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_博士论文_与恩格斯_谢林和启示_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92.37 KB
- 文档页数:7
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差异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差异导读: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差异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研究,本身就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理由,这个理由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定位的一个理由,它沿袭到马哲史发展的一个理由,更关系到今天我们当代生活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的理由。
因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比较研究,实际上就涉及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如何和列宁经典理论相融合的理由,也涉及到和当代中国马克思理论指导相衔接的理由。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差异一、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理由的由来自二十世纪以来,一大批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出现,其中一部分学者打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一部分学者披上“客观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从批判恩格斯的历史贡献入手,制造了所谓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
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这个观点主要来自于卢卡奇,他在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发展的是一致社会理论,而恩格斯则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一种包括自然界的理论。
而美国马克思学家诺曼·莱文将此理由推上了顶峰,他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可悲的骗局,还将此理由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之间的全面对立。
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理由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理由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关系主要包括三点,第一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交往,第二点即核心理由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之间的关系,第三个理由,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是文献学作用上的。
其中第三点,由于国内学者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发现新材料,这个理由变得无从下手。
而现在的我国主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这一块进行主要研究。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理论创立过程的差异在莱文看来,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核心是人,认为历史的发展中人是具有主要推动力量的,而恩格斯的历史观是以物质作为出发点的,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展主要依靠人之外的经济推动或自然力量。
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区别就传统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而言,一般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合并成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很少提及其哲学思想中的差别。
关于两人哲学思想的差异研究,对我们正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哲学思想的差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两人的哲学思想区别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一、在哲学研究视野上,两者存在着差异。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以超验为基础,恩格斯却把自己所研究的视野放在经验之上。
马克思一直以扬弃作为自己思想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手稿》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的扬弃的本质目的,扬弃是与共产主义息息相关。
马克思自青年时代开始,就已经将对现实的应有提出自己的质疑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趋向。
这一点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达。
现实与思想之间是存在必然的相互转化。
这就是说他的哲学研究视野中,早在其青年时期,已经非常自觉地运用超验性的视野来研究问题与探索问题。
恩格斯选择了经验作为其哲学研究视野。
在哲学构建上,遵循科学的范式,是恩格斯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在其物质本体论哲学体系的构建中清晰可见。
物质本体论是恩格斯唯物主义思想的实质,而物质本体论带有明显的实在论特征,而符合常识性是是实在论的重要特点,尤其是在朴素实在论身上,这一特点表现的更加突出。
二、在哲学本原命题的表述上,两者存在着差别。
关于世界的本原命题表述,马克思认为应当以存在决定意识来概括,而恩格斯则认为把世界本源用物质决定精神来概括更为恰当。
这两种表述代表了两人在这一命题上的重要差别。
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并阐述了这一命题的理由。
马克思说到: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因此,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看到当时马克思已经确立了人的存在及人的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这一研究视野,就研究立场而言,他已经超越了唯心主义者,并且为自己的这一超越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论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差异与互补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差异与互补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差异
1、方法论上的区别:马克思主张采用普遍、绝对的抽象概念建立关于社会的理论模式,而恩格斯则坚持实践的观点,主张要以现实的实践问题作为理论模式的基础并以实际发展为目标。
2、范畴论上的区别:马克思把“劳动”作为范畴论的重要基础,将社会的本质阐释为关于“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则强调“实践”作为人类生活的根基,将社会事物的本质阐释为现实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关系。
3、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区别:马克思说:社会发展有规律,是有方向性的;而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中有规律,但不是确定的,而是复杂多变的”。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互补
1、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实践性补充:恩格斯扩展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与实践联系起来,使之更完备更全面,强
调了马克思辩证思想的实践性。
2、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实例性补充:恩格斯强调以实际发展为目标,
以现实的实践问题作为理论模式的基础,将大量的实例作为范例,在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中创造了大量的实例性的补充。
3、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实用性补充:恩格斯不仅将实践作为理论模式
的基础,而且从现实出发,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充
