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中英文各一份-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语言文学系学术学位硕士(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院系:中文系联系电话:87557713 联系人:陈燕玉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华中大中文系的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国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为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先生),1985年正式建系。
2013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排行榜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居全国并列第12名,是国内同类高校中的佼佼者。
中文系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
目前本系共有硕士点8个(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博士点8个(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并建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
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
中文系现有专任教师34名,教授12名,副教授13名,余为讲师,大都拥有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具有优良的学术背景和扎实的教学科研功底;其中“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名,1人次担任全国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次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次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5人次先后分别担任了全国、省级相关学会的副会长、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本系自建立以来,严学宭、尉迟治平、汪平、黄树先、王乾坤等知名学者曾执教于此,何锡章、方方、李俊国、程邦雄、何洪峰、王毅、路成文、蒋济永、黄仁瑄等一批在职教师,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音韵学、计算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等领域,学术成果丰富,在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已形成华中大中文系的语言与文学并重、基础与前沿兼顾的学术传统和特色。
中文系主办的《语言研究》杂志(CSSCI来源)在海内外影响甚大,入选“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专业代码:071102 授理学学位)“系统分析与集成”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是一个理学博士点,强调理工结合,主要横跨学科为数学、物理、生物与工程。
该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申报的,由双方联合建立的系统科学研究所管理。
本培养方案由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制定。
1、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
2).在系统科学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系统分析与集成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学科中的应用背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有创造性的工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具有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4). 身心健康。
2、研究方向1).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及应用2).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3).水资源系统分析与数字流域4).综合集成技术与方法5).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科代码:0811 授工学学位)为加强博士研究生的管理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学科自1997年9月起按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经过培养实践,特修订本方案。
1、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具有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4). 身心健康。
2、主要研究方向1).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 2).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3).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 4).计算机集成控制与网络技术; 5).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6).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 7).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 8).公共安全与应急决策系统; 9).物流系统工程; 10).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1).飞行器导航制导 12). 多谱成像与遥感图像处理三、学习年限与学分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系、所)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太阳能技术 课程代码:122.510 课程类型:□ 博士专修课程 □√ 硕士专修课程考核方式: 全英文考试 教学方式:全英文讲授适用专业: 新能源适用层次:□√ 硕士 □ 博士开课学期: 秋 总学时:≥64 学分:4先修课程要求: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 称 专 业年 龄学术方向 Nicola Pearsall 教授 光伏系统性能评估 课程负责教师留学经历及学术专长简介:Nicola Pearsall研究光伏发电系统超过25年,就职于从事光伏系统开发、 太阳能电池设备开发、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以及研究能源技术环境影响评估的科研团队—诺森比亚大学光伏应用中心,受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协会的资助从事项目研究,在欧盟委员会的6号框架协议下开展活动。
