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蔡健锋1,潘淳烨1,黎文聪1,陈慧芳1,张献伟2,白银山1*(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佛山 528231;2.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兴 527439)摘 要:性别控制指通过人为干预使动物的繁育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性别繁殖后代的技术。
随着畜牧业生产智能化的迅速发展,高效准确的性别调控技术成为提高畜禽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综述了性别分化调控、性别反转和X、Y精子分离技术,以期促进畜牧业养殖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性别控制;性别分化;性别反转;X、Y精子分离中图分类号:S81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512-09性别控制是使动物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性别繁殖后代的技术[1-2]。
随着畜牧业智能化的发展,人类对特定性别的畜禽需求显著增大,因此性别控制技术在畜禽繁殖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X、Y精子DNA含量的差异,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可以有效分离X、Y精子[3-5]。
在奶牛繁育中,运用流式细胞仪分选X、Y精子进行性别控制,获得的母犊率超过90%,且成活率、体重等与自然交配后代无显著差异,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6]。
研究显示,通过调控X、Y精子活力的分离方法以及根据X、Y精子蛋白特异性表达通过免疫学技术分离X、Y精子的方法,都能获得较好效果[7-8]。
这些技术是在配子水平上进行性别控制,不影响基因表达和生殖发育,但目前研究并不完善。
性别差异使畜禽肉品质存在显著不同,根据性别分化规律人为干预性别分化基因的表达,可实现畜禽性别反转,促进肉品质改善,这将成为畜禽生产中有应用前景的技术[9-10]。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性连锁基因缺失也能改变后代性别的比例[11-12],表明通过改变基因表达获得特定性别后代的可行性。
本文综述了性别决定基因调控分子机制,探讨了性别反转技术机制及应用前景,汇总了最新的X、Y精子分离技术的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促进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doidoi:10.3969/j.issn.1002-2481.2022.03.20山西农业科学2022,50(3):433-438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性别控制技术在家畜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谢晓刚1,2,李丹1,薛增迪1,张芮琪1,史宏昭1,薛嘉3,马乃祥1,权富生2(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分院,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3.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710000)摘要: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对哺乳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干预,使得雌性动物生产出符合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生物技术。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高效精确的性别控制技术已成为提高家畜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研究方向。
文章对家畜性别控制理论研究进展及性别控制主要方法,如X、Y精子分离(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免疫学分离法)、胚胎性别鉴定、调节母畜生殖道环境、不同温度解冻冻精、分子生物学技术(RNA干扰、基因敲除)进行综述,分析各种不同性别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将能够进一步阐明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研制出更加高效、快速、准确、经济的性别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结合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移植、体细胞核移植等生物学技术,促进现代畜牧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性别控制;畜牧业;家畜;生物技术中图分类号:S8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481(2022)03-0433-06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Sex Control Technologies in Livestock Production XIE Xiaogang1,2,LI Dan1,Xue Zengdi1,ZHANG Ruiqi1,SHI Hongzhao1,XUE Jia3,MA Naixiang1,QUAN Fusheng2(1.Department of Animal Engineering,Yangl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angling712100,China;2.