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噬菌体遗传分析

噬菌体遗传分析

噬菌体遗传分析
噬菌体遗传分析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的结构:

1.结构简单:蛋白质外壳、核酸、某些碳水化合物、脂肪等。

2.多样性的原因:外壳的蛋白质种类、染色体类型和结构。

3.两大类:

①烈性噬菌体:T噬菌体系列(T1-T7);

②温和性噬菌体: P1和λ噬菌体。

㈠、烈性噬菌体:

1.结构大同小异,外貌一般呈蝌蚪状:

T偶列噬菌体头部:双链DNA分子的染色体;颈部: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尾部:由基板、尾针和尾丝组成。

2.T偶列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如T4噬菌体):

尾丝固定于大肠杆菌,遗传物质注入破坏寄主细

胞原有的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噬菌体遗传物质和蛋

白质组装许多新的子噬菌体溶菌酶裂解细菌

释放出大量噬菌体。

右图为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生活周期

㈡、温和性噬菌体:例如λ和P1噬菌体,λ和P1各代表一种略有不同的溶源性类型。

1.溶源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①.λ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后,细菌不裂解附在E.coli染色体上的gal和bio位点间的attλ座位上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并能阻止其它λ噬菌体的超数感染。

λ噬菌体特定位点的整合

②P1噬菌体: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而是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见左下图)。

原噬菌体: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噬菌体。仅少数基因活动,表达出阻碍物关闭其它基因。原噬菌体经诱导可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途径(见右下图)。

2.P1和λ噬菌体的特性:

①P1和λ各代表不同的溶源性类型:

P1噬菌体:侵入后并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

λ噬菌体: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②溶源性细菌分裂两个子细胞:

P1噬菌体复制则使每个子细胞中至少含有一个拷贝;

λ噬菌体随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细胞中有一个拷贝。

③共同特点:核酸既不大量复制,也不大量转录和翻译。

P1和λ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特性

二、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1.噬菌体遗传性状分为两类:

形成的噬菌斑形状:指噬菌斑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度。 寄主范围: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2.T 2噬菌体的研究最为广泛:

①.正常噬菌体r+: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

r-突变体(rapid lysis ,速溶性):噬菌斑大而边缘清楚。 ②.寄主范围突变体:

指能克服噬菌体抗性的突变体。

例:T 2 h+ 噬菌体:只侵染大肠杆菌B 株;半透明噬菌斑。 T 2 h- 突变株:能利用B 株和B/2株;透明噬菌斑。 ③.双重感染:

h-和h+均能感染B 株可用T 2两个亲本h-r+和h+r 同时感染B 株。

h-r+(透明,小)×

h+r-(半透明,大) ↓同时感染 B 菌株 获得噬菌体子代 亲本型:h-r+,h+r- 重组型:h-r-,h+r+ 将亲本型和重组型混合子代 ↓感染

混合有B 和B/2菌株的培养基 ↓

h-r+(亲):噬菌斑透明、小,边缘模糊 h+r-(亲):噬菌斑半透明、大,边缘清楚 h-r-(重组):噬菌斑透明、小,边缘清楚 h+r+(重组):噬菌斑半透明、小,边缘模糊 ④.重组值计算:

重组值=重组噬菌斑数/总噬菌斑数×

100% = [(h+r+ + h-r-)/(h+r- + h-r+ + h+r+ + h-r-)]×100% 去掉%即可作为图距。

⑤.不同速溶菌的突变型在表现型上不同,可分别写成ra 、rb 、rc 等,用rx-h+×

rx+h-获得试验结果列于下表:

分别作出ra、rb、rc与h的三个连锁图

四种可能的基因排列连锁图

再做杂交:rcrb+×rc+rb

结果表明: rc-rb的重组值>rb-h

∴ h 应位于rb及rc之间,排列顺序rc-h-rb。

由于T2噬菌体的连锁图是环状的,所以2、3排列都对。

三、λ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凯泽(Kaiser A.D.,1955)最先进行λ噬菌体的重组作图试验。紫外线照射处理获5个λ噬菌体突变系,产生不同噬菌斑:

s系:小噬菌斑;

mi 系:微小噬菌斑;

c系:完全清亮的噬菌斑;

co1系:中央环之外部分表现清亮的噬菌斑;