分发挥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的实用性,更充分体现了实践的价值。
总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既有很大的差异,也有许多补充。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辩证法思想,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完善全面的
辩证法思想体系,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完善、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054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前苏联学说理论为代表的完全相同论、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为代表的对立论以及承认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原则一致为前提的差异论。
本文认为,研究差异是为了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精神智慧,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哲学基本问题理解的差异恩格斯曾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1]在恩格斯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里的自然界是否是人化的自然?恩格斯的回答显得十分矛盾的,尽管他承认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的媒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强调的都是纯粹的自然。
在《自然辩证法》中,他提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任何外在成分”。
[2]可以看出,恩格斯主体意识还不够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近代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不能涵盖到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内容。
在黑格尔哲学之后,由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大的转变,主客体的矛盾不断激化,哲学的研究重心从对意识与存在的思考向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转移。
尽管马克思从未明确提出过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他提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缺陷就在于对事物、现实和感性不是从主体方面当作实践去理解。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总结出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主客体的关系上,进一步讲就是实践的问题,显然马克思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近代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辨范围,属于现代哲学的研究层次。
简而言之,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理解差异可以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研究生的起点是从自然出发还是从实践出发。
对新唯物主义理解的差异剖析恩格斯与马克思关于新唯物主义方面的差异,首先要理清二人对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态度。
2004年5月第25卷 第3期东岳论丛Dong Yue Tribune May.,2004Vol 125 No 13[收稿日期]2004-03-27[作者简介]何中华(1962-),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名家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持人:何中华[主持人简介]何中华,男,1962年7月生,山东省莒南县人。
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论研究室兼职研究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元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积极评价。
自1981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
其中有些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有关专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有关论点被收入《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哲学年鉴》等权威工具书,学术观点被许多学术专著和论文引证,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今后研究重点主要是:11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观,以期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构提供有益借鉴;21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的反省,以利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选择;31回归中国古典哲学,以便在文化源头上汲取智慧并得到启迪。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何 中 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区别[摘 要]正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尤其在哲学思想上的区别,对于恢复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思想的本来面目,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1“超验”视野与“经验”视野的分别;21“存在决定意识”与“物质决定精神”的不同;31大写的“真理”与小写的“真理”的距离;41“彼岸”的“自由王国”与“此岸”的“自由王国”的差异;51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个性分野及其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理解之差异内容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
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关键词:唯物史观;第一提琴手问题;生产力;生产关系作者简介:鲁克俭(1968- ),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12)02-0050-07尽管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存在对立或差异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有诸多讨论,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却是一个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不仅如此,人们已经习惯于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来解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笔者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一文中,通过比较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与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得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大同小异”的结论[1]。
但具体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进一步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随着汉译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2005年的出版,由日本学者广松涉引发的“谁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问题”(简称“第一提琴手问题”)在国内学界持续发酵。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盲从广松涉的说法,仅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主要是恩格斯的笔迹这一文献学事实出发就断定《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恩格斯的著作,从而把恩格斯看作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笔者在《再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者身份问题》一文中主要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马克思摘录笔记部分的文献学考察,证明马克思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作者,重申了“马克思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这一正统说法[2]。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理解之差异”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第一提琴手问题”。
