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21.01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九课放飞蜻蜓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2个生字,能够书写10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味、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你能猜出这种昆虫是什么吗?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
师:对,就是蜻蜓!你了解他吗?(图片介绍)身体细小,有两对翅,捕食蚊子等小飞虫,能高飞。
成虫取食飞翔捉到的昆虫并消灭大量蝇蚋与蚊虫,而水生若虫捕食消灭蚊虫幼虫。
生活在水边,对人完全无害而属于最有用的益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一个大教育家身上,有关蜻蜓的故事。
2. 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匋——陶、心——慈、千——舌、仓——抢、文——蚊、勾——构、居——据。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复”上中下结构。
中间是“日”。
“蝇”左右结构。
左小右大,右边是“口”和“电”。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们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又和孩子们一起把蜻蜓放掉了。
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táo cí gěng qiǎng zhēn ying wò gòu fù陶瓷慈祥田埂抢夺坚贞苍蝇握手结构复习A. 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较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第一段: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第三段: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课文重点段2—10自然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较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吃食:(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之一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我的口吻,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放飞蜻蜓》。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堂课的方式是以故事为主线,通过让孩子们观察蜻蜓,听关于蜻蜓的故事,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爱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蜻蜓,知道蜻蜓是益虫,能够保护植物,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2. 通过故事,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爱心。
3. 让孩子们理解蜻蜓是益虫,能够保护植物。
4. 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知道蜻蜓是益虫。
2.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爱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蜻蜓标本、图片、故事书。
2.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拿出蜻蜓标本,让孩子们观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故事分享: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蜻蜓的故事,让他们通过故事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3. 讨论: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蜻蜓是益虫还是害虫,并说明原因。
4. 实践: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蜻蜓的理解,有的孩子用画笔描绘出蜻蜓,有的孩子用彩泥塑造出蜻蜓。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故事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2.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蜻蜓是益虫,能够保护植物。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我鼓励孩子们在家里观察蜻蜓,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并画下来,下次课分享。
同时,我也鼓励孩子们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保护植物,保护环境。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蜻蜓,知道蜻蜓是益虫,能够保护植物,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放飞蜻蜓》这堂课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重点和难点,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些环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一、故事分享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一个小动物与孩子们分享,希望通过这个小动物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蜻蜓的生活习性。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优秀12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篇一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
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
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
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篇二教材解读:本文用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与小白鸽相伴到相离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我”为受伤的雪儿治疗并悉心照料它,直到它飞向蓝天后的故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飞行动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主题。
2. 学习运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蜻蜓的特点和动作。
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正确的词语来描述蜻蜓的特点和动作。
2. 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述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放飞蜻蜓》的课本和教学课件。
2. 学生的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蜻蜓的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你们对蜻蜓了解多少?”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Step 2:课文阅读1. 请学生自读课文《放飞蜻蜓》。
2.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或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文的内容,理解蜻蜓的生活方式和飞行动作。
Step 3:学习语言表达1. 教师板书如下词语:轻飘、舞动、欢快、叮咬、颤动,解释词义。
2.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蜻蜓的飞行动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蜻蜓的动作。
3. 学生试着用上面的词语描述蜻蜓的动作,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Step 4: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2. 每组选择一个学生扮演蜻蜓,其他学生用所学的词语描述蜻蜓的动作。
3. 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其他组员观察并给予意见和建议。
Step 5:合作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为什么蜻蜓会这样飞。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学到的新知识。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Step 7: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蜻蜓的特点和飞行动作。