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Northwest A&F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Biotechnology,Ministry of Agriculture,Yangling712100,China;3.Shaanxi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Xi’an710000,China)Abstract:Mammalian sex control technologies are series of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that interfere with normal reproductive process of mammals through artificial means,so that females can produce offspring that sexually meet people’s expectations.With the rapid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imal husbandry,researches on efficient and accurate sex control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to improve economic benefit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ivestock sex control theory and main methods of sex control,such as XY sperm separation(Flow cytometric separation method,Immulogical isolation method),embryo sex identification,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environment regulation,unfreezing frozen sper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technology of molecular biology(RNA inference,Gene knockout),analyzed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sex control technologie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s,the determination mechanisms of mammal sex will be definitely clarified in the near future,sex control technologies which are more efficient,fast,accurate and economical will be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bining in vitro insemination,embryo bisection,embryo implantation and somatic nuclear implantation,the rapid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husbandry industry will be promoted.Key words:sex control;animal husbandry;livestock;biological technology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世界总人口将达到96亿,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将增加70%以上[1]。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13.03.027绿色养殖3解决对策3.1走人性化之路对猪只进行优良的福利饲养,在猪只的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确保其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生活过程没有恐惧,充分发挥天性。
在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应激,减少疾病疼痛,尽量满足猪只的自身健康条件。
3.2走健康之路包括猪只身体健康和畜产品健康。
猪只的身体健康,要求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为猪只创造一个健康生长的环境,尽可能少的使用药物,或者不用药物,并且严格执行药物休药期。
这样猪只就能吃好、睡好、身体自然棒,没有疾病的发生,从而实现身体健康。
在畜产品加工过程也要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初、深加工,整个环节没有任何污染源的二次污染,保证了畜产品的卫生、安全和食用的放心。
3.3走环保之路指养猪户在饲养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发展养猪事业,还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要做到对养殖环境没有污染和危害,符合环保的要求。
这包括要建立粪尿与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场址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像猪场不可建在居民区的上风向,要远离集市、远离水源等等,还有粪尿不经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所有这些都是保证养殖场能融入环境、不破坏生态、实现猪与自然的和谐。
3.4走高效之路养猪的目的不仅是要致富,而且要增收。
如果按照传统养殖,不仅很难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且效益低下。
例如农户散养猪只,喂食泔水或者剩饭烂菜叶,饲养一年也只能长个200斤,而全程饲喂全价饲料,同时按标准防疫、饲养管理,4个半月就可达到180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料肉比2.4∶1-2.8∶1,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养殖效益。
科学、合理、高效的养殖技术是养猪事业的创收法宝,在猪只饲养中积极使用高新科技成果,让科技确确实实转化为生产力,让每一头猪都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HF奶牛为单胎动物,与其他畜种相比,繁殖力低。