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杨润琪
【期刊名称】《新丝路:下旬》
【年(卷),期】2022()9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体系实现了近代以来哲学的伟大变革,创立了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科学的指导思想。
但事实
证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存在着些许差异。
为此,西方小资产阶级者、西方极端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恩格斯的理论进行批判。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哲学视角的差异,才能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性进程。
文章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
析了马恩之间哲学思想存在的差异及其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0084-0086)
【作者】杨润琪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以自然观为视角
2.也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读《提纲》、《终结》和俞吾金的《差异》
3.重新审视晚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基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论的考察
4.论恩格斯与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5.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解读──兼评《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问题的几点思考唐忠宝;王丽梅【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差异,突出地表现为二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
在恩格斯看来,近代哲学乃至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后黑格尔时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实践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均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恩格斯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科学为基础,实现哲学的科学化;而马克思眼中的哲学不仅具有科学性的一面,同时还具有价值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恩格斯对实践范畴的理解通常是基于认识论的视角,即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时,引出实践范畴;而马克思则赋予实践以本体论或存在论的意蕴,认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现实反映。
%Marx and Engel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philosophy. On one hand, Engels propos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being is the fundamental of all philoso-phies. He explores the category of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 and believes that the way to make philosophy scientific depends on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other hand, Marx thin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s the fundamental of post Hegelianism, and philosophy is not only scien-tific and but also of value. He believes practice implies Ontology and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5)005【总页数】6页(P26-31)【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作者】唐忠宝;王丽梅【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近年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感悟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们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他们的著作,我对他们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平等现象。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指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分化的严重程度。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让我明白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使命,作为劳动者的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他们主张消除剥削和压迫,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强烈的愤怒和不满。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还教会了我对历史和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他们提出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本质。
这让我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让我学会了看待问题和现象要从全面和系统的角度去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激发了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的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是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和设想。
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即一个没有阶级和压迫的社会,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让我坚定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也让我明白了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他们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他们的思想给予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和敏锐观察力,也激发了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作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作文:在那历史的长河中,有两个人的名字紧密相连,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双子星,他们就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识,那可不是一般的巧合,简直就像是命运特意安排的一场精彩邂逅。
那是在 1842 年的科隆,当时马克思在工作,而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当职员。
恩格斯在英国观察到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
而马克思呢,正为了工人阶级的权益在报纸上激烈发声。
