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小说的艺术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既充满幽默诙谐的情趣,又有着严肃而深刻的思想涵,从而将幽默与讽刺熔炼为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幽默讽刺风格。
鉴于马克·吐温的重要影响,研究其幽默讽刺艺术的资料甚多,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没有给予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和讽刺艺术同样的、足够的重视,而是往往将两者分裂开来,忽视了幽默与讽刺在他作品中的紧密关联。
本文在借鉴既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给予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和讽刺艺术平等的地位,并将两者有机整合于同一个话语系统中,这种尝试对于今后有关马克·吐温的创作艺术研究尤其是幽默讽刺艺术的研究未必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文章通过分析和评述马克·吐温的诸多作品,探究他的幽默讽刺艺术的共通特点——漫画式的夸和荒诞、凸显矛盾和差异的对比手法以及口语化和善用反语的语言风格,并通过这些特点具体阐述马克·吐温幽默艺术与讽刺艺术的高度凝练和有机统一。
在这样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中,我们看到,马克·吐温实现了自己“要做生活的导师”这一创作理想,同时他的幽默讽刺艺术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幽默讽刺荒诞夸对比口语化ABSTRACTMark Twain is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of humor and irony, and his novels filled with both humor and taste, and has a serious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which will humor and satire as a smelting furnace, forming a unique style of humor and irony. Given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art of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their humor and irony are many, but are more or less there is a flaw, it is not given Mark Twain's humor and satire art. Similarly, adequate attention but often the two split off, ignoring the humor and satire in his works in the closely related. In this paper, draw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data, inventive, giving Mark Twain's humor, satirical art and equality,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both systems in the same discourse, through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Mark Twain lot works delve into the art of his humor and iro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 comic exaggeration and absurdity, highlighting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contrast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use of the language spoken and ironic style. Through research, we see that in such a pursuit of art, Mark Twain implements its own "do life mentor" ideal.Keywords:Humor and irony absurd exaggeration contrast colloquial论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绪论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幽默文学的兴盛和繁荣时期。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解读【摘要】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是一部充满反讽艺术的作品。
他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政治人物的盲目崇拜和选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在小说中,吐温巧妙地嘲讽了那些虚伪、贪婪的政客,以及他们为了权力和金钱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吐温呈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的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反讽揭露了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起人们的反思与共鸣。
马克?吐温的反讽艺术不仅带有搞笑和嘲弄的成分,更是对人类本性和社会制度的深刻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吐温, 竞选州长, 反讽艺术, 正文, 引言, 幽默, 讽刺, 政治人物, 嘲讽, 社会现象, 批判, 选举制度, 揭露, 结论, 深刻意义.1. 引言1.1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解读《竞选州长》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部反讽文学作品,通过对政治、社会现象和选举制度的揭露,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反讽艺术。
在这部作品中,吐温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类的虚伪和愚蠢。
通过对政治人物的嘲讽,他描绘了一个荒谬的政治世界,让人们反思权力的本质和现实。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他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诞。
