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

作者:于运全

在大量的官私文献中,存留有许多灾害史料,其中也不乏海洋灾害史料。丰富的史料为海洋灾害史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就中国海洋灾害史的研究现状来说,情形却不容乐观。当前,中国海洋灾害史的研究无论是在海洋史学或灾害史学的建设中,都是十分薄弱的一环。以历史学为本位的海洋灾害史研究成果更是寥若晨星,在当前海洋灾害史研究中唱主角的大多是海洋学界或科技史学界的学者,这也使得海洋灾害史研究成了海洋学研究或灾害学研究的附庸。本文在充分发掘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学界零星、分散成果的总结,梳理出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的概貌,希望能有助于看清前行的方向,以利于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和阶段。

一、海洋灾害史料的整理

中国海洋灾害的史料广泛分布于正史、沿海地方志、各类档案、笔记小说及碑刻、沉船等文献或实物资料中。因而,海洋灾害史料的整理是一浩繁的过程。1978年印行的《中国古代潮汐资料汇编·潮灾》(以下简称《潮灾》)油印稿,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海潮灾害史料,此稿分地区并按时间顺序分列了中国沿海的潮汐灾害史料,该资料虽总体上较为简略,但有些材料属实地调查所得,弥足珍贵。陆人骥编著的《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在《潮灾》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浙江及苏南的方志材料,还收入了如《钦州地区历史自然灾害文献记载摘编及台风暴潮实地调查记录》中的潮灾史料及调查材料。该书按时间顺序,将同一地区的史料编排在一起,不同文献的记录附于其后,以资比较。作者还对部分史料进行了考证和辨误。长期以来,此书为海洋灾害研究者广为引用。但其不足之处是有些地区的资料相对较弱。此外,晚清民国部分较为粗略,大量的报刊、档案材料没能收入。宋正海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其“海洋表”是在《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简编,增加了些笔记小说中的材料,以时间为序列出,有利于统计分析,但仍然不够全面。宋正海等主编《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年表》的海洋灾害部分是以上书为蓝本,择其要者列出。此外,沿海各省也整理了辖区内的海洋灾害史料。

在入海河流的灾害史研究中,也有涉及海洋灾害研究的,如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编写组的《淮河水利简史》。其中尤应称道的是,20世纪80年代起,水力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将海潮灾害的相关档案材料特别标出,为研究者提供了极为详细、便利的档案史料。

二、灾害学本位的海洋灾害史研究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海洋灾害史料整理工作的陆续完成,加之“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计划的启动,海洋灾害的研究得到国家和学界的重视。

虽然在海洋灾害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中有历史学者的参与,但就海洋灾害研究的总体而言,诸多领域均是自然科学学者们开拓并唱主角。他们利用整理好的灾害史料,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寻海洋灾害发生的总体规律。有关海洋灾害史的总体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古代海洋灾害概况的描述及规律性的总结上。

在海洋灾害史的专项研究中,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海潮灾害的研究,这也与前期潮灾史料的系统整理相关联。而潮灾按其爆发原因大致可分为风暴潮和海啸两类。

风暴潮研究。风暴潮灾是中国古代最严重的海洋灾害,因而也是学者着力最多的领域。风暴潮是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台风、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它是造成沿海

潮灾的最常见的原因。我国海岸带跨越几大气候带,是风暴潮灾多发的国家。

早期风暴潮研究的成果侧重于规律性的探讨及概况描述两方面。高建国《中国潮灾近五百年活动图像的研究》通过对潮灾史料的分析,总结了我国近五百年风暴潮发生的总体规律。陆人骥、宋正海《中国古代的海啸灾害》对中国古代的海啸灾害作了概括性的介绍,文中的海啸主要是指风暴海啸,即今天学界通用的风暴潮灾,总结了风暴潮危害性的七个方面:溺人、毁房、决海塘、沉舟船、卤死庄稼、没盐业、次生灾害;论述了古代人们对风暴潮海啸成灾及预报的认知。高建国《历史灾害资料在当前减灾工作中大有作为:以1862年珠江三角洲的风暴潮为例》,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及理论测算指出,1862年7月27日珠江三角洲特大风暴潮潮位可能高达7.6—8.5米,远远超过应用15年观测资料外推的1000年一遇的2.86—5.11米潮位,证明历史灾害资料在当前减灾工作中可发挥重大作用。

在风暴潮的地域研究上,郑锡煌《北方海域的历史风暴潮灾》着重探讨了长江口以北海域历史时期的风暴潮灾,对北方海域风暴潮灾特点、发生规律进行了重点讨论。李平日等《珠江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在“历史上风暴潮”一章列举了珠江地区历史上较大的风暴潮灾,探讨了风暴潮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性。

