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中真实的普通和变异的人性(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03 KB
- 文档页数:4
《变形记》读后感人性的异化与回归《<变形记>读后感人性的异化与回归》《变形记》这本书,读完后真的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故事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好端端的一个人,某天早上醒来居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可太荒唐了!但就是这样荒诞不经的设定,却让我看到了太多关于人性的真实。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生活彻底乱了套。
原本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努力工作,支撑着整个家庭的经济。
可变形之后,他连从床上爬起来都困难,更别提去上班赚钱了。
他被困在那个小小的房间里,身体变得笨重又丑陋,行动极为不便。
想想看,曾经灵活自如的人,一下子连翻身都成了奢望,这得多难受啊。
他努力想和家人交流,可从他嘴里发出的只是一些奇怪的声音。
他焦急又无奈,心里肯定在想:“我还是我啊,只是外表变了,为什么你们就听不懂我了呢?” 而他的家人呢,一开始还对他抱有一丝同情和希望,觉得他也许能变回来。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格里高尔始终还是那只甲虫,家里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家人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格里高尔的妹妹,原本是那么依赖他的一个小姑娘,现在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厌恶和恐惧。
她不再愿意走进那个房间去照顾他,甚至还提议要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得多伤心啊,自己一直疼爱的妹妹居然也这样对他。
他的父母也是,从最初的担心,到后来的抱怨,觉得格里高尔成了家里的累赘。
我就在想,这人性怎么能变得这么快呢?格里高尔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就因为他变成了甲虫,不能赚钱了,家人对他的爱就都消失了吗?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
比如说,有个亲戚,以前家里条件好的时候,大家都围着他转,各种讨好。
后来他家生意失败,落魄了,那些亲戚就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
这和格里高尔的遭遇多像啊!当你有价值的时候,大家都捧着你;一旦你失去了价值,就被无情地抛弃。
再说说格里高尔自己吧,他变成甲虫后,内心其实一直还想着工作,想着要为家里分担。
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听着家人在外面为钱发愁,心里急得要命。
他试图去打开房门,重新融入那个家庭,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荒诞与真实。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社会寓意和强烈的荒诞感,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随后他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对这一荒诞情节的描绘,卡夫卡展现了一个充满压迫、异化和孤独的世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扭曲。
文章将首先概述《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分析作品中的荒诞元素,包括人物形象的荒诞、情节的荒诞以及社会背景的荒诞,从而揭示出卡夫卡如何通过荒诞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实,包括对人性的揭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并指出其对我们理解和思考现实世界的启示意义。
二、荒诞的外壳:变形与异化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其独特的故事设定,呈现出一个荒诞而又令人震撼的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设定本身便是荒诞至极,与日常生活经验背道而驰,然而,正是这种荒诞的外壳,让卡夫卡得以探讨更为深刻和真实的主题——变形与异化。
变形,在卡夫卡的笔下,不仅仅是指格里高尔身体上的转变,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被异化的命运。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旅行推销员,他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后,他的存在变得多余,甚至成为了家庭的负担。
这种转变,正是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的隐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异化为劳动的工具,他们的价值往往被衡量为经济利益,而非作为个体的存在。
异化,则是这种变形的必然结果。
《变形记》中的异化与人性反思《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故事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清晨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荒诞的变形,成为了整个故事的导火索。
然而,这种变形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突变,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人的精神与灵魂的扭曲和异化。
在小说中,格里高尔所处的工作环境是极度压抑和残酷的。
他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从事一份自己厌恶且高强度的工作。
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压力使得他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工作的机器。
这种工作对人的奴役,使人逐渐丧失了个性和自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表现。
当他变成甲虫后,无法再去工作,立刻被公司抛弃,这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功利。
人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劳动价值,而一旦失去这种价值,便会被无情地丢弃。
家庭关系在小说中也呈现出异化的特征。
在格里高尔还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时,家人对他尚有一定的关爱和依赖。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失去了赚钱的能力后,家人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从最初的惊恐、同情,到后来的厌恶、嫌弃,亲情在现实的压力下变得如此脆弱。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懦弱、妹妹的冷漠,都让格里高尔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绝望。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但在异化的影响下,却成为了伤害的源头。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对人性弱点的一种揭示。
在面对困境和变化时,人们往往表现出恐惧、自私和怯懦。