选举制度的揭露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丑陋和不堪。
吐温的反讽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更是对人类本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在《竞选州长》中,他通过讽刺和幽默,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对社会、政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反讽艺术的深刻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现实的觉醒,引发思想的交流和讨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人们看到了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引发了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思考与反思。
2. 正文2.1 马克?吐温的反讽意味在马克?吐温的作品《竞选州长》中,反讽意味深刻而丰富。
他通过对虚伪、愚蠢和虚荣的揭露,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荒谬。
吐温运用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的荒谬之处放大,让人不禁感叹人类的愚昧和可笑。
试析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艺术内容摘要:马克·吐温的作品富有鲜明的美国特色,采取幽默、戏谑乃至荒诞的手法,塑造了众多的形象。
由于他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罪行做了辛酸的嘲讽和抨击,因而堪称“黑色幽默”。
本文试图通过漫画式夸张荒诞的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出奇制胜的情节等几方面的分析,来领略其作品的幽默讽刺艺术。
关键词:马克·吐温幽默讽刺荒诞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幽默文学的兴盛和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都具有令人喜闻乐见的幽默形式,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追捧。
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作品中思想内涵往往缺乏深刻性,大多只是一味的取笑和逗乐,有时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这就使得幽默文学作品出现了一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背离、幽默性与讽刺性相脱节的尴尬局面。
作为一个卓越的幽默讽刺艺术家,马克·吐温将自己的创作植根于19世纪的美国乡土文学、口头文学和幽默文学的沃土之中,并承担起幽默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双重重担。
他凭借着自己睿智和锐利的眼光,匠心独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幽默和讽刺高度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他采用幽默、滑稽这种百姓新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又赋予作品深刻而丰富的社会内涵。
通过这种方式,马克·吐温实现了作品的幽默和讽刺的有机结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从而解除了幽默文学的尴尬局面,并形成了自己小说作品中特色鲜明的幽默讽刺风格。
鲁迅在评价马克·吐温时说:“成为一个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缘故了。
”①马克·吐温自己也曾表示:“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
”②在自传中总结自己的幽默小说创作经验时,他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长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
”③马克·吐温在这里所说的“训诫人家”就是指批判和讽刺这一严肃的创作目标。
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及特点写作风格分为三阶段:1.轻松、幽默、愉快(如《汤姆索亚历险记》);2.笔锋辛辣讽刺(如《镀金时代》);3.悲观,带有厌世情绪(《艰苦岁月》)。
Mark Twain's writing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Writing sty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The relaxed, humorous, fun (e.g., "Tom Sawyer);2. The pen sarcastic (such as "the gilded age");3. The pessimistic, with pessimistic mood (" hard times ").特点: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
第二个特点是: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中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
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
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里含有讽刺。
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
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
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
“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