co2系:更浓密的中央环噬菌斑。

凯泽利用λ噬菌体sco1mi与噬菌体+++进行杂交作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练习题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提示,进行预习,认真研读教材P64-P67页,回答相关问题,解答完有关题目。 2、全体同学要积极主动,认真预习并完成导学案,组长要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认真及时预习。 3、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要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维,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4、标的“☆☆”A层必做,BC选作;标“☆”的为B层必做,C层选作。 【学习目标】 1、记住DNA是细胞生物和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记住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熟悉描述三个经典的遗传实验的科学家代表、实验步骤、实验结论;能分析和描述实验准确现象;体验三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实验思想方法,能用这些实验思想和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感受三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组长调控,合作探究,踊跃展示,大胆质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材助读】(认真阅读教材,学习知识的原始描述) (一)生物体的性状之所以能够传递给后代,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对遗传起决定作用的物质 ()。(二)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英国科学家(F.Griffith,1877----1941)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两种品种:一种是有多糖类的,称为型;另一种是没有多糖的,称为型。 (2)格里菲斯实验过程

○1将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说明:R型细菌是毒的。○2将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说明:S型细菌是毒的。○3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毒的。 ○4将加热杀死的S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说明:毒性恢复了。并且,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新的----型细菌和-----细菌。这种现象表明,S型细菌产生了后代,表现了遗传现象。即是说,无毒的----型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型活细菌。接着,格里菲斯又发现,这些转化出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的,可见:这种性状的转化时可以的。 (3)格里菲斯对实验的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促成这种转化的活性物质---“”。但是,格里菲斯当时是否知道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 (三)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填充相关的空白: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助手们所作的相关实验。 (1)实验的基本过程:他们将S型细菌的物质进行了提取:分别是- 、、等物质,然后分别将它们加入到已经培养了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艾弗里还发现,如果用-------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DNA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2)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才是遗传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艾弗里的实验有其不够完善的地方,因为他们提取的DNA混有杂质,所以,科学家们想到了另一种思路:把和分离开来,地、地去观察 和的作用。 2、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生在体内的病毒,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及答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A.用14C和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解析: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是DNA特有的元素,而C、H、O是它们的共有元素,不能区分DNA和蛋白质。 答案:D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解析: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它们在转化中的作用,清楚地看到了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蛋白质不能使其转化。 答案:D

3.(2013·浙江金华十校一模)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B.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解析: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由所含遗传物质不同导致的;肺炎双球菌有自己的核糖体,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蛋白质高温变性的原因是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肽键依然存在,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的实质是与肽键反应。 答案:A 4.用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这个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这个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但这不是该实验的目的。 答案:A 5.(2013·浙江宁波一模)人们对遗传物质和基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利用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典型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其染色体传递和重组方式与真核生物不尽相同。病毒甚至不进行分裂,它在宿主细胞内以集团形式产生。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对整个遗传学,特别是对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一、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遗传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推进到分子水平,是由于两大发展: (1)对基因的化学和物理结构的了解日益深入 (2)研究材料采用了新的生物类型--细菌和病毒 1、细菌的特点及培养技术 所有细菌都是比较小的单细胞,大约1 2μm长,0.5μm宽大肠杆菌(E.coli)在细菌遗传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其染色体为一条环状的裸露DNA分子。其细胞里通常还具有一个或多个小的染色体-质粒 研究细菌遗传的方法--平板培养: 细菌菌落的表现型: 原养型(野生型) 形态性状:菌落形状、颜色、大小 突变型 生理特性:营养缺陷型 抗性-抗药或抗感染 为了测定所发生的突变,Lederberg设计了影印培养法 2、病毒的特点及种类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病毒结构十分简单,仅含DNA或RNA和一个蛋白质外壳,没有合成蛋白质外壳所必须的核糖体。所以,病毒必须感染活细胞,改变和利用活细胞的代谢合成机器,才能合成新的病毒后代。感染细菌的病毒叫噬菌体,是目前了解比较清楚的病毒,有:单链DNA、单链RNA、双链DNA和双链RNA等四种类型 3、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1) 世代周期短。大肠杆菌每20分钟可繁殖一代,病毒每小时可繁殖数百个后代 (2) 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 (3) 遗传物质简单,便于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4) 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和重组 (5) 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 (6) 便于进行遗传操作 4、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细菌获取外源遗传物质的四种方式: 转化(transformation) 接合(conjugation) 性导(sexduction) 转导(transduction) 当不同的病毒颗粒同时侵染一个细菌时,它们能够在细菌体内交换遗传物质,并形成重组体 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 遗传学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大肠杆菌的T噬菌体系列(T1到T7)。其结构大同小异,呈蝌蚪状。T偶列噬菌体结构 (1)烈性噬菌体 (2)温和性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具有溶源性的生活周期,即在噬菌体侵入后,细菌并不裂解,以两种形式出现,如λ和P1 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噬菌斑形态:正常r+:小、边缘模糊 噬菌体性状突变r-:大、边缘清楚 宿主范围:感染和裂解的菌株不同正常h+:B株 突变h-:B株 或B/2株由于h–和h+均能感染B株,用T2的两亲本h–r+和h+r–同时感染B株,称为双重感染 h-r+×h+r- ↓B株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第三章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学习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自主学习】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氨基酸多种多样的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 提示【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①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_________。 ②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______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 ③注射__________的S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④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小鼠体内分离___型活细菌。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_______。 3、艾弗里的体内转化实验