家人无法接受格里高尔的变形,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爱,而是因为他们缺乏面对未知和困难的勇气和包容。
而格里高尔自己,在变形后虽然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内心依然保留着对家人的爱和责任。
他默默承受着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此外,小说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对人性的摧残。
在格里高尔的世界里,周围的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的内心世界。
变形记论文3000字篇一:变形记论文《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班级:新闻092 姓名:金添学号:070912210格里高尔一家人的“变形”金添(文学院新闻092,070912210)摘要: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变形记》企图规避现实表面,挖掘指向心灵痛苦的。
小说通过“变形”手法,表现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下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表现众多劳动个体的异化状态。
《变形记》中“变形”的真正指向绝不是人变成虫的意象,而是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给这个家庭每个人带来的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形,对这些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
关键词:变形记;思想;变形《变形记》这一短篇小说,以一种平淡而绝望的笔调开头。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
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好梦之后,他的世界顿时走了样。
在小说中变成甲虫前的格里高尔是一个为替家人还清债务而兢兢业业、忍气吞声工作的青年。
他的全部生活不外乎工作、责任、爱、家庭。
然而终有一天,他身体的形状的变异导致他的生活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异。
躯体变成了甲虫但仍然有着人的思维和灵魂的格里高尔,躲在沙发底下,狭窄的空间里,观察和聆听着人们的行动和言语。
透过一扇扇“门”,格力高尔看到的只有人性的麻痹,自私冷漠,这让格力高尔更加的痛苦无助与孤独。
他挣扎,乞求聆听,但没有人能懂他,最后格力高尔被世界无情的抛弃,最终干瘪。
小说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之后,家人对他的态度是小说的主要冲突线索。
他的家人从最初的恐惧到爱恨交加,直到最后他们完全对他感到羞耻仇恨,以至于要驱逐他。
表面上变形指的是格里高尔由人变为甲虫,但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三个成员都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一、失去赚钱能力的格里高尔的悲剧在故事的一开始,主人公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一、本文概述《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弗朗茨·卡夫卡经典作品《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变形记》的简要介绍、异化主题的提出、以及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其异化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重要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闻名。
该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经历,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生存的困境。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异化主题,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这一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异化主题在《变形记》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主人公萨姆沙的异化过程、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人性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异化现象,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总结《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卡夫卡通过这一主题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困境的普遍性。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卡夫卡作品和异化主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变形记》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5年。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变成甲虫后的荒诞遭遇。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他忠诚于工作,勤勉于家庭,然而突如其来的身体异化使他从一个有社会地位和职责的人变成了一只无法被社会接纳的甲虫。
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颠覆,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讽刺。
在这部小说中,卡夫卡巧妙地运用了现实与幻想、荒诞与逻辑的结合,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性异化”之我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
它运用变形这种手法,转换视角,从另一侧面审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的变化,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的变化,描绘了人的异化过程,进而揭示了人性的异化。
文中,职业为旅行推销员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
仔细品味,文章的主旨在于向世人揭示人性的异化。
当一个人被别人依赖时,那么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情况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维系着一家宁静温饱的小康生活,在家里受到尊重和爱戴,家庭同他的关系是融洽的。
格里高尔也曾有过片刻的欢乐,那是当他的辛勤工作换来“亮晃晃圆滚滚的银币,当着惊诧而又快乐的一家人的面放在桌上的时候”。
可惜这种时刻稍纵即逝,家人很快就习以为常,而格里高尔“再也没有那种光荣感了”,一朝成了大甲虫,失去了职业,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
这无异于天塌地陷,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乃至于他最亲密的兄妹关系,都变的冷冰冰,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父亲发现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由惊奇、愤恨而狂怒,握紧拳头,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用手杖竭力赶他回卧室。