有一次,恩格斯写的一篇文章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
马克思心想:“这是谁啊,观点还挺犀利!”不过一开始,他对恩格斯还有些误解,觉得这可能只是个头脑发热的年轻人。
可命运的齿轮一旦转动,就停不下来啦。
后来,他们通过朋友的介绍,终于见了面。
那场面,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排场,就是两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轻人,在一个小咖啡馆里,相对而坐。
恩格斯穿着整洁但略显朴素的衣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眼神中透着坚定和聪慧。
马克思呢,留着那标志性的大胡子,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世间的一切不公。
他们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但一谈到工人阶级的命运,那话匣子就像决堤的洪水,收都收不住。
马克思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大声说道:“这资本主义,就是个吃人的怪兽,必须把它推翻!”恩格斯连连点头,应和着:“没错,工人们太苦了,咱们得为他们做点实事!”从那天起,他们的友谊就像一棵小树苗,在风雨中顽强生长,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他们一起合作,共同研究。
恩格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研究和创作,不惜放弃自己舒适的生活。
要知道,恩格斯家里可是挺有钱的,但他不在乎,他把钱都拿来支持马克思,让他能安心写作。
还记得有一次,马克思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孩子们饿得直哭。
恩格斯知道后,二话不说,寄来了一大笔钱。
马克思收到钱的时候,眼眶都湿润了,他对妻子燕妮说:“恩格斯这兄弟,真是没得说!”马克思写作的时候,那可是全身心投入。
㊀㊀2022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知㊀与㊀行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pt.,2022总第58期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Cognition and Practice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 No.58㊀No.5马克思主义研究[收稿日期]2022-05-05[作者简介]廖兴兴(1996 ),男,江西宁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㊂论马克思哲学与谢林哲学的思想异同──以黑格尔哲学批判为例廖兴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武汉430073)[摘㊀要]以辩证逻辑对比研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与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对黑格尔的批判,可以发现两人的思想既有本质差异又有相同之处㊂一方面,两人的差异体现在理论背景㊁哲学立场㊁哲学的目标指向与批判的靶心等方面;另一方面,两人的思想共性表现在都处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型的思潮之中,不约而同地既肯定又批评了黑格尔的纯粹概念,共同指明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向自然哲学过渡的困难,在对主体的追问上呈现出共性与逻辑上的承续关系㊂对比研究马克思与谢林的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谢林思想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黑格尔㊁谢林㊁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间的思想关联㊂[关键词]马克思;谢林;黑格尔哲学批判[中图分类号]B016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5-0048-10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具有 剪不断,理还乱 的关系㊂正因如此,无论是以往的卢卡奇㊁马尔库塞㊁伊波利特与施密特等人,还是当今的诺曼㊃莱文㊁肖恩㊃塞耶斯㊁多米尼克㊃洛苏尔多㊁特雷尔㊃卡弗㊁戴维㊃麦克莱伦等享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研究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德国古典哲学只是被看作少数几位哲学家 康德㊁费希特与黑格尔 的代名词,相关的研究也仅仅是围绕这几位哲学家展开㊂譬如,在20世纪早期兴起的康德与马克思关系的探究;从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以来对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近年来,洛克莫尔的‘费希特㊁马克思与德国哲学的传统“的出版使马克思与费希特的关系开始受到关注㊂㊃84㊃而对于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 另一架马车 谢林之间关系的研究,尽管国外的谢林研究专家曼弗雷德㊃弗兰克(Manfred Frank)与瓦尔特㊃舒尔茨(Walter Schulz)两人指出马克思与谢林的思想之间存在某种关联,①但是在国内学术界却鲜有人问津,直到今天还未被真正地触及㊂原因在于:第一,马克思本人在其著述中并没有对谢林有过正面的阐述,根据诺曼㊃莱文的说法,谢林的任何思想从未进入过马克思的思想内部;[1]第二,恩格斯在提及德国社会主义继承的优良传统时,只字未提谢林;第三,在形式主义(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与谢林的哲学是绝对对立的㊂事实上,当我们由形式逻辑上升到辩证逻辑,超越非此即彼的知性思维的同时深入比较马克思与谢林的文本,能在两人看似绝对对立的关系中发现思想共性,或者说愈来愈会发觉两人思想异中有同㊂对比研究的路径一般而言具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要讨论的方面都排列出来,但实际上在一篇文章中不可能讨论清楚所涉及的全部思想议题,因而本文退而求其次,采取另一种方式,即选择最能表征他们对相同思想议题作不同表述的一个文本进行比较性分析,这种比较方式将有助于限定讨论的范围与比较的深入㊂遵循后一种方式,本文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与‘近代哲学史“这两个文本的对比研究,尤其是以马克思与谢林对黑格尔的批判这一重要枢纽,试图管窥马克思与谢林哲学思想的一般差异与同一性㊂㊀㊀一、马克思与谢林思想差异的具体表现一般地说,寻找两人的思想差异比较容易,因为每个人面临的时代环境㊁个人经历㊁性格特质的不同都决定其思想理论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被我们一眼直观到,因此当我们谈起马克思与谢林的关系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差异㊂毋庸置疑,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思想与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的思想存在诸多差异,这不仅表现在两人面临不同的理论背景,而且体现在两人具有不同的哲学立场与价值指向,同时还体现在两人在对黑格尔批判时针对的核心文本不同并由此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㊂第一,马克思与晚期谢林面临的理论背景不同㊂晚期谢林一方面批判继承了费希特提出的体系范畴的推演,即自我设定自我与自我设定非我的双重面向;另一方面则是在与黑格尔的直接交锋中形成其整个理论建构,他不仅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将哲学区分成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而且其整个的创世理论都是在与黑格尔的争论中形成的㊂[2]143-144而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理论背景则与谢林完全不同㊂首先,在‘手稿“中,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与运用 主谓颠倒 的方法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异化,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马克思承继了从洛克一直到李嘉图所提倡的劳动价值论,批判资产阶级将私有制看作永恒的自然状态;最后,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历史生成(运动)的原则㊂在神学家波墨的影响下,黑格尔认为在物质里面已经隐含着一种能动的东西㊂在黑格尔的影响下,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运动不光是机械运动,而且是生命运动,正如波墨㊃94㊃①按照德国著名的谢林研究专家弗兰克的说法,晚期谢林的思想对费尔巴哈和恩格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马克思则产生了间接的影响,甚至认为马克思对谢林的批判源自谢林㊂参见Manfred Frank,Der unendliche Mangel an Sein.Schellings Hegelhritih und die Anf nge der Maraschen Dialehtih,München:Wilhelm Fink Verlag,1992;转引自谢林.近代哲学史[M].