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动物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8.31 MB
- 文档页数:96
饲草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饲草产业是指用于饲养动物的草料资源的种植、加工、销售等一系列产业链条。
饲草产业在动物养殖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畜禽的饲养效益、改善动物的饲养环境、提升畜禽产品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饲草产业的起源与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饲草产业的起源与发展饲草作为一种主要用于饲养动物的食物资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开始畜牧业的时期。
在农业社会的早期,人们通过采集自然界中的野草、苔藓等植物作为饲料来满足畜禽的需求,而后人们开始选择性地种植一些优质、高产的饲草植物,并进一步改良这些植物的品种,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饲草产业也经历了持续的发展和变革。
尤其是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饲草作为动物的主要饲料资源,其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开始采取种植和加工等方式来发展饲草产业,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改良饲草植物的品种、提高饲草的产量和品质等手段,来满足畜禽不同发展阶段的营养需求。
二、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饲草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从饲草种植、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特别是在一些畜禽养殖大国,饲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当前,饲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饲草资源丰富:全球范围内的饲草种类多样,资源丰富。
根据不同地域和气候的差异,适应畜禽饲养的饲草种类也会有所不同,包括但不限于牧草、蔬菜草、豆类饲料等。
(2)饲草种植规模逐渐扩大: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草种植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一些畜禽养殖大国,如中国、美国、巴西等,已经将饲草种植视为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并加大了饲草种植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3)饲草加工技术逐步提高:在饲草产业发展过程中,饲草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草食畜牧业推进对策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建立生态农业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优化畜牧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建设畜牧大市,草业强市的突破口来抓,使草食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基地基本建成。
我们对全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详细调查,以进一步调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增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生产水平。
1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我市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从事商品化生产的历史则不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市养牛从单一役用逐步向役肉兼用发展,九十年代秸杆氨化技术推广后,商品牛数量逐年增加,进入2000年后,又引进了肉牛新品种,开展了三元杂交,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大大提高;从90年起张川等地引进小尾寒羊进行养殖,使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目前以小尾寒羊为主的二元杂交羊占羊存栏的80%。
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发展,三年成规模的13111草畜富民工程发展目标,通过抓基地建设、扶持示范户、建设示范小区,使草食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1数量明显增长至2011年底,全市牛存栏43.13万头,羊存栏45.6万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7%、4%,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2.17万头、12.92万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6.3%,牛肉产量达到18012t、羊肉产量达到1938t,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和6.3%。
良种化程度逐步提高,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78%、73%。
牛、羊个体产肉量分别达到148kg、15kg。
据调查,农户育肥出栏一头肉牛可获利700~1000元,出栏一只肉羊可获利80~120元左右。
良好的养殖效益,为牛羊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品质逐步优化近年来,在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上,我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品改,各县区加快了优质杂交一代母畜的繁育步伐。
草食动物发展趋势与展望摘要:草食动物的主要优势在于食“草”,我县是人多地少的地方,草食动物特别是兔是我县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具有活力的养殖产业。
目前我县草食动物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应当发展数量,提高质量,向垂直方向和生态型发展。
培育优良新品种,利用杂种优势,种草养畜,舍饲养畜、合理放牧。
大力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生产配合饲料、实施草食动物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县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草食动物;可持续发展;畜牧业;调整产业;绿色食品;秸杆利用;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进程的加快,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县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加快发展草食动物产业对于应对入世挑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税增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县委、县政府从我市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
调什么?如何调?我认为要选准主攻方向,把草食畜牧业作为近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调整牧业结构,草食动物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对象睢宁县位于徐州市南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总人口60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其中农业产值3.65亿元,畜牧业产值1.8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2%,全县土地面积915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7元,全县财政收入2.6亿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初具规模,畜牧业将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我县已把禽兔产业作为四大农业主导项目之一,畜牧十五规划明确提出,突出发展我县优势产业,有计划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为人类提供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消费资料和重要的生产资料。
