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大业》看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一)
- 格式:docx
- 大小:19.87 KB
- 文档页数:5
从《建国大业》的热映管窥中国主旋律电影运营策略的转型摘要:《建国大业》从运作初始,就摈弃了主旋律电影与商业化运作绝缘的陈腐观念,从制作到营销无不渗透商业大片的商业属性,建立新型主旋律电影营销模式。
《建国大业》运营策略的突破性运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影片诉求与消费群体心理需求的一致性;一个是大胆利用话题进行营销造势,达成票房目标的。
关键词:逆向价值链话题营销主旋律电影政治题材电影运营今年的主旋律大片《建国大业》自开拍起,随着媒体不断爆料,越来越多的明星无报酬参演该片,被国内各大论坛的网友称为“全民偶像电影”。
截至10月5日,该片全国票房突破3.34亿元人民币,成为目前国内票房最高的国产片。
影片在香港上映走势强劲,票房也直逼5百万,击败同期多部好莱坞大片,连日来成为单日票房冠军。
如此票房佳绩,这在过去,尤其在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片市场,是难以想象的《建国大业》是如何突破以往主旋律电影市场狭窄的瓶颈呢,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商业性和艺术性两种本质《建国大业》从运作初始,就摈弃了主旋律电影与商业化运作绝缘的陈腐观念,回归电影的商业属性,从制作到营销无不渗透商业大片的商业属性,建立新型主旋律电影营销模式。
总导演韩三平说:用我们能够用的一切合理的商业手段、营销宣传手段、推广手段来推广这部影片,并且“规模做得更大,做得更细。
”(韩三平语)。
《建国大业》的制片方和主创们在创作和发行这两个重要环节考虑了市场需求,把握电影的逆向价值链,把受众的精神需求摆在第一位,拍摄了一部既有产品自身的魅力,又有强有力的营销手段的电影。
具体分析下来《建国大业》的作为主旋律电影,运营策略的突破性运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影片诉求与消费群体心理需求的一致性:一个是大胆利用话题进行营销造势,达成票房标的。
一、把握以消费者为起点的逆向价值链,定位现代主旋律电影的新型观众群根据近几年的有关专家电影受众调查研究发现:现代电影院的受众正向年轻化、白领、文化程度高的阶层发展。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看高概念电影策略【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从电影作品《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中看高概念电影的策略。
首先介绍了高概念电影的定义,然后分析了两部电影的高概念电影策略,包括选题、叙事手法等方面。
接着总结了高概念电影的特点,如深刻思辨性、社会意义等。
最后探讨了高概念电影的优势,包括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争议。
结论部分展望了高概念电影的发展前景,认为这类电影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影响力。
通过对高概念电影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类影片的价值和影响力,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概念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策略、特点、优势、发展前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观众口味的不断升级,高概念电影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种类型的电影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时代背景的理性解读为特点,被认为是中国电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标志。
高概念电影不仅可以提升电影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引导观众思考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高概念电影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电影类型的特点和优势,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
2. 正文2.1 高概念电影的定义高概念电影是一种在传统电影制作中融入高度思想和理论的电影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思想问题的深度探讨和表现,呈现出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情节和表现手法上常常具有独特的创新和深度,能够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的思考和共鸣。
在高概念电影中,导演和编剧通常会融入大量的哲学、思想、历史等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重新解构和再创作,呈现出一种更加深刻和丰富的电影艺术形式。
这种电影不仅追求视听享受,更注重对于智力、情感、思想的启迪和挑战,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乐趣和共鸣。
高概念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为观众提供不同于传统商业片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享受,能够引导观众思考社会现实、人性命运等更深层次的话题,激发观众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认知。
《电影的归电影,主旋律的归主旋律——《建国大业》、《风声》观后感》篇一电影的归电影,主旋律的归主旋律——《建国大业》、《风声》观后感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冲击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认知。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电影总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我们的内心。
今天,我将以《建国大业》和《风声》这两部电影为例,谈谈我的观后感。
首先说《建国大业》。
这部电影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至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
整部电影通过多个历史事件的交织,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剧情紧凑且引人入胜。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深感于历史的大潮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壮丽史诗。
《建国大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历史。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此外,电影的叙事手法也值得一提。
