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环境行为理论 第1讲 人和环境(研究生课程)
- 格式:pdf
- 大小:8.60 MB
- 文档页数:36
大连理工环境工程学硕考研科目
大连理工环境工程学硕考研科目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两部分。
专业课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介绍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
污染与净化原理、环境监测与评价原理等。
2. 污染控制工程:主要学习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
理和噪声与震动控制等内容。
3. 环境化学:学习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迁移转化规律以及
环境化学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4.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类、功能、数量与动态变化,并探讨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应用。
5. 环境生物学:学习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物种适应机制、生态系统功
能与稳定性等内容。
6. 环境工程与规划:介绍环境工程与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及方法,
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公共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等内容。
在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熟练
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公共课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以提高综
合素质。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致力于探索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解析环境行为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其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拓展与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环境行为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
本文还将关注环境行为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实践应用,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潜在价值和实际应用。
通过对环境行为学及其拓展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之上的。
这一学科主张,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内在因素的结果,而且是由其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
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环境认知理论、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以及环境应激论等。
环境认知理论主张,人类通过感知、理解和解释环境来形成对环境的认知,这种认知进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人类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对环境进行选择性注意、解释和记忆,从而决定如何与环境互动。
环境决定论则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物质环境所决定的。
例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理论强调了环境在塑造人的行为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环境可能论则提出,环境提供了行为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决定行为。
换句话说,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人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以及如何利用,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能力和选择。
环境应激论关注的是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压力源(如噪音、污染、拥挤等)会导致人的心理压力和不适,进而影响其行为和健康。
因此,环境行为学也关注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来减轻环境压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环境行为学概论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如何感知、体验和影响他们的物理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室内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评估和环境保护等。
以下是环境行为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领域:
1.环境感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感知环境信息。
2.环境认知:探讨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环境信息,包括空间认知、环境记忆和地图使用等。
3.环境情绪:研究环境对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以及情绪如何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反应。
4.环境行为:分析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如空间使用、运动、休息和社交互动等。
5.环境健康: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包括空气和水质量、噪音水平、温度和光照等。
6.环境设计和评估:探讨如何设计促进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及如何评估环境的质量和效果。
7.环境心理学应用:将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教育和公共政策等。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
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六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1. 1.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2. 2. 私密性私密性33.3. 领域性领域性人居环境研究所空间行为()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空间行为(SB)关注→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模式了解使用者对空间的心理需要→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概念个人空间p p私密性(privacy)领域性(territoriality)人居环 境研究所11.1.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个人空间的度量个人空间的功能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人际距离人际空间定位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与人的交往→距离、语言、表情、身姿→具有微妙的调节作用接近或热情过头→会把别人吓跑过分冷漠→使别人尴尬这种现象→心理空间or 空间关系学人居环 境研究所1)个人空间鸟儿停落在电线→恰好的距离公共场所→座椅两头忙所头人居环境研究所展开双臂→通常意味着独占包含生物性的个人空间→既包含生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人居环 境研究所人 居 环 境研究所2)个人空间的度量研究者普遍认为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位为圆柱形腰以的气泡,腰以上部位为圆柱形,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这种气泡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是个人心理上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人居环 境研究所→度量个人空间的方法→ 模拟法现场研究实验室实验剪纸图形摆放模拟法:剪纸图形摆放给被试者些预先准备好的剪纸图形给被试者一些预先准备好的剪纸图形,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摆放。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图随规形的摆放并不是随机和无规律的,对于谁与谁靠近,都有特定的反应,而且相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反应。