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了解两种薄膜光伏发电技术:有机光伏发电和薄膜硅光伏发电技术理解有机薄膜硅光伏电池的原理,全面掌握一个太阳能电池的数值模拟以及仿真工具的使用。
批判性地看待和判断数值模拟工具的能力和局限,掌握硅太阳能电池的关键设计步骤。
课程大纲:(章节目录)第一章 简介§1.1 有机电子学:定义§1.2 有机材料§1.3 有机电子学:设备§1.4 欧洲可再生能源§1.5 卷对卷工艺§1.6 发展史§1.7 光伏研究发展图§1.8 策略研究日程§1.9 首个商业产品第二章 有机材料§2.1 共轭分子§2.2 最高已占分子轨道和最低空分子轨道 §2.3 两类有机材料§2.4 有机材料的导电性§2.5 分子的光学特性第三章 有机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3.1 光子的吸收和激子的产生§3.2 激子扩散到施主-受主界面§3.3 激子在施主-受主界面分离§3.4 电荷移动并在电极处收集§3.5 重要参数第四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4.1 一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4.2 同质结§4.3 异质结:双层膜结构§4.4 体异质结§4.5 大面积异质结第五章 有机光伏电池的性能提高§5.1 有机光伏电池限制§5.2 激子扩散控制§5.3 低带隙材料§5.4 层形态§5.5 封装§5.6 主动体层纳米结构化§5.7 混合太阳能电池(聚合物/纳米粒子) §5.8 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第六章 有机薄膜电池沉积技术§6.1 蒸发镀膜§6.2 湿法沉积第七章 LPICM/ ORGATECH研究小组§7.1 LPICM研究课题§7.2 合作伙伴和技术设施§7.3 有机全像素图?§7.4 基于磷杂环戊二烯和硅基化合物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材料 §7.5 简单模拟§7.6 碳纳米通道晶体管和薄膜晶体管的喷墨印刷§7.7 有机光伏电池和混合太阳能电池第八章 薄膜硅产品和市场§8.1 应用领域§8.2柔性薄膜硅电池§8.3世界前十强薄膜电池生产商§8.4生产线销售第九章 薄膜硅生产技术§9.1强化等离子体化学蒸汽沉积技术§9.2等离子过程的主要特§9.3等离子体中主要化学反应§9.4等离子体参数和过程第十章 氢化无定形硅§10.1材料性质§10.2沉积技术§10.3光伏电池§10.4影响效率的因素第十一章 多晶硅§11.1 等离子体参数和过程§11.2 粉末行程的动力学分析§11.3 多晶硅沉积技术§11.4 输出特性的改进第十二章 硅异质结§12.1 碳化硅和薄膜技术的融合§12.3 本征薄膜异质结电池结构§12.4 氢化非晶硅和碳化硅的融合第十三章 应用氢化无定形硅的标准沉积技术的外延层硅§13.1外延层异质结结构§13.2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第十四章 多结太阳能电池§14.1多结太阳能电池能带图§14.2提高多结太阳能电池输出效率的方法§14.3 PIN结太阳能电池的串联§14.4多结太阳能电池中的洞穴结点连接第十五章光热§15.1 CSP技术介绍§15.2 光学浓度§15.3 CSP设计工具§15.4 CSP 技术的利用全英文教材:本课程没有专门教材主要参考书:1. David Thorpe ,Solar Technology: The Earthscan Expert Guide to UsingSolar Energy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Electricity2. Michael BoxwellSolar,Electricity Handbook -2012 Edition: A Simple Practical Guide to Solar Energy -Designing and Installing Photovoltaic Solar Electric System。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外国语学院硕士点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首批理工科院校外语学科硕士点之一。
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建设,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外语教学和研究人才,完成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不同级别的研究课题和横向课题。
本学科点已经从初期的语种单一、培养规模较小的硕士点,发展到现在的研究方向设置合理、定位较高、师资力量完备、应用性和研究性结合的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学科点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四个专业,均系二级学科,所属一级学科为外国语言文学。
培养出来的大批优秀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校教学,或者在国内外大型企业翻译、管理等综合性岗位工作。
2012年拟招收推免生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30%。
优秀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简介樊葳葳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学校主讲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教学。
兼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08年国家级《大学英语》精品课程负责人,主持的《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项目获09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曾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参与主编了《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100篇点评》等专著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跨文化交际视听说》、《新闻英语视听说》。