结论:转化因子是_______。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_______,它的组成成分只有__________ 侵染大肠杆菌后,在_______的作用下,利用_______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2、赫尔希和蔡斯实验 (1)过程 第一步:培养标记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有35S的培养基→获得含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有32P的培养基→获得含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标记T2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大肠杆菌→获得蛋白质含有标记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获得DNA含有标记的噬菌体。 第三步:分别用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四步:搅拌、离心、放射性检测。 (2)结果: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中;含有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3)结论: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探究学习】 ?【探究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1、对比第一、第二组实验分别说明:R型细菌____毒,S型细菌____毒。 2、对比第二、第三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____毒。 3、在第四组中是什么导致了小鼠的死亡? 4、在第四组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S型活细菌,说明什么? (参考选项A:S型细菌没被彻底杀死。B:S型细菌死而复生。C:R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为什么选择这个选项?) 5、该实验的推论是什么?

高中生物遗传物质精讲习题

知识要点: 核酸(核酸、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核酸是遗传物质 (一)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 1、两种菌落的比较 菌落荚膜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2、实验过程 3、小结 步骤方法现象结论 1R菌活菌注射小白鼠正常R菌无毒性 2S菌活菌注射小白鼠死亡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 3S菌高温灭活小白鼠正常加热杀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 4高温灭活:S菌+R菌小白鼠死亡死亡的S菌中可能有使R菌转化因子5提取4实验死鼠发现S活菌死亡的S菌能使R菌转化为S菌 因子)。 (二)艾弗里核酸转化实验(图解)

科学家是设法把核酸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核酸的作用。 证据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核酸是遗传物质 实验过程及结果:某些不含有核酸的病毒,其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 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 第一组实验32P标记核酸有32P标记核酸核酸有32P标记核酸分子具有连 续性,是遗传物质第二组实验35S标记蛋白质无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蛋白质无35S 证据三: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结论 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核酸(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RNA(核糖核酸) 【经典例题】 【例1】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来的仍是R型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 型肺炎双球菌的核酸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以上实验说明( ) 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互相转化 B、S型的蛋白质外壳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 C、S型的核酸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说明了核酸是遗传物质 D、R型的核酸可使小鼠致死 【例2】用核酸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核酸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讲解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目标】 1、通过总结前人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和思路。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 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rough) S型菌——有荚膜,使人或动物患病,菌落光滑(smooth) (2)体内细菌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 要点诠释: ①实验内容: 注射结果

第一组:无毒R 型活菌 小鼠 不死亡 第二组:有毒S 型活菌 小鼠 死亡 第三组:有毒S 型活菌 有毒S 型死菌 小鼠 不死亡 第四组:无毒R 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 型菌 小鼠 死亡 S 型活菌 S 型活菌 ②结果分析 第一组实验结果说明R 型细菌没有毒性 第二组实验结果说明S 型细菌有毒性 第三组实验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菌没有毒性 第四组小鼠死亡,证明R 型细菌能转化为S 型细菌,说明S 型细菌含有促使R 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③实验结论 S 型死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1944年·美国·艾弗里) 要点诠释: ①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 型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并且DNA 的纯度越高,转化就有效;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 型活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②分析结论:DNA 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DNA 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4)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者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养细菌 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 注射 加热 结果 注射 结果 注射 结果 分离 培养

(完整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课标对本内容的要求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近几年的高考考纲知识点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求为II级。课标和考纲对此均做了较高的要求,其原因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②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确立依据: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史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生物学思想、技术手段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3、重点与难点

