛。
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医学基础知识是医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或医生至关重要。
在这份复习资料中,将提供一些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以供大家复习参考。
一、解剖学1. 人体组织与器官:皮肤、肌肉、骨骼、器官系统等。
2. 解剖位置与方位:躯体划分、解剖位面与轴线等。
3. 主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心脏、肺、肝脏、肾脏、脑等。
二、生理学1. 细胞生理学:细胞膜、细胞器、细胞能量代谢等。
2. 神经生理学:神经元、神经传递、感觉器官等。
3. 简要介绍主要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三、病理学1. 炎症与免疫反应:炎症发生机制、炎症细胞、免疫反应等。
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与机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3. 基本病理学术语与标本解读:肉眼标本、组织学标本等。
四、药理学1. 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2. 药物代谢、吸收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与变化。
3. 药物治疗与不良反应:药物治疗的原理与注意事项。
五、微生物学1. 细菌学基础知识: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等。
2.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机制:细菌、病毒、真菌等。
3. 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系统、免疫应答、人工免疫等。
六、遗传学1. 基因与遗传物质:DNA与RNA、基因突变等。
2. 遗传疾病与基因诊断:遗传疾病的类型、分析与诊断。
3. 免疫遗传学:免疫系统基因与遗传变异。
以上内容仅为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的一部分,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复习医学基础知识需要细心、扎实的学习,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思考与理解。
祝愿大家在医学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细菌学绪论第一节细菌学的研究对象细菌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细菌的类型、形态、结构、分布、生理、生物化学、生态、遗传、进化、分类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
细菌学的研究对象是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等病害的具有致病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细菌(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
它们多数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和叶绿体。
由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另一类是古菌(Archaea)。
或者本类群称作真细菌(Eubacteria),而另一类为古细菌(Archaebacteria))。
与原核生物相反,具有更复杂细胞结构的生物被称为真核生物(Eukaryota 或Eukarya)。
虽然从系统发育来看,细菌和古生菌是二种完全不同的生物类群,但它们得到了改进。
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科赫从上述的工作结果,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将致病菌在纯培养中获得,并在不受其他细菌干扰的条件下,可以检出和识别纯培养的细菌。
科赫还提出要确定某种菌可引起某种病必须具备的条件,即科赫氏先决条件。
科赫于1905年荣获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他研究出的新方法,用他的同事Petri发明而且至今沿用的特殊圆扁盘上放固体介质,如土豆或琼脂,培养细菌的纯菌株。
科赫还研究出新的细菌染色方法使细菌更容易被观察和鉴别。
1889~1901年,拜耶林克分离成功根瘤菌和固氮菌,确证了细菌在物质转化、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植物病害等方面的作用。
李斯特(Joseph Lister)与其外科消毒术英国医生Joseph Lister(1827-1912)通过防止手术伤口的感染,彻底改变了外科手术。
受到巴斯德(Luis 物化学和生理学对它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大肠杆菌对于现代生物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6年Joshua Lederberg和Sdwan L Tstum发现,大肠杆菌是第一种已被发现的具有有性繁殖过程的细菌。
医学微⽣物学绪论⼀、名词解释1、微⽣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然界的⼀⼤群体型微⼩、结构简单、⾁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放⼤数百倍、数千倍,甚⾄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物。
2、病原微⽣物:少数微⽣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物称为病原微⽣物。
3、机会致病性微⽣物:有些微⽣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低下导致致病,这类微⽣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物。
⼆、微⽣物的分类及特点按其⼤⼩、结构、组成等分为三类:1、⾮细胞型微⽣物是最⼩的⼀类微⽣物。
⽆典型的细胞结构,⽆产⽣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长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物⽆核膜、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细菌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放线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微⽣物与⼈类的关系绝⼤数微⽣物对⼈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且有些是必需的。
只有少数微⽣物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1、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2、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体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双链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3、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定的条件范围下,胞质脱⽔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个圆形或卵圆形⼩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功能:对热⼒、⼲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的抵抗⼒。