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Features:First, h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humor, extreme exaggeration art imagination into full play.The second characteristic is: the work is often the first person "I" as the hero, the "I", like th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crosstalk, play all kinds of comic characters.They are innocent, honest, ignorance, thought pure, wishful thinking anything, the result often backfire.Mark Twain do hero is conscious with innocent and honest man.The hero is always with some kind of ideal or a simple idea, but in reality rebuffed, shows that he is the ideal unrealistic, it won't work, the more he don't know this, the gap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The third characteristic is ironichumor can contain.He concluded his humor novel in the autobiography of experience, said "for humor humor is impossible forever. Humor is a spied and trivia. I always admonished the somebody else, that's why I can insist on 30 years"."30 years", it is to point to from he began to write to write an autobiography.He said the so-called "admonition" is his novel writing contains evil to reward good suppression of serious creation goal.文中引用马克·吐温的意义:1873年,马克·吐温出版了小说《镀金时代》。
读书心得——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末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揭发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美帝国主义对外的侵略和扩张,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画面。
他的短篇小说虽篇幅短小,却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展示了他高超的创作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内容十分广泛。
从新闻界写到政界,从乡村写到城市;从符合儿童口味的浅显故事写到意义深远的种族歧视问题;从嘻笑的滑稽幽默剧写到冷峻、严肃的金钱对人灵魂的腐蚀问题,无处不显示出马克·吐温敏锐的观察力与卓越的艺术才华。
他的作品,糅合了多种艺术手法,无论是夸张、对比、讽刺、幽默等等,都可从作品中找出鲜明的痕迹。
本文从马克·吐温的作品集《百万英镑》入手,探究其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综观《百万英镑》中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夸张的艺术。
马克·吐温善于运用巧妙的夸张,使自己的作品既妙趣横生,又能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在他早、中期的许多作品中,这一手法运用十分突出。
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竞选州长》,是他早期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
文章中有这样的滑稽文字:“有一家报纸登出了一条新的耸人听闻的案件,再一次恶意中伤,严厉地控告我因为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里面的病人统统烧死。
”这是极为夸张的写法。
“马克·吐温”把疯人院里的病人“统统烧死”,这不是犯了命案了吗?怎么不吃官司,还跑来参加竞选?世上怎会有如此恶毒之人?细读这篇小说,我们便会发现,主人公的某些“罪名”与“罪状”不相符。
例如,“侵占一小片芭蕉地”怎么会构成“伪证罪”?诬蔑对方祖父“拦路抢劫被处绞刑”反而成了“盗尸犯”?这是马克·吐温有意用错位手法制造极度夸张的喜剧效果。
浅议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艺术浅议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艺术摘要:马克·吐温作为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其的作品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风格不仅具有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
本文主要对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了简析,并分析了马克·吐温小说的叙述层析,最后对其小说中应用的“元叙事”与“不可靠叙述”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马克·吐温;小说;叙事艺术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著名作家,其的作品也很好地体现了独特叙事风格。
马克·吐温小说中展现出的直截了当的叙事方法,以及其在作品中对整体节奏的掌控对后世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
比如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喜欢从独特的角度来讲故事,并且喜欢在作品中塑造丰富的多元角色。
1.马克·吐温小说叙事艺术的简析由马克·吐温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在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等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悟。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传统写作方法的影响,但是其在叙事艺术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突破,从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例如马克·吐温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喜欢从不同的角度讲故事,并在作品中塑造丰富的多元角色,同时在作品中应用极为特殊的视角等。
我国对马克·吐温小说的译介开始于晚清时期。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里,国内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处于译介阶段,尽管部分学者也曾发表过相关言论,但是所发表的批评言论都是依据由苏联传入的社会学理论,或是对其作品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或是对其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等。
