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行为学行为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33.90 MB
- 文档页数:28
图书馆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图书馆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一、引言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知识的殿堂,对于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场所至关重要。
图书馆的环境行为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图书馆用户的行为特征和需求,从而优化图书馆的设计与管理。
本报告通过对某校图书馆的环境行为学调研,分析用户行为特征,探讨了解和改善图书馆环境的方法。
二、调研方法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图书馆环境行为进行调研。
观察主要观察用户在图书馆内的行为方式、动线和使用设施的情况;问卷调查主要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环境的满意度、使用习惯和需求;访谈则通过和图书馆管理员、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环境的评价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1. 用户行为特征: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用户在进入图书馆后首先会到借书处;其次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览区域,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座位;有部分用户会在借书后直接离开。
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有的集中精力学习,有的与同学讨论,有的使用电子设备,有的只是休息或打发时间。
调研发现,用户对舒适的座位和宽敞清洁的环境有高度需求。
2. 用户满意度调查: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9份。
通过统计问卷结果发现,70%以上的用户对图书馆整体满意度较高。
用户最满意的是藏书丰富度(87%),其次是氛围安静(76%),座位舒适度(72%)。
但也有部分用户对座位数量不足(13%),座位硬度不够(9%)等问题表示不满意。
3. 图书馆管理员访谈:通过与图书馆管理员的访谈,了解到图书馆经常会出现座位被占用但无人使用的情况,尤其是在高峰时段。
管理员通过广播和张贴通知等方式提醒用户,但效果不理想。
同时,管理员表示图书馆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四、改善图书馆环境的建议1. 提供更多座位资源:根据用户的需求,增加座位数量,并通过合理的布局提高座位利用率。
2. 提升座位的舒适度:在选择座位时,应注重座位的质量和设计。
提供可调节座椅和桌面的功能,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研究赵玖香(齐齐哈尔工程学院161005)摘要:环境行为学是人类心理层次上的一种行为规律,而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合理的把握这一心理学,能够提升园林空间景观的价值。
本文从相关概念入手分析,并深入探究了不同空间中人对园林设计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园林空间设计;艺术美学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18-0125-01当下时代的园林空间设计更注重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观念,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进行设计,才能使园林空间设计的作品更具有环境行为学的意义,容易引起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与参与兴趣。
形式上的美感可以人性化设计为主要构造理念,当然环境行为的人性化,才是现代园林空间设计的艺术美学追求。
1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相关内容及概念1.1环境行为学的相关概念从现代理论上讲,环境行为学也可称为“环境心理学”,顾名思义,环境行为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是基于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层次的行为心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社会的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因此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实用的阶段,对于建筑的艺术美学及人文情怀,也成为观赏性的特点之一。
环境与人之间的外显行为关系,是城市园林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增强设计中的实用性,是建筑所体现的价值所在,而提高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则是帮助实用性增长的方法之一。
1.2环境行为学中行为模式与路径人类作为具有思想性的动物,在对环境的感知过程中,必然是存在审美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人类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交融,那么对于园林空间的艺术美感追求也就从未停止。
其中,可达性是人类赋予园林空间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而道路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设计框架,承担着各区域设计的交通与连接的作用,道路的穿越与组织,是人类体验园林空间的过程,也是人类享受于园林空间的过程。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构成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书籍收藏和借阅场所,而是演变成为集学习、交流、研究和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空间。
这种转变使得图书馆的空间构成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视角,对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强调人类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环境行为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需求以及他们与图书馆空间的互动方式,从而优化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效率。
本文将首先回顾和梳理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将通过对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构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分区、流线设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提出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构成设计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环境行为学理论概述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
这一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理解个体如何在物理和社会环境中感知、认知、互动和反应。
环境行为学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图书馆学等。
在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环境行为学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它强调了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和传播场所,更是学习、交流和创新的空间。
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施配置、照明、色彩、声音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读者的行为和体验。
环境行为学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读者的学习、阅读、交流等行为,为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环境行为学的指导下,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构成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提供多种类型的阅读空间,包括安静的自习区、小组讨论区、多媒体学习区等营造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控制噪音和光线等环境因素提供便捷的导航和指示系统,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的书籍和信息等。
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行为分析班级:13级景观设计一班学号:201306314016姓名:徐凤指导教师:葛老师日期:2014.11.27图书馆不仅是大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文理学院星湖校区的图书馆叫做弘文馆,顾名思义就是弘扬优秀文化的胜地,它坐落在半山腰上,绿从掩映,更多了几分古韵古香。
对于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分析。
从图书馆的功能方面分析: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的场所。
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
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物质条件。
图书馆也承担着教化育人的职能,结合到弘文馆,经过翻新,外墙由复古的灰绿变为了醒目的砖红,内部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相应设施更加完善,由于只有三层楼,自习室与阅览室分区也不明显,也就是说学习区与阅读区没有较好地规划设计,这也是多数大学都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文化协会也在馆内,形成了良好效应,图书馆主要是供大家自主学习的地方,也应该是传递时事信息的重要平台。