还撰写了数十篇与跨文化交际教学和研究的相关论文。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研究》以及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第五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子项目《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念对比研究》。
完成了系列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相关的课题。
许明武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学校主讲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国家精品课程《英汉互译》负责人,主持教育部《英汉互译》课题研究与建设基金项目。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生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课程代码:170.596 课程类型:■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基础课□其它:考核方式:考试教学方式:讲授适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适用层次:■硕士■博士总学时:40学时学分:2开课学期:秋季先修课程要求: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系统原理课程组教师姓名职称专业年学术方向龄丁明跃(负责人)教授生物医学工程51 医学图像处理,超声成像谢庆国教授生物医学工程38 PET成像高建民教授生物医学工程35 PET成像James Professor Bio-medical 67 Medical ultrasound Greenleaf Engineering imaging Bio-medical Aaron Fenster Professor 65 3D ultrasound imaging Engineering Bio-medical Terry Peters Professor 66 Image-guided surgery Engineering and therapy Biomedical 50 Medical image Punam K. Saha Associate Engineering processing Professor Bio-medical 50 Ultrasound imaging Xiaoming Zhang Associate Engineering Professor Bio-medical 65 Philology Gary C. Sieck Professor Engineering 课程负责教师教育经历及学术成就简介:丁明跃,男,1961 年5 月出生,1982 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遥控遥测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5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 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考试大纲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翻译教学已有近30年历史,逐步形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较为完整的理工科大学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特色培养模式。
我院于1986年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设置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
于2008年获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并于2009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设有翻译研究所和翻译系,共同组织全院师生开展翻译研究和各种翻译实践活动。
我院翻译师资力量雄厚。
翻译专业师资队伍由19人构成,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皆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战经验。
还聘请了鲍川运、潘文国、黄忠廉等9位国内外翻译界资深专家为我院客座或兼职教授以及李永红等多名业界人士为兼职教师。
近五年来我院我院翻译教师团队科研和教学成果丰硕。
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2项以及多项横项课题的资助,在《中国翻译》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 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或参编翻译类教材3部、译著3部。
同时,我院的《英汉互译系列课程》是湖北省唯一的翻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我院拥有良好的翻译教学条件。
我院的口笔译课程将分别在数字化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实验室进行,同时提供类似的自习教室。
学校图书馆馆藏以及学院资料室有关翻译硕士专业图书资料和光盘检索资料丰富,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专用的语音学习和练习语料库,包括各种会议的原始语音和书面材料、翻译工具书、翻译教材和翻译研究图书资料、各种翻译教学和应用软件等均已购置或正在购置中。
我院还与湖北省外办、武汉市旅游局、我校国际交流处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建立有中国传神翻译公司等翻译专业教学及口笔译实践基地。
依托理工科大学的学术背景,我院已培养出了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口笔译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院翻译方向毕业生既有进入高校、研究机构、各种语言培训中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翻译教学,也有不少毕业生凭借其娴熟的翻译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众多的应试者中独占鳌头,被录用为大型厂矿、企业的专职口笔译人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一所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优秀的师资队伍。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华中科技大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目录以及导师情况。