然而,从国内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是将马克·吐温的作品定义为幽默讽刺风格的小说,其对我国批判类小说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既充满幽默诙谐的情趣,又有着严肃而深刻的思想涵,从而将幽默与讽刺熔炼为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幽默讽刺风格。
鉴于马克·吐温的重要影响,研究其幽默讽刺艺术的资料甚多,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没有给予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和讽刺艺术同样的、足够的重视,而是往往将两者分裂开来,忽视了幽默与讽刺在他作品中的紧密关联。
本文在借鉴既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给予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和讽刺艺术平等的地位,并将两者有机整合于同一个话语系统中,这种尝试对于今后有关马克·吐温的创作艺术研究尤其是幽默讽刺艺术的研究未必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文章通过分析和评述马克·吐温的诸多作品,探究他的幽默讽刺艺术的共通特点——漫画式的夸和荒诞、凸显矛盾和差异的对比手法以及口语化和善用反语的语言风格,并通过这些特点具体阐述马克·吐温幽默艺术与讽刺艺术的高度凝练和有机统一。
在这样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中,我们看到,马克·吐温实现了自己“要做生活的导师”这一创作理想,同时他的幽默讽刺艺术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幽默讽刺荒诞夸对比口语化ABSTRACTMark Twain is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of humor and irony, and his novels filled with both humor and taste, and has a serious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which will humor and satire as a smelting furnace, forming a unique style of humor and irony. Given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art of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their humor and irony are many, but are more or less there is a flaw, it is not given Mark Twain's humor and satire art. Similarly, adequate attention but often the two split off, ignoring the humor and satire in his works in the closely related. In this paper, draw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data, inventive, giving Mark Twain's humor, satirical art and equality,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both systems in the same discourse, through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Mark Twain lot works delve into the art of his humor and iro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 comic exaggeration and absurdity, highlighting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contrast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use of the language spoken and ironic style. Through research, we see that in such a pursuit of art, Mark Twain implements its own "do life mentor" ideal.Keywords:Humor and irony absurd exaggeration contrast colloquial论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绪论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幽默文学的兴盛和繁荣时期。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艺术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着名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幽默感和讽刺精神的人。
他以富有幽默感和玩味的笔调,把美国社会和人性的缺点无情地揭示出来。
特别是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他创造了大量的幽默场景和笑料,使人们经常捧腹大笑。
本文将通过一些小故事来探讨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艺术。
马克·吐温在《西部的荒野教士》中讲述了一个旅行者去参加一次拍卖会以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但是,当自己拍下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时,他为此感到很疑惑。
于是他问拍卖师道:“我为什么会拍下一只我不需要的羊?”拍卖师回答说:“你不清楚你的权利,你将它拍下了。
”这个故事暗示了人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无知和追求某些权利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在他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夏娃一起参加了一次露营,他们听到了一声巨响,但是却不知道是什么,于是他们就害怕了。
随后,当他们发现原来那只老母鸡受到了惊吓,就大笑起来。
这个故事表明人们常常会犯错,而这个错误常常会让他们变得可笑。
在他的短篇小说《吓坏的官员》中,一名官员去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地方致辞,但是当他开始演讲的时候,他的声音却开始颤抖了起来,于是他就觉得自己非常尴尬。