在古代风暴潮的整体研究方面,宋正海《东方蓝色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传统》,第四章《海洋与自然灾害》分潮灾概况、滨海长城、海塘与潮闸、海洋风暴及其预报、海洋自然异常现象几个小节概述了中国古代的海洋灾害(特别是风暴潮灾)。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第四编第十五章“风暴潮”,对中国古代的海洋灾害用100年及20年的频次表列出,探讨了风暴潮灾的分级标准、成因与规律,还重点讨论了重大潮灾的发生规律。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总结了中国古代对台风和风暴潮的综合预报经验。

海啸研究。现在海洋灾害学界通常所说的海啸,是指地震及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海啸是指海上风暴来临时大海发出的啸声,与学界现在通行的称谓有所差异。学者们在判定中国古代的海啸发生是以时下观念为准,即文献中出现“地震、海溢”的记录就断定为海啸或疑似海啸,根据一些海水异常状况如一日三潮等现象推论为海啸。中国古代海潮灾害的文字记录较为简略,这给海啸的判定带来很大困难,加之学界对中国海啸发生状况的看法不尽相同,所以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古代海啸判定的争论及资料的收集整理上。

李善邦《中国地震》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地震海啸灾害,并收集了中国古代文献记录的十多次海啸灾害。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一书中专门设有“地震—海啸”年表,收录的例子较《中国地震》略多。

古代海啸的另一类研究是对海啸多发区域的探讨,如李灼华《苏沪浙沿海地区的海啸》为在江浙沿海建核电站进行可行性研究,概述了该区历史上潮灾发生的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尤其关注地震海啸的发生情况。

我国虽然是海啸少发的国度,但因为海啸的巨大危害性,所以相关的理论研究很多,其中也间或涉及古代海啸的事项。如杨华庭《海啸及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论及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于今台湾高雄的大海啸,认为此次海啸共造成约5万人死亡,是中国最大的海啸灾害。

此处笔者想特别指出的是,在根据我们现在的“海洋灾害知识”去界定某一灾种时,必须谨慎从事。应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献的海洋灾害记录,分清历史场景及文献记录习惯,切不可断章取义,只取一面之词。

三、历史学本位的海洋灾害史研究

四、

五、虽然有关海洋灾害的资料较为丰富,但长期以来,因为海洋观念的缺乏,海洋灾害史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历史学界的重视。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没有海洋灾害专项研究,只在论及沿海水灾之时偶有涉及潮灾。20世纪90年代起,当灾害史的研究在历史学界迅速兴起,各类灾害史

丛书及著作纷纷面世时,有关海洋灾害史的研究事项也引起学者的关注。综观历史学界的海洋灾害史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漂风难船的海难研究。海难是各类海洋灾害因子给人们海洋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灾害性后果,主要表现为对海洋社会经济生产及生活工具——船舶的破坏及人员的伤亡上。海难的成因有多种,从海洋灾害的角度看,飓风、海雾、礁石、浅滩、海冰等均会引发海难。在帆船时代,飓风是引发海难的最常见原因,它引发的海难即文献中所称的漂风难船(当然很多时候是沉入海底变为沉船了)。

国内的海难史研究首先是从有关琉球的漂风难民问题起步的,大多在中外关系史的框架下,以琉球为中心讨论明清时期中琉之间的朝贡贸易及邦交关系。这是因为有关琉球的研究资料较为系统、完整。此外,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陆、台湾、冲绳三地轮办)的定期召开及历代宝案、中琉关系档案等档案史料的整理出版,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杨桂丽《清代中琉之间的航海漂风难民问题》详尽论述了清代中琉之间的漂风难民问题及相互救援活动,并附有详细的清代中琉之间的漂风难船年表,是有关清代中琉之间漂风难民问题最为全面的研究。

有关清代台湾地方官府对琉球漂风难民的救助研究方面:张先清、谢必震《清代台湾与琉球关系考》考察了清代琉球船遭风漂至台湾的情况。杨彦杰《台湾历史上的琉球难民遭风案》收集了清朝因遭风漂往台湾的64起琉球难民事件,并论述了台湾地方官府对琉球难民的救助和抚恤,揭示了清代处理涉外事件时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南中国海的海难研究方面,孙宏年《清代中越海难互助及其影响略论(1644—1885)》考察了清代中越海难互助事件,认为救助是人民之间的自发行为,反映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由于两国政府的介入,加强了两国之间宗藩关系及和平友好关系。

近来从海难及海事史的视角去探讨清代的漂风难民问题的有,徐恭生《清代海上漂风难民拯济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主要探讨清代对漂风难民的救济制度及其演变过程。