噬菌体遗传分析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的结构: 1.结构简单:蛋白质外壳、核酸、某些碳水化合物、脂肪等。 2.多样性的原因:外壳的蛋白质种类、染色体类型和结构。 3.两大类: ①烈性噬菌体:T噬菌体系列(T1-T7); ②温和性噬菌体: P1和λ噬菌体。 ㈠、烈性噬菌体: 1.结构大同小异,外貌一般呈蝌蚪状: T偶列噬菌体头部:双链DNA分子的染色体;颈部: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尾部:由基板、尾针和尾丝组成。 2.T偶列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如T4噬菌体):

尾丝固定于大肠杆菌,遗传物质注入破坏寄主细 胞原有的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噬菌体遗传物质和蛋 白质组装许多新的子噬菌体溶菌酶裂解细菌 释放出大量噬菌体。 右图为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生活周期 ㈡、温和性噬菌体:例如λ和P1噬菌体,λ和P1各代表一种略有不同的溶源性类型。 1.溶源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①.λ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后,细菌不裂解附在E.coli染色体上的gal和bio位点间的attλ座位上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并能阻止其它λ噬菌体的超数感染。

λ噬菌体特定位点的整合 ②P1噬菌体: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而是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见左下图)。 原噬菌体: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噬菌体。仅少数基因活动,表达出阻碍物关闭其它基因。原噬菌体经诱导可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途径(见右下图)。 2.P1和λ噬菌体的特性: ①P1和λ各代表不同的溶源性类型: P1噬菌体:侵入后并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 λ噬菌体: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②溶源性细菌分裂两个子细胞: P1噬菌体复制则使每个子细胞中至少含有一个拷贝; λ噬菌体随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细胞中有一个拷贝。

第四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四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例题1:酵母菌的中性小菌落的线粒体DNA有缺陷,但决定线粒体的核基因是正常的。分离性型小菌落的线粒体DNA是正常的,但带有一个决定线粒体有缺陷的隐性核基因。将这样的中性小菌落和分离型小菌落杂交。问:二倍体F1表型是什么?由二倍体细胞产生的子囊孢子发育成的单倍体世代的表型如何?(浙江大学2000年考研试题10分) 知识要点: 1.酵母菌是单细胞子囊菌,它的生活周期中具有形态上相同的 单倍体和二倍体世代交替。成熟的二倍体营养细胞可以进行出芽生 殖。但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二倍体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单倍性 的四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释放出来后长大形成单倍体成体细胞。 2.酵母菌二倍体细胞的形成是由两个单倍性的子囊孢子相互结 合形成,双方提供等量的核物质和细胞质。正常的核基因、正常的细胞质基因是显性3.酵母菌的小菌落类型分为分离性小菌落、中性小菌落、抑制 性小菌落。分离性小菌落是由于核基因发生了突变,表现为经典的孟德尔式遗传,与野生型大菌落杂交形成的二倍体细胞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子囊孢子1/2发育成大菌落,1/2发育成小菌落;中性小菌落是由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上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大多数中性小菌落都是没有mtDNA,与野生型大菌落杂交形成的二倍体细胞为正常的,但此二倍体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子囊孢子全部发育成为大菌落;抑制性小菌落是许多突变型的表现,是由于核基因的突变或者是由于mtDNA的突变,或者两方面因素都存在。抑制性小菌落可以在二倍体中表现出来,完全抑制性的可以把二倍体细胞全部转变成小菌落的,也可以把由此产生的四个子囊孢子都转变成小菌落的。 解题思路: 1.根据知识要点1知道此二倍体F1是生活周期中的一个时期根据知识要点2知道此杂交产生的二倍体F1细胞质中有正常线粒体也有不正常线粒体,细胞核中有突变基因也有正常基因,因此,此二倍体F1的表现型为正常大菌落。 2.根据知识要点3知道此二倍体F1 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子囊孢子的细胞质中有正常细胞质也有不正常细胞质,但是,有2个子囊孢子的核基因是突变的,有2个子囊孢子的核基因是正常的,因此,产生的4个子囊孢子的表现型为2正常大菌落,2小菌落。 标准答案: 二倍体F1表型是正常大菌落。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试题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07模拟 1.(07黄冈模拟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2.(07北京模拟题)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A A.小鼠死亡 B.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 C.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07长沙一中月考题)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其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C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D.可在DNA中找到15N、 32P和35S 4.(07长沙模拟题)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两次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的作用是 B A.稀释血液、冲洗样品 B.使血细胞破裂、降低NaC1浓度使DNA析出 C.使血细胞破裂、增大DNA溶解量 D.使血细胞破裂、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5.(07佛山二中月考题)“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A A.制备鸡血细胞液→提取细胞核物质→溶解→析出DNA的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鉴定DNA B.制备鸡血细胞液→提取细胞核物质→溶解并析出DNA→DNA的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鉴定DNA C.制备鸡血细胞液→溶解DNA→提取细胞核中DNA→DNA的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DNA的鉴定 D.制备鸡血细胞的细胞核物质提取液→溶解DNA并析出→滤取DNA的粘稠物→DNA的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DNA的鉴定 6.(07济南模拟题)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B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②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④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⑤杨树的遗传物质是DNA A.①②④ B.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7.(07咸阳联考题)病毒甲具有RNA甲和蛋白质外壳甲,病毒乙具有RNA乙和蛋白质外壳乙,若将RNA甲和蛋白质外壳乙组装成一种病毒丙,再以病毒丙感染寄主细胞,则细胞中产生的病毒具有A 甲和蛋白质外壳甲甲和蛋白质外壳乙 乙和蛋白质外壳乙乙和蛋白质外壳甲 8.(07山东威海一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D ) A.有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9.(07湖南长沙模拟题)下列生物中既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又有相同代谢类型的一组是(A) A.硝化细菌和水稻 B.大肠杆菌和牛 C.烟草花叶病毒和噬菌体 D.硫细菌和人蛔虫 10.(07潍坊模拟题)关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小麦的遗传物质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B.人类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属于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成就 C.细菌在二分裂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和染色质也进行复制 和烟草花叶病毒都是RNA病毒