通过多个视角的叙述,使得整部电影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也使电影的观赏性大大增强。
接下来是《风声》。
这部电影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间谍战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
整部电影的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同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具有观赏性。
《风声》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
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部电影的情节更加丰富。
同时,演员们的表现也十分出色,他们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此外,电影还通过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然而,当我们在欣赏这两部电影时,也要注意区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主旋律的区别。
主旋律电影通常以弘扬国家精神、传承文化为主要目的,而电影的艺术价值则更多地关注于叙事手法、演员表现、画面美感等方面。
从《建国大业》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
黄卓
【期刊名称】《东南传播》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与中国媒介传播及营销战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主旋律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分析目前电影市场所形成的崭新局面,运用企业营销中的4Ps组合理论分析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片的营销策略.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黄卓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系,湖北,武汉,4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从"建国三部曲"系列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狂欢化 [J], 孟宁馨
2.从《建国大业》的热映管窥中国主旋律电影运营策略的转型 [J], 罗清池
3.从《风声》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涅槃重生 [J], 赵雪莲
4.从《战狼2》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和发展 [J], 洪潇
5.从《红海行动》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与突破 [J], 郭燕飞; 张倩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建国大业》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系黄卓湖北武汉430065摘要: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与中国媒介传播及营销战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主旋律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分析目前电影市场所形成的崭新局面,运用企业营销中的4Ps组合理论分析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片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建国大业》;主旋律影片;市场营销2009年10月1日是祖国六十华诞,中影集团着力打造的《建国大业》是国庆献礼档影片中的代表。
本片史无前例地汇集了172位国内明星,取得了国产影片历史最高票房的佳绩,开创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同商业市场营销模式的完全接轨。
这是中国电影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改变中国电影盈利微薄,在欧美大片夹缝中苟存局面的一次转机。
笔者旨在通过回顾中国主旋律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分析目前电影市场所形成的崭新局面,运用企业营销中的4Ps组合理论分析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片的营销策略。
一、主旋律影片从意识形态走向市场主导(一)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从1949——1966的“十七年”,中国电影的低谷与浪尖交替出现,它有着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是试探摸索、传统与新生磨合交接时期,其创作可以用“诉苦迎新”来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下,文艺界活跃起来,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集中表现在英雄颂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是高潮时期,产生了电影经典的时代,比较规范的套式、精致的艺术创作、自如的电影语言运用,都在经典影片中呈现着,民族叙事传统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而在文革时期,文艺封锁政策对中国电影造成深重打击。
总得来说,这一时期的电影以阶级斗争时代的精神主题为创作动机,意识形态上反映的是以无产阶级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思想开阔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使他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
从《建国大业》看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一)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一直是“叫好不叫座”。
而电影《建国大业》上映以后,不仅创造了国产大片的票房神话,更是打破了票房尴尬这一桎梏主旋律电影多年的僵局,本文试图通过对《建国大业》这一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和电影营销策略的分析来揭示未来我国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
电影《建国大业》自上映以来全线飘红,捷报连连。
已经成为国产影片中最为卖座的影片。
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部标签为主旋律的电影在采用商业化电影营销策略以后竟然一改之前主旋律影片的颓势,突破了主旋律影片票房不会突破4000万的魔咒。
细细探究影片《建国大业》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主旋律电影在采用了现代化商业运作模式之后,才使得主旋律电影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了完美结合。