先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译者序言㊂所说,生命是一种内在的痛苦,一种内在的自相矛盾㊁自我折磨,或者自我否定㊂[3]在这三重理论背景的作用下,马克思对哲学问题的探索逐渐转移到 物质的生活关系 上,不仅同古典经济学的批判,而且同工业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联系在一起㊂缘此,我们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何在‘手稿“中提出 异化劳动 对象性活动 等概念㊂第二,马克思与谢林在对黑格尔哲学批判时所基于的哲学立场不同㊂马克思在‘手稿“中业已从德国观念论的体系中超拔出来,即基于唯物主义立场对黑格尔进行批判,而谢林对黑格尔的批判仍局限于德国观念论的范围之内㊂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不仅指责黑格尔将概念当作一切,而且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对现实世界一无所知,没有任何能够触动现实的东西,同时指出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的外化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㊂谢林对黑格尔逻辑体系的批评似乎会让我们觉得谢林不是一个观念论者,而更像是从 现实出发 批判黑格尔哲学从 纯粹存在 (抽象物)开始㊂但事实是, 谢林并不是一个从现实的㊁具体的东西,即一个应当存在于思想之外的 现实的具体的东西始终会被进一步具体地规定成这个样子的 东西出发的,而是从 存在者 ㊁从理性出发的㊂所以说,谢林还始终停留在哲学中,或者更进一步说,停留在观念论的哲学中 [2]136㊂而马克思则不同,他在‘手稿“中业已转向唯物主义立场㊂马克思在1837年致父亲的信中开始转向现实寻求观念,在‘博士论文“中更进一步,认为哲学应该积极地对待现实,认真回应来自现实的挑战㊂1842年,马克思针对社会现实问题,追溯背后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并基于利益原则分析社会的矛盾与斗争㊂马克思尽管此时的思想依然带有黑格尔思辨的唯心主义的印记,但已然表露出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迹象㊂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提出犹太人的解放要回归到现实社会的政治解放,即是说,解决宗教问题要从产生宗教问题背后的社会现实着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宗教本身㊂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⓪导言“中, 物质利益难题 促使马克思寻求新的理论出发点 市民社会㊂后来受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马克思逐渐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理性观转向唯物主义的立场,并由此对市民社会展开了深入的剖析㊂如果说谢林对黑格尔的批判仅限于理性范围之内的话,那么,马克思哲学已经将讨论的对象引向了理性存在的社会基础,即对社会存在本身进行批判和探讨,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前提批判㊂即是说,马克思哲学不是停留于理解世界发生的事情,仅仅将人类经验把握为一系列的概念与语词,而是以坚实的经济学理论为依托,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出发诉诸改变世界㊂第三,马克思与谢林的理论旨趣的不同㊂普鲁士官方将晚期谢林邀请回柏林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其肃清黑格尔哲学中蕴含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从而维护普鲁士官方的利益㊂借用阿尔都塞的说法,晚期谢林哲学充当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㊂马克思猛烈地抨击谢林在政治上展现的保守与反动,认为 谢林的哲学就是哲学掩盖下的普鲁士政治 [4]㊂与此相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立场业已从此前的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诉诸无产阶级的利益,提出无产阶级代表全人类的利益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工人阶级极端悲惨处境的揭示㊂第四,马克思与谢林由于理论背景与哲学立场的不同,以及两人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时围绕的文本不同,他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㊂黑格尔的逻辑学阐述的是概念通过一系列的运动㊁发展与转化,从空无内容的最初规定( 纯粹存在 )过渡到另一个更高的抽象概念,最终显现为绝对精神的过程㊂黑格尔的逻辑学以 纯粹存在 为开端,并将这一开端规定为与主体无关的㊁纯粹客㊃05㊃观意义上的开端,然后赋予 纯粹存在 一种内在的运动(有 无 变),并认为这是一个必然推进的过程㊂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为批判的靶心,不仅抨击‘逻辑学“以 纯粹存在 作为哲学的开端,而且认为黑格尔的逻辑体系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㊂具体来看,关于黑格尔以 纯粹存在 作为哲学的开端,谢林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首先,并非存在发现自己是 无 ,而是我们发现它是 无 ;其次,黑格尔未深入考察这一命题中 是 与 无 ,而是把二者当作是自明性的前提;最后, 纯粹存在 和无也只不过是同一东西的不同表达,这一命题只不过是一种同语反复㊂至于黑格尔提出的 纯粹存在 尚且是无 在谢林看来也是同样不成立的,因为 纯粹存在 尚且是无 意味着 纯粹存在 自身就获得了规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特定的存在,亦即一种潜在的定在,[5]162而这显然又和 纯粹存在 是无,即无任何规定性相矛盾㊂在谢林的学说体系里,作为运动着的东西仅仅是一个有可能成为客体的主体,并不完全是客体或主体,而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平衡,即主观与客观的纯粹自在的无差别㊂[5]155谢林认为在他自己的哲学中,主体立足的出发点是一个现实的对立,以此才能理解所谓的 提升 ,而黑格尔的哲学所谓的出发点是一个纯粹的负能量㊁欠缺与空虚,不存在任何斗争,推进运动也是单调的与昏昏欲睡的㊂简言之,谢林认为自己的逻辑体系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而黑格尔的逻辑体系是一种 对立的调和 ,缺乏内在发展的动力㊂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主要围绕的文本是‘精神现象学“,认为黑格尔的体系中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强调辩证法是‘精神现象学“的伟大成果,并继承了黑格尔将事物的产生当作一个过程的做法,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手稿“中的核心概念 对象性活动㊂‘精神现象学“论述的是具有内在生命的意识,经由感性确定性㊁自我意识㊁理性㊁与宗教等环节的一步步的发展,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辩证发展过程㊂黑格尔所说的 绝对知识 并不是指关于世间万物的知识,也不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知识,而是关于世界本身的知识㊂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大致思路是:首先,交代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必要性,在汲取费尔巴哈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体系展开了具体的批判,并且在继承 而不是改造颠倒 黑格尔辩证法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对象性活动㊂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现象学“整个意识的进展运动完全是由意识的内在生命所推动,而不是通过外部力量强加的, 也就是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这就是说,纯思想的辩证法是结果 [6]205㊂我们知道,黑格尔在继承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遗产与结合波墨思想的基础之上,强调大千世界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并由此提出了其辩证法思想,但其 阿喀琉斯之踵 