海洋灾害与沿海社会经济的研究。陈春声《“八二风灾”所见之民国初年潮汕侨乡——以樟林为例》利用樟林赈灾委员会编的灾后纪实资料——《樟林风灾特刊》,描述了1922年8月2日(农历六月初十)台风风暴潮给潮汕地区沿海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以樟林为例,着重分析了灾后地方社会如何应灾、减灾、赈灾,揭示了各乡村社会内部各群体在救灾中发挥的不同功用(宗族、士绅、商人、华侨)。通过此次樟林的风灾,透视出侨乡的特色及华侨在灾后地方社会重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吴松弟《1166年的温州大海啸和沿海平原的再开发》,以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温州沿海大风海溢为中心,从灾后重建、移民的视角入手,着重论述此次海啸对温州沿海社会的影响及灾后移民重建的历史过程。吴文虽然主要关注灾后的移民过程及经济开发,但这种讨论重大海洋灾害后经济重建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鉴,历史时期重大的海洋灾害不胜枚举,如能将大灾与具体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微观的研究,应是深化当前海洋灾害史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虽然吴晗先生在《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辑录有许多中国渔船及商船漂风到朝鲜半岛的事例,但长时期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日本学者较早关注中朝之间的漂风难船问题并将其运用到中国沿海的航海商贸研究中。国内学者许檀在有关清代沿海贸易及北方海洋经济的研究中,吸收了松浦章的漂风难船研究成果,制作了“山东沿海南北贸易商船示例”、“清代前期东北沿海南北往来贸易商船示例”两表,部分展现了清代北方沿海贸易的历史场景。此外,许檀《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港口》、《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也引用了相关难船资料来分析沿海贸易。

海洋史学的海洋灾害研究。在杨国桢先生倡导的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中,海洋灾害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他更是主张从中国海洋史学的视角与方法去考察中国海洋灾害的事项,即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海洋灾害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这主要反映在其主编的“海

洋中国”及“海洋中国与世界”两套丛书中。杨国桢《闽在海中》之经济篇,从各类文献中收集了清代80余条闽地商贾在黄渤海地区的漂风难船案例,从侧面展现了清代福建海商在北洋地区的商贸概况,有助于重新认识清代福建海洋社会经济活动圈的全貌和中国南北海洋经济交流的运作。杨国桢《东溟水土》“东海台风巨浪与帆船海难”一节,综合利用各类史料及海内外的研究成果,详细考察了历史上东海海域发生的帆船海难及其对海洋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指出因为海难的时常发生而使得海洋渔业经济、海洋航海贸易经济的风险和机会成本具有不确定性,这一方面造就了海上社会群体的悲情意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他们冒险进取的海洋精神。在“海岸带农业”一章,将海洋灾害作为海洋环境的重要因子,讨论了海洋灾害对海岸带农业的影响。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收集了环中国海海域大量沉船的实例,通过对海洋沉船的海洋社会经济分析,揭示了沉船背后的中国海帆船技术、航路网络及船货经济等海洋社会经济内涵。王荣国《海洋神灵》也从海洋神灵信仰的视角,审视了海洋灾害的影响。

台湾地区学者相关研究。1960年,曹永和对清代台湾的水灾与风灾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虽然他没有以海洋灾害分类,但详尽胪列了有清一代台湾地区的风灾及水灾情况,并分为灾害成因、灾害损失、灾害之影响、救灾政策与善后重建四大部分,详细论述了清代台湾的风灾与水灾概况,分析了灾害成因的自然及社会因素、灾害对台湾社会的影响,讨论了官府及民间的灾害救助和应对。

台湾地区学者有关海洋灾害的研究集中于海难史的研究方面。有关海难的早期研究,也是以琉球为中心,在中琉关系的视角下讨论漂风难民问题。如吴幅员《清代台湾所遇琉球遭风难民事件》、徐玉虎《清乾隆朝琉球难夷风漂至台湾案件之辑释》等。徐玉虎《历代宝案所见清宣宗朝琉球对中朝海难事件之处理》根据历代宝案,考察了清道光朝琉球对中朝海难事件的处理情况。