一直以来,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各自为战、各有弊端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
主旋律电影说教意味浓重,电影营销策略陈旧、运作模式效率低下是其主要弊端.而商业大片虽然电影营销策略先进,但片面迎合市场,追逐经济效益也广为大众诟病。
随着影片《建国大业》的成功,人们似乎看到了一条“主旋律内容、商业化运作"的电影制作新模式。
笔者在此主要是着重分析《建国大业》成功背后的营销策略。
一、入虎穴得虎子——巨额影片营销投入长久以来,出于投入与产出等经济因素的考虑,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推广费用一般不会超过800万。
而作为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建国大业》影片推广费用近2000万,再从其拍摄总投资仅三千万来看,推广费占总投资比例之大,这在主旋律影片中前所未有。
正是有了2000万的推广费用,《建国大业》才会一口气做到了“大片气场”,攻下了全国绝大多数媒体,才会投下了国产电影数目最多的1450个拷贝,才会占据全国80%的票房市场。
可以说,巨额的营销投入为影片的顺利推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借势主题—-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高唱主旋律是《建国大业》对自身的准确定位.首先,其借了内容的势.《建国大业》最初策划源于张和平在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他希望能够拍摄一部表现政协创作历史的影片。
《建国大业》:国产影片营销的成功典范庆祝中国成毫60周年CHINESEFILMMARKET《建国大业》■●国产片营销的成功典范从最初不低于1亿元,2亿元等不断被调高的票房预期.到市场上狂飙突进式的票房冲击波.直到如今冲破4.2亿元,刷新国产影片单片票房纪录.《建国大业》的市场表现不仅让业内人士狂喜不已.也让业外关注电影的人们瞠目结舌.目前,该片仍在热映.并在广大二级市场和学校,厂矿,社区及农村展开新一轮的惠民放映.而围绕影片所掀起的市场海啸的热议也仍在继续有人把影片的成功归于170多位明星的强大号召力.有人认为影片的成功来自于60年国庆的历史机遇和如今繁荣发达的电影市场.还有人认为影片之所以有如此强悍的市场表现与国人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怀念紧密相联.当然.影片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大家所称道……也许这些都值得人们去评说和探讨.但作为一名从事电影宣传推广的工作人员.笔者自影片筹拍之始就比较关注其营销团队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及其最终的成效贴着”主旋律”的标签.肩负”献礼影片”的重任,只有3000多万元的投资.却劲收4亿多元的票房.今天.笔者终于可以有凭有据,毫不夸张地说,《建国大业》是近年来.甚至新时期以来国产影片营销的成功典范无论影片的前期策划制作.到后来的发行放映,其完整清晰的营销策略和切实可行的营销手段始终贯穿其中其制发放映一体化的营销思路为影片制定完整系统的营销方案提供了前提:借势建国六十周年,为影片赢得市场先机:而影片精良的制作也为上映后的口碑营销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早早预定国庆前后的黄金档期.并有意识地向前后延展.使得影片的档期营销与长线营销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其营销团队不断调整营销策略.不断加大营销强度.甚至在上映后仍然不降低营销攻势的执着为影片不断高涨的观看热潮推波助澜.功不可没14-2009?第12期中影统帅制发放所有环节营销思路清晰明确此次执行《建国大业》营销重任的是同属中影集团的营销分公司早在影片的筹备阶段.总导演韩三平就表示要用一切合理的商业手段和营销手段来推广《建国大业》.作为一种市场推广和销售行为.电影营销的核心要求就是电影企业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在适应变化着的文化市场环境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反应的过程中.不断地为电影观众提供既能满足其观影需求.又符合社会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影片和服务;同时.还要用最少的费用,最快的速度将影片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这就要求电影企业的经营者不能凭个人喜好盲目上马影片拍摄项目.而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严谨的市场调查,详尽细致的项目评估和精准的市场预期等:要进一步去了解观众们的观影需求.熟悉市场情况.根据市场和观众们的需求制作影片.为后面的电影营销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建国大业》首先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是专门为国庆六十周年筹拍的献礼影片.是电影人献给新中国的生日礼物. 它凝聚着所有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感念之情.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给祖国过60大寿是全球华人的头等大事,因此影片本身拥有极为深厚广泛的观众基础只要影片能够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 其市场成功就胜券在握.《建国大业》的出品方是中影集团公司.总导演就是中影的董事长韩三平.他同时也是影片营销和发行方的总指挥我们知道.在当前我国的电影市场环境中.一部影片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的良性互动是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而这三个环节的一体化也是整个电影行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建国大业》由中影■商宁统帅的高度一体化的制发放体系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建国大业》的创意来自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的一个提议.之后.对影片的总体定位从模糊到清晰.最终聚焦在”向祖国母亲献礼”的高度.这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其实韩三平一直认为《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应该属”主流意识形态影片”.是我国电影未来的主流类型影片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影片.韩三平一直在思索如何用市场化的手段挖掘出这部电影最大的商业价值.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该片的整个营销过程不难看出.影片在有了明晰的市场定位后开始调整制作策略和营销策略首先在制片环节.影片把强大的明星阵容和精良的制作作为实现其市场营销的突破1:3. 在制作水准,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以及台词细节等硬性指标上提高标准.以提升影片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在营销环节,把影片纳入到标准的商业化运营中. 