遗传物质的实验验证

遗传物质的实验验证专题 设计:李智勇编号: 【考纲要求】 1.总结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 2.总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3.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4.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考点一: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分析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 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者格里菲思艾弗里及同事 培养细菌用小鼠(体内)用培养基(体外) 实验原则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 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 →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S型细菌 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两实验联系: ①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②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 “转化因子”是DNA。 ③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特别提醒: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使生命特征丧失,但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 (1)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实验思路: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3)侵染特点及过程: ①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经过: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 (4)结果: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无35S,35S分布在上清液中。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5)结果分析: 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外面。 32P——DNA进入到了宿主细胞内。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还可以说明: ①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②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1.实验设计思路比较 思路相同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式的区别 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殊元素(32P和35S) 2.两个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自身对照 (3)试验结论(或目的)比较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考点二、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类型 一、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的感染 (1)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去感染烟草,烟草发生花叶病; (2)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去感染正常烟草,烟草正常; (3)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去感染正常烟草,烟草发生花叶病。 结论:__RNA是遗传物质_. 二、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类型 生物类型核酸种类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DNA和RNA 只能是DNA 原核生物DNA和RNA 只能是DNA 病毒DNA(或RNA)DNA(或RNA) 特别提醒: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

人教版必修2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作业

第1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 班级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 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 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D. 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密度较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而噬菌体密度小,主要分布在上清液, A 正确。 32P 标记了亲代噬菌体的。曲,亲代喘菌体D貼入侵细菌,咲自身D1W为模板』细菌提供原糾进行真制,故子代 噬菌体含有F, E正确。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入侵细菌,不含叩,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没有入侵细菌的亲代噬菌体曲,C错&通过该实殓证明噬菌体DNA为遗传物质,D正确。 2?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DNA病毒.用32P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32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胸腺嘧啶 B.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 C. 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D. 此实验证明DNA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放射性元素32P标记的是噬菌体DNA中磷酸,而嘧啶是含氮碱基,不能被标记,所 以A错;噬菌体浸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内部,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的目的是 使吸附的噬菌体与细菌母体分离,B正确;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物质的质量比较重,所以离心 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故C错误;该实验缺乏相应的对照,不能说明DNA 就是遗传物质,D也错。 3. 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第六章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六章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噬菌体的突变型及基因重组的特点; 2、掌握噬菌体的互补测验与顺反子测定; 3、掌握用两点测交与三点测交测定噬菌体交换值; 二、教学重点: 噬菌体的互补测验与顺反子测定 三、教学难点: 用两点测交与三点测交测定噬菌体交换值五、教学内容: 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甚至自己不能进行自主分裂,只能在宿主细胞内以集团形式增殖。 遗传学研究从经典水平发展到细胞水平,一个重要的条件是Morgan利用了果蝇这个模式试验材料。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对基因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的了解;(2)以微生物为研究材料。 §1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病毒比细菌更为简单,也只有一条染色体(单倍体)。 病毒的结构很简单,只有蛋白质外壳和被外壳包裹着的核酸(遗传物质),没有自身进行代谢和分裂所必须的细胞质和细胞器,必须借助宿主细 胞的代谢系统才能繁殖自己。所以,病毒都是寄生性的,它们必须生活在活 细胞内。 病毒按寄主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病毒按遗传物质可分:RNA病毒,DNA病毒。 细菌病毒(Bacterio-phage)又称为噬菌体(phage)。噬菌体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病毒。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使细菌不能生长,而在均匀生长的细菌培养板上形成噬菌斑(plaque)。