格里高尔谦恭地恳求并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
由于父亲用力一推,格里高尔的身体被门挤出了血,但父亲还气恼不过,把一只苹果砸进他的背部的壳中,并一直深陷进肉里,始终没挖出来,造成了他的致命伤。
他的父亲憎恶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
母亲呢?起初,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却被他的丑陋形状吓得晕了过去。
由于格里高尔不能工作,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所以和格里高尔最亲近的妹妹虽然最初还对哥哥抱有同情和关心,不过一旦格里高尔妨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连最同情他的妹妹也终于对他产生了厌烦,表示无法忍受,坚决要求把这“怪物”弄走,否则便会把父母“拖垮”,父亲亦十分赞同,而其实善良的格里高尔不过是爬出房间昕一听心爱的妹妹的小提琴声罢了。
《变形记》异化现象的思考《变形记》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力量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觉而闻名于世。
小说中所描绘的异化现象,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鲁迅通过小说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困境。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对《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展开思考。
首先,鲁迅通过小说中的奇特人物形象,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甲乙丙丁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他们在这个社会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无所作为、唯唯诺诺。
这种异化现象是由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压迫造成的。
甲乙丙丁们放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性,成为了社会机器的一部分,完全无法抗拒和改变现状。
这种异化现象既令人感到无奈,也是对社会黑暗一幕的生动描绘。
其次,小说中的异化现象还体现在人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上。
鲁迅通过描写小说中的对话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于无知和封建观念的批判。
例如,小说中的甲乙丙丁们口若悬河,但都只是重复一些空洞的口号和政治宣传。
他们的思维方式被灌输的媒体和教育所束缚,不能独立思考,缺乏自由和创造力。
这种异化现象剥夺了人们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权利,使得他们成为了没有思想的机器。
再次,小说中的异化现象还体现在人们对于内心真实情感的无视和压抑上。
例如,小说中的甲乙丙丁们对于生活的痛苦和绝望往往选择自我欺骗和逃避。
他们把真实的感情埋藏在内心深处,表面上装作轻松和愉快,但内心却充满了积郁和痛苦。
这种异化现象鲜明地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实表达自我的困境,以及对于真实情感的压抑和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的《变形记》并不仅仅是对于异化现象的批判,更是对于人们的自我觉醒和反抗的呼唤。
他通过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展现了对抗异化的勇气和决心。
例如,小说中的甲在发现自己被异化后,勇敢地选择离开市区,追求自由和真实。
这种积极的反抗精神给予了读者明确的启示,鼓励人们破除异化现象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个体价值。
总结起来,鲁迅的《变形记》通过对异化现象的深入揭示,为社会的批判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考和热情。
卡夫卡《变形计》———人性真实的写照黄雪莹摘要:卡夫卡是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文学作品众多,通过文学作品本身所反映出的人生真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影响着人类对人生以及人性的思考。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无法对其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形式找到真实的求证,了解卡夫卡,就需要从他的作品中搜寻他的人生轨迹。
代表作《变形记》从一个多维的角度对人和人性进行了多方位的解释,本文笔者则主要对其中的人性异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人性异化荒诞笔者认为,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把他对人性的理解采用了异化的表现形式,而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再去阅读《变形记》,则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方式。
在严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不断的讲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想通过这些来支撑自己的生存。
而在这时,你的人性已经在慢慢发生着扭曲。
当终于有一天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经不是自己,这种异化现象体现的是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力和无奈,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真诚的沟通,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灾难感,在这种情况下,人性发生异化,开始逃离和躲避,寻找荒诞的拯救人性的方式。
一、《变形记》中人性的异化在《变形记》中,人性的异化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自身的异化,另一种则是人际关系的异化。
人自身的异化,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
当个人利益占据了人的思想时,他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和家庭中,会逐渐产生隔膜,不断产生疏远和孤独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坦诚和信任,社会和家庭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被这种异化包围着。
卡夫卡正是通过格里高尔将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充分的体现出来。
(一)人自身的异化人自身产生的异化,指的是在各种异己力量的压制下,人的人情被压制,人的个性被异化。
如《变形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它自身的活动。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是法国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了人性
的扭曲和社会的残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不禁陷入了深思。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他却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
的昆虫。
这种变形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改变,更是内心的扭曲和孤独。