奶牛性别控制是通过人为干预,使母牛按照人们需要性别繁殖后代的生物技术。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及其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与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有关的几个基因在基因通路中的表达调控及功能, 并分析了这些基因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机理, 为发育生物学、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性别控制、胚胎鉴定以及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SPY;基因;性别决定;哺乳动物正文:人类胚胎早期的性腺具有双向性, 在精确而复杂的调控下形成男女两性的表现型, 这一发展过程按时间可以分为 2 步: 第1 步由基因决定原始性腺发育为睾丸抑或是卵巢, 称之为性别决定; 第 2 步在睾丸和卵巢产生的不同激素作用下最终形成男性和女性的表现型, 成为性别分化。
目前的研究认为, 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主要由Y 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 RY ( sex d e t er min i n gr egion of Y ch r omosom e) 调控。
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其他基因涉及性别决定系统, 如常染色体基因S OX 9、WT 1、S F 1、M I S 以及X 染色体上的 D A X1基因, 性别决定与分化是一个多基因互作的级联过程。
人类性别分化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在WT 1、S F -1、GA T A 1 等基因产物的作用下, 中胚层发育成为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生殖嵴。
男性胚胎在S RY 作用下启动S OX 9、DM RT 1 和 D M R T 2 等下游基因, 促使生殖嵴分化成睾丸; 而女性胚胎则在双倍 D A X1作用下形成卵巢。
性别决定包括初级性别和次级性别决定。
初级性别决定关系到性腺的发育方向, 如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通常不受环境的影响; 次级性别决定则关系到除性腺外的身体表型, 即第二性征。
一、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1.Y 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 YSRY是哺乳动物重要的性别决定基因,研究认为SPY是哺乳动物的睾丸决定基因。
SPY位于Y染色体短臂(YP),靠近假常染色体区域,起源于X染色体上的SOX3。
性别控制技术动物的性别控制(sex control)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
性别控制技术在畜牧生产中意义重大。
首先,通过控制后代的性别比例,可充分发挥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生长速度、肉质等)的最大经济效益。
其次,控制后代的性别比例可增加选种强度,加快育种进程。
通过控制胚胎性别还可克服牛胚胎移植中出现的异性孪生不育现象,排除伴性有害基因的危害。
一、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性别控制是一项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生物技术。
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就提出通过抑制一侧睾丸控制后代性别比例的设想,尽管这种设想非常谎谬,但反映了人类对这一技术的渴望。
性别控制技术与性别决定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20世纪随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新确立,人们提出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理论。
1923年,Painter证实了人类X和Y染色体的存在,指出当卵子与X精子受精,后代为雌性,与Y精子受精,后代为雄性。
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决定雄性的理论,后来,Jacobs等在1966年发现雄性决定因子位于Y染色体短臂上。
1989年,Palmer等找到了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sex determing region of the ychomosome,SRY),它的长度为35kb,编码79个氨基酸,在不同哺乳动物中有很强的同源性。
SRY序列的发现是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理论的重大突破。
尽管SRY序列诱导性别分化的具体机理有待深人探讨,但是它对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分离X、Y精子和鉴定早期胚胎的性别来控制后代的性比。
二、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一)X、Y精子的分离1.X和Y精子的差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就对X和Y精子的大小、带电荷数、密度和活力等作了深入比较研究,但是目前发现除了X精子的染色体的含量高于Y精子和Y染色体上特异的SRY序列外,两者在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目前,性别决定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的成果。
本文综述了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及其机制。
并对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分析了这些基因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发育生物学、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性别控制及胚胎鉴定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性别决定;哺乳动物The Mechanism of Mammals Sex Determination inMammalian Vertebrate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sex determination has got many achievements. This text overviews the way and the mechanism in mammals. It introduces the genes of sex determination and analysis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between these gen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mirror to development biology, sex determination in mammalian, sex control and embryo identification.Keywords: sex determination; mammalian动物的性别与其很多生产性能有关,有些遗传疾病也是伴性遗传的。