Step 8:课堂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观察蜻蜓的生活,拍摄蜻蜓的照片或视频,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授课设计三篇篇一学习目的:⑴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⑵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保护蜻蜓。
学习重点:感情朗诵课文。
授课难点:加深心得文中重点句课前准备:课前组内帮对检查教学设计⑸6 完成情况学习过程:一、明确学习目的,重、难点。
二、课内检查预习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相互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悔悟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⑵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检查读。
边读边思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教师一会儿检查。
⑶思疑解疑:(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2)、经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进步行归纳,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报告。
(抄到黑板上)(4)、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教师引导读书,思虑、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⑷精读心得,感情朗诵: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⑹⑺⑻⑼ 10 自然段,思虑蜻蜓是怎样的蜻蜓?读后谈一谈,随即指导朗诵,对蜻蜓有哪些认识?相机指导课后第四习题。
(1)、分自然段读课文。
(找 5 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
每个同学都像刚才教师指导那些同学相同练习读一读。
看哪组读得最仔细⑸听写生词,帮对检查,错了改 3 遍⑹指导朗诵分角色,自己练习⑺指导课后第四习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认识?三、分配下节课显现任务。
⑴组收集相关蜻蜓的资料。
⑵组收集相关动物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
篇二1 / 7授课目标: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⑵依靠对课文内容的朗诵心得,认识相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保护有益动物的感情。
⑶抓住描述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意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满爱心,谆谆教育的特点。
授课重点:细读课文,认识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研究相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放飞蜻蜓》的基本内容,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提高社交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放飞蜻蜓》是一篇描述蜻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科普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和孩子们在公园放飞蜻蜓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蜻蜓的形态、飞行技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2 生词和短语蜻蜓、翅膀、透明、飞行、捉住、释放、生态环境、团队合作、快乐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放飞蜻蜓》,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3.2 观察和讨论学生通过观察蜻蜓的图片或实物,讨论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放飞蜻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放飞蜻蜓》。
4.2 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放飞蜻蜓》,并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3 观察和讨论学生观察蜻蜓的图片或实物,讨论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放飞蜻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观察和讨论评估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放飞蜻蜓》一、教学目标:1.品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人类的好朋友,激发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循循善诱的品质。
3.学习文章描写对话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了解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人类的好朋友。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循循善诱的品质。
三、前置学习活动1.利用晨读课、课间活动时间品读人物语言。
2.到学校图书室或上网查阅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有选择地摘抄,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3.查阅有关陶行知简介及其故事“四颗糖果、拆表的故事”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复习回顾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动物。
通过学习,谁来说一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分别告诉我们的道理?”2.指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保护益虫的文章,大家齐读题目(板书)放飞蜻蜓环节二、探究——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二)探究自悟过渡:大家有捉蜻蜓的经历吗?让我们走进捉蜻蜓的快乐之旅。
1.捉蜻蜓,感受快乐(1)(课件出示捉蜻蜓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用眼睛认真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细细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
预设:(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2)指生读。
(3)捉蜻蜓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呀!如果你们捉到蜻蜓,玩得很开心。
2.放蜻蜓,感悟自觉过渡:把捉到的蜻蜓放了,你会同意吗?(不会)可是文中的小朋友却都同意把蜻蜓放了。
(1)课件出示理解:“异口同声”什么意思?(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
大家说得都一样。
)从哪些词语看出孩子们自觉行动。
(“入神、纷纷说、张开”等神态、语言、动作)(2)模拟表演(3)师小结: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自觉放飞了蜻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放飞蜻蜓》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保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保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走近蜻蜓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⑴(出示蜻蜓休息图片)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出示课后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
)⑵吃食(同学发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
(板书:吃食)俺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注意“孑孓”的读音)小结:从蜻蜓的吃食,俺们可以发现蜻蜓是益虫,是俺们的朋友,所以要放飞蜻蜓。
⑶尾巴①(同学发言)(板书:尾巴)关于蜻蜓的尾巴,课文还向俺们介绍了什么?(同学发言, 3、4人)(点击出示课件)请你把课文中描写尾巴的语句读一读。
(指名2人读)②(点击出示课件)陶行知说:“据说,在它——(同学读)。
”这个说法正确吗?陶行知先生用了个“据说”,这标明他也不是很有掌握,只是听说而已。
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同学发言)“蜻蜓吃尾巴”原来是这么回事。
(点击出示课件——“蜻蜓交配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身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
”俺们一起来读一读。
(同学齐读)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同学摘写资料(提醒写姿)。