在于仅仅将世界的形成过程理解为抽象的绝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并没有真正地触及现实本身,这一点恰恰为马克思所发掘㊂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地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最伟大的成果在于把人的产生当作他们的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也指明黑格尔仅仅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所理解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劳作㊂正是基于此以及结合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对象性活动㊂向后展望马克思的相关文本,我们会发现黑格尔历史生成的过程性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其将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个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㊂[7]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哲学中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这显然不同于谢林所认为的黑格尔逻辑体系缺乏内在的发展㊃15㊃动力㊂总的来说,马克思与谢林理论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对黑格尔批判时所依据的哲学立场㊁围绕的核心文本不同,进而使他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㊂㊀㊀二、马克思与谢林思想同一性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与谢林的思想尽管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不约而同地存在一些相同之处,即两人都辩证地看待黑格尔的概念,一致非难黑格尔的逻辑学向自然哲学的过渡,彰显了两人追求整体大全的思想;都面临着近代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背景,同样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思考㊂第一,两人既肯定了黑格尔概念的意义,又批评黑格尔仅仅停留于概念㊂由柏拉图奠定的西方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强调概念的绝对重要性,即世界是由概念规定,人们以概念为中介把握现实,没有概念就没有一切㊂同样,黑格尔宣称自己的哲学是关于纯粹逻辑的哲学,哲学唯一且直接的对象是纯粹概念,他在‘小逻辑“中明确提出把握对象即是意识着这个对象的概念㊂在‘近代哲学史“中,谢林在德国观念论的范围内一方面褒扬黑格尔洞察到了哲学的纯粹逻辑的本性,即 他把那些被我的自然哲学隐藏在实在领域之内的逻辑关系原原本本地揭示出来 [5]154;另一方面则认为黑格尔退回到纯粹思维和纯粹概念的做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其主张概念就是一切,真正的造物主也无非就是概念㊂作为德国观念论一员的谢林理解黑格尔所谓的概念就是一切的观点,但是他不满黑格尔的地方在于黑格尔将概念看作是绝对圆满的东西㊂因为在谢林看来,概念作为理性的建构,其背后还蕴含前提(纯粹主体),即是说,概念不是绝对完满的东西,而是具有条件与前提㊂谢林进一步认为黑格尔先于一切现实性㊁自然界和时间的逻辑学,实际与现实世界相脱离㊂与谢林一样,马克思在‘手稿“中立足唯物主义立场辩证地看待黑格尔的逻辑学:一方面肯定黑格尔用概念自身内部的运动代替僵化的抽象概念,认为如此一来整个世界被黑格尔描述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强调自然界才是第一性的原因,反对黑格尔颠倒第一性的原因与第二性的原因,批判黑格尔将概念当作哲学唯一且直接的对象的做法,指责黑格尔将概念等同于扬弃了的现实,认为黑格尔的做法将使整个自然界重复抽象的逻辑概念,自然界的目的也无非是对抽象概念的确证而已,而实际上由 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㊁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 [6]208㊂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思想的评价与谢林对黑格尔概念的批评几乎如出一辙㊂第二,马克思和谢林都非难黑格尔的逻辑学向自然哲学的过渡㊂正如施密特所指出的: 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中最离奇的㊁也最成问题的转化之一,是从‘逻辑学“ 它把纯粹理念作为终极之物 向‘自然哲学“的转化,即从思想向感性的物质存在的转化㊂ [8]谢林把黑格尔上升到绝对精神的这样一个纯粹逻辑的过程,称作否定哲学或者叫作第一哲学,认为这种哲学不可能实现向自然哲学的过渡,自然界也处于存在单纯的可能性里面㊂首先,谢林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对现实世界一无所知,无法过渡到自然哲学,因为黑格尔的逻辑学并没有将自然包含在内㊂其次,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绝对者是作为最终论证的结果,但在谢林看来,用绝对者这个词来表示终点是一个值得反省的做法,因为终点只是一种目的因,不会有任何未来,不能造成任何的开端,因而这样一来,它就无论如何不能又是自然哲学的本原㊂最后,黑格尔所谓的绝对者只是一个实体性的精神,因为那最㊃25㊃终的东西,把所有之前的全部环节包揽进自身之内的东西只能是一般名义上的精神,它必然是一个无限的㊁绝对的精神,而不可能是一个现实的精神㊂因此,谢林一方面认为黑格尔哲学达到绝对精神后不能简单地颠倒,把绝对精神又当作创造万物的动力因,因为绝对精神的外化,意味着要纠缠于自然界之中;另一方面则强调绝对精神的外化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单纯逻辑的关系在转化为现实关系之后将丧失自己的全部必然性㊂同样地,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 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这整个过渡,无非是对抽象思维者来说如此难以实现㊁因而由他作了如此离奇的描述从抽象到直观的过渡㊂ [6]219-220以纯思辨开始而以绝对知识结束的‘哲学全书“,试图从具体的人与现实自然界中抽象出一种普遍的㊁适合于任何内容又超越于任何内容的一般思维形式与逻辑范畴,马克思认为这种做法完全颠倒与混淆了具体的现实与从中抽象出的思维的关系㊂ 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㊂ [6]219对马克思来说,黑格尔的逻辑学与自然哲学存在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黑格尔所谓的从逻辑学向自然哲学的过渡是一种从纯粹抽象概念直接过渡到具体物质世界,是一种从概念推出现实的做法,这无非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渡,抑或是无中生有的做法㊂马克思与谢林非难黑格尔逻辑学向自然哲学的过渡也彰显了两人的德国哲学的传统,即整体性思维㊂黑格尔强调大全整体,追求主体与客体㊁质料与形式的统一,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认为真理就是大全;谢林则重申:命题纳入体系之中理解才是正确的做法,只有在体系中,只有在活生生的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才有真理;而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整体性思维体现他从对黑格尔哲学局部(法哲学)的批判转向了对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批判㊂第三,马克思与谢林都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思考㊂如果说,谢林首先提出了纯粹主体性的自我建构问题并在德国观念论的范围内进行了解答,那么马克思则延续了谢林的思考并提出现实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㊂与其说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中枢,贯穿黑格尔的整个体系,毋宁说,概念是黑格尔哲学中真正的主体㊂黑格尔的逻辑学以 纯粹存在 作为哲学的开端,将其规定为与主体无关的㊁纯粹客观的意义上的开端㊂谢林则基于反思理性的视野认为根本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存在,没有什么与主体无关的存在㊂与黑格尔哲学从 纯粹存在 出发不同,谢林在对理性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哲学的出发点是完全客观的主观的东西,而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㊂主体向着客体演进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主体开始关注自己, 当主体在它的每一个形式里面一再地把自己推向客体㊁接近客体,它就在这种关系里把自己提升为那种内在性或精神性 [5]156㊂主体性问题也推动着马克思的思考㊂马克思不仅在逻辑上延续谢林对纯粹主体性问题的思考,而且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明确地将主体规定为现实的人㊂马克思写道: 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能被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㊁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㊁耳朵等等的人的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㊂ [6]219于马克思而言,黑格尔只是以抽象的逻辑思辨表征了历史的运动,如此理解的历史还不是属于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停留于思辨概念层面的人形成的历史,事实上被当作主体的只是设定的自我意识,而不是现实的人本身㊂换句话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下批评黑格尔将观念变成主体,认为被黑格尔当成主体的概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而只是一种虚幻的主体㊂马克思对主体的追问与建构也进一步从根本上回答了黑格尔一系列纯粹思维㊁纯粹概念的演绎与逻辑的建构何以可能的问题㊂㊃35㊃。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在思想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强调的是自我意识,尤其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这更接近于鲍威尔的思想。
