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志愿服务》教学大纲

作者: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发布时间:2008-12-24

一、教学设计思想

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要“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要把大学生志愿者纳入中国青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范畴,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而易见的实际意义。

第二,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课程纳入教学环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相得益彰的重要功能。

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的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既是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

《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作为实践类课程,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等特征,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育价值、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实践类课程的实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具有相得益彰、互补互促的重要功能。

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教育、品德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融合,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与文明素养以及专业理念与专业兴趣。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最佳切入点。志愿服

务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国情民生,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因此,本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入社区做义务家教,到建筑工地为农民工普及相关知识,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等。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品德与文明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文明素质的体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公益心和文明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与服务对象接触,受到了励志、感恩、珍惜等品德教育。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文明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性。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安排了适当课时讲授宣传志愿精神,并把参与志愿活动作为此课程重要的实践性作业;在团校的培训计划中纳入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团队志愿服务展示作为团校结业考评的重要参考;在推选先进、发展党员方面,把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环节,很多党支部活动积极与志愿服务活动挂钩。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专业兴趣。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并引发更旺盛的求知欲。北京科技大学定位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着眼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强调将知识学习融入实践环节,以实践为载体的研究型学习。因此,本课程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比如,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主发起组建的社工服务队,与社区、福利院等建立对口联系;由法律专业学生主发起组建的法律宣讲服务队,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及重大法律出台日等进社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由信息技术、电子测控等专业学生发起组建的IT服务队,定期前往社区、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及设备维护服务;英语、日语专业学生发起组建了外语讲解服务队,与抗战馆、大钟寺、中国科技馆、公共安全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渠道和主要社会组织;

2. 让学生掌握社会交往的技巧、服务他人的基本技能;

3.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锻炼其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让学生建立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和自觉参加志愿服务的意识;培养其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三、教学内容

课程要求学生在入学后6个学期内累计完成36工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含公益劳动)。课程教学方式以分散的实践教学(36工时)为主,辅以课堂集中教学(2-4学时)和专项特色教学。

(一)实践教学:36工时

实践教学即学生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

志愿服务活动分为校内服务、校外服务两类。校内服务具体包括:校内迎接新生,图书馆、档案馆卫生清洁,图书档案整理,门轴上油,校内清除小广告,教学区爱心贴士张贴,校园清洁(扫雪、除草、扫落叶等),校内排队引导,校内政策法律宣讲及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留学生汉语交流,高考咨询、学校自主招生期间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校内大型活动、赛事,其他校内志愿服务活动。校外服务具体包括:车站迎接新生,校外清除小广告,社区服务,校外政策法律宣讲及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等,支教,尊老,扶幼,助残,校外车站站点排队引导,各展览馆、展会志愿讲解,义务指路(长期项目),校外重要活动、赛事,其他校外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志愿服务。

根据调查显示(2009年2月,面向三个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06份),学生参加最多的志愿服务活动依次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美化(47%的学生参加过)、大型活动服务(39%的学生参加过)、支教活动(36%的学生参加过)、敬老助残(29%的学生参加过)、社区服务(18%的学生参加过)、文化场馆讲解(13%的学生参加过)等。

(二)课堂教学:2-4学时

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大一第一学期,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展2学时的校内课堂授课和1-2学时的课后学生自学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