近年来,以汤熙勇、刘序枫及日本学者松浦章共同主持的海难研究计划最为引人注目,其初期成果体现在《近世环中国海的海难资料集成:以中国、日本、朝鲜、琉球为中心》中。它搜集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及琉球各地影印出版或未刊的抄本等共70余种,按地区分为四大类:中国史料、朝鲜史料、琉球史料、日本史料,各史料再依其内容分册。在此资料的基础上,他们也展开了海难救助的专项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汤熙勇《明代中国救助外国籍难船及漂流民的方法》论述了明朝救助外籍难船的态度、漂流到中国之外国籍难船的数量、外籍漂流民的调查、外籍漂流民的照顾、外籍漂流民的遣返等问题;《清代台湾的外籍船难与救助》、《清顺治至乾隆时期中国救助朝鲜海难船及漂流民的方法》则分别考察了清代台湾对外籍难船的救助及清顺治至乾隆朝对朝鲜难船的救助办法。刘序枫《清代中国对外国遭风难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以朝鲜、琉球、日本难民为例》、《试论清朝对日本海难难民的救助与遣返制度之形成》、《清代环中国海域的海难事件研究——以清日两国间对难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为中心(1644—1861)》,主要考察了清代中、日、朝之间对海难难民的救助与遣返制度。

在当前海洋史料多为“碎片”的情况下,海难史资料的充分发掘与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汤熙勇等人的海难研究计划,不仅为环中国海的海洋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而且他们有关中、日、朝之间海难救助制度的研究,也深化了原来以事件为中心的海难史研究模式,为探讨亚太地区各国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素材,这也是今后海难史深层次与多样性研究有待充分发掘的领域。同时,海洋灾害研究与海难史的研究有相互交叉的领域,借助海难史的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也可深化海洋灾害史及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四、不足之处与前景展望

就海洋灾害史研究的总体情况而言,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存在诸多盲点及薄弱环节,许多研究领域亟待加强。

(一)海洋灾害史料的整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海洋灾害史料的整理为海洋灾害研究的开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前的海洋灾害史料多集中于潮灾方面,海洋灾害其他方面的史料没能充分发掘,这也影响了对此类灾项的深入研究。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史料整理中太强的目的性,导致了强拉硬扯之弊,有的还割裂了史料本身的完整性。再者,有时为了贪多求全,也忽略了对史料的必要考证,使得史料本身的严谨性大打折扣。

(二)海洋灾害的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有待提高。历史学界有关海洋灾害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其他海洋灾害的专项研究只有零星涉及。目前,如海难、沉船这类深入的海洋灾害专项研究还比较缺乏,除了自然科学工作者探讨较多的风暴潮、海啸外,历史时期沿海风沙、海岸侵蚀、海冰、海雾等海洋灾项的研究相对较少或几乎空白。今后应大力加强中国海洋灾害史的专项研究及个案研究。

在海洋灾害史的总体研究方面,除了自然科学对灾害规律性及危害性的探讨外,目前尚无从历史学的本位出发的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成果。还应从海洋史学的视角,去深入讨论海洋灾害与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考察国家与社会在应对海洋灾害时扮演的不同角色,审视海洋灾害对海洋文化、海洋民俗的影响,总结海洋社会减灾、防灾的历史经验。

(三)应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海洋灾害史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相互交流合作,形成集体的合力,才能将其做大做强。在研究方法上,应进行“科际整合”,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性和特性相结合,各取所长。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4-11-26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一)风暴潮灾害 (二)海浪灾害 (三)海冰灾害 (四)海岸侵蚀 (五)赤潮灾害 (六)溢油灾害 二、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特点 三、一九九五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1994年是我国沿海风暴潮频发之年,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与近岸海浪相结合的灾害。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省和福建省沿岸,其次是广东西部沿海,其中5次超过了当地警戒水位,1次还出现了6个测站破历史记录的高潮位。渤海的温带风暴潮过程接近常年。中国海及邻近洋区4米以上灾害性巨浪出现天数虽然比常年偏少,但由巨大海浪造成的灾害损失比常年重,恶性海难事故时有发生。 1993年11月至1994年3月渤、黄海的冰情较常年偏轻。我国沿海发现赤潮12起;溢油2起;海岸侵蚀仍较严重。 (一)风暴潮灾害 1.台风风暴潮灾害 本年度6月至10月我国沿海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过程,是1949年以来影响次数最多的—年。7月11日发生在福建省的风暴潮和8月21日发生在浙江省瑞安市梅头镇的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尤其后者造成浙江省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 (1)浙江省沿海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