而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强调的自我意识则是普遍的自我意识,这种思想受到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影响,超越了鲍威尔的个体自我意识思想。
其次,两部作品写作的时间不同。
马克思原本打算先出版他的博士论文,并在柏林大学出版。
而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是在更晚的时间点发表的。
这些差异表明,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关注自我意识问题,但在对自我意识的理解和处理上存在不同。
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哲学家的影响,或者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点写作,因而对自我意识问题的理解有所不同。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在恩格斯诞辰1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日益成为国内马哲中青年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本质上的一致,与强调两者本质上存在着差异(即对立),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在中青年学者中都有相当多的支持者。
另一方面,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版中文版[1]、英国马克思学家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中文版[2]和诺曼·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中文版[3]的相继出版,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已成为马恩关系研究中的另一热点问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案例即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性哲学文本《博士论文》和青年恩格斯的代表性哲学文本《谢林和启示》的对比研究,试图在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及其关系问题上得出新的结论。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大同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都是纯哲学文本。
但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没有受到学者应有的重视。
比如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4]354-35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5]93-95都只对《谢林和启示》作了简略的介绍和评述。
一个例外是,诺曼·莱文2006年出版的《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深入考察了该文本,却给予了极为负面的评价。
莱文把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中的哲学观点看作是幼稚和不成熟的,并认为它是恩格斯主义的发源地。
本文在考察《谢林和启示》时,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莱文这本书的。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主要写于1840年下半年,1841年3月底完稿,此时马克思已满22岁;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写于1842年1月至3月底之间,此时恩格斯21岁。
虽然马克思与恩格斯尚未谋面,但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成为将二人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
因此在考察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谢林和启示》的关系时,青年黑格尔派就是不能忽视的历史语境,而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就成为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思想的重要交集。
关于《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与黑格尔以及鲍威尔的关系,学界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传统上认为此时马克思更接近黑格尔,如梅林就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完全保留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基础”,麦克莱伦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中说,《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从未超出黑格尔的观点,“并没有任何马克思特有的思想”。
科尔纽和奥伊泽尔曼则持一种比较平衡的观点,他们一方面承认马克思此时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又强调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有重要批评,坚持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但同时也批判和超越了黑格尔哲学。
而罗森则明确提出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正与鲍威尔一起创立自我意识哲学,已经完全离开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6]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5-0011-07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鲁克俭(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32)摘要:《谢林和启示》时期的恩格斯与《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并不相识,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相继提出了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体现了二人令人惊异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谢林和启示》与《博士论文》在思想上也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
总体来看,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在哲学思想方面是“大同小异”。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恩格斯《谢林和启示》;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收稿日期:2010-03-12作者简介:鲁克俭(1968-),男,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
我们知道,青年马克思因不满于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而走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与此同时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因其无神论的宗教立场而退回到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参与博士俱乐部的活动,接受或“参与制定”(用罗森的话说)自我意识哲学。
像其他黑格尔派成员如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明确意识到“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学”,也就是说,他们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者还原为“实体”即人的集体无意识(施特劳斯),或者还原为个人的自我意识(鲍威尔),或者还原为类本质(费尔巴哈)。
因此马克思不可能在《博士论文》中再回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坚持的类似黑格尔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立场,实则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这里的要害在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抑或唯物主义?一般的看法(包括列宁)认为是唯心主义。
