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马克思早期实践思想追溯
- 格式:pdf
- 大小:114.65 KB
- 文档页数:2
《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也就是1841年到1843年这个时间段,是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用马尔都赛的话说,此时的马克思正是处在“思维断裂”的阶段。
之所以用这样的言语来描述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是因为从1842年到1845年,马克思迅速地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两大转变,即从自由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和从共产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完成了两次转变的马克思最终成为无产阶级伟大事业的导师。
而第一次巨大转变,即由自由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正式发生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
1839年马克思博士毕业前后,已经是比较坚定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在一切原则立场上维护以鲍威尔为首的“自我意识”哲学体系,并且将这种哲学思维模式应用于此后的理论研究当中。
在政治观点上,马克思坚持自启蒙运动以来就被广泛认可的自由主义,认为不彻底的民主和封建特权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源泉,只要将“自我意识”哲学和自由主义的观点应用与政治领域,新社会的建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所企望建立的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国家,他尚未看见已经潜伏于自由民主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罪恶。
但是,马克思的这种政治理想在他进入《莱茵报》做编辑的时期受到了重大打击。
1841年,马克思接手《莱茵报》,有感于普鲁士帝国密不透风的封建统治,他企图将《莱茵报》改造成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使之成为打击封建专制政权的武器。
马克思在《莱茵报》做编辑的时间仅仅一年多一点,从1841年10月到1843年3月,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三件报道时间深刻的动摇了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
首先是《莱茵报》对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系列辩论的报道。
1842年前后,顺应市民对言论和出版自由的要求,莱茵省议会召开会议讨论出版自由的法令。
在崇尚“自我意识”哲学的青年黑格尔派看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自动幻化为改革的力量,出版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
《戏剧之家》2018年第01期 总第265期181文化天地《德法年鉴》与马克思刘晓丹(山西传媒学院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619)作者简介:刘晓丹(1990-),女,汉族,山西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山西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摘 要】《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为后来马克思一生的奋斗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马克思开始捍卫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并且随着马克思参与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他也最终达到了共产主义,开启了其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征程。
【关键词】德法年鉴;马克思;世界观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81-02《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和卢格在巴黎合作创办的刊物,由于卢格在杂志正式出版前几周生病了,马克思实际上负责了杂志出版的主要工作。
《德法年鉴》总共只出版了一期合刊就停刊了,存在时间非常短。
但是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活动,特别是他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对于了解马克思整个思想及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德法年鉴》《德法年鉴》融合了《德意志年鉴》的理论批判和《莱茵报》中的政治思想,试图在与法国的知识分子联合的基础上,将“德国的头脑和法国的心脏”结合在一起。
不过,它在1844年3月出版了唯一的一期合刊以后就没有再出版了。
《德法年鉴》的停刊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
首先是编辑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弗吕贝尔、卢格和海尔维格都宣称自己是民主主义者,注重公众教育,而赫斯和巴枯宁则声称他们是共产主义者,主张无政府主义。
对此,马克思在1843年9月给卢格的信中有所提及:“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怀疑,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很糊涂。
姑且不谈普遍存在于各种改革家的观念中那种混乱状态,就是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也都不得不承认他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概念。
”他们对于未来的行动和发展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作者:裴玉凤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一直贯穿在其整个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来认识马克思早年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以期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德法年鉴》人的解放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架设着一条使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桥梁,即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
这不仅是一条认识马克思全部著述的主线,同时也是马克思人类学的核心问题。
《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完成了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转向,并开始了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倾向主要集中在《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中。
这两篇文章中有关人的解放的阐述,代表了马克思早年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人本主义学说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人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第一篇文章,旨在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论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进行批判,借此阐发自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在这里马克思首先看到了鲍威尔把世俗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神学问题的狭隘视野,并对此进行了严格地批判。
马克思透过神学的本质看到了宗教的存在是一种缺陷的存在,这个缺陷的根源只能到国家的本质中去寻找,神学作为一种迷信是不能用来说明历史的,反过来人们应该用历史来说明迷信,而解决神学问题的真正答案应该到世俗中去寻找。
因而马克思的研究视野开始转向了世俗世界,开始了对政治国家的批判,论证了政治解放与真正人的解放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当一个国家以自己独立的姿态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时,国家自身所固有的存在方式可以冲破构成束缚国家的个人的限制,在个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之前而成为一个自由国家。