所以,了解动物性别决定的过程、有效地控制动物的性别就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动物早期的性腺发育过程按时间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由基因决定原始性腺发育为睾丸或是卵巢,称之为性别决定;第二步在睾丸和卵巢分泌的不同激素的作用下最终分化为雌性或雄性表现型,称之为性别分化【1】。
本世纪以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使得人们从本质上对性别决定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对性别决定的研究已经从形态学向配子发生和胚胎形成的过程深化。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畜产品质量的进一步要求,控制家畜后代性别比例已成为畜牧科研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的现状作以综述。
关键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畜牧生产中生产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生产效益,除了采用合理的营养方法和良好的饲料管理等技术之外,已把目光投向了控制家畜的性别上。
家畜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干预,使雌性繁殖家畜按人们的意愿繁殖出特定性别后代的技术。
对畜牧业生产而言如在以推广种畜为宗旨的畜种场希望多生产公畜,而以经济利益为重的养殖场,特别是乳牛和家禽养殖场则更多要求获得雌性后代。
因此对家畜性别控制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研究意义家畜性别控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性别自身的优势性能。
如母畜的产奶、繁殖性能;公畜的肉质、生殖性能。
(2)消除畜群中有害基因或不理想的隐性性状,防止性连锁疾病。
(3)提高畜群的繁殖速度,增加选择强度,提高遗传进展。
(4)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可保护现有生态资源。
如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加快其繁殖速度。
(5)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建立优化商品畜群,尽可能多的获得肉、蛋、乳、毛、茸、皮等畜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⑺⑼二、理论基础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都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因此,性别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
在二倍体动物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
雄性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而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即雄性染色体构型为XY,雌性为XX。
X、Y性染色体有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两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一般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的等位基因。
在XY型染色体中,精子有两种类型,一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个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
在哺乳动物中,含X染色体精子受精后生产出雌体,含Y染色体精子受精后生产出雄体,所以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决定性别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性别在受精的那一瞬间就确定了。
⑽⑾⑿三、实践与方法目前性别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为X、Y精子分离法;二为早期胚胎性别鉴定。
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种方法。
1.X、Y精子分离这类方法是依据X、Y精子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差异而发展起来的。
X、Y精子在DNA量上的不同表现出两者重量和比重上的差异。
比较而言,含X染色体精子更大,其DNA含量也比含Y染色体精子多,重量也更重,两者DNA含量差异一般在2%至5%之间⑴⑻,所以Y精子活动能力运动速度比X精子强,造成X和Y精子在流体中运动能力、沉降速度不同,而且在Y精子头部发现F小体,经反复实验证明有F小体的精子一定是Y精子,而没有的则是X精子,这类方法有:(1)沉降法利用一定的密度、粘度、pH值、渗透压并且在有营养的液体中对精液沉降分离,用层次沉淀达到分离目的。
大部分试验表明,沉降最快的部分授精后,雌性比例明显增加,但用其他部分授精并未发现雄性比例有明显增加。
White(1984)将活率在4以上的绵羊精液在室温下稀释静置2小时后,用底层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其雌性比例占75%;乌兰少部(1985)用鲜奶将羊精液稀释2倍,静置2小时,下沉精液授精后,雌性比例占70.9%。
⑵(2)离心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依据精子的比重关系来分离精子。
有人利用其特点,用含卵黄—柠檬酸钠液的梯度离心柱将兔子精液分为不同的部分,上层精液得雄兔65%,下层精液得母兔65%;Lindahl(1956)将牛精子做逆流离心处理,按每分钟1100和1200转速,流率各为每分钟16和12毫升,将最易沉淀的精子给母牛授精,结果所生的犊牛全是雄性。