在家人和社会的排斥下,他渐渐沦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存在。
这种孤
独和绝望让人心痛,也让人深思。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其实代表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挣扎。
我们都曾经历过被排斥和孤独的时刻,而格里高尔则是这种孤
独的极端表现。
他的变形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
残酷是如此可怕,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他人
的关爱和理解。
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而不是排斥和冷漠。
读完《变形记》,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读完《变形记》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一次探索和思考。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这部小说,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让我们更加关心他人,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变形记》中的异化与人性反思《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荒诞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异化和人性的困境。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清晨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从此他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看似离奇的故事,实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隐喻和批判。
格里高尔的变形,首先是身体上的异化。
他从一个能够自由行动、为家庭经济支柱的人,变成了一只无法正常交流、行动受限的甲虫。
这种身体上的巨变,使他失去了工作能力,无法再承担家庭的责任。
然而,更深刻的异化是他在社会和家庭关系中的地位转变。
在变形之前,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家人对他寄予厚望,依赖他的收入维持生计。
但当他变成甲虫后,家人对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关心和照顾,到后来的厌恶和嫌弃。
这种亲情的冷漠和疏离,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在利益的驱动下,亲情、友情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都变得脆弱不堪。
小说中,格里高尔的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异化的体现。
他在一家公司担任旅行推销员,工作辛苦,压力巨大。
他每天奔波于各地,为了完成业绩而拼命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种机械、单调、压抑的工作,使人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工作的奴隶。
这种工作上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普遍存在。
许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高强度的压力下,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变形记》让我们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格里高尔的家人在他变形后,表现出的自私、冷漠和无情,让人感到心寒。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害怕见到他,妹妹从最初的照顾到最后的嫌弃,这一系列的行为揭示了人性在面对困境和利益冲突时的丑恶一面。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将责任归咎于他们,因为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这让我们思考,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是环境的压力扭曲了人性,还是人性本身就存在着弱点?同时,格里高尔自身的心理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
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主题论文摘要:卡夫卡用《变形记》以荒诞的手法为我们全面展现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异化状态,并在字句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这种人从主体变成被主宰的精神客体的异化,充满痛苦、焦虑和压力的生存状态和孤独苦闷的心理状态真实地存在于社会中。
这是卡夫卡为我们呈现的真实世界,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一、异化的构想来源《变形记》讲述了一个人性异化的故事。
天天辛苦工作的推销员格里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无法说话,却仍然拥有人类的思维和思想。
公司代表毫不留情的离开,家人也对他忽视、厌恶。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格里高在自责和愧疚中死去,而格里高的死让他的家人松了一口气,决定出去郊游,迎接新的生活。
在卡夫卡的笔下,《变形记》里的人物与人性已发生了异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20世纪以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现实中,工人劳动者在资本家的压榨与剥削下,劳动由过去的愉悦变成了迫于生计的重压,由主动劳作变为被动的动作重复。
马克思在《资本论》阐述到:“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物质与利益开始凌驾于人们的身心之上,成为支配人的主体,人们则在这种异化中由主体变为精神的客体。
人们的内心开始变得焦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利益变得冷漠,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异化、自我的丧失。
卡夫卡拒绝接受这个世界及其价值体系,便试图用这个荒诞的故事反映真实世界,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赤裸裸地暴露在空气中。
《变形记》中的异化有着多个层次和内涵。
二、异化的具体形式及其内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说到:“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
”格里高由人变虫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并且包含了各种异化的具体形式。
1.人自身的异化。
《变形记》开篇就以存在主义的方式描写了格里高变成了大甲虫的生理变形。
卡夫卡“甲虫”这一意象的选择和塑造是意味深长的,象征了普通人在社会中受到现实的束缚和沉重的负担,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而发生了自我异化。
