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生命科学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格式:pptx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22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中考生物复习资料: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中考生物复习资料: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1. 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二.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三. 教学过程:(一)生物种群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
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例。
注意: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
(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 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新生产的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死亡的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九年级自然科学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二、良好开端1、重点:掌握种群及统计;掌握群落及生物间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掌握生物圈。
2、难点:群落及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
三、成功之旅【知识点1】种群、群落1、种群:指一定地域内,同一物种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物种生存和繁殖的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大小的统计:直接观察法(生物数量少、分布范围小)、随机抽样法(生物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该区估计只数=取样总只数×该区标记只数÷取样中标记只数)、动物标记法(某一生物种群个体数目少,推出生物种群数量)、样方法(生物种群数量多,取样推测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与天敌的捕食、人为捕杀。
2、群落:在一定地区或生活环境里,不同生物种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群落。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1)热带雨林生物群落;(2)草原生物群落;(3)荒漠生物群落;(4)冻原生物群落;(5)温带草原生物群落;(6)温带落叶林生物群落;(7)针叶林生物群落;(8)淡水生物群落;(9)海洋生物群落。
3、食物链: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联系。
(在群落中具有营养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的作用)食物网:由群落中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
食物链的特点:①食物链多以绿色植物为基础;②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③食物链中的“→”代表能量传递的方向;④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⑤食物链不可能无限加长,因为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是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不可能将上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和有机物全部利用,所以一般食物链只有3—4个营养级,很少超过5个营养级。
例1.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我国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国、各种肤色的运动员齐聚北京,角逐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奖牌。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一、复习目标1、 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群落,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4、 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5、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二、复习过程知识点1 种群1. _是生物分类等级的最小单位。
如桃树是生物的一个种,即一个物种。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_ _的总和。
3.种群特征:有_________ 、年龄结构、 _________ 、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1)生物种群密度是描述 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不相同。
(2)性别比例=雄性个体数雌性个体数(3)出生率指在 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
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4)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 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5)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 ;反之数量减少。
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
所以种群动态变化与种群年龄结构关系极大。
常见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种群增长的“ ”型曲线和“ ”型曲线。
知识点2 群落4.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________ 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
群落的结构包括 和 。
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 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
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_______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知识点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5.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 ,还能影响环境。
(1)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阳光、 _____ 、食物等。
(2)影响生物的生物因素有互助、寄生、 、 等。
(3)适应环境的表现形式有___ ____ 、 _____等。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复习课件 (一)在生态学中,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这三个概念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生态学研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复习。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中一组生物体,它们有着相同的物种特征,占据着某个特定地区,并有着相对于周围环境的繁殖、生长和死亡等过程。
种群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但是它与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各个物种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是衡量种群数量和分布的重要指标。
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者体积内所存在的个体数量;而种群分布则是指种群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二、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个特定地理位置上,由不同种群组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物组合。
生物群落之间根据其植被类型分为草原、森林、沙漠、湿地等等,不同的生境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
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区别在于其物种组成、大小结构以及生态功能等。
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它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环境和能量流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它包括气候、水、土壤、空气、能量、各种生物、非生物元素和化合物等要素。
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层级结构,例如自然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生态系统等等。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包括竞争、捕食、负共生、合作等等。
属于生态系统要素的环境和能量流也是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之间非常重要的交流媒介。
环境包括土壤、空气、水、光等等,能量流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等等。
综上所述,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都属于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包含了不同层次上的生物物种,功能和结构。
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探索生物的演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三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物分类的单位、方法和检索表1生物分类的单位与方法现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结构的特点,用七个等级对生物进行分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一类。
2分类检索表分类检索表是鉴定生物种类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某一生物的科、属、种名。
2.种群1种群的概念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3.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的分层现象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组成乔木层,灌木和小树组成灌木层,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层,苔藓和地衣等植物组成苔藓地衣层,形成垂直分层现象。
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垂直分层现象。
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4.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生物圈还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3生态系统的成分4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许多食物链常常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
5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最后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