不仅确立制发放~体化的营销策略.而且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吸引社会关注, 赢得有实力的商家支持和赞助.预热市场.争取放映空间.确保电影能够迅速进入国内的主流电影市场.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第三.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除了上述市场规律之外.该片营销团队还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采取包括激发院线影院的积极性,组织团体场等多种营销手段.确保影片在赢得观众的前提下.实现影片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此外.影片的营销团队还把主流城市的档期营销和二级市场以及广大农村的长线营销结合起来.从制作启动到全线上映期间都制定了详尽周到的营销活动计划一步步把这部只有3000多万元投资的中等规模的电影演变为一个全社会积极参与其中的热点话题.最终成为新中国6O大庆的里的一个重点节目.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栏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化事件.这为影片后来数千万的观众人次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精良的制作为影片的市场营销留下足够的空间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提出.”消费者永远欢迎那罄质量最优, 性能最好,特点最多的产品”,好的电影产品是实现电影营销和销售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目前有些国产影片之所以难以产出理想的票房.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尤其是我国电影业加入WTO协议正式生效后.随着进口影片数量的逐步上升和国产大制作影片制作水准的提高.我国内地电影市场的门槛无形中已经被提高了很多在进口影片和国产大片成为大部分观众首要的观影选择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国产影片才能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欢迎是每一位负责任的电影工作者都绕不过去现实问题”作为电影来说.让观众觉得好看是根本的生命力”韩三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建国大业》在制作思路上的调整也经历相肖长的一段时间在影片立项之初.制作资金只有3000多万元.I亏其他同等规模的影片一样.这也让影片的制作方面l临诸多实际困难从前期筹备, 主创人员特别是主要演员的确定到拍摄乃至后期制作.影片的进程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为了确保影片”好看”.韩三平提出《建国大业》要”用好演员,用明星”.因为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上.演技出众的演员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影片质量.而且也是提升影片市场号召力的有效途径但众多明星的酬金给捉襟见肘的剧组出了一道难题在筹拍阶段.影片的知名度并不是像后来那样人人皆知.阏而吸引明星加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在影片的定位逐步清晰.总导演韩三平把影片重新定位于中国电影人献给”祖国母亲60大寿”的生日礼物. 此举很快吸引了陈凯歌,冯小剐等数十位明星加入剧组.以至于在演员圈子里形成了加盟风潮随着成龙,章子怡,甄子丹,李连杰等众多一线明星友情出演.能否在《建国大业》中露脸居然成为衡量明星商业价值的标准之一,譬如”《建国大业》漏掉了谁?”这样的讨论一时在网由田电喇市扭上成为热点.就这样,《建国大业》和众多明星之间形成了相互宣传,相互营销的良好效应.最后172位明星构成了我国电影史上最为壮观的演员阵容主创人员确定后.影片的质量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这么多明星客串是否会让影片成为马拉松式的过场戏感到担忧.为此.《建国大业》的制作可谓是精雕细琢.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台词.甚至每一位演员的每一个表情.都是经过导演组的仔细拿捏.做到每一个镜头之间都充满内在张力.如钻石一般坚不可摧:每一个镜头都闪耀着华夏儿女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无比热诚:每一句台词都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让观众们久久难以忘怀影片的所有主创人员均以为祖国母亲献礼的高度责任感来要求自己.重现和表现在祖国历史的重要关头. 当时那些重要人物的心理过程,精神过程以及他们的精神对全民族的影响这部由两岸三地众多电影人集体精心创作的影片.既大气磅礴.具有史诗般的大片风范.又春风化雨,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让观众们热泪盈眶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此类影片往往将历史人物性格模式化, 脸谱化.让观众敬而远之的通病.在细节和个性的演绎上下足了功夫以至于影片上映后.观众们自发在互联网上评出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十个细节.其中对刘烨扮演的老兵向毛主席汇报,几位领导人喝酒庆祝淮海战役胜利的两场戏评价最高..精良的制作为影片上映之后的市场营销留下足够的空间.特别是为影片的口碑营销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影片首映日半天票房1477万元.第二天票房即上升55%左右.高达23oo多万左右.影片的良好口碑开始生效接下来的三天实现票房8650万元.首周四天半全国内地可统计票房就高达1亿两千多万元.观众人次近400万.刷新了国产新片首映周的票房纪录之后.El碑营销开始持续发力.影片上映第二周市场曲线超强稳定,再次劲收票房l万两千多万元.上映12天累计直逼2.5亿元并把上映强度一直延续到1O月底.强势冲过4亿元的关口.《建国大业》这种堪称惊艳的市场表现.正是观众对其制作水准的高度肯定影片上映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行CHINESEFJLMMAR分公司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62.39%的观众认为影片优秀,还有32.21%的观众认为影片优良;在选择影片最吸引人的因素时.60周年献礼影片和超豪华明星阵容并列第一,电影剧情, 战争场面分列第二,第三:在对于是否推荐给其他人来观看这个问题上,有96% 的观众选择推荐给其他人.其口碑之好, 可见一斑.借势营销循序渐进在今年上映的数十部为国庆献礼的影片中,《建国大业》之所以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与影片的取材密不可分.虽然影片主要讲述的是1949年建国前夕,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内部的进步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夺取政权并顺利召开了第一届新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伟大历程.但影片却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毛主席, 周总理等诸多共和国的缔造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光辉形象.