人居环 境研究所摆放差异摆放差异:妇女与儿童距离的摆放比男人的更近;狗与男人的亲密度比女人强;人居环 境研究所实验室研究要求被试者从前后左右等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同象被试停前时被试的对象,当被试者停止前进时,记录被试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82 科目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题型结构
题型结构为:
简答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判断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案例分析1小题,共26分
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2009年版),陈景文、全燮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下册,高廷耀、顾国维、周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需要参考全部复习资料。
◎环境行为与人居研究环境行为理论和设计方法论* Environment-Behavior Theories and Design Methodology李斌LI Bin摘 要 论文介绍了基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综合性环境行为理论:自由意志论、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着重阐述了相互渗透论的观点以及与其他综合性环境行为理论的区别,比较了工具性观点和精神性观点在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差异以及高度技术增长和人与环境研究的差异。
基于相互渗透论和精神性观点,论文提出了的综合的设计方法论和动态的设计方法论,并结合研究案例说明了设计方法论的应用。
关键词 环境行为理论;相互渗透论;设计方法论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behavior theories that are based on person-environment relation, which are free-willing approach, deterministic approach, possibilistic approach, probabilistic approach, interactionalism and transactionalism, and focuses on the viewpoint of transactionalism and its differences from the other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behavior theori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strumental and the spiritual views of people-environment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and people-environment research. It puts forward comprehensive design methodology and dynamic design methodology that are based on transactionalism and the spiritual views, and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design methodology by the research cases.Keywords: Environment-behavior Theory; Transactionlism; Design Methodology0 引 言“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在北美地区也被称为“环境设计研究”(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在日本,被称为“環境行動研究”。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知识概述人和环境交互是指人类与周围环境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的行为和决策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人也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和适应环境。
人和环境交互的基础知识有许多方面,包括环境心理学、环境建筑学、环境社会学等。
本文将概述人和环境交互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首先,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常常受到环境的刺激和条件的影响,而环境也可以通过色彩、光线、音乐等因素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一间明亮的房间可以增加人的积极情绪和工作效率,而昏暗的环境则会让人感到沮丧和疲倦。
研究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适宜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环境。
其次,环境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学科。
建筑环境可以通过设计、材料选择和布局来促进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
例如,在设计办公室时,要考虑到光线的充足性、空气流通和噪音控制等因素,以提供一个宜人的工作环境。
研究表明,宜人的建筑环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减少疲劳和压力。
此外,环境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人类的社会行为不仅会影响自然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活动常常导致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研究环境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来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除了上述的学科,人和环境交互还可以涉及到人类行为、认知科学、生态学等领域。
人类行为是指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决策。
人的行为往往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以及环境的条件来做出的,而不同的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认知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和注意力等认知过程,揭示了人在与环境交互中是如何进行感知、理解和决策的。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依赖。
总之,人和环境交互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一、行为-场所理论(一)场所与空间行为“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50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
(1)场所结构理论(2)亚力山大的模式语言(3)支撑体的分析法(4)建筑人类学的场所论(5)形态与类型学的城市分析理论2.狭义的场所论—-行为场所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的概念。
与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同,巴克等人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突破“环境决定论”作出了贡献。
(1)行为场所的概念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通常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活动,用环境设计的术语来定义,就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
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它包含下列因素:①重复出现的活动--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②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③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