8月21日,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日天文大潮期,大潮、巨浪、狂风并发,形成浙江省沿海百年不遇的罕见特大风暴潮灾害。特大海潮伴随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突袭温州一带沿海,给浙江沿海带来了惨重灾难。 据温州市调查,由于潮高浪大,冲毁海塘、海堤,海水倒灌,温州市区沿瓯江一带平地潮水深达 1.5至 2.5米;龙湾区的省扶贫开发区进水深达2至3米;温州机场候机厅潮水深达1.5米,因进水停航半月余;温州电厂机房进水停产。瑞安、永嘉、乐清县(市)的沿海一带进潮水深达 1.5至 3.0米。位于瓯江口的七都岛、江心屿、灵昆岛均被潮水淹没,岛上水深2至3米。海水淹没最严重的岸段是瑞安至乐清沿海一带,淹没范围一般为沿海1.0公里的地带,淹没范围最大的瑞安飞云江北岸进水达7.0公里。 温州市、台州地区共损坏海塘46l公里,其中温州326公里,台州135公里;温州市标准海塘全长122.6公里,全毁27.23公里,严重损坏23.71公里,一般损坏8.59公里;一般海塘全长334.98公里,全毁139公里,严重损坏70.49公里,一般损坏57.42公里。台州地区标准海塘74.47公里,全毁 3.3l公里, 严重损坏10.53公里,一般损坏25.65公里;一般海塘全长139.1公里,全毁13.5公里,严重毁坏11.01公里,一般损坏70.61公里。宁波和舟山的一些海塘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宁波总长62公里,舟山7.7公里。 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有10个地(市)、48个市(县、区)、735个乡镇、14281个村庄、1150万人口遭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有189个城镇进水,有228万人被海潮、洪水围困;全省由于海塘决口潮水倒灌面积74.77万亩,冲毁淹没对虾塘7.1万亩,倒塌房屋10万余间,损坏86万余间;损坏海塘520.7公里,堤塘决口3421处,长243公里;损坏小型水库9座,小水电站10l座;损坏船只1757艘;停产企业66547家,公路中断298 条(次),供电中断828条(次);损坏输电线路468l公里,通讯线路2397公里;损失粮食8.7万吨,减产粮食67.4万吨;据统计,全省死亡121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4亿元。 (2)福建省沿海遭受六次风暴潮袭击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姓名: 学号:

我眼中的林彪 林彪是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人物之一,从小到大,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在课堂上了解到全面的林彪,通过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这门课的学习,在老师介绍下,联系以前所了解的信息,终于对林彪的一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号育容、育荣、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中共二号人物,党内唯一的中央副主席,曾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但其后与毛泽东关系破裂,随即失势。中国官方称其在试图发动政变失败后出走苏联,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摄氏四十多度的海南岛,兵力居四个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之首,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歼敌数180万人,位居第三,高于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第一野战军。 以上是维基百科对林彪一生的概述。 林育蓉出生于湖北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少年师从“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接触进步思想,1925年,在其堂兄林育南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一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改名林彪。 1926年12月,林彪被教官聂荣臻分派到第4军叶挺独立团2营7连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1927年4月,蒋介石宣布清党后,林彪依然选择跟随中共。8月1日,中共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事。2日,林由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到达加入暴动。1928年4月28日,林彪随朱德、陈毅部与毛泽东秋收暴动所部等会师井冈山。由于林彪脑子灵活,加上毛泽东的欣赏,1932年3月12日,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25岁的林彪升任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1934年10月10日,博古、李德等率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共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以向西突围离开根据地,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的方式对付国军“第五次围剿”。林彪率红一军团1.8万人和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负责开路。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失败后,林彪率未渡河的红一方面军一部奔袭泸定桥,先头部队红4团强行军,历经数场战斗于25日到达泸定桥一侧,后到的林彪迅速开会研究部署夺桥方案。红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三节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风暴潮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朱建宁《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建宁《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共150分,限时18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30分) 1.日本在学习和借鉴中国造园技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成为一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园林()形式。 A.人工山水园 B.台地园 C.枯山水 D.风景式园林 【答案】C 【解析】枯山水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后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2.在古代的巴比伦、大马士革有许多美丽的花园,尤其距今3000年前新巴比伦王国的都城,有无数宫殿,这些宫殿不仅异常华丽壮观,而且还在宫殿上建造了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 A.空中花园

B.庭院 C.水景园 D.柱廊园 【答案】A 【解析】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在公元前6世纪由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接着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 3.()的建筑和园林开欧洲建设的先河,直接影响着欧洲其他国家的园林风格。 A.英国 B.法国 C.古罗马 D.古希腊 【答案】D 【解析】古希腊出现庭园、圣林和竞技场。欧洲园林,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优秀代表,以规则式和自然式园林构图为造园流派,分别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艺术造诣精湛独到,为西方世界喜闻乐见的园林。 4.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以别墅为主体,利用丘陵地形,开辟成了整齐的台地,顺山势造各种水法,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林园统称为()。