他们是人们永远敬仰的英雄.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新中国6o华诞的特殊时刻.人们渴望在银幕上看到这些新开国元勋们的音容笑貌因此.几乎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任何动静都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影片尚未上映.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正是如此.影片的营销团队借势营销.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将公众观看的热情一步步加温.最终让《建国大业》成为了妇孺皆知的社会热点.人人争看的银幕盛宴中影营销公司在影片筹拍之始把《建国大业》定位于”中档规模以上推广力度”的影片.在不确定主打明星牌的时候,营销公司对《建国大业》的定位是做好这部主流电影.以”向祖国献礼”为营销策略打动企业和商家后来明确了要大量使用明星.营销思路就调整为”中国电影人向祖国献礼”.营销手段更侧重于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到后期.明星越来越多,定位又回归到”向祖国母亲献礼”,这已然是大片的宣传模式了.影片的营销目标确定为:争取达到人人皆知的社会热点文化事件层层推进的营销攻势.很快让影片的整个营销声势超过投资数亿元的商业大片《赤壁》.早在今年2月影片拍摄启动之时整个营销方案就已2009?第12鹃15疆鼗盯厌祝中国成6.周年CHINESEFILMMARKET经成型并进入实施阶段之后.一批又一批明星进驻剧组,这不仅为电影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更多热点话题.也为影片的市场推广和商业开发开创了新局面负责《建国大业》营销的中影集团营销公司总经理蒋德富曾表示,《建国大业》的营销策略和市场推广计划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升温顺势进行调整:”甚至开始可能卖5块钱的东西后来就能卖到15块了. 差别就这么大”开机之后.影片的营销工作开始不断升温,中影营销分公司每个月至少举办一次以《建国大业》为主题的大型活动,除了开机发布会,媒体探班,电影频道直播,官网启动,海报揭幕,新款预告片及MV发布等常规大活动外.中间还穿插各种形式的小活动.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该片的营销团队就举办了77次营销推广活动.平均每个月多达12次除了影片自身的影响力.密集的活动方案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体曝光率开始吸引大量广告主的注意.《建国大业》主要的形象授权使用和冠名领域很快吸引了蒙牛,一汽大众奥迪,宋河粮液,VEV A手机和清华同方等名牌广告商的进人.成为影片营销推广的合作伙伴除了现金资源,这些名牌企业还以自己的资源优势配合影片的营销推广活动.以期达到强强联手,合作共赢的目标.其中.一汽大众奥迪汽车不仅以数百万元现金赞助了《建国大业》9月l0日在北京奥体中心的”《建国大业》全明星全球首映礼”,更在全国200多家奥迪4S店播放《建国大业》预告片,同时还配合电视,平面媒体的广告播出.并提前订购了大量影片团体票回馈客户而一汽大众奥迪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成为影片口碑的一种保证.双方形成了共赢模式.同样.清华同方不仅赞助了影片海报揭幕,MV发布等大型活动.其在全国的2000多家连锁专卖店也同时给予影片宣传支持.更重要的是清华同方还在央视一套的黄金剧场投放《建国大业》形象授权的电视广告; 蒙牛也制作了600多万份宣传品铺到全国各地上千家超市.有蒙牛的地方几乎都有《建国大业》的宣传,包括在机场大屏幕的广告投放.对手机用户的广告投放和路牌灯箱等;宋河粮液,VEV A手机也都投入了大量广告资源进行配合.而162009?第12期且几乎所有的合作方都预定了大量团体票,对影片票房予以直接支持据影片营销公司初步统计,仅商务合作伙伴为《建国大业》投放的市场资源价值就超过5Ooo万元.成功的电影营销就是能充分释放影片自身所蕴含的商业能量.能够吸引电影业之外的企业主动前来寻求合作,以资源优势实现资金和资源的置换《建国大业》的营销中显然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尝试.该片的营销团队虽然在上半年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多达77次.但大部分活动都有广告主赞助这些活动本身不仅没有占用剧组的费用.甚至还实现了盈利.为了把《建国大业》的声势拓展到全国.营销公司还与全国各地的多家地产公司合作.后者购买了影片的区域形象使用权.针对长江以南地区.营销公司通过与当地地产公司的合作策划了一系列”《建国大业》南中国启动盛典”.在影片上映初期预热市场.点燃当地人们的观影热情影片上映后.强大的营销攻势更是铺天盖地地推出.仅全国各大城市的《建国大业》首映活动安排就多达数十次:影片从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中央领导都会出席的首映式开始.9月10日在北京奥体中心举办”《建国大业》全明星全球首映礼”;接下来的lO天内.以每天一场的高密度迅速铺向全国两岸三地: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 (20)日在台湾和香港同时推出.实现了两岸三地同步上映为了加大营销攻势.中影营销公司还在宣传品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做了l1000多张《建国大业》片花和主题曲MV的DVD.主攻全国各个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省市文化厅局,宣传部和组织部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没有”红头文件”做后盾.但营销公司的主动出击. 还是为之后的众多团体票做好了铺垫一线城市的观看声势起来之后.影片又一波的营销攻势开始推向地市一级的区域中心城市.选择其中具有地域辐射力的核心城市有针对性地精心策划启动仪式和首映活动.全面带动二级城市的观影热情与此同时.总导演韩三平几乎率众多明星走遍了各大城市与观众亲密接触.并亮相央视和地方卫视众多频道.向全国观众细说影片拍摄的”内幕正是影片中凝聚的电影人的这份真情深深打动了所有观众.再加之成功有效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影片在9月16习上映之后.引爆观看狂潮.首周票房就突破l-3亿元,超过《赤壁》(上)创下的最佳记录,之后扶摇直上.到9月底就达到2..8亿元,国庆节后更是超过3.5亿元. 目前已经突破4.2亿元.而且仍在热映中,有望成为有史以来国产影片的单片票房冠军档期营销与长线营销的完美结合近年来.档期逐渐成了引导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不同档期里. 观众们的观影需求也不一样.这也要求影片的制作方要针对不同档期拍摄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影片.近几年被贺岁大片不断刷新的单片票房纪录以及暑期和“十?一”档期影片产出的高票房均与制片方的档期战略密不可分电影市场上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反反复复地表明.无论是影片的出品方还是发行方.能否选择合适的上映时机也是影片能否在票房上有所收获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来说.上映档期的选择就更为重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社会都在喜迎祖国的生日.从8月份开始.全国电影人开展的声势浩大的”向祖国回报”的展映活动就已经启动.一大批优秀国产影片竞相登场.