从卡夫卡的《变形记》看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异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物质世界繁荣,同时也发生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如小月月事件,复旦大学寝室投毒事件,厦门公交车爆炸事件等等,人性一词无数次被推上风头浪尖,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思考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力量,是什么驱使这些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
下面,透过卡夫卡的《变形记》深入分析。
一、概念阐释一一“异化”异化 (alie nation ),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
它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1] 异化概念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遭到异己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畸形发展。
如今,人性的异化越来越明显。
在强烈的竞争观念支配下,物欲的膨胀使人们想尽办法超过他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和成功奋斗,因而“人不再是自身的目的,人成了他人的工具”,[2] “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从而变得靠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基于物质利益”。
[3]二、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性异化《变形记》展示了一幅异化的人性百态图,下面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谈人性的异化,在20 世纪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亲情还是其它的社会关系,维系人们关系的主要粘合剂是利益。
一旦利益链条出现松动,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浮云。
(一)甲虫格里高尔格里高尔是家庭经济支柱,他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为家人的生存提供物质满足,他也毫不抱怨地承担了这份责任。
在他变形之前家庭温情脉脉,然而当他变成甲虫之后,格里高尔不能再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撑,因此也就无法再继续沐浴温暖的家庭气氛。
这所谓的亲情,也就显露出了虚假的一面:当看到他的“虫” 一样的儿子,格里高尔的母亲惊得昏厥倒地;父亲则对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苹果砸他。
《变形记》中真实的普通和变异的人性变形记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了,主人公格里高尔,有一天你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它通过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这是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这种悲哀是人的悲哀,这种荒诞是悲哀的人所处的那个世界的荒诞。
在某种程度上,卡夫卡认为动物比人类高级,因为它们没有被文明粉饰,故而显得更单纯,更具原生性,更能表现真实。
所以,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借甲虫之型来揭示现代人的悲哀,而不是直接描写刻画人物。
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卡夫卡用精细的写实手法,逼真地描绘了格里高尔变形后,在言行习惯、饮食起居和生理器官等各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活画出一只巨大的甲虫——的丑恶形象。
一、格里高尔异化的根源(一)工作的压力首先,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从“不安的睡梦”这一描写,我们就可以率先感受到主人公即使在睡梦中,心里也充满着焦虑、不宁静。
这要从格里高尔的职业说起。
格里高尔是一名旅行推销员,文章中有大量,格里高尔对职业的独白:“啊,天哪,”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格里高尔对自己的职业是厌倦的,极为不满意的,充斥着满肚子牢骚。
除此之外,工作的强度过大,也给格里高尔带了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说,职业病,过分担忧,还有时间焦虑等等。
(二)家庭的重负因为父母欠着老板的债,格里高尔既想反抗上司,又不敢公开反抗;既渴望反抗,又觉得这种反抗有罪。
还有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整个家庭的生存都依赖着格里高尔的工作,他的父母和妹妹全靠他养活,但她的父母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对家庭极强的责任感让格里高尔无形中产生了更多负担与压力,在他的潜意识中,应当是极其怕不能继续给家里人供给,这种无形的恐惧与本身十分不容易的工作,就像是把格里高尔两面夹击,使之不由自主的慢慢扭曲变形。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
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
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
《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卡夫卡艺术上最鲜明的荒诞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变形记》中的荒诞世界。
一、荒诞变形中透着真实这是一篇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卡夫卡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荒诞、非逻辑性的故事情节。
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是一件让人感到多么可怕和难以置信的事情: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
这可不是梦 (1)接下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行为也是让人匪夷所思: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个厄运,格里高尔·萨姆沙没有像一般人有的恐惧、害怕,而是非常平静地琢磨他作为一名推销员的艰辛,惦记着他得赶紧上路工作,思考着如何替自己找一个迟到的理由。
他实在觉得“身体挺不错,只除了有些困乏”!这真是一件怪诞离奇、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连一点儿预兆都没有,更让人觉得荒诞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
虽然从外形到生活习性都已经虫化,他的“语言”和声音已让人听不懂,但他仍然有人的思维和理性,有强烈的生存要求和人性本能,清醒地活在人间,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母亲和妹妹葛蕾特对他的突然“虫化”后的焦急和同情。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变形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人类,但他却拥有了变形的能力。
这种能
力让他可以变成任何他想要的东西,比如动物、植物甚至是无形的
物体。
这种能力给他带来了很多乐趣,但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变形的力量。
它可以让我们摆
脱束缚,变得自由自在,但同时也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身份和特色。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变形,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社会的压力和