中国近代史人物点评

中国近代史人物点评——李汉俊 李汉俊(1890~1927),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原名书诗,又名人杰,号汉俊、湖北潜江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主要从事著述和翻译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达等共同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2月即代理上海党支书记,并主编《新青年》。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不一,回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1923年参与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领导工作,是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脱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湖北党部青年部长。1926年春赴上海任教。1927年底被军阀胡宗铎逮捕,同年12月17日在汉口遇害,年仅37岁。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少年时期李汉俊1890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沱埠垸袁桥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李汉俊聪慧过人,勤于学习,并萌生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他6岁进私塾念书,有过目成诵的聪慧。小小年纪,就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娴于辞令辩才。李汉俊年幼时曾听

他父亲给他讲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次农民起义的故事,他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历史知识。20世纪之初,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四方列强大肆侵略,华夏大地已是“瓜剖豆分,千村寥落”。李汉俊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萌生了拯救国家民族的念头。他说:“我们求学是要成为有用之才,以便有朝一日为国家民族扬眉吐气而出力。”倡导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汉俊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东渡日本求学,留日期间受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影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李汉俊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十分勤奋地学习马克思原著,并用以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说:李汉俊是中共中“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1918年回国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翻译和撰写工作,创办《劳动界》,他参加编辑的《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最重要刊物,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在内的整整一代革命青年。在上海参与发起建党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早在1919年9月,李汉俊就萌发了在中国建党的思想。1920年初,他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着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同年5月,他和陈独秀等组织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他和陈独秀等又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学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4]李杰,别义勋,张智善,海洋开发技术——人类生存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郑贵斌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l.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金庆焕,海底矿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美]D.G.格罗夫斯,L.M亨特.海洋世界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8]王颖.中国海洋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9]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0]冯士笮、李风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唐逸民.海洋学(第二版)[Ml.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2]范时清.海洋地质科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13]侍茂荣、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4]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5]樊栓狮.天煞气水合物储存与运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6]槠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7]刘昭蜀,赵焕庭,范时清,等.南海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孙湘平,中国近海区域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9]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Floating Offshore Installa-tion at a Fixed Location[M]. London,1999. [20]杨殿荣.海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1]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数字地球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2]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吕炳全,孙志国,海洋环境与地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4]杨树锋.地球科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5]赵其庚.海洋环流及海气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6]严恺,海港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7]邓舜扬,海洋防污与防腐蚀[M].扎京:海洋出版社,1987. [28]C E.贾斯克,等.海洋工程中的金属腐蚀疲劳[M].吴荫顺、杨德钧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29]夏兰廷,黄桂桥,张三平,等.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30]A.W.皮博迪,R.L.比安切蒂.管线腐蚀控制(原著第二版)[M].吴建华、许立坤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1]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2]胡中为,萧耐园.天文学教程(上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3]松岛岩,低合金耐蚀钢——开发、发展及研究[M].靳裕康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34]徐启阳,杨坤涛,王新兵,等,蓝绿激光雷达海洋探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5]N.G.杰尔洛夫.海洋光学[M].赵俊生、吴曙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6]藤野正隆,多部田茂,北浑大辅,曾非.超大型浮体海洋物理瑕境飞影警;明寸梭封[J].日

现代西方美学笔记

绪论 第一章唯意志论美学 第二章表现主义美学 第三章直觉主义美学 第四章精神分析学美学 第五章分析美学 第六章经验主义美学 第七章存在主义美学 第八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九章解释学美学 第十章解构主义美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注: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为必读书目)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 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 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上、下编)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 绪论 ?现代西方美学的分期 ?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特点 一、分期 关于起点的三种观点: 从哲学角度,始于19世纪中叶,即Hegel逝世以后(1831) 从经济角度,始于20世纪(1900),工业革命前为近代 从政治角度,十月革命以后形成两个阵营、两种意识形态 我们一般采取前二种观点的结合: 1831-19世纪末,过渡酝酿 20世纪初的头30年,形成发展 20世纪30-50年代,初具规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时期(福柯、德里达、詹姆逊、利奥塔) 对后现代的看法:现代之后;现代的后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进行 二、主要流派 李泽厚: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 朱狄:科学与分析的二分法 当前学术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分法(两大思潮) 人文主义-唯意志论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 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 三、基本特点 构成西方古典美学的三个方面 美的本质:从客体立论的现象-本质模式 审美心理:从主体立论的主客体模式 艺术:艺术哲学 现代西方美学由三面变成二面,悬置了美的本质(?) 1、两个转向: 理性非理性、认识论语言论 现代西方美学为什么会出现两个转向?这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 17世纪前,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19世纪末,认识论(我们是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在对世界作出判断以前,先对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能性作出回答

中国近代史纲要人物评价 林则徐

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0多年,被誉为近代最重要的名族英雄。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彷制。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历史罪人: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2万多箱鸦片现货,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现在回过头