进入9月已经在社会上形成”红色风暴”的观影氛围而今年的国庆又适逢中秋节.前后假日长达8天.可以说,国庆前后是最佳的上映档期.《建国大业》在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攻势后,把大规模上映的时间期提前至9月16日. 这样就把国庆档期向前拓展了两周由于影片的出品方以及所有参与者把该片作为全体电影人献给祖国的生日大礼. 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精雕细琢.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闪耀着华夏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因而影片的营销团队在营销策略上.紧紧围绕”国庆6O华诞”大做文章.把事件营销和档期营销融合在一起.以密集的宣传攻势和花样繁多的宣传活动把该片打造成今年国庆国人必看的节目之一.因此.影片在国庆前上映后.可以通过口碑把影片的第二波观看热潮留在国庆8天假日里而国庆期间的观看热潮和持续的口碑效应则可以把影片的上映档期延展至国庆巾皇电霸巾嗣扶柳甲崮段且OU周平专栏CHINESEF1LMMARKET院线上下努力耕耘献礼影片”红’’动银幕经过金逸珠汀院线上上下下的努力耕耘.”向祖国汇报”重点同产影片展映活动自8月20El以来捷报频传.截至1O月20FI.金逸珠江院线大规模展映了《建国大业》《风声》《天安门》《惊天动地》《秋喜》《可爱的中国》《万家灯火》《战争中女人一一沂蒙六姐妹》《邓稼先》《麇鹿王》《齐天大圣前传》和《大明宫》等20多部重点囝产影片.实现票房约4600万元.观影人次达l293万人.放映场次4.4万场.旗下各大影城展映影片票房全线飘红.中华广场电影城大收436万元.福州金逸影城(385万元1,武汉金逸影城f353万元),岗顶天河电影城f351万元),厦门明发金逸影城f326万元),深圳金逸影城f302万元) 等多家影城均超过300万元,成绩喜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展映期间重点困产影片一直稳占影市的主导地位.即便在商业片云集,竞争激烈的”十.一”国庆黄金周中.重点国产片的票房也超过了整个长假总体票房的8O%,《风声》和《建国大业》两部主旋律献礼片更是囊括了图庆长假票房榜的冠,亚军.为60周年的国庆节献上了一份厚礼!重点国产影片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说丝毫不比商业大片逊色.体现了优秀国产影片所具有的强大号召力与江院线”向祖国汇报”展映活动初战告捷影响力.大大改变了观众多年来对主旋律电影的成见献礼片成为了当下影市的”香饽饽”!其中.拥有华语电影史上最强明星阵容的《建国大业》自开拍以来便备受关注,未映先热,该片9月16Et下午两点甫一弓f爆便票房”井喷”,首映13f半天1大收130万元.首映周狂取近900万元,占据了当周总票房的九成.更是一扫暑期档结束后半个月的平淡影市局面.令人振奋.金逸珠江院线旗下各大影城在该片首映周人满为患,座无虚席.再现了暑期档影市的火爆盛况尽管各大影城都给《建国大业》排出尽可能多的场次,但依旧难以满足潮水般汹涌而来的观众.像岗顶天河电影城即便非黄金时间段的上午场都排出多条购票长龙,上座率达到乞成:福州金逸影城再度出现《变形金刚2》时一票难求的局面,周末晚上七点前便基本售磬当晚《建国大业》的电影票; 中华广场电影城在周六《建国大业》单是团体组织包场观影便有八场!《建国大业》的空前火热不仅成了影市热点.而且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引起广泛关注在团体包场与零售散客双丰收之下《建国大业》在9fl份勇夺1952万元, 占了全月总票房的六成.当仁不让地成一谢世明。
从《建军大业》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思路作者:刘淑婷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建军大业这部电影是2017年上映的主旋律电影,导演是刘伟强,这部电影从上映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紧凑的剧情,丰富的人物以及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感受,一举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这样的电影一出现,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因此,本文就对从《建军大业》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思路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军大业》;主旋律电影;创作思路;分析和研究2017年,电影《建军大业》的播出让人们对主旋律电影有了新的认识,这部电影自从上映第一天起,票房就是非常高的,这也足以表明这部电影是非常吸引人的,这部电影在陈述事情,人物的形象以及视觉感受方面,都相对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来说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新颖的方式,让这部电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让更多的主旋律电影去借鉴这部电影的设计方式。
一、《建军大业》设计理念的意义(一)吸引观众眼球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的也是非常迅速的,观众也越来越愿意去观看电影,但久而久之,随着电影的越来越多,很多题材的電影无法去吸引观众眼球了,基本上就是电影内容不一样,其他的结构等都是相似的,观众也就很难去提起兴趣对电影进行观看。
而对于《建军大业》这部电影来说,在设计方式和理念上都相对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设计方式是很有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的,观众更加喜欢这样设计理念新颖的电影。
(二)为电影提供了新颖的设计方式主旋律电影的设计方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设计方式都是十分相似的,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电影的播放和传播。
观众对这样主题的电影也就失去兴趣。
而在2017年,电影《建军大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新颖的设计方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对人物刻画,事物的陈述等都下了很大功夫,这种新颖的设计模式不仅让观众非常的喜爱,也让接下来的主旋律电影都模仿了这种设计模式,不得不说,刘伟强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对一些细节也是非常注重的,力争创作出划时代的主旋律电影。
《建国大业》一、介绍《建国大业》是由王兴东、陈宝光编剧,韩三平、黄建新执导,唐国强、张国立领衔主演,许晴、刘劲、陈坤等联合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2009年9月16日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
该片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该片是近代主旋律作品第一次市场与商业化的标志,获得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奖项。
《建国大业》既然是作为献给建国60周年度贺礼上映,其主导度情绪表达就应该是积极的、面向未来的、鼓舞人心的,故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共产党在政治上与国民党的博弈和最终获胜的成长史,而不是正面战场本身。