但是,听众的反应让他感到意外,他们以赞赏的目光注视着他,甚至掌声连连。
原来,后台的剧院工作人员在给他打手势,这样他才会表现得这么害怕。
这个故事表明,当一个讲话者失声或变得尴尬时,听众通常会更关注他的表演,而不是他的话。
在他的小说《短命的住房》中,一个家庭买了一幢新房子,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房子有很多问题,比如每次下雨,房间里就会出现很多漏水,最终这个家庭不得不离开新家。
这个故事让人感到幽默和悲伤,但它也揭示了人们常常在买房子时犯一些愚蠢的错误。
在他的短篇小说《吸烟男士的终极命运》中,一个吸烟的男人决定戒烟,他去看了一个医生,希望他可以帮助他戒烟。
但是医生告诉他要做到这点,他必须放弃整个生活。
略论马克.吐温小说叙事风格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作家,其叙事风格不但继承了传统小说的写法,而且又有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本文通过叙述层次、叙述声音、叙述语式对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其丰富的话语蕴涵以及其中的审美韵味。
关键词:马克·吐温小说叙事风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美国19世纪后期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在叙事把握上有特殊的悟性,如他喜欢塑造多元角色的人物,创造丰富的话语意蕴,并运用特殊的视角来讲故事。
这些都使马克·吐温在叙事风格方面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一完整的叙述层次叙述层次,也称“叙述结构”,是指在叙述行动中,若出现若干个叙述者时,他们分别所讲的故事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学者将叙述者以“主叙述”为中心,分为“高、低”层和“超叙述”的各种分层。
马克·吐温的小说,多数是由一个叙述层贯穿到底的,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
但在其小说形式方面,叙述层次又有很多变化,如《苦行记》。
1 主叙述中有次叙述主叙述层中包容着某些低层次叙述,这在马克·吐温的早期少数小说中可见,马克·吐温在他的小说中引入他人所讲的故事,目的是为他的边疆经历增加一些传奇色彩。
如在《苦行记》中,主叙述者是以“我”的身份出现的,在小说的后面引入了“我”听到了吉姆·布莱恩所讲的“老山羊的故事”:“说我应该去找一个叫吉姆·布莱恩的人给我讲一讲他爷爷的老山羊,……他们轻声地说:“嘘!别说了,他就要开讲了。
”另外,在《苦行记》后面部分,马克·吐温以同样手法引入了迪克·贝克讲的“猫的故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吐温的小说里虽然用了叙述分层,但却没有不同价值观的冲突。
他巧妙地在主叙述中用”我”这一人物打开了另一个叙述层面。
2 超叙述层设计所实现的叙事效果超叙述的作用,是使同时具有两种身份的、主叙述层中的叙述接受者和超叙述层中的叙述者“我”,非常自然地产生作为一个叙述接受者的心理认同,使读者产生等着听故事的强烈心理期待。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解读【摘要】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运用了反讽艺术,通过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和人物形象的反讽元素,揭示了社会问题。
文章首先解读了反讽的定义和特点,接着分析了马克?吐温笔下的反讽,以及在《竞选州长》中的具体运用。
作品通过对政客、选民和宣传手段的嘲讽,暗示了权力腐败和选举制度的虚伪。
人物形象中的反讽元素也展现了作者对现实人物的讽刺与批评。
结论指出马克?吐温利用反讽艺术揭示了社会问题,使得《竞选州长》成为一部反讽精品,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整体文章通过对反讽的解读和案例分析,展现了作品的反讽之美和作者对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关键词】反讽艺术,马克?吐温,《竞选州长》,政治现实,人物形象,社会问题,修辞手法,幽默讽刺1. 引言1.1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解读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是一部充满反讽艺术的作品,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物形象的反讽揭示了种种社会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吐温运用了丰富而巧妙的反讽手法,巧妙地嘲讽了政治家们的虚伪、贪婪和无能。
反讽是一种通过嘲笑、讽刺来揭示问题的文学手法,其特点是说话者言外之意与字面意思相悖,从而达到幽默和警示的效果。
在吐温的笔下,反讽不仅体现在对政治现实的批判上,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的反讽描述,吐温展现了他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种种丑恶。
《竞选州长》是一部具有深刻反讽意义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在于通过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并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对各类权力和威望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抨击。
2. 正文2.1 反讽的定义和特点反讽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通过言辞的反语、讽刺、讥讽等方式来表达讽刺的意义。
反讽的特点包括隐晦、间接、让人思考和引起共鸣。
它常常以表面上的赞美或称赞的形式来批判、揭露或讽刺一些不足或错误的事物,从而达到批评的目的。
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三个特色: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
第二,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中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
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
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
的。
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
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现出理想与现
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幽默里含有讽刺。