外国美术史知识点梳理版

原始美术1.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史前罗浮宫)、西班牙的阿尔 塔米拉洞窟壁画《受伤的野牛》(史前西斯廷)。 2.中石器时代的美术;拉文特岩画,表现人类活动的情节性绘画。它们以人类狩 猎为主要情节,以表现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表现成剪影效果或带状样式,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表现狩猎场面中的紧张和活力。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3.新石器时代的美术成就主要是巨石建筑,英格兰南部的圆形巨石栏“斯通亨治” 是最典型的代表。 古代两河流域美术 4..苏美尔---阿卡德美术;建筑,马赛克。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 古代埃及美术5.古王国美术(前3000年——前2300年) 雕刻程式(正面率):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的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5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6.《拉蒙霍特普夫妇像》、《老村长像》和《书吏凯伊》是古王国时期写实主义的 杰作。浮雕《纳美尔浮雕石板》 7.中王国美术(前2150年——前1700年): 建筑:门图普太普享殿、方尖碑。 8.新王国美术(前1071年——前332年): 建筑: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 古代希腊美术9.希腊艺术形成的条件: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希 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温和的希腊气候,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些为希腊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0.古风时期;瓶画黑绘风格(代表作《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和红绘风格 11.古风时期,希腊神庙建筑典型形式----围柱式。又分为多利克式和爱奥尼亚式。 在这两种基础上又创造出一种科林斯式。 12.古典时期;雕刻;米隆《掷铁饼》 13.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菲狄亚斯(为巴底农神庙创作的雅典娜女神像旁放的 盾上刻着)《命运三女神》 14.波留克列特斯(是菲狄亚斯的同时代人),写了《法则》一书,系统地阐述了 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7。 15.古典后期;普拉克西特列斯《赫尔墨斯与小酒神》、《萨提尔》、《尼多斯的阿芙 罗底德》 16.古典后期;史珂珀斯《尼奥贝群像》 17.古典后期最后一位重要的雕刻家;留西波斯《赫拉克列斯》 18.希腊化时期《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纪念打败托勒密舰队的海战,底座做 成战舰的船头,女神的衣服紧贴身体向后扬起,张开双翅像是在欢呼胜利,体现出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心情。衣纹刻的很深,造成较轻的阴影,衣纹贴在身体上的螺旋形变化加强了人物的感动和生命力。 19.《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造型具有古典美,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优美与崇高 两种风格。既有菲狄亚斯的庄严崇高,又有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优美抒情。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古代罗马美术20..罗马美术; 建筑;拱券结构——《万神殿》、罗马式——凯旋门、纪念柱(代表作图拉真纪念柱) 欧洲中世纪美术20.拜占庭美术;穹顶结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概况 2007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为87.15亿元;海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43人,直接经济损失为1.16亿元;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0.06亿元;海冰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未发生海啸灾害。 灾 种 发生次数 死亡(失踪) 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 失 (亿元) 风暴潮 (含近岸台风 浪) 30 18 87.15 海 浪 50 143 1.16 海 冰 1 无 - 赤 潮 82 无 0.06 海 啸 0 无 无 合 计 163 161 88.37 1和图2。 图1 1989~2007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亿元)

图2 1989~2007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 2.风暴潮灾害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7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广东省和海南省沿海(见表2)。 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台风风暴潮过程多,灾害发生次数多,灾害造成的损失小。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7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2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山东省沿海(见表2)。 表2 2007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桃芝”(Toraji)、“帕布”(Pabuk)、“圣帕”(Sepat)、“韦帕”(Vipa)、

“范斯高(Francisco)”、“利奇马”(Lekima)、“罗莎”(Krosa)等7次台风风暴潮过程给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沿海造成较重损失。 ●“桃芝”风暴潮 热带风暴“桃芝”(0703)于7月5日16时50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兴镇一带沿海登陆。受“桃芝”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59亿元。 沿海最大增水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验潮站,为91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灾人口10.98万,堤防损毁5.72公里,船只损毁16艘,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0.55亿元。北海市损坏海堤12处3.20公里、损坏小艇10艘,沉没4艘。钦州市损坏海堤28处0.60公里、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公顷,产品数量7 吨。防城港市损坏海堤12处1.80公里,缺口2处0.12公里、倒塌房屋20间,损坏船只2艘。 海南省受灾人口0.24万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04亿元。 图3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渔港码头受损船只和堤岸 ●“帕布”风暴潮 强热带风暴“帕布”(0707)于8月10日16时前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屯门沿海地区登陆后,又折向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8时30分在广东省中山市沿海地区再次登陆。受“帕布”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2.98亿元。 广东省受灾人口112.17万人,4人死亡,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4.59千公顷,潮水淹没农田40.58公顷,堤防损坏31处,堤防决口0.90公里。 ●“圣帕”风暴潮