影片并没有着重刻画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国共在战场上的正面冲突,而是用字幕和少量镜头带过,这样做可以防止观众心理波动过大,防止过度悲伤影响了影片主基调。
当然,既然台词和字幕要分担解说战况的任务,缺点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台词中解说背景的成分过多,使得对话结构太碎,不够紧凑,与紧张、剑拔弩张的氛围不符,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使观众出戏的问题。
《建国大业》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电影传奇,长达140分钟的影片,就有170多位明星参演。
影片中除了受众熟悉的知名特型演员外,另有刘德华、李连杰、成龙、章子怡等艺人,每个角色都能独当一面。
二、影评主流意识与主旋律的完美结合——评《建国大业》的美学特征《建国大业》继承了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但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建国大业》成为真正意义的主流电影。
导演尽了一切努力,突破种种局限,用细致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用波澜壮阔的画面捕述了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让观众欣赏到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的主流意识与主旋律完美结合的史诗大片。
一、振奋人心的浓烈基调本片充满了两种情绪,一种是英雄崇拜的情结,另一种是历史悲歌的情怀。
浅析《建国大业》的宣传方式《建国大业》作为2009年亦是建国六十周年贺礼的爱国片在172位明星的簇拥下华丽登场,在铺天盖地的强势宣传中缓缓落下帷幕,并一举夺得国内影片票房冠军,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每年强档的影片并不少,为什么《建国大业》可以如此炫目?阵容、档期、成本,这三样是主旋律影片取胜的关键。
《建国大业》赶上了建国60周年这个好时候,172位知名演员的阵容不但“无与伦比”,而且不计报酬地卖力演出。
如此,《建国大业》想不成功都难。
之所以现在《建国大业》这么红,刚一上映观众就抢着进影院,还因为它之前的“炒作”已经让这部电影未映先红,观众被吊足了胃口。
不得不提的是《建国大业》促销的手段,可以说《建国大业》可以这么红少不了其强势前期宣传的功劳。
全国各路媒体主动地从各自角度贡献点子,各大报纸提供了无数专题策划,各大杂志屡见《建国大业》封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大电视台也慷慨地滚动播放《建国大业》预告片。
最初在该片拍摄期间,有报道称周星驰、成龙等与主旋律电影风格极不相符的明星,将饰演《建国大业》中的角色。
不久又曝出有许多参演明星,因影片删剪原因连镜头都没有。
主要演员零片酬出演等,引发了更强烈的关注。
网络上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剧组演员的定妆照公布后,许多网友把历史人物的照片和其做对比,当电影中经过化妆师雕琢后的人物形象一曝光,“想不到张国立版蒋介石还真有点像”“姜文版的毛人凤光气势就很相似”……热议又开始了。
从事电影宣传十多年的陈先生说,这样的宣传方式只有在国外商业大片引进内地时,才能如此的受宠,在主旋律电影上这么花工夫,实在是开了先河。
到了9月国庆献礼片已经吹响了“集结号”,国庆档期越来越近,大批重量级的国产献礼片都开始密集宣传,从平媒到网媒可说是处处都见献礼片的广告身影。
《建国大业》的搜索量也从9月开始剧增,9月1至13日《建国大业》日均检索量为33731 次,仅9月13日单日检索量高达70632次。
目录一、内容题材气势宏大 (2)(一)主旋律影片的突破 (2)1、客观地反映史实 (3)2、爱国主义的表达 (3)3、对于主要人物的描写 (4)4、用明星引领主旋律 (5)(二)丰富的表现手法 (6)(三)剧情发展和结构安排紧跟主线 (6)二、强大的主创阵容和规模空前的演员阵容 (7)(一)主创及演员阵容 (8)(二)明星效应 (9)三、商业化运作方式——炒作宣传 (10)四、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11)(一)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诉求 (11)(二)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价值 (1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像《英雄》等商业大片都取得了成功,但是主旋律电影仍然保持着硬邦邦的姿态,成为商业电影的禁地。
借着为祖国60华诞献礼之际,中影集团老总韩三平携172位明星大腕完成了一次前无古人的壮举。
这不仅是演员阵容的奢华,更是韩三平及其同学黄建新将主旋律电影拍出了精彩。
动人的商业气味,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与以往大多数的主旋律已相去甚远。
关键词:创新,另类,成功,商业化,主旋律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film industry has been tremendous development, such as "Hero" and other large areas of both commercial success, but the main theme of the film remains a stiff posture, a commercial film of the forbidden. By its 60th birthday gift for the occasion of the motherland, China Film Group Han Sanping carrying 172 veterans completed a star to pop unprecedented feat. This is not only the cast of luxury, it is the main theme Huang Jianxin Han Sanping and students gained a lot of wonderful movies. Moving commercial odor was a great commercial success, which in the past has been far from most of the main theme.Key words: Innovation, alternative, success, commercialization, theme电影的一半生命来源于观众,一向严肃的主旋律电影,因其题材及内容的局限性难免遭人诟病,想要赢得观众的认同并不容易。
从《建国大业》看主旋律电影的突围战略
曾耀农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2)004
【摘要】迄今为止,"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
从产生的背景、存在的必然性到内涵的扩大化,主旋律电影的境遇变迁可以说是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
然而,当前主旋律电影却面临着严重的认同危机和生存困境,寻找转型策略迫在眉睫。
【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曾耀农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文学院,长沙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电影的归电影,主旋律的归主旋律——《建国大业》、《风声》观后感 [J], 任明
