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82.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横断骨折;

(2)斜形骨折;

(3)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或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2)开放性骨折。

(3)多发骨折。

(4)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胫腓骨正侧位片;

(2)血常规、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病毒系列;

(5)肝功能、肾功能;

(6)心电图;

(7)胸部透视或胸部X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MRI、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胫腓骨骨折。

2、外固定治疗

(1)石膏固定:适用于无移位稳定骨折或不全骨折。

(2)夹板固定:适用于复位后稳定的骨折。

3、闭合穿针内固定

(1)弹性针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

(2)髓内针固定:适用于成人横断或斜形骨折。

4、闭合穿针外固定架固定:适用于粉碎性骨折。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配合外敷中药膏剂或洗剂。

(1)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6、针灸治疗。

7、其他治疗。

8、功能锻炼。

9、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骨折局部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2、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或解剖复位标准。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手法复位后骨折对位对线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或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需要手术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在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3、发生药物反应等不良反应需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82.2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骨折(ICD-10:S82.201)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胫骨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骨折,具有手术指征;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数:10-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2.201胫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临床路径; 3.闭合性胫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住院期间的辅助检查项目 1.必选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镜检; (3)凝血功能; (4)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5)感染性疾病筛查(梅毒、艾滋、乙肝、丙肝等); (6)胫骨正侧位X线片、胸部X片、心电图。 2.可选项目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 (3)血气分析; (4)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七、选择用药 1.必选项目 (1)消肿:七叶皂苷钠; (2)止痛治疗:高乌甲素或曲马多针; (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

最新骨科临床路径完整版AB+5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A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 行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8.57/79.16/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良好; 2.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 2.201).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对胫腓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血糖; 2.胸部X光片、床头心电图; 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 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 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但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1. 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 手术方式: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胫骨平台中医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骨平台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 行切开复位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骨平台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等。 1.明显移位的关节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骨科CT检查、膝关节MRI、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文件目录——3.0临床科室建设

临床科室建设 3.1科室设置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一)(复印件)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二)(复印件) 医疗科室设置(内科、外科、脑病科、肾病科、老年病科) 医技科室设置(药械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3.2 科室建设与管理 3.2.1门诊、急诊、病房的设置及设施 1.各科室设置院发文件 2.门诊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门诊平面图 3.急诊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一楼平面图 急诊室设备表 4.科室病房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内科病区平面图(三楼) 外科病区平面图(四楼) 办公区及手术室平面图(五楼)

老年病科平面图 血液净化室平面图 各科室及病房基本设备配置情况清单 各科室及病房医疗设备登记表 3.2.2科室人员结构 1.各科室人员花名册 2.科主任任命、调整文件(复印件) 3.中层干部聘任文件(复印件) 4.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教学计划和措施 5.学术带头人档案(姜宁、刘东阳) 6.学术继承人档案(杨敬、霍守桃、宋艳芳)3.2.3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内科、脑病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外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肾病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老年病科)3.宣化区中医院门诊统计表(2011-2013) 3.2.4 上级医师指导中医诊疗 本年度5份归档病历 3.2.5病例讨论 急危重症、疑难病的讨论病历(5份)

原始记录本(见科室) 3.2.6 三级医师专科继续教育 中医类别专业技术档案(见管理组) 非中医类别专业技术档案(见管理组) 3.3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3.3.1科室诊疗方案 3.3.4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诊疗方案 内科 2010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1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1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2012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2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2013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外科 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项痹、腰痛病、膝痹病,2011年)