根据噬菌斑的形态和生长特点可以鉴别不同的噬菌体。 噬菌体按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生活方式又可分为: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两大类。 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①世代周期短,繁殖块,繁殖系数高。大肠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噬菌 体每小时可扩增百倍。用它们作为研究材料,可以大大节约实验时间。 ②易于管理和进行生物化学分析。 ③遗传物质比较简单,用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机制比较方便。 细菌和病毒均只有一条染色体(DNA or RNA),结构简单,不必通过复杂的 化学分析就可以对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精细的研究。 ④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因为它们是单倍体,所有的突变都能立即表现出来, 没有显性掩盖隐性的问题,也不存在分离问题。而且数量庞大,突变率很低 的突变都能检测到。 ⑤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代谢作用旺盛,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代谢产物,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汝南二高孙亚楠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2)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培养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1)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 (2)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显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生命之所以能够代代延续,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绵绵不断的向后代传递,前面我们学习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着重分析的是染色体的行为及数目的变化,可见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 (二)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现在大家都认为遗传物质是DNA,但这一结论是由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质疑与探索才得到的。 指导学生读教材思考: 1.在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2.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 讲述: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吧。 过渡: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20-3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这种观点正确吗?如果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它是什么物质呢?在生物学中我们通过做什么确认这个问题?(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沿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足迹重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安排学生浏览课本) (三)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实验 讲述并投影两种菌落的比较; 菌落荚膜毒性 R型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媒体展示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4组,见教材43页)。提问: (1)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2)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设疑: 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S菌的化学成分很多,要找到转化因子,最关键的思路是什么?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来进一步探究“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你将如何设计实验? (提示:设计思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研究他们各自的作用) 2、艾弗里的实验——寻找转化因子 在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设计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的设计是否严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1)设计思路;把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察,确定唯一变量。 (2)把由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的各种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细菌。

6第六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

第六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 一、名词解释 1、菌落:单个微生物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噬菌体:指侵染细菌、放线菌以及真菌的病毒。包括温和、烈性两种,单一核酸分子(DNA 或RNA)称为基因带或染色体。 3、中断杂交技术:根据供体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顺序和时间绘制连锁图的技术。 4、重组作图:指根据基因之间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的作图方法。 5、性导:F-细菌通过获得F′因子而改变遗传性状的过程。 6、F′因子(F′质粒):当F因子从主染色体切除出来时,如果不是以原来的位置切除,而是将供体菌(Hfr)的主染色体上的个别基因切除,成为F因子的一部分,这种质粒称F′因子。 7、F′菌株:含有F′因子的菌株。 8、双重感染(混合感染、复感染):是指用两种噬菌体同时感染某一菌株。 9、溶源性细菌:细菌体内已含有噬菌体,但噬菌体并不裂解细菌的菌株,又称溶源菌。这种现象称为溶源性。 10、原噬菌体:溶源性细菌所携带的无感染能力的噬菌体。有2种存在方式:一种是游离状态,一种是整合状态。 11、合子诱导:带有原噬菌体的Hfr菌株与敏感性的F-菌株杂交后,由于噬菌体在受体菌中随即复制,诱导受体菌裂解,这种现象称合子诱导。 12、转导:以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一个细菌(供体)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细菌(受体),中进行基因重组的过程叫转导。 13、共转导(并发转导):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往往可以一起被转导,这种结合转导现象叫共转导。 14、流产转导:转导DNA进入受体细胞后,不与受体基因组交换,也不进行DNA复制,稳定独立存在与细胞中。使后代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具有转导DNA,其他细胞不含转导DNA ,后代细胞发生分离。 15、附加体: 质粒可以独立存在与细胞质中,也可以整合到主染色体上,,成为染色体的一部分,这样的质粒特成为附加体 16、转导噬菌体:携带了供体DNA(遗传物质)、并且能把它转移到受体中的噬菌体。 二、填空 1、一个噬菌斑通常含有(107——108)个噬菌体。一个噬菌斑是由(1)个噬菌体引起的, 所以,一个噬菌斑中的噬菌体在遗传上是均一的,相当于一个(克隆)。 2、(温和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并不使细菌很快裂解,而是存活或潜伏较长的时期。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使细菌裂解。如有(紫外线照射或温度)刺激,就可使原来(温和性噬菌体)改变成(烈性噬菌体),使细菌裂解。 3、F因子的结构是由(原点)(可育基因(性伞毛基因群))(复制区DNA复制酶基因)(重组区(插入序列;插入区))组成。 4、Hfr细菌又称(高频重组菌株),其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F)因子通过交换整合到(主染色体)上,在细菌杂交中相当于(雄)性。 三、选择填空 1、下列(A)因子属于附加体。A F因子B col因子C R因子 D 分解因子 2、F+与F-杂交,F因子通过(B)进入F-。 A 接触 B 接合管 C 性伞毛 D 复制 3、F+与F-杂交,F因子通过(C)复制方式进行复制。