对以上两种方法而言,虽然有一定效果其结果都不稳定,应为X、Y精子只有0.007g/cm3的密度差异,且受到精子成熟的影响,其条件和操作要求极其准确与精密,不可能获得纯度很高的单一类型精子。
机械离心法分离精子虽然成功率很高,但在离心过程中对精子的破坏性很大,使其形成畸形,活力下降⑼,所以分离精子技术目前还不稳定,效果不佳,有待进一步研究。
(3)电泳法利用X,Y精子所带生物点不同,采用电泳法对精子进行分离,分别收集向阳极和阴极移动的精子。
Shoredon(1932)用电泳法分离牛精子后,阳极雄性占63.8%;Cardon(1975)电泳兔精液,用两极精液分别授精,阳极方向雌性占74.3%,阴极方向雄性占84.9%。
⑻大量实验表明,阳极方向多为X精子,阴极方向多为Y精子,但Engelmannl(1988)所测结果则完全相反。
此类方法虽然有可能性,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影响精子表面电荷的因素还不确定,而且受到pH值、动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都不理想。
(4)流式细胞分离法⑵⑹⑺主要依据是X、Y精子DNA的含量不同。
一般来说,X精子比Y精子含有较多DNA,所以用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染色时,X精子吸收的染料多,发出的荧光也强,就此可以分辨出X与Y精子,然后再利用计算机控制使荧光强的X精子带上正电荷,Y精子带上负电荷,在通过高压电场时便向不同的方向偏转,从而达到分离目的,分辨率可达90%,但用流式细胞分离器分离精子时,精子需要一个个通过,这样就必须稀释精液,这就会造成精子的运动能力下降,而且荧光染料对精子有毒害作用,加之效率太低仪器价格昂贵,在授精后还有产仔数和妊娠率下降的情况,还无法用于生产实践。
⑼(5)免疫学方法⑺⑽⑿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雄性组织包括Y精子,存在有H—Y抗原。
雄性组织免疫雌性动物产生H—Y抗体,且只有Y精子才能表达H—Y抗原,因而利用H—Y抗体检测精子质膜上存在的H—Y抗原,再通过免疫或分离方法获得X、Y精子。
Zavos(1982)把H—Y抗血清注入母兔阴道内,15分钟后输精,所产生的雌性兔占74.2%。
⑼H—Y抗血清是利用免疫雌性动物后而获取的,但H—Y抗原自身是一种弱抗原,加之动物个体自身对免疫反应的差异,很难起到较好的免疫效果,而且分离精子活力下降也会影响受胎率和产仔数。
目前国内外对H—Y克隆抗体都有广泛的研究,可以期望未来免疫学方法能在控制性别上得到应用。
⑺2.改变调控受精环境(1)调节阴道PH值. 主要依据是X、Y精子对酸碱的耐受性,Y精子更嗜碱性,X精子则更嗜酸性。
有人在人工授精时用化学试剂改变阴道里pH值,从而控制动物后代性别比例。
黑木常青(1978)用牛做实验,将生理盐水稀释的精氨酸溶液,分为10%,5%,3%三种浓度,在输精前20—30分钟注人某一浓度的精氨酸液1毫升,结果注入10%和5%浓度的产生的公犊多。
后来又有人发现在牛阴道液PH>7.6时,Y精子的活力较强,后代中公犊占多数;当PH<6.8时,X精子活力较强,后代中母犊占多数。
⑴此种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结果很不稳定,由于处理后不久阴道内pH值逐渐回升,其效果也不明显。
(2)控制输精时间⑷⑺因为Y精子小于X精子,在生殖道中,Y精子比X精子游速快。
如果输精时间提得过早,Y精子先到达受精部位,再等到卵子到达,Y精子已失活,没有受精能力,X精子虽运动慢但寿命长,活力也大于Y精子,这便有利于与卵子结合产生雌性胎儿。
该方法应用关键是如何准确判断发情和确定何时排卵,而且在家畜个体上存在差异,在操作上有难度。
(3)内源调节通过饲料中营养水平(矿物质)调节控制性别。
长时间给雌性动物食用含Na、K较高Ca 、Mg较低的饲粮有利于多产雄性胎儿,而当雌性动物体内Ca 、Mg离子较高于Na、K离子时有利于多产雌性胎儿,可能因为Na可影响卵细胞对精子的渗透力(即卵细胞对精子的拉力),Na离子浓度较高,有利于体积小活力强、速度快的Y精子进入,则多产雄性胎儿。
改变受精环境来控制性别比率都不够稳定,重复性很差,主要是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不能广泛推广,而且可能会给母体带来危害,影响胎儿生长,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现代技术自从克隆技术问世以来,研究报道不断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克隆技术也都可以用于控制性别。
就目前来说生殖克隆技术本身发展还不成熟,短时间内应用在动物繁殖方面还不可能,但克隆技术在未来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方法应更加快速简便,准确率高,费用低,便于大规模生产。
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效果更稳定的性别控制技术是可以实现的,从而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1] 徐林平,韩建林,曹世桢:牛的性别控制,中国奶牛,2000(5),31-32;[2] 李馨,郭志光:家畜性别控制研究现状与展望,内蒙古畜牧科学,1997,11(1),129-134;[3] 吴伟,陈元明,刘润铮等:奶牛精液分离及性别试验,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8a,19(3),17-21;[4] 陈元明,蔡正华,刘殿奎等:不同授精时间对仔猪性比影响的研究,畜牧与兽医,1996,26(3),251-254;[5] 齐义信,李爱芸,陈元明等:控制牛性别比率的研究,中国奶牛,1994(10),44-45;[6] 张栓林,岳文斌:家畜性别控制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养禽业,2000(5),14-15;[7] 葛宝生,李善如,张忠诚等: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内蒙古畜牧科学,1998(2),14-17,31;[8] 梁明振,卢克焕:动物性别控制研究现状,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2(4),6-9;[9] 张保军,杨公社,张丽娟:家畜性别决定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畜牧兽医杂志,2002,21,6,14-16;[10] 谢成侠,刘铁铮:家畜繁殖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 邱怀:牛生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繁殖学(第二版),农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