期望而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个性,而变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另外,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变形的危险性。
主人公在
变形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危险和困难,甚至差点失去了自己。
这
让我明白了变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谨慎和勇气,需要
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读完《变形记》让我对变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它
让我明白了变形的乐趣和危险,也让我意识到了变形对于个人身份
和自由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幻想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活的思考之作。
我相信,这个故事会一直伴随着我,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勇敢和真实。
《变形记》中异化现象探析《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异化过程,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价值的沦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探析。
一、人与社会的异化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原本是一个勤奋工作的推销员,然而,他因为替公司垫款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加上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如他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对母亲的花销依赖等,使他的精神压力日益加重。
最终,他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由此开始了他与社会的异化过程。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他不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而成为了一个无用的负担。
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惊恐、同情到最后的冷漠、厌恶。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凸显出现代社会中道德价值的沦丧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二、人与自我异化除了与社会异化外,格里高尔还经历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与自我异化。
当他变成甲虫后,他失去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智,开始逐渐与自己的动物本能融合。
他不再有自我意识和自主行动的能力,而是成为了一只受本能驱使的甲虫。
这种与自我异化的过程,使格里高尔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
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工作、挣钱,也无法再满足家人的期望。
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最终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这种人与自我异化的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被物质利益所驱使,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三、人与自然异化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异化现象还体现在他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上。
当他变成甲虫后,他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他被限制在卧室里,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自由行动。
他的生活空间变得狭窄、封闭,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被限制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失去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同时,格里高尔的异化也使他成为了自然的敌人。
他被家人驱赶出卧室,最终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变形记》中真实的普通和变异的人性
变形记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了,主人公格里高尔,有一天你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它通过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这是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这种悲哀是人的悲哀,这种荒诞是悲哀的人所处的那个世界的荒诞。
在某种程度上,卡夫卡认为动物比人类高级,因为它们没有被文明粉饰,故而显得更单纯,更具原生性,更能表现真实。
所以,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借甲虫之型来揭示现代人的悲哀,而不是直接描写刻画人物。
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卡夫卡用精细的写实手法,逼真地描绘了格里高尔变形后,在言行习惯、饮食起居和生理器官等各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活画出一只巨大的甲虫——的丑恶形象。
一、格里高尔异化的根源
(一)工作的压力
首先,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
从“不安的睡梦”这一描写,我们就可以率先感受到主人公即使在睡梦中,心里也充满着焦虑、不宁静。
这要从格里高尔的职业说起。
格里高尔是一名旅行推销员,文章中有大量,格里高尔对职业的独白:“啊,天哪,”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格里高尔对自己的职业是厌倦的,极为不满意的,充斥着满肚子牢骚。
除此之外,工作的强度过大,也给格里高尔带了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说,职业病,过分担忧,还有时间焦虑等等。
(二)家庭的重负
因为父母欠着老板的债,格里高尔既想反抗上司,又不敢公开反抗;既渴望反抗,又觉得这种反抗有罪。
还有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整个家庭的生存都依赖着格里高尔的工作,他的父母和妹妹全靠他养活,但她的父母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对家庭极强的责任感让格里高尔无形中产生了更多负担与压力,在他的潜意识中,应当是极其怕不能继续给家里人供给,这种无形的恐惧与本身十分不容易的工作,就像是把格里高尔两面夹击,使之不由自主的慢慢扭曲变形。
(三)自身的局限性
格里高尔,只是一个小小的旅行推销员,他有自身的局限性,多面的巨大的压力落到他身上的时候,格里高尔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能去以一个恰当的方式疏解,甚至他都没有意识到,没有去关注过自身的精神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二、人的真实性
(一)人是什么?