尺桡骨骨折临床路径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尺桡骨骨折行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尺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增加髓内钉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尺桡骨骨折疾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尺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或全麻。 2.手术方式: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钉。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根据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6-9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X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肋骨骨折的门诊患者。一、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ICD-10 编码:S22.3/S22.4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 骨折分类 (1)少数(≤2)肋一处骨折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3)肋骨多处骨折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 案” 。肋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肋骨骨折的患者。 2. 开放性肋骨骨折,肋骨多处、多段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内脏器损伤等,不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苔、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胸部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CT、血气分析、血常规、凝血 功能、CO2CP、胸/腹部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复位或外固定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宽胸理气,逐瘀止痛。 (2)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调和营卫,化瘀和伤。 (3)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补益气血,滋补肝肾。 3. 中药外治 4. 其他疗法 5. 并发症防治 6. 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髌骨骨折(ICD-10:S82.001) 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6/79.1901/79.3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 治疗方式。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001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 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2011 年版) 一、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 : S82.201 )行胫腓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 :78.57/79.16/ 79.36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8 月第1 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 活动。 3.辅助检查:X 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8 月第1 版)。 1.年龄在16 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8 2.201 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7 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 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 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 检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 分钟;手术超时3 小时加用一次;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 时加用一次。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 或全麻。 2.手术方式:胫腓骨干骨折内固定术。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计划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前已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一、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髌骨骨折(ICD-10:) 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 / , / )。 髌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钢针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螺钉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聚髌器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10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粪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空腹血糖、糖化血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的住院患者。一、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横断骨折; (2)斜形骨折; (3)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 1 )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或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2)开放性骨折。 ( 3 )多发骨折。 ( 4 )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骨伤科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局部肿痛,咳嗽、深呼吸及活动时疼痛加剧,受伤部位压痛明显,或触及骨擦感,胸廓挤压征阳性。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及了解是否合并气、血胸。 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可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①主诉:胸痛、气促、咳嗽、呼吸困难; ②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或CT可观察骨折情况并了解胸内脏器有无损伤或其他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骨折分类 1.少数(≤2)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少数肋骨。局部肿痛,压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少见并发气、血胸者。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常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 3.肋骨多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多处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表现为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常可出现连枷胸。 (三)骨折分期和证候分型 1.早期:伤后2~3周内 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损伤早期,胸胁部肿、痛并见,气促,呼吸困难。或胸胁满闷、胀痛,痛处不定;或胸胁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拒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2.中期:伤后4~8周 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损伤中期,胸胁瘀血未尽,筋骨未坚,胸胁刺痛,夜间隐痛、胀痛,夜寐不安。舌暗红,苔薄,脉弦而涩。 3.后期:伤后8周以上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胸胁部隐隐作痛。或伴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呼吸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细;或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肋骨一处骨折,无明显移位,一般不需整复;多数肋骨折,成角、移位较多者选择进行复位。肋骨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剧烈,病人呼吸困难,影响咳嗽排痰,易并发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因此,肋骨骨折治疗重点在于固定制动、消肿止痛,预防血气胸并发症的发生。 (一)外固定 1.胶布固定法(见附图1) 适用于少数肋骨一处骨折,皮肤过敏者禁用,此法不能敷贴伤药治疗。 常用半环式胶布固定术,患者正坐,两臂外展或上举,用宽约6~7厘米胶布数条,在呼气末即胸廓最小时,由后至前紧贴于骨折侧的胸壁上,胶布两端均超过中线约10厘米,第一条胶布贴在骨折下2肋,然后向上作叠瓦状式固定,互相重叠约1/2,一直至跨越骨折部上、下各两肋骨为止,固定时间3~4周。 2.绷带纸板固定法(见附图2)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皮肤过敏患者可用。 据肋骨骨折区域,准备长方形纸板,软硬度适中,高度超过骨折区上下2肋,宽度超过胸部前后中线5cm,修剪四角整齐并塑形,边缘粘贴胶布以保护皮肤,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再将纸板贴紧骨折区,用宽绷带环胸包扎固定,时间3~4周。 3.肋骨固定带、胸部支具固定法(见附图3)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包括普通多头带、弹力固定带、弹力钢片固定带等,具有操作简便、舒适有效和不易松动的特点。 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以骨折区为中心,多头带环胸包绕,各接头分别打结包扎固定。目前多选择成品肋骨固定带,一般为搭扣式弹力固定带,对于多根肋骨骨折、损伤严重者,可选用带钢片支撑的弹力固定带,固定时间3~4周。 4.胸壁牵引固定法(见附图4) 适用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引起浮动胸壁,连枷胸患者。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髌骨骨折诊疗常规