2.主旋律电影的狂欢化叙事——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例 [J], 祁丽岩
3.主旋律题材电影多元化建构———以《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为例 [J], 傅佐东
4.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突围——从《开国大典》到《建国大业》 [J], 张莹
5.浅谈史诗性国家主旋律电影及其文化特征——以《建国大业》为例 [J], 苏美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建国大业》看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一)
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一直是“叫好不叫座”。
而电影《建国大业》上映以后,不仅创造了国产大片的票房神话,更是打破了票房尴尬这一桎梏主旋律电影多年的僵局,本文试图通过对《建国大业》这一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和电影营销策略的分析来揭示未来我国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
电影《建国大业》自上映以来全线飘红,捷报连连。
已经成为国产影片中最为卖座的影片。
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部标签为主旋律的电影在采用商业化电影营销策略以后竟然一改之前主旋律影片的颓势,突破了主旋律影片票房不会突破4000万的魔咒。
细细探究影片《建国大业》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主旋律电影在采用了现代化商业运作模式之后,才使得主旋律电影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了完美结合。
一直以来,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各自为战、各有弊端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
主旋律电影说教意味浓重,电影营销策略陈旧、运作模式效率低下是其主要弊端。
而商业大片虽然电影营销策略先进,但片面迎合市场,追逐经济效益也广为大众诟病。
随着影片《建国大业》的成功,人们似乎看到了一条“主旋律内容、商业化运作”的电影制作新模式。
笔者在此主要是着重分析《建国大业》成功背后的营销策略。
一、入虎穴得虎子——巨额影片营销投入
长久以来,出于投入与产出等经济因素的考虑,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推广费用一般不会超过800万。
而作为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建国大业》影片推广费用近2000万,再从其拍摄总投资仅三千万来看,推广费占总投资比例之大,这在主旋律影片中前所未有。
正是有了2000万的推广费用,《建国大业》才会一口气做到了“大片气场”,攻下了全国绝大多数媒体,才会投下了国产电影数目最多的1450个拷贝,才会占据全国80%的票房市场。
可以说,巨额的营销投入为影片的顺利推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借势主题——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
高唱主旋律是《建国大业》对自身的准确定位。
首先,其借了内容的势。
《建国大业》最初策划源于张和平在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他希望能够拍摄一部表现政协创作历史的影片。
这个题材的意义非常事关重大,得到了与会者的支持。
最终,政协主席贾庆林表态中国政协全力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
就这样,《建国大业》从构想走向了现实。
而从电影营销策略角度看,《建国大业》一定程度上因为把自己定位在
一个具有时代性高度,具有了其他影片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注定将引发主流消费者的激情。
第二,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主旋律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营销卖点,赚足了公众的眼球。
影片从拍摄到推广再到最后的发行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说《建国大业》电影营销策略的巨大成功有取巧之嫌的话,那么对于其他影片的营销者而言,如何想法设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则是顺利推广影片的第一道难题。
三、挖掘导演影响力——“营销”韩三平
从拍摄《建国大业》以来,总导演韩三平成为被媒体曝光次数最多的导演之一。
他的不少语录都成为很多娱乐新闻的头条进行发布。
提起韩三平的名字,很多人都不会陌生。
作为中影集团的董事长,韩三平巨大的号召力不容小觑。
在建国大业拍摄之初,韩三平就确定了组建明星阵容拍摄影片的计划,吹响了全国影视明星的“集结号”,而众多明星的加盟除了被影片本身的内容所吸引外还是冲着韩三平的影响力去的。
一句“韩三爷能做到斯皮尔伯格做不到的事情”更是被广泛流传。
韩三平的“个人魅力和个人地位”被制片方炒作的淋漓尽致,这时的韩三平已经成为《建国大业》的一个标签,影片推广方把韩三平连同《建国大业》一起整体打包,全力进行商业运作。
四、做足阵容戏——强大明星阵容的娱乐卖点
强大的明星阵容是《建国大业》最值得影迷津津乐道的地方。
作为主旋律影片商业化操作的试验田,短短140分钟的电影汇集了172位明星,用群星璀璨来形容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过分。
“偶像实力大牌、老中青明星齐上阵”成为这部影片最大的娱乐看点。
作为影片的制作方兼推广方,以韩三平为首的主创人员也在宣传豪华明星阵容方面做足了功夫。
从拍摄之初爆料成龙、李连杰、刘德华、章子怡、陈道明等众多大牌倾情加盟《建国大业》,到逐步曝光全部明星阵容;从爆料成龙想演毛泽东到爆料周星驰亲自打电话要求参演;从人们纷纷猜测明星的片酬到对公众对众多大牌明星的零片酬议论纷纷。
这些重磅新闻都无一例外的占据了各大报纸的显要版面。
媒体对《建国大业》密集报道的背后是影片营销人员的精心布置。
电影营销策略人员从一开始就竭力在明星阵容上挖掘新闻,吸引媒体记者和公众眼球。
按照总导演韩三平的话说”这就是注意力经济,就是要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在影片推广方的努力推动下,全国各大媒体为《建国大业》做了延续好几个月的“免费”报道,从单纯报道《建国大业》的娱乐新闻到策划无数的新闻选题,从一个报道兴奋点到另外一个报道兴奋点,宣传效果不断叠加,影响力不断提升。
各大电视台慷慨滚动播放建国大业的预告片,拿南京首映礼来说,江苏卫视精心布置,投入巨大的
人力物力财力,把首映礼办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
江苏卫视的品牌效应在宣传《建国大业》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张扬。
在公众的高度关注下,各大电视台也全力为《建国大业》呐喊助威,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建国大业》本身,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自身收视率,为了推广自身媒介品牌,与《建国大业》强强联合,产生宣传效果的“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