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
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
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
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
“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
他
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试析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艺术内容摘要:马克·吐温的作品富有鲜明的美国特色,采取幽默、戏谑乃至荒诞的手法,塑造了众多的形象。
由于他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罪行做了辛酸的嘲讽和抨击,因而堪称“黑色幽默”。
本文试图通过漫画式夸张荒诞的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出奇制胜的情节等几方面的分析,来领略其作品的幽默讽刺艺术。
关键词:马克·吐温幽默讽刺荒诞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幽默文学的兴盛和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都具有令人喜闻乐见的幽默形式,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追捧。
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作品中思想内涵往往缺乏深刻性,大多只是一味的取笑和逗乐,有时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这就使得幽默文学作品出现了一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背离、幽默性与讽刺性相脱节的尴尬局面。
作为一个卓越的幽默讽刺艺术家,马克·吐温将自己的创作植根于19世纪的美国乡土文学、口头文学和幽默文学的沃土之中,并承担起幽默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双重重担。
他凭借着自己睿智和锐利的眼光,匠心独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幽默和讽刺高度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他采用幽默、滑稽这种百姓新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又赋予作品深刻而丰富的社会内涵。
通过这种方式,马克·吐温实现了作品的幽默和讽刺的有机结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从而解除了幽默文学的尴尬局面,并形成了自己小说作品中特色鲜明的幽默讽刺风格。
鲁迅在评价马克·吐温时说:“成为一个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缘故了。
”①马克·吐温自己也曾表示:“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
”②在自传中总结自己的幽默小说创作经验时,他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长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
”③马克·吐温在这里所说的“训诫人家”就是指批判和讽刺这一严肃的创作目标。
他不要做“读者眼前的小丑”,而是要成为“生活的导师”。
尽管马克·吐温自己深深的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明哲保身的“幽默家”,那就既能博得读者们的喜欢,又能获得资产阶级文艺批评家的赞赏,但他宁愿坚持一个对社会弊病和丑陋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的“讽刺家”的立场。
一、通过漫画式的夸张和荒诞手法,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英国著名的谐谑画家马克斯•比尔博姆认为,把人物的特征从头到脚全部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是成为一幅完美的诙谐画的必须手段。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其显著的特点进行放大而将其次要的部分适当地加以冲淡。
“因为谐谑画是一种俏皮的艺术,精雕细琢,观众是笑不起来的。
”事实上,谐谑画的夸张手法和文学作品的夸张手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表现幽默的一种技巧。
相比之下,荒诞通常以一种非理性和异化的形式来表现人的异化和局限性,同时也表现结果与动机的分裂、本质与现象的背离。
夸张和荒诞之所以能够和幽默讽刺相关联,是因为在文学创作中,这两种艺术手法同样能表达某种讽刺意义,抑或能带给人们诙谐的幽默感。
在创作实践当中,马克·吐温使用最多的艺术手法就是漫画式的夸张和荒诞笔法,这两种手法在他的小说中随处可见:有的是局部或者某一片断的夸张和荒诞,有的则是通篇性或者结构性的夸张和荒诞。
漫画式的夸张和荒诞手法的运用,一方面能够将作品的主题浓缩其中,有力增强作品的幽默和讽刺效果,于幽默的情趣当中展现作品深刻而严肃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使作者从高调的表态和评论中隐退开来,在无需作者亲自站出来驳斥和评判的情况下,通过将描写对象的荒诞之处极度夸大,就可以实现归谬的目的。
1、作为一名卓越的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吐温所惯常使用的漫画式的夸张和荒诞手法在营造出一种幽默诙谐、具有特殊喜剧效果的情境的同时,也将一种包含复杂感情、耐人寻味的意境浓缩其中——这也正是马克·吐温作品中严肃而深刻的主题所在。
将夸张和荒诞手法演绎到极致的,首推《火车上的吃人事件》这部作品。
整部小说都是一个从困在雪堆里的火车上逃过一死但却从此精神错乱的疯子对“我”的一番胡言乱语,讲述的是一列行驶于荒野中的列车遇到突如其来的暴雪而被困其中,由于食物贫乏导致乘客为了活命而相互吃人的故事。
说到吃人,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变态小说、恐怖电影,随之而来的则是惊悚、恶心、不寒而栗。
但事实上,马克·吐温的这篇小说并没有给读者这种异样的感觉。
在小说中,为了彰显“民主性”,乘客通过选举成立了吃人委员会,并分别选出了主席、秘书、膳食主管和协助委员,由委员会以内部会议的方式讨论决定谁被吃——美其名曰“候选人”。
这种近似动物、毫无人性的吃人行为,本身是多么的可怕、荒唐!然而却被冠上“民主”和“选举”的美名,通过这种“文明”、“民主”的形式来决定谁被吃,于一本正经、文明礼貌的模样中做的却是这样一种荒诞不羁、残忍可怕的吃人举动,又是多么荒诞、可笑!然而,作者这样的描写并不是为了制造惊悚的气氛以刺激读者的感官和神经,而是有着深刻的用意。
南北战争后的美国资本主义如火如荼地发展,而由此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