(完整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题及答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场所是() A.细菌的核糖体 B.噬菌体的核糖体 C.噬菌体的基体 D.细菌的拟核2.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生的噬菌体可含有 A.32P B. 35S C.32P 和35S D.二者都有 3.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后来被艾弗里证明了它的化学成分是()A.DNA B.蛋白质 C.多糖 D.脂质 4.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酵母菌及蓝藻都含有的是() A.核酸 B.细胞膜 C.染色体 D.DNA 5. 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A.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C.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实验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6.病毒甲具有RNA甲和蛋白质甲,病毒乙具有RNA乙和蛋白质乙.若将RNA甲和蛋白质乙组成一种病毒丙,再以病毒丙感染宿主细胞,则细胞中的病毒具有() A.RNA甲和蛋白质乙 B.RNA甲和蛋白质甲 C.RNA乙和蛋白质甲 D.RNA乙和蛋白质乙 7.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A.自己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8.我国学者童第周等人,从两栖类动物蝾螈内脏中提取DNA注入到许多金鱼的受精卵中,孵出的鱼苗约有1%在嘴后长有蝾螈特有的一根棒状平衡器,这一实验表明了DNA A.能够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 B.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能引起可遗传的变异 D.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9.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大量3H 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应() A. 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10.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1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 (1)DNA分构的相对稳定性 (2)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4)DNA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5)DNA是遗传物质 (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1)(2)(3)(4) B.(2)(3)(5) C.(1)(4)(6) D.(4)(6) 12.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5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习题]1 一、填空题 1、F’因子是从_________细胞中不准确地切除_________时产生的。 2、F因子和温和噬菌体因为都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 3. Hfr×F—时,为使Hfr不被选择,要使它带有__________基因,而且这个基因应位于染色体的______。 4. Hfr(λ)×F—,可使F—发生______,而Hfr×F—(λ)能产生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_。 5、原噬菌体是由温和噬菌体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合到细菌染色体形成的,这与Hfr 菌株形成过程相同。 6、F’因子是从_________细胞中不准确地切除_________时产生的。所以F’因子除了含F因子的基因外,还有部分_______的基因。 7、在Benzer的顺反测验中,当T4rIIA×T4rIIB侵染E.coli K12时,可产生______反应,再涂布到E.coli B上时,出现_________。 8、单向的同源重组常在原核生物中发生。如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大肠杆菌F+菌株与F-菌株结合,最后F+菌株变成了________,F-菌株变成了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名词: F-菌株、F+菌株、Hfr菌株、F因子、F'因子、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部分二倍体。 三、选择题 1、某些细菌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参入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称为( )。 a.接合 b.性导 c.转导 d.转化 2、让Hfr arg-leu+azi s str r与F-arg+leu-azi r str s混合培养,使其发生接合。想增多F-重组型arg+leu+azi r的出现,下面哪—种培养基将完成这个选择(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