髌骨骨折诊疗常规 一概述 髌骨是全身骨骼中最大的种子骨,在膝关节生理运动中其主要作用有三:1、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力。2、维护膝关节的稳定。3、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髌骨是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行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行走中伸膝装置最根本的作用是拮抗重力,如髌骨一旦缺如或失常,则拮抗重力的功能必然大受影响,而且髌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因此髌骨发生骨折后,其治疗的根本目的不仅仅简单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而应全面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具体要求如下:1、尽可能保留髌骨。2、充分恢复其关节面平整。3、恢复股四头肌扩张部分的横行裂伤。 4、早期锻炼股四头肌。 5、在可能条件下,早期练习膝关节伸屈运动,以期通过模造,使髌股关节恢复吻合。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膝部突然跪地或受暴力打击等外伤病史。 2、症状、体征:膝部肿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可及凹陷感、骨擦感,浮髌试验(+)。 3、行膝关节正侧位+斜位或髌骨轴位片、膝关节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三现代医学骨折分型 按骨折线走行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横断、粉碎、纵行、撕脱。 四治疗方案 1、骨折无明显移位或移位不超过2MM:无论何种类型,均可保守治疗。肿胀明显者先行关节穿刺抽出关节腔积血,再行前、后石膏外固定4-6周,期间行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肌力;4-6周后解除外固定,开始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 2、骨折有明显移位、移位超过2MM,关节面不平整者,有手术指征:a、横断及撕脱性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显露骨折端及破裂的肌四头肌扩张部,复位骨折端、保持关节面平整,在髌骨上缘中外1/3及中内1/3处分钻入一枚直径2.0MM或2.5MM克氏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破裂的肌四头肌扩张部。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b、纵行骨折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行两枚克氏针+环形钢丝或两枚拉力螺丝钉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纵行破裂的肌四头肌肌腱。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c、粉碎性骨折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或膝下弧形切口,行多枚克氏针+“8”字钢丝+环形钢丝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破裂的肌四头肌肌腱及扩张部。若固定可靠,术后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若固定不可靠,术后应加行髌骨固定套或石膏后托固定4-6周,期间行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肌力;4-6周后解除外固定,开始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d、若为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以恢复伸膝装置连续性为主,可摘除游离的碎骨折块,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1号可吸收线修补髌韧带断裂处。术中若检查固定可靠,术后一天可循序渐进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小幅度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为辅,6周后开始主动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力锻炼为主;

胫腓骨干骨折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 行胫腓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7/79.16/ 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

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201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稳定性差,复位后桡骨长度、生理角度等仍有持续丢失者,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5 年版 )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髌骨骨折( ICD-10 : S82.10 )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 出版社),《外科学(下册)》( 8 年制和 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 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 辅助检查:膝关节 X 线片显示髌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出版社),《外科学(下册)》( 8 年制和 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 民卫生出版社) 1. 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 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15 天(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 需要等待 1 周方能手术)。 髌骨骨 骨骨折临床路 径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 :S8 2.10 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髌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 0-7 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c 反应蛋白;凝 血功能 ;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 胸片、心电图。 ( 7) 膝关节三维重建 CT ,膝关节 MRI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 285 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0-7 天(急诊手术为入院 0 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骨伤科临床路径

目录 1、胫骨平台骨折 2、踝关节骨折 3、股骨干骨折 4、肱骨干骨折 5、肱骨髁骨折 6、尺骨鹰嘴骨折 7、尺桡骨干骨折 8、股骨髁骨折 9、髌骨骨折 10、胫腓骨干骨折 11、股骨下端骨肉瘤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4天(急诊手术为入院0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螺钉,必要时植骨。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膝关节正侧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TPA。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扎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腓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致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骨折要超膝关节,下1/3骨折要超踝关节,并根据骨折的类型而放置相应的压垫。须注意预防小腿内侧夹板下皮肤溃疡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 (三)骨牵引疗法 1、适应症 适用于斜形、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以及各种类型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术前治疗。 2、操作方法 在局麻下行跟骨骨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4~6Kg,48小时内摄X线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重叠移位纠正后应减至2~3Kg维持重量牵引,以免过牵。肿胀消退后用夹板固定,残余移位可用手法或改变牵引力线矫正。 (四)手术治疗 1、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适用于大多数胫腓骨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不稳定,夹板和石膏等外固定困难者。 2、外固定架治疗:适合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挫伤、肿胀严重或缺损者,可减少创伤局部软组织损伤,不剥离骨膜,不破坏血运,软组织愈合快,减少钢板外露、骨外露等情况发生。 3、闭合复位弹性钉内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闭合复位成功后,在透视下从胫骨结节内外侧插入弹性钉进行固定。 (五)辨证治疗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