这时的政治国家的本质俨已成为了同人的物质生活相对立的类生活,人在其中不仅要受自己的需要支配,更要受政治国家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马克思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属于人的活动。
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这是西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关键性理论基础。
实践范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期。
在推崇德性论的时,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要求。
也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叩开了实践的大门。
苏格拉底强调,要想生活往好的方向转变,必须学会运用善的理论来指导生活。
柏拉图把注重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他的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理想和教育思想当中。
到了法律篇,柏拉图开始注重研究政治实践。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和他的社会阶层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于是他的理论便具有了明显的阶级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实践的伦理学、政治学。
在实践科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践视为一个范畴来看待。
并阐述了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每一个哲学范畴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实践范畴也是如此。
实践范畴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这一概念只是被视为一个常识性概念,尚未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近代早期的实践思想主要是将实践视为一种认识的方式与手段,认为实践能够为认识提供方式、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认识自然提供手段。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培根的实践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培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手段这是由科学认识的任务所决定的。
揭示出自然的本质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说,进行认识的目的就是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不能只是对自然作出简单直观的反映。
康德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从对人的本质入手的。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初期的影响作者:王稼兴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9期摘要: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初期造成的影响是存在的,同时,费尔巴哈在这一过程中给马克思带来的仅仅是启发和影响,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初期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著作,可以更好的体现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初期造成的那些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费尔巴哈;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起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还能够指导我们去探讨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初期的影响。
从各方面的著作中,能够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初期的思想情况及转变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体现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初期影响的主要探究。
一、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差异与相通点从各方面的著作、报道都能够寻找到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相关的观点与论述。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博士论文》与《莱茵报》,其分别阐述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逐渐形成以及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间的差异与相通之处。
(一)《博士论文》中所涉及到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博得轮文》是诸多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中最早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
在这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在自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自由问题以及宗教问题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说明了他所认为的自我意识与自然相联系的想法,这是与费尔巴哈所认为的自然自因的观念有相通之处,而在这方面,费尔巴哈较之马克思缺少了自然与自我意识之间关系的认知。
马克思还在针对原子运动的论述中,把宗教思想彻底否定,在反对宗教思想的这方面与费尔巴哈进行宗教批评时的想法存在相通性,而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费尔巴哈并没有将宗教思想全盘否定,而是把宗教比喻成人的本质的异化。
(二)《莱茵报》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费尔巴哈的差异与相通点1842年至1843年是“莱茵报”时期,在该时期之前,马克思信仰的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这与师从黑格尔的费尔巴哈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Karl Marx's Thought -From the Rhine Daily Period to the German -French
Annals Period
作者: 杜梅[1,2]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00;[2]徐州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徐州221000
出版物刊名: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0-3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 马克思早期思想;《莱茵报》时期;《德法年鉴》时期
摘要: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始于1841年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846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试图
对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发展进行梳理,以揭示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过程。
《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也就是1841年到1843年这个时间段,是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用马尔都赛的话说,此时的马克思正是处在“思维断裂”的阶段。
之所以用这样的言语来描述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是因为从1842年到1845年,马克思迅速地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两大转变,即从自由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和从共产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完成了两次转变的马克思最终成为无产阶级伟大事业的导师。
而第一次巨大转变,即由自由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正式发生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