奥伊泽尔曼说马克思选择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学说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决不证明马克思这时已经接近了唯物主义思想,因为马克思在论文中的任何地方都没有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称为唯物主义者,而且在1839~1841年马克思“还不了解哲学上存在两个对立的阵营———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5]48。
福斯特明确提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础是唯物主义,他的根据是马克思1837年就研读过培根《论学术的尊严和进步》,深知伊壁鸠鲁对培根和启蒙运动特别是英法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还研究和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近代哲学史———培根到斯宾诺莎》(出版于1833年)等,因而对英法唯物主义很了解。
[7]笔者这里再补充两点。
首先,对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有直接影响的科本的小册子《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敌人》(1840年),就把伊壁鸠鲁主义与近代法国唯物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其次,海涅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4年)明确提出了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的对垒,马克思一定读过海涅的这本小册子,因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到的青年黑格尔派关于公开的黑格尔和秘密的黑格尔的说法,最早就来自海涅的这本小册子。
不管是费尔巴哈、海涅或是科本,都是在法国1830年革命这一大的背景下来谈论法国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也必定会受这种学术潮流的影响。
不仅如此,朴素的唯物主义其实一直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底色基调,如他在1837年的一首讽刺短诗中就这样写道:“康德和费希特喜欢在太空遨游,寻找一个遥远的未知国度;而我只求能真正领悟/在街头巷尾遇到的日常事物!”[8]736因此,马克思《博士论文》并没有从鲍威尔的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哲学退回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是前进到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是他对伊壁鸠鲁哲学进行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重建的必然结论。
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哲学毫无疑问属于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而黑格尔却有意抹杀伊壁鸠鲁哲学的唯物主义特征。
在坚持原子的物质性这一点上,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是一致的。
但马克思也像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那样,接受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关于伊壁鸠鲁哲学属于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哲学阶段的说法。
于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解读就是将伊壁鸠鲁哲学的唯物主义特征和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哲学的特点结合起来,把伊壁鸠鲁哲学重建为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
马克思所谓“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突出的主要是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唯物主义与伊壁鸠鲁以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自由)为绝对原则的唯物主义的差别。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之间没有质的差别,原子的运动受必然性(决定论)支配,原子只有物质性,缺乏独立性和意识。
德谟克利特关于现象自然界与本质自然界的划分,实际上分别对应于“感性世界”与“知性世界”。
伊壁鸠鲁不同意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的物质一元论,在他那里,原子之间有质的差别,原子的运动受偶然性支配,具有独立性和意识,是质料与形式、存在和本质的统一。
其中质料(或存在)对应于“感性”、“相对的定在”、“元素”、“欲望的力量和纯粹的自然力量”,而形式(或本质)对应于“非感性”、“观念”、“本原”、“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
总之,两者分别对应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
但伊壁鸠鲁毕竟不同于后来的黑格尔,他没有以“理性世界”来统摄“感性世界”,坚决反对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实体化(天象),认为这将导致迷信和盲从(在黑格尔这里就是导致泛神论)。
伊壁鸠鲁的原子是质料与形式、存在和本质之间矛盾的对象化,而非矛盾的解决,因此,伊壁鸠鲁哲学的实质是二元论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它既区别于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区别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或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
当然,马克思并非完全赞同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最主要就是伊壁鸠鲁强调“心灵的宁静”,对现实的苦难世界采取了逃避的态度。
马克思说了这样一段话:“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
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8]50当然,由于一直坚持黑格尔关于主客体统一的合理思想,马克思并没有因为强调理论的实践功能而像鲍威尔那样把现实看作是个体(特别是精英人物)自我意识的“创造物”,仍然坚持主客体统一的二元论(黑格尔的主客体统一实际上是主体统摄客体的普遍意识一元论)。
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又不同于伊壁鸠鲁,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革命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
令人惊异的是,尽管当时恩格斯与马克思并不相识,而且并不像鲍威尔那样知道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的思想倾向,但他却在《谢林和启示》中不约而同地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体现了青年恩格斯与青年马克思在哲学立场上的最大共同之处。
恩格斯写作《谢林和启示》时,正处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之下,对于此点科尔纽有明确的认识:“从这个小册子,可以看出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4]359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在《谢林和启示》的结尾处,恩格斯以华美的文笔对自我意识进行了充满激情的赞颂。
但莱文在《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中却断言:“在哲学方面,青年恩格斯采纳了黑格尔本人思想的右翼的观点……在诉诸老年黑格尔派哲学时,青年恩格斯也主张客观实在,即黑格尔本人思想抽象方面的存在。
青年恩格斯否认主观意识的重要。
”[3]14这显然是对恩格斯《谢林和启示》的极大误读。
另一方面,恩格斯写作《谢林和启示》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已经出版,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多次提到费尔巴哈,显然是受到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
如果我们将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的说法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的说法做一对照,就很容易看出这一点。
在《谢林和启示》中恩格斯这样说:“宛若光辉的、自由的古希腊意识从东方的晨曦中喷薄而出,一个新的黎明、一个世界历史的黎明正在出现。
太阳升起了。
祭祀的火焰从群山之巅向它微笑致意,从四面八方的瞭望塔传来的欢乐的号角声宣告了太阳的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