在今后的学习中,俺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将自身搜集的资料或读书的体会写在书的旁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放飞蜻蜓》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维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俺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婴幼儿,让俺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
(出示词语)慈祥抚摸复杂入神结构调整七嘴八舌蜻蜓露水苍蝇蚊子孑孓田埂不计其数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2、齐读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身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同学1:因为蜻蜓是俺们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放飞了蜻蜓。
(板书:俺们的朋友。
)同学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俺们的朋友啊!(吃食)同学3:因为陶行知先生告诉俺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俺知道了蜻蜓是俺们的朋友。
同学4:俺通过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俺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俺们的朋友,让俺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只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
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品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掌握、复杂”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3、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树立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教学难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树立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欣赏蜻蜓(PPT出示图片)。
孩子们,今天咱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些新朋友,看,它们是谁?(板书“蜻蜓”,齐读。
)2、浅谈蜻蜓:通过预习课文以及你平时对它的了解,你知道蜻蜓是一种怎样的昆虫?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故事。
(补充板书“放飞”,齐读课题。
)4、认识陶行知:(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文里写了谁让谁放飞蜻蜓?(2)PPT出示图片,介绍:同学们,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直主张“生活教育”,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会手脑并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和一群孩子之间的故事——放飞蜻蜓。
(再读课题,在“放”字下加点)5、激疑导读:此时,你的小脑袋里也许已经冒出了许多小问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为什么要放飞蜻蜓?陶行知是怎样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结果蜻蜓放飞了吗?)带着你的这些小问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探讨“放飞”之因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机(出示字词句)正音通句,着重注意以下词句。
(1)字音翠贞(zhēn,注意前鼻音)田埂(ɡěnɡ,后鼻音)苍蝇(yinɡ,轻声)孑孓(jiéjué,注意前后的音)一撅(juē)一撅掌握(wò,不读wù)据(jù)说(2)句子◎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注意标点)◎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陶衡”等4个字,会写“蜻蜓塘”等9个字,学习“七嘴八舌”等词语。
2、引导学生明白得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明白得爱护有益动物。
1、谈话导入,2、因题设疑。
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爱好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读中勾划生字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课文要紧写的是什么?要紧人物是谁?2、读后你有什么方法?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明白得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明白得词语的意思,也要求教同学。
1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3、整体感知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2、边读边勾划生字3、自学生字1、学习生字交流经历的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明白得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形,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适应。
学生活动一、细读课文,明白得内容。
1、结合课题,2、提醒学生注意“蜻蜓”两个字的结构。
3、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爱好的问题。
4、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5、找出难明白得的句子重点指6、导学生朗读。
二、反复朗读引导体会。
1、围绕“陶行知如何样劝小孩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2、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3、深入体会。
2、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小孩们有什么表现?从小孩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对小孩们的关爱。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汇报自己不明白得的问题简单的,请同学自己解决,3、体会下面的句子: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明白得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明白得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适应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同情心。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索。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放飞蜻蜓》课文内容简介: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放飞蜻蜓的故事。
主人公小明在公园里捉到了一只蜻蜓,他通过观察和了解蜻蜓的特点,决定将它放飞回大自然。
小明学到了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2.2 生字词蜻蜓、公园、捉住、观察、特点、放飞、大自然、关爱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主要内容。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难点: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蜻蜓和放飞蜻蜓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图片和生活习性。
使用教具,如蜻蜓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使用教学游戏,如“蜻蜓接力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蜻蜓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蜻蜓的特点。
提问学生对蜻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5.2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含义。