1839年马克思博士毕业前后,已经是比较坚定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在一切原则立场上维护以鲍威尔为首的“自我意识”哲学体系,并且将这种哲学思维模式应用于此后的理论研究当中。
在政治观点上,马克思坚持自启蒙运动以来就被广泛认可的自由主义,认为不彻底的民主和封建特权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源泉,只要将“自我意识”哲学和自由主义的观点应用与政治领域,新社会的建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所企望建立的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国家,他尚未看见已经潜伏于自由民主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罪恶。
但是,马克思的这种政治理想在他进入《莱茵报》做编辑的时期受到了重大打击。
1841年,马克思接手《莱茵报》,有感于普鲁士帝国密不透风的封建统治,他企图将《莱茵报》改造成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使之成为打击封建专制政权的武器。
马克思在《莱茵报》做编辑的时间仅仅一年多一点,从1841年10月到1843年3月,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三件报道时间深刻的动摇了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
首先是《莱茵报》对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系列辩论的报道。
1842年前后,顺应市民对言论和出版自由的要求,莱茵省议会召开会议讨论出版自由的法令。
在崇尚“自我意识”哲学的青年黑格尔派看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自动幻化为改革的力量,出版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马克思的个体特征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一)家庭。
(二)教育1、中学教育。
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中学毕业论文2、波恩大学教育。
1835年10月——1836年6月(1)学习;(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
父亲的责备(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
父亲的担忧3、柏林大学教育。
1836年10月¡ª¡ª1841春:(1)以诗寄情。
马克思的情诗;父亲的担忧(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证书.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
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4月(第4期,总第312期)Apr.,2023(No.4,General No.312)收稿日期:2022-08-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BKS093);重庆市高教学会重点项目“‘大思政’视阈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QGJ21A020);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专项项目“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价值的理论演进及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2020ZTB07)作者简介:张蕴(1981-),女,重庆人,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以《德法年鉴》为文本张蕴1,2(1.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400715;2.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31)摘要:《德法年鉴》作为探寻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记录了其经由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关注政治这一抽象的哲学概念“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的过程;经由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而摒弃唯心主义并关注“现实的人”的过程;以无产阶级为起点探索人类解放道路,走向唯物史观的过程;经由批判鲍威尔观点,实现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
以创办《德法年鉴》为契机,开启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序幕”,两人认识到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关键在市民社会,以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打破旧世界,与青年黑格尔派划清界限并分别完成了“两个转变”。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以《德法年鉴》为文本,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展开考辨梳理,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德法年鉴》;唯物史观;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4-0033-07 “即使哲学家也有自己的青年时代”[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经历逐渐走向成熟、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摘要: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演进经历了理性共产主义——哲学(人本)共产主义——世俗共产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四个阶段。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共产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的关键,科学共产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演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科学的,它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在共产主义由空想演进到科学的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创立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理性的共产主义早在马克思之前,就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提出过共产主义思想。
如柏拉图提出共产、共妻制度,消灭私有制。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也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财产公有的社会。
但是,由于时代和这些思想家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存在非科学性。
马克思评价他们的思想时说: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达、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这些思想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
因此,这些看法是“不成熟的生产关系和不成熟的阶级关系的表现”。
马克思最早接触到共产主义问题是在《莱茵报》时期。
1842年9月间,《莱茵报》发表了《英国的状况》和《德意志哲学派别》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无产阶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最好的办法是要用消灭贫困和确立社会主义原则的方法来解放全体人民。
与此相回应,马克思则发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第一次使用了“共产主义”一词,文中谈到“人民的贫困直到最近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使时代的动向有了崭新的、特殊的方向。
人们感到,最爱自由的意向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大量的人摆脱实际上等于奴隶的处境”。
①从这篇文章阐述的观点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持两种相反的态度:一是对当时欧洲的工人运动给予极大关注,指出:“现在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即使没有斯特拉斯堡的演说,也不论奥格斯堡如何保持沉默。
它们仍旧是曼彻斯特、巴黎和里昂大街上引人注目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