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 2

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 1、单面人 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面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有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中。 2、集体无意识说 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3、柏拉图的美学观 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他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4、灵感说 灵感说:“灵感说”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艺术创作原动力的一种学说。是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出来的。他说;“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柏拉图认为,诗人、艺术家进行创作活动不是靠理智、知识,而是凭借“灵感”。在灵感来临时,完全是一种神志昏迷、精神恍惚的“迷狂”状态。它来源于神的诏示,诗人写诗,艺术家创作,都是代神说话。灵感有传染力,就像磁石一样。在灵感的作用下,演戏人像疯子,观戏人像傻子,形成一条互相感染的链条。 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创作主张。它抹煞了艺术创作的社会源泉,否定艺术创作的理性指导作用,具有神秘主义性质。但也应看到,灵感说也有其积极的因素,它强调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看到了文艺创作的思维特点。 5、审美态度 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

海洋知识竞赛选择题

1.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在哪一年发生?(A) A.1967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 2.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是哪个国家的?(B) A中国 B.美国C法国D伊拉克 3.全球有多少岛屿?(A) A 5万个以上 B.6万个以上C.7万个以上D.8万个以上 4.世界上最大群岛在哪里?(C) A.东太平洋海域 B.大西洋海域C西太平洋海域D北冰洋海域 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C)A 托克劳群岛 B 太平洋群岛C马来群岛

6.世界上最小的群岛在哪里?(B)A 东太平洋海域B南太平洋C大西洋海域D西太平洋海域 7.有“半岛的大陆”之称的洲是哪个洲?(A) A欧洲B 南美洲C北美洲D大洋洲 8.世界上哪个海最古老?(D)A 南海B北海C东海D地中海 9.世界最长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 马六甲海峡B莫桑比克海峡 C 台湾海峡D德雷克海峡 10.头戴两项“世界之最”桂冠的海峡是指哪个海峡?(A) A德雷克海峡B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1.被称作“东方十字路口”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德雷克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2.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是哪个海峡?(A)英吉利海峡 B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台湾海峡 13.世界上超差最大的海湾是哪个海湾?(B)A阿拉伯湾B北美洲的芬迪湾C 孟加拉湾D 墨西哥湾14.有“石油湖”之称的海湾是指哪个海湾?(D)A墨西哥湾B孟加拉湾C北美洲的芬迪湾D阿拉伯湾15.海域使用金的最低征收标准是多

少?(A) A每年每亩不得低于100元B每年每亩不得低于200元C每年每亩不得低于300元D每年每亩不得低于400元 16.我国一类、二类海洋倾倒区的组织选划主体是谁?(C)A国家海洋教育局B国家海洋研究局C国家海洋局 17.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型溢油事故的溢油量标准是多少?(D)A 大于1000吨B大于10吨C大于1吨D 大于100吨 18.我国《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从何时开始施行?(C) A2003年3月

西方美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美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美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Western Aesthetics 课程代码:01309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 修订人:朱寿兴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西方美学史是对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学者关于人类审美经验的学说的系统性阐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和评述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意义的美学家的思想,展现出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其教学内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西方美学史家、论著、主要学说、理论思潮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其扩展思想视野,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课时分配 导论(2学时) 了解本课程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及其关系;领会西方美学史研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之缘由。 讲授内容: 1.什么是美学史?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史?如何学习美学史? 2.西方美学史的概念、历史与研究方法。 重点:什么是美学史? 难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2学时)

了解特定的文化背景对美学的催生作用;领会几种美学观点及其关系。 讲授内容: 1.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关于最早形态的西方美学思想与诗歌艺术及哲学的关系的几种观点及对其评价。 重点:文化背景中之文学艺术与哲学。 难点:观点之二——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2学时) 了解本时期各种美学观点及其联系;领会本时期美学的特点及其形成之缘由。 讲授内容: 1.毕达哥拉斯学派。 2.赫拉克利特。 3.德谟克利特。 4.智者学派。 5.苏格拉底。 6.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 重点:各种美学观点及其联系。 难点: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形成之缘由。 第三章柏拉图美学(4学时) 了解柏拉图的思想及其特点;领会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关系。 讲授内容: 1.柏拉图的生平、思想及其特点。 2.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 重点:观点之二——美与爱、善以及生活本身的关系。 难点:柏拉图美的本体论之实质。 第四章亚里斯多德美学(4学时) 了解亚里斯多德对科学的分类的学术意义;领会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内在关系。 讲授内容: 1.亚里斯多德的学术贡献。 2.亚里斯多德对科学的分类。 3.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