5.3 学习课文内容: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能够通过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探究和考察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感受语文的美,懂得欣赏语文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1.对于文章的整体了解;2.体会文中生动的描写;3.科学探究对于小动物的关注。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展开对于文章的分析;2.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一台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2.教师提前准备好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3.学生教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相关的小视频、图片,并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自由谈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预习文章(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提醒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
3.逐段解析文章(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文章进行分段解析。
首先,教师宏观上解读文章的主题,并用一些情景图片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接着教师展示文章中的一些词汇、句型,并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知识。
最后,针对文章重点进行详细的解析。
4.开展小课堂(20分钟)在了解文章主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发言,让学生在主题上展开个人想象,同时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巩固知识(15分钟)在小课堂之后,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言论进行点评,并浓缩一些精华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针对性的强化学生对于文章重点的理解,让学生深入认识文章中的知识点并进行巩固。
6.小结(5分钟)教师结合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对于整节课进行小结,并答疑解惑,让学生合理梳理好那些关键的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1.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篇题为《放飞蜻蜓》的读后感,过程中要体会文章的情感渲染、语言表达的美感;2.学生要求将自己的作文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感悟,同时学习其他同学的阅读感受,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待小动物的关爱之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放飞蜻蜓》的内容简介:《放飞蜻蜓》是一篇描写孩子们在夏天的田野上放飞蜻蜓的故事。
课文中通过孩子们与蜻蜓的互动,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2.2 生字词的学习:教学中的生字词包括“蜻蜓”、“田野”、“放飞”等。
通过反复朗读和书写,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蜻蜓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蜻蜓的特点和习性。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放飞蜻蜓的意义和背后的情感。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4.2 书写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景,自己编写一个关于放飞蜻蜓的故事。
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生字词,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引导学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5.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反思教学的效果和不足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和表现。
6.2 评估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三年级语文下册《放飞蜻蜓》教案语文S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掌握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合作意识。
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关爱动物。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放飞蜻蜓》简介:《放飞蜻蜓》是一篇描述孩子们在夏天的田野上放飞蜻蜓的故事。
课文通过孩子们与蜻蜓的互动,展现了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2 生字词: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包括:蜻蜓、田野、翅膀、捉住、放飞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蜻蜓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蜻蜓的特点。
3.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的发音和意义。
3.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3.4 实践与应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放飞蜻蜓的场景。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关爱和尊重生命。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回家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放飞蜻蜓》的内容。
家长协助学生复习生字词,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4.2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和讨论的表现。
评价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5.2 作业评价:教师检查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蜻蜓或其他昆虫的书籍,增加对大自然生物的了解。
学生可以写下阅读感悟,与同学分享。
6.2 观察与思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蜻蜓,记录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导语】本课讲述了中国教育家陶⾏知先⽣看见⼀群孩⼦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知先⽣良好的教育⽅法和对孩⼦们的关⼼爱护。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课⽂】 ⼀天午后,陶⾏知从村⾥⾛出来,见⼀群孩⼦在捉蜻蜓。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辫⼦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下,回答道:“吃⾍⼦。
” “吃露⽔。
”⼀个男孩说。
孩⼦们七嘴⼋⾆地抢着说:“吃草。
”“吃树叶。
”“吃泥⼟。
” 陶先⽣拉着孩⼦们坐在⽥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孩⼦们点点头。
陶⾏知从翠贞⼿⾥取过蜻蜓,⾼⾼举起。
阳光下,蜻蜓的眼睛⼀闪⼀闪的,尾巴⼀撅⼀撅的。
陶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谁知道?” “蜻蜓⽤尾巴在河⾥点⽔。
” “尾巴是掌握飞⾏⽅向的。
” 陶⾏知将蜻蜓⼩⼼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节节的,⼜细⼜长。
它⽤尾巴保持平衡,调整⽅向。
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的尾巴吃去⼀截。
不过,以后⼜会长出来。
”接着他⼜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们说:“它的眼睛很⼤,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的⾍⼦……” 孩⼦们⼊神地听着。
陶⾏知⽤商量的⼝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翠贞看着⼩伙伴们,孩⼦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将蜻蜓往上⼀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练习题】 ⼀、基础达标。
根据拼⾳写⼀写。
(1)依稀记得,妈妈的眼⾥包含了⽆限温暖,融⼊了⽆限cíài。
(2)“鸟巢”拥有多个令⼈骄傲的世界之最:⽬前世界上规模、⽤钢量最多、技术含量、jiéɡòu最为fùzá、施⼯难度空前的超⼤型钢结构体育设施⼯程。
(3)我们听话时密切注意说话⼈的⾝体姿态、表情,始终bǎochí专注的精神和rùshén的姿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蜒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蜒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
(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
)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好朋友——蜻蜓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