一、专业目录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目录非常丰富,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具体的专业包括但不限于:1. 工学类: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
2. 理学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等。
3. 管理学类: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
4. 经济学类: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
5. 文学类: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等。
6. 法学类:包括法学、知识产权等。
7. 教育学类:包括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
8. 艺术学类:包括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
9. 医学类: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以上仅为例举部分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非常全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合的专业进行深造。
二、导师情况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雄厚,拥有一批优秀的导师团队。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招生网站上详细介绍了各个专业的导师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合适的导师。
导师信息包括导师的姓名、职称、学术研究领域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得到更深入的学术指导,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生。
导师队伍的优势和经验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作为一所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系、所)全英 研究生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生物质能技术 课程代码:122.512 课程类型:□ 博士专修课程 □√ 硕士专修课程考核方式: 全英文考试 教学方式:全英文讲授适用专业: 新能源适用层次:□√ 硕士 □ 博士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总学时:≥64 学分:4先修课程要求: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 称 专 业 年 龄学术方向 Cristobal cortes 教授 49 生物质能 Inmaculada arauzo 教授 46 生物质能 课程负责教师留学经历及学术专长简介:Cristobal Cortes:研究领域: 燃烧与热力学, 化学热力学Inmaculada Arauzo:研究领域:能量系统和能源效率、 热传导、 热力工程、 生物质预处理——粉碎和干燥 、动力电厂(煤、生物质)研究课程教学目标:讲述从生物质到能量的热化学转换理论基础,介绍相关装置性能的前沿发展,介绍生物质能源装置的简单仿真计算理论,学习湿生物质能,回顾湿生物质能科技的发展历程,介绍设备作用和影响生物质能设备性能的因素。
掌握生物质能设备基本设计方法。
课程大纲:(章节目录)第一章 生物质处理及预处理设备§1.1 生物质储存§1.2 生物质进料§1.3 生物质干燥第二章 炉排和流化床锅炉综述§2.1 固体燃料锅炉§2.2 蒸汽发生设备§2.3 流化床锅炉第三章 热电厂的优势§3.1 蒸汽循环§3.2 汽轮机§3.3 循环平衡:加热器、除氧器、泵 §3.4 蒸汽冷凝器以及辅热系统§3.5 冷凝系统§3.6 有机郎肯循环第四章 热化学和燃烧理论概述Ⅰ§4.1 目标和内容§4.2 热力学第一定律§4.3 热力学第二定律§4.4 热力工程中的熵§4.5 热力学基本方程§4.6 热力学关系§4.7 纯净物性质§4.8 混合物第五章 热化学和燃烧理论概述Ⅱ§5.1 目标和内容§5.2 反应混合物§5.3 焓§5.4 绝热火焰温度§5.5 熵§5.6 吉布斯自由能§5.7 反应系统的基本方程§5.8 化学平衡§5.9 复杂平衡第六章 湿生物质(WWB)§6.1 什么是湿生物质§6.2 湿生物质处理方法分类§6.3 生物处理过程§6.4 生物发酵§6.5 有氧发酵§6.6 影响有氧发酵的因素§6.7 无氧发酵§6.8 有氧发酵和无氧发酵的优缺点§6.9 废水处理厂§6.10 污泥处理过程§6.11 污泥的最终用途§6.12 土地再生§6.13 污泥热转化以及各种燃炉§6.14 堆肥§6.15 处理湿生物质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第七章 生物燃气的生产§7.1 生物燃气的组分以及生产过程§7.2 对材料预处理§7.3 厌氧发酵§7.4 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7.5 生物燃气生产过程:化学计量平衡 §7.6 以有机物为基础生产生物燃气§7.7 厌氧发酵的控制因素§7.8 培养基条件§7.9 厌氧发酵的发酵罐类型§7.10 填埋场废气§7.11 降解过程§7.12 影响填埋区废气产生的因素§7.13 填埋区厂址选择§7.14 生物燃气最终利用途径第八章 消化设计标准和可行性分析 §8.1 不同基质的生物燃气的产量§8.2 消化设计标准§8.3 动物粪便§8.4 设备费用§8.5 练习第九章 生物质气化与热解简介§9.1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图解§9.2 气化§9.3 热解§9.4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详细介绍 §9.5 气化中的化学反应§9.6 其他相关概念第十章 生物质热解和生物油的制取§10.1 热解§10.2 热解的类型§10.3 影响热解产物生成的因素§10.4 热解产物§10.5 热解设备§10.6 烘焙§10.7 热解计算第十一章 气化炉和气化电站§11.1 气化炉§11.2 气化炉的设计§11.3 气体净化§11.4 气化厂第十二章 气化炉的平衡计算§12.1 平衡计算§12.2 典型的气化炉参数§12.3 简易模型——物质平衡§12.4 简易模型——平衡方程§12.5 简易模型——次要元素§12.6 简易模型——能量平衡§12.7 练习2—基本数据第十三章 生物质能技术-液体生物燃料§13.1 定义-世界产量§13.2 生产液体生物燃料的原材料§13.3 生物乙醇生产过程§13.4 生物柴油原料第十四章 生物质能技术-生物质方案设计§14.1 任务详述§14.2 工作范围和附加考虑全英文教材: 本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