人永远是中间状态,问题不过是:介于何者中间?“神-人”、“神-兽”、“虫-人”,代表了对人的三种典型看法。
“神-人”模式代表了人的崇高性追求;“神-兽”模式代表了人的主体性建构;卡夫卡的“虫-人”模式代表了什么?代表了对现状的绝对的接受和反抗。
(二)现实与人性的变化因素
《变形记》是现代人生存状态最基本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
它描述了人与自己的狭路相逢、短兵相接的遭遇,这种遭遇逼迫出人对自己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只有在极端情形下才出现。
而在平时,我们就生活在存在的遗忘当中。
与其说人的变形是人的异化的凸显,不如说是人的症状的疗愈。
比起对事实本身的关注而言,卡夫卡更关注我们看待事实的方式。
现实是不可改变的,人与人性却一直在改变。
三、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性的异化”
(一)甲虫的象征
人,突然变成了甲虫,这够荒唐的了,更荒唐的是,他还保留着人的一切思想感情。
这是一只地道的甲虫,却具有美好的人性。
外形丑恶,内心善良但是,作者并不是为荒诞而荒诞,其中存有深意。
这就是深刻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
甲壳虫隐喻被异化了的每一个普通人,主人公知道此刻寻求帮助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心中渴望被关注,渴望获取信任和支持,却对自己建构起来的世界极度不信任。
铁甲一样的背,穹顶似的棕色的肚子,许多弧形的硬片包围着肚子,许多条细得可怜的腿不停地舞动着。
这就是变形后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形象,描写极度细致、极度逼真,越逼真,越显荒诞,越发引人深思,行旅推销员格里高尔是怎样变成这样一番模样的呢?小说构思绵密,金针银线,自然引出下文相关情节:工作单调辛苦,饮食低劣,缺乏友情,这也是现代人的典型生活特征,长此以往,怎么不让人产生异化,产生变形呢?卡夫卡厉害就在于他有一双犀利的眼睛,能透过庸常生活,表现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和生活困境。
(二)何为异化
所谓“异化”,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其意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在《变形记》里所表现的“人的异化”,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人本身来看,“人”变成了“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现代化的大生产,“物”,也就是财富、机器、生产方式,在生产者眼中具有它自身的、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内容,异化为统治人的、与之敌对的异己力量,把“人”变成“物”的奴隶,最终使人也变成了“物”,或者说“非人”。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通常可见的现象。
四、总结
这本书所呈现的隐喻和极具先见性的预言体质令我非常喜爱。
家人之间的互相折磨与关系异化成了冷冰冰的蚊子与血的关系,变成甲虫以后逐渐丧失味觉,知觉,情绪,逐渐变得冰冷,逐渐不理解人类,逐渐死去。
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并且已经习惯于依赖他的长子。
当他成为了一只甲虫,短暂的变脸和羞赧,以及最后的厌恶和毫不留情,都发生在了家人的身上。
现代物质文明不断进步,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人的精神文明却越显贫乏,两者极不协调的发展结果便是:异化的世界,人在这样一种不正常的世界里,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每个人拼命追求物质的满足,没有闲暇去关注精神世界,导致人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在渐渐消失。
这一问题已然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我们必须正视,不能让人性被彻底异化,不能让
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卡夫卡笔下的变形世界,虽是荒诞的文学世界,但是文学来源于生活,的确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折射,的确为人类敲响了一记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