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行为场所.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①明显的感情行为;②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④物体的操作.(2)行为场所的边界场所的边界就是行为停止的地方,理想的边界是墙,阻止了相互通过的行为。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学》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环境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共24分)1.环境效应2.热岛效应3.水体富营养化4.固化/稳定化5.环境基准6.循环经济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城市垃圾的类型、危害、常见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
2.简述污水处理生物除磷原理并举例典型生物除磷工艺。
3.土壤胶体的种类有哪些?4.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影响?(正面的和反面的)5.试说明不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12分,共36分)1.人居环境舒适的内涵?2.试根据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论述如何减轻我国普遍存在的雾霾问题?3.生态入侵的途径及其主要危害和防治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学》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共24分)1.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
环境效应按起因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2.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
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会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3.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1第讲人和环境
1人类的环境1.人类的环境
2人类的环境观点2.人类的环境观点
人居环境研究所
111.1
1.1 人类的环境人类的环境●人和外界人在环境中生存
环境包围在人的周边人从环境中得到各种刺激和信息从环境中接受感觉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居环境研究所
如果人类脱离了环境会怎样?心理学有一个实验叫做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让被试者获得不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温度感让被试躺在一间恒温房间里的舒适的床上眼睛也被遮挡住光线,没有时间感觉被试在这样的房间里用不了多久就会心烦并产生幻觉大脑也不能正常思维了人居环境研究所
人脱离了环境会怎样?人
居环境研究所
感觉剥夺实验人居环境研
究所
人需要来自外部的刺激
刺激带给人各种信息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温度感
相互作用,赖以生存
人是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
人类不仅需要一个阳光明媚、温馨的居所有时还需要寂寞和孤独片刻人居环境研究所
生活和人的变化这样的环境就是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研究所
建筑创造的环境——●建筑创造的环境环境中建筑的意义
木材、混凝土、钢铁木材混凝墙壁、地面、屋面、天棚、柱子
人居环境研究所
使用的
使用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单一建筑组群建筑围合→街道→领域领域→聚落→城镇城城镇
→城市空间接近与人类生活的环境人居环境研究所
●人创造的空间
人自身也可以创造空间说明空间与人也有关系
适当的台阶高度可以提供人们休息人的聚集形成了热闹的场所
这是因为台阶和人同时起到了作用
人
居
环
境研
究
所
如果人能创造场所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创造出空间
这种空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围的空间不是“空”的人周围的空间不是“空”的而存在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关系
人
居
环
境研
究
所
●设计的意义
环境行为理论下的设计含义:
拓展人的生活行为→行为的空间设计
自由自在地啄食
环境限制啄食
人
居
环
境研
究
所
活熊取胆事件
人居环境研究
所
建筑空间作为环境
提供给人们各种信息建筑空间作为环境,提供给人们各种信息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环境即可制约人的行为,也可拓展人的行为
行为艺术家的空间
人居环
境研究
所
所谓空间设计
墙壁、地面、天棚→限定出适合人的尺度到环境关系
遮蔽风雨遮挡视线→遮蔽风雨、遮挡视线、限定行为环境带给人的影响根据空间设计而改变
当空间发生变化时,人的行为也可能发生某些变化如何拓展这些可能性,就是空间设计的意义
盗梦空间
人
居
环
境研
究
所
●设计中的环境要素
空间的大小、形状、布置、功能家具、室内设计光、音、热素
街区居住者价值观时间性街区、居住者、价值观、时间性创造建筑就是在构筑环境→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人-环境体系设计
作为个整体来看
将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人
居
环
境研
究
所
1
2
人对环境的认识1.2 人对环境的认识空间设计→创造生存环境
→为人所用
→提供环境信息
人
居
环
境研
究
所
与传统和现代主义建筑不同
与传统和现代主义建筑不同:支撑人们舒适丰富的生活空间上的差异
空间上的差异:人居环
境研究
所
●构成环境要素的感觉
人类根据各种感觉从环境中获取信息“明“明--暗”、“冷暗”、“冷--热”、“噪热”、“噪--静”
人如何感知构筑环境的光、空气、温度、声音?人怎样接受光和声音等物理刺激强弱?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环境工学
环境要素受时间、季节的变化所左右有一个良好的空间建造方法就是如何控制这些变化就是变
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所
●知觉知觉··认知的环境
境作人的视觉在感知环境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眼睛接受光信息→感觉物体→判断→知觉和认知对象是背景的一部分人的视力存在最大范围的界限
在视力范围内感觉信息解读空间特性在视力范围内感觉信息,解读空间特性。
如何认知空间,记忆空间,想象空间?这些问题与空间的形状和构成有关联。
人居环境研
究所
●人体占有的空间
空间的大与小的根本差异在于比例关系譬如,人体的大小比例关系人居环境研究所
人居环境研究所
人居环境研究
所
人体可以采取各种姿势占据空间人体可以采取各种姿势,占据空间空间和家具的大小、形状均与人体姿势有关
侧视俯视人居环境研究所
●行为环境
当人看到地面就知道可以先行当看到适当的台阶就可以坐下来当斜面适度倾斜又有定的材质感就可以攀登当斜面适度倾斜,又有一定的材质感,就可以攀登人对环境的大小、能干什么具有判断和认识的能力环境提供给人具有一定价值的行为人居环境研究所
●空间设计和行为
墙壁天棚地面墙壁、天棚、地面→界面→限制人行为当空间发生变化→ 影响→人的行为变化空间设计的意义→ 空间功能与行为的吻合入口,因为它是入口,才可能有这样的空间形状,因为是,才可能有这样的人居环境研究所
家具布置的方法对聚集在这里的人的行为有意义平面的意义影响人的行为平面的意义:影响人的行为判断使用是否便利可改变生活形态人居环境研究所
●行为特性
境行日常生活中,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多样化空间和人的行为一一对应有时空间反映出与设计者愿望不同的行为过街隧道、天桥的而功能和行为人居
环境研究所
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人群→→一个人相同的行为聚集→ 膨胀→ 流动每个人的行为不同人或人群的行动特性应给予关注人居环境研究所
●使用方法的调查
了解平面设计与人的生活相对应的调查方法把握使用者潜在的需求、行为和意识寻找平面和人的行为间的问题点发现平面设计中的可能法则人居环境研究所
人居环境研究所
●
空间的心理学研究知觉、认知心理→ 将人性作为原理来研究重视客观性和普遍性探索人和环境的对应关系的普遍性方法→实验室法、田野法、SD SD法、法、POE POE法、微分法法、微分法人居环境研究所
人居环境研究所
●评价的观点
根据调查的结果→空间怎样设计设定条件,特定的评价尺度“开放感”,“压迫感”“好“好--不好”,“舒适不好”,“舒适--不舒适”这些概念好不好,舒适不舒适这概念怎样的空间是好的呢?流水别墅的层高比较低人居环境研究所
-●人环境关系的要点
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场所空间时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投影居住区、街道、生产基地相互交融与渗透城市环境积蓄了历史城市是文化投影的产物城市反映人的不同文化行为起居方式城市反映人的不同文化、行为、起居方式城市环境反映了人类的价值观个人差别到年龄、属性的变化如何设计城市和建筑,需要认真思考人居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