政治上一片黑暗和腐败,当权者和财团之间相互勾结,致使民众的权利不断被侵蚀,既得不到民主的庇护,也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这种“假民主”就像吃人的恶魔一样,不断蚕食民众的利益。
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批判的吃人的封建制度那样,马克·吐温在这里借疯人之口,用极为夸张荒诞的手法,讽刺和批判了美国吃人的“假民主”制度。
这种“假民主”虽然也披着民主的外衣,但它的本质却是少数人的专权,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基础的。
2、漫画式的尤其是极度的荒诞和夸张作为有效归谬的手段,使我们能够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频繁地看到它的身影。
作者面对荒谬不但不加以驳斥,反而继续“火上浇油”、“添油加醋”,使原本荒谬的事物谬上加谬。
作者通过将事物的荒唐之处极端放大,从而达到归谬的终极目的,正如气球无限膨胀之后就必然会爆炸一样,极度荒谬的事物最终也逃避不了覆灭的命运。
除了《田纳西的新闻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两部作品,在《我怎样编辑农业报》、《我最近辞职的经过》、《火车上的吃人事件》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通过巧妙地运用极度夸张和荒诞手法而实现归谬的例子,作者将事物的荒诞和可笑之处极度放大,从而取得在自然归谬中表达无言的讽刺和批判的效果。
在作品中,作者很少站出来以独立的身份或以叙述人的身份对事物的荒谬之处大加评判,借以向读者宣告和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总是以一种不置可否、近乎冷峻的态度和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事物的荒谬之处。
尽管作者很巧妙的将自己隐藏起来,但是这种极度夸张和荒诞的手法却可以使其在置身事外中达到归谬的目的,使其能在毋庸多言之中鲜明地表达自己贬斥的立场和观点、表达对所描写对象的讽刺和否定。
二、以主人公主观幻想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常常塑造一个不明就里的主人公,让他抱有天真的幻想而又在现实中不断地碰壁,从而产生讽刺的效果。
如《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的主人公艾颂喜,天真、善良、头脑简单,受了招工头的欺骗宣传,把美国当作“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幸福天堂”。
在他的心目中,美国“不分民族、信仰和肤色。
情愿将自己的博爱分给每个外国人”,“给他们面包、工作和自由”。
他就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不远万里到美国去寻求锦绣前程。
哪知道,他的天真的幻想被无情的现实碰个粉碎。
刚靠近美国海关,他就遭受到一连串的欺凌与侮辱。
先是被用棍子教训“不准东张西望”;接着遭到无理搜查,并被没收了行李;尽管他早已出过天花,有一脸麻子为证,但海关医生仍强迫他种痘,为的是敲榨十美金的种痘费。
当他终于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在美国的大街上时,他感到一种满足:“要知道,我是在美国呢,在流离失所的人天赐的避难所呀!”可是,正当这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闪现的时候,有几个小伙子突然唆使一条恶狗扑过来咬他,咬得他衣服稀烂、浑身是血;警察赶走了恶狗,却以“破坏公共的安宁和秩序”的罪名逮捕了他;警察向他勒索五块钱,他拿不出,最后含冤入狱。
小说主人公的幻想亦即他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是质朴的、纯真的、美好的,而客观现实却是残酷的、丑恶的、捉弄老实人的。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幻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把他的同情给予了在生活中四处碰壁的倒霉的主人公,而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现实社会。
《竞选州长》也是如此。
主人公“我”对竞选内幕毫无所知,便贸然加入竞选。
于是接二连三地遭到打击,先是使他“吃惊”、“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然后是“提心吊胆”,接着是感到“绝对难以置信”,“在深感羞辱之余”又“准备要答复那一大堆无稽的指控和那些下流而恶毒的谣言”,这个工作还未完成却立即又“陷入了恐慌的境地”,以至“简直把我吓得几乎要发疯”,最后终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
如果主人公“我”不是这样一个头脑简单、不明就里的人物,而是对竞选的底细一开始便了解得很清楚,那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讽刺效果了。
三、以出奇制胜的情节产生奇特的讽刺效果。
马克・吐温小说的情节是以“奇”取胜的。
这种奇,是超出常理之外的奇,是脱出生活常轨的奇。
看他的短篇小说老是遇到出人意外的离奇情节,这就对读者造成了一种吸引力。
当这种“意外”的情节比“常理”还更真实的时候,从中就产生了一种讽刺的效果。
譬如《罗马大神殿维纳斯神像的故事》,这篇小说的情节就超乎寻常地离奇。
按照常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自然比被破坏得残缺不全的作品更有价值,然而,小说中那位艺术家的作品本来无人问津,被斧头砍得支离破碎之后反倒价值连城,这自然是出人意外的。
但是,在那样一种社会里,所谓艺术品只不过是为某些人装点门面的一种货色,其本身艺术性的高低却无足轻重。
因而,小说中看似离奇的情节,实际上比按常理得出的结论更为真实。
小说的讽刺意义也就包含在这里面了。
享有盛名的短篇佳作《竞选州长》在这方面也很有代表性。
它写的是“我”由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参加竞选,到不得不“自愿”放弃竞选的过程。
小说开头先介绍三位候选人:伍德福和霍夫曼的特点是“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了”;“我”则“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
按照常理,“我”自然应当胜过竞选对手。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小说的主体部分写竞选过程中两个对手如何用层出不穷、无奇不有的卑劣手段,对“我”进行诬蔑、栽赃、恐吓和迫害,最终使“我”败下阵来。
其结果,不仅出乎“我”的预料,也使读者大感意外。
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所谓“竞选”的内幕,入木三分地讽刺了所谓的“民主政治”。
四、通过内心与外表的矛盾,产生深刻的讽刺效果。
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写了一个非常奇特有趣的故事:赫德莱堡是一个以“诚实”、“清高”著称的市镇,它保持这种堂皇的声誉已有三代之久,居民们以此自豪,外地人则对此羡慕和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