表现为:○1芽孢含⽔较少,蛋⽩质不易受热变性;○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渗⼊;芽孢的核⼼和⽪质中含有吡啶⼆羧酸,其与钙结合⽣成盐能提⾼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层粘液性物质,厚度⼤于等于0.2微⽶,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细菌的群体形态
细菌的群体形态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聚集方式和结构形态。
细菌的群体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单细胞:某些细菌以单个细胞的形式存在,每个细胞独立地进行生长和繁殖。
2. 簇生: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聚集在一起的簇生结构,形成的簇生结构可以是链状、串珠状、纺锤状等。
3. 团块: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会形成紧密的团块结构,细菌细胞之间相互粘连,形成类似于球状或片状的团块。
4. 膜团:某些细菌会形成覆盖在物体表面的薄膜结构,细菌细胞密集排列在薄膜上。
5. 菌落:菌落是由大量细菌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可见的生物结构,菌落呈现不同的形态、颜色和质地。
6. 生物膜:一些细菌会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生物膜,这些生物膜由细菌细胞和分泌的胶原蛋白组成。
细菌的群体形态不仅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也与细菌与宿主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对细菌的群体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态学、生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
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
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李斯特菌菌落特征引言李斯特菌(Listeria)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严重的感染。
李斯特菌菌落特征是指李斯特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特殊菌落,它们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为鉴定和检测李斯特菌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就李斯特菌菌落特征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地探讨。
菌落形态特征李斯特菌菌落在培养基上呈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色泽等特征来进行初步鉴定。
1.大小:李斯特菌菌落通常呈中等大小,一般直径为1-4毫米。
如果菌落过小或过大,可能是其他细菌的结果。
2.形状:李斯特菌菌落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如果菌落形状呈现规则的圆形,可能是李斯特菌的迹象。
不规则形状的菌落可能是其他菌种。
3.色泽:李斯特菌菌落的色泽多样,可以是白色、黄色、灰色或淡黄色等。
如果菌落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可能是其他细菌的结果。
菌落质地特征菌落的质地特征是指菌落在培养基上的触感和观察时的整体形态。
1.触感:李斯特菌菌落触感较软且稍湿润。
如果菌落触感硬或干燥,可能是其他菌种。
2.整体形态:李斯特菌菌落整体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菌落边缘清晰。
如果菌落边缘模糊或呈现放射状生长,可能是其他菌种。
菌落生长特征菌落的生长特征是指菌落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形态变化等方面的表现。
1.生长速度:李斯特菌菌落通常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一般在24-48小时内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生长。
如果菌落生长缓慢,可能是其他菌种。
2.形态变化:李斯特菌菌落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形态上的变化,如边缘的变化、凸起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可以作为鉴定李斯特菌的辅助标志。
菌落气味特征李斯特菌菌落具有特殊的气味,这可以通过闻菌落的气味来初步判断是否为李斯特菌。
1.气味:李斯特菌菌落的气味通常被描述为霉味或放腐臭味。
如果菌落没有特殊气味,可能是其他菌种。
菌落的生理学特征菌落的生理学特征是指菌落在培养基上生长所需的特殊条件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温度要求:李斯特菌菌落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一般在2-45摄氏度之间。
葡萄球菌的名词解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属于球形细菌的一种。
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staphyle"意为"一串葡萄",而"coccus"则指的是球形。
因此,葡萄球菌的名字暗示着其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成簇生长的球状细菌形态。
以下是关于葡萄球菌的一些主要特征和信息:1.细菌形态:•葡萄球菌是球形细菌,通常呈圆形或略呈卵形。
它们成簇生长,形成类似葡萄串的结构,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2.细菌结构:•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这是一种特殊的多糖,具有对抗草酸和其他抗生素的能力。
3.氧需求:•大多数葡萄球菌是厌氧菌,但有些亚种也能够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生存。
4.耐高盐性:•葡萄球菌对盐的耐受性相对较高,这使得它们能够在一些含盐环境中生存,如皮肤表面。
5.病原性:•一些葡萄球菌亚种对人类和动物有致病性,可能引起各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肺炎、败血症等。
耐药性葡萄球菌的出现也引起了医学上的关注。
6.分布:•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包括空气、灰尘、水和土壤。
它们也是人体的正常皮肤和黏膜菌群的一部分。
7.利用能力:•一些葡萄球菌亚种具有发酵能力,可用于食品工业中,如在奶酪和酸奶的制作中。
8.科学研究:•葡萄球菌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经典模式生物之一,对于细菌的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葡萄球菌中有一些是人类病原体,但也有许多是对人体无害的。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皮肤和黏膜上都存在葡萄球菌,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如免疫系统较弱或皮肤受损时,葡萄球菌可能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