一般地说,种植业解决人们吃饱满穿暖的问题,而养殖业解决吃好穿好的问题。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生产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和生产基地将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作者:王明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牧草产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005年之后,由于受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国家政策、市场价格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起伏波动很大,尤其是受粮食补贴政策影响,牧草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目前,我国牧草产业正处于逐步恢复发展阶段。
新时期发展发展牧草产业,是促进现代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选择。
一、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牧草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各环节联接的产业链条。
但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强有力实施,对牧草产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自国内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许多大型养殖企业,特别是奶牛养殖场开始注重用苜蓿饲喂奶牛,以提高奶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拉动了苜蓿等主要草产品价格的快速回升,导致近两年我国牧草产业逐步趋向回升的势头。
(一)我国牧草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产业体系,但产业规模较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农业政策及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影响,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从事牧草生产,我国草产业迅速崛起,涌现出很多牧草种植和加工企业,并初步形成了牧草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等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但牧草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远满足不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年加工5万吨以上的有33家。
总设计生产能力为500多万吨,总实际生产加工量只有180多万吨,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6%。
2008年累计人工种草面积999.8万公顷,其中耕地种草面积342.3万公顷。
2008年产干草6039.5万吨,不及国内正常需求量的1/10。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我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饲草作为饲养牲畜的重要饲料,一直以来都在我国畜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生猪养殖、牛羊养殖等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饲草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导致饲草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为此,我国饲草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下面将从饲草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作为畜牧大国,养殖业发展迅猛,对饲草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我国每年饲料用饲草需求量约为10亿吨以上。
然而,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加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饲草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饲草种植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导致我国饲草供应缺口巨大。
饲草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牧草、禾本科饲草、豆科饲草等,其中以牧草为主要种植品种。
不同地区根据气候条件和需求量的不同,选择种植适合的饲草品种。
目前,我国饲草产业以种植兼饲为主,以畜禽养殖业为主要消费市场。
虽然我国饲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生产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三、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趋势1. 规模化发展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牧场规模逐渐变大,对大规模饲草供应的需求也在增加。
规模化发展是饲草产业未来的主要趋势之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推行牧场规模化种植,例如内蒙古、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大型的草场,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如机械化种植、精细化管理、科学施肥等,提高了饲草的产量和质量。
规模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饲草的供应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标准化生产目前,我国饲草的生产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饲草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提高饲草的质量和安全性,标准化生产是饲草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准化生产要求从选种、种植、管理、收割到加工等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饲草的品质达到标准要求。
2023年第05期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3.05.042现阶段,国内草食家畜生产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会影响草食家畜养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由此,需要对草食家畜养殖技术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拓展草食家畜的养殖方向,优化草食家畜的生存环境条件,需要引进和招聘专业技术型人才,加强养殖场所的标准化建设,完善草畜产业的结构,从而促使草食家畜具备有更高的生产发展成效。
1草食家畜养殖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国内的草食家畜养殖正在逐渐由传统养殖方式向集化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使得单位面积内牲畜的数量与密度直线上升,使周边环境承受了对较大的负担。
受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实际建设成效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地区不具备有完善的养殖场所,人工草料场地也存在较多的不完善区域。
草料生产的配置内容与草食家畜的养殖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与现阶段国内所推进的草类饲料生产补贴政策存在较大的不适配情况,直接降低了养殖人员的种植与生产积极性。
这类情况的存在,也造成草类饲料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当地农作物种植的相应副产物。
同时,这也使得草食家畜的饲料因农作物品种的改变而更换,影响家畜的正常生长,降低了养殖成效。
受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国内许多大力推进养殖工作的区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甚至退化问题。
农耕与畜牧业发展相互交叉的区域环境问题更为突出。
草场的大量退化为这类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也限制了草食家畜养殖行业的正常发展,经济转化效益较低。
而在近几年的社会建设与政策调整过程中,国家政府针对环境退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草食家畜的养殖规模以及管理制度进行了对应的强化,尝试利用这种方式来完善草食家畜养殖行业的相应制度,为自然生态环境创造一定的恢复时间,降低天然草场的退化速度,及时进行补种工作,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推进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内现代化草食家畜养殖过程中,许多地区受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影响,缺少完备的技术型专业养殖人才,导致草食家畜养殖行业的技术含量低、技术发展收益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