从照明情况方面分析:照明是图书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光照过强或是过弱对于阅读学习来说都是不利的。
从上面两张图片可以看出,楼梯处的照明还是比较明亮,这是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光的缘故,而在阅览室内,几乎不管是怎样的天气状况都需要开灯,从材料和质地方面分析:弘文馆内采用到了多种不同质地的建筑材料,有的坚硬、光滑、沉重,如不同类型的大理岩、玻璃、金属还有大多数的木质桌椅,这些不同的材料质地也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不同的心理感受,木质材料的阅览室桌椅带来了抚慰、亲切的感觉。
些许的玻璃幕墙和透明的材料所构成的局部空间显得通透,给人以纵深感,总之,弘文馆的装饰整体整体自然,和谐,让读者在其中读书是一种享受。
从馆内的流线设计方面分析:帮助读者弄清方向、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是图书馆设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馆内设置的路标及标语起到了极好的指示作用。
建筑个性源于自然环境——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张秋玲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在大规模的高校建设契机中,建筑师通过营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独特地表达着自己对校园文化与内涵的不同理解.本文探讨处在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下校园主体建筑的创作手法,并提出新的主体建筑的融入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构建新的建筑轴线和建筑群,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融合.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张秋玲
【作者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虚"与"实"交融下的图书馆建筑——东莞市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 [J], 陈强;陈泳
2.基于模糊聚类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方案设计 [J], 徐伟芬
3.基于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现代博物馆创作--记青州市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J], 叶菁;齐康
4.契入自然环境,回归建筑本体——浙江美术馆方案设计介绍 [J], 杨键
5.契合自然环境,回归生态建筑——新疆库尔勒梨园居方案设计 [J], 张雪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高校图书馆1.1 高校图书馆的地位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的总成,它是高等学校教育的补充,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服务。
同时也是师生读者领略文明、涉猎知识、实现创新的场所[1]。
1.2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2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大学图书馆应运而生。
其中,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图书馆被视为欧洲大学图书馆的先驱。
近现代我国最早的高校图书馆始于1862年清政府创立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设计是以藏书为中心的空间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逐渐增大,促进了图书馆的规模化、持续化发展。
传统的藏阅分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读者查找书籍、自主阅读的需求,于是藏阅合一、开架式阅览已成主流。
未来高校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其数字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室内环境特征将更为凸显。
1.3 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特征1.3.1 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大量的物理空间变成了信息化虚实相交的共享空间,由此带来的室内环境特征的变化使高校图书馆呈现出了新的学习、信息共享空间。
国内外大部分新建的高校图书馆都考虑了此种空间设置[2]。
1.3.2 多元化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更多强调的是图书馆所能容纳的内容及其运作模式,而对读者学习有效性的产生相对薄弱。
因此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应该更加注重读者本身的学习行为。
1.3.3 开放化数字信息化的开放使得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不仅方便师生借阅图书,在信息的检索与分享上同时也越来越便利。
课堂、学术会议、讲座等多种学习模式均会在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得以体现,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被打开,因而室内与室外空间的界定也变得相对模糊。
2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功能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及环境氛围的有效塑造等问题。
2.1 空间的组织和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应以人为本,其设计取决于建筑平面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不同的功能分区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剔旧实证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李倩【摘要】文章通过海量图书借阅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满足读者需求(99%、90%、80%)的图书书龄,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图书借阅率、书龄与复本量的图书剔旧方法.在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搬迁新馆过程中计算出22大类和TP、TU类图书的分步剔旧书龄,并在新馆图书移库工作中应用了此剔旧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便捷有效.【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8(030)007【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图书剔旧;高校图书馆;馆藏优化【作者】李倩【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1 引言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
方案规划: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方案的提出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支撑部门,理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尽管电子资源发展迅速,纸本借阅服务仍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纸本馆藏资源也是图书馆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资源理应跟随社会环境、学校发展、图书馆服务定位和读者需求不断优化,从而充分利用图书馆有限的馆舍面积,提高馆藏质量和检索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和读者满意度。
2 高校图书馆图书剔旧策略2.1 常规图书剔旧策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每年的采购量达到数万册,馆藏资源数量逐年稳步增长,而馆舍面积从图书馆建设完成后便不会增加。
[32]王小生.必需氨基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7):48-49.[33]刘力,林新春,叶丽敏.雷竹不同栽培类型竹笋的蛋白质组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01,18(3):271-273.[34]李英力,果秀敏,方正,等.15种蔬菜营养成分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98-101.[35]王青.中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预防的高钾低钠饮食战略[J].科学通报,2011,56(16):1322-1326.[36]许又凯,刘宏茂,刀祥生.红瓜叶营养成分及作为野生蔬菜的评价[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03,25(6):680-686.收稿日期:2017-11-27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D206)作者简介:黄静(1974-),女,广西南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景观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电话)139********(电子信箱)1761151710@。
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景观作为体现校园环境的主要部分更是备受尊崇。
作为主要服务于师生的校园景观,为了能和师生达成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个性,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校园景观就要满足师生的功能性要求,同时具有符合校园文化特色,并且根据校园的地域性特点来塑造个性化景观的特质[1]。
为了探究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景观的建设与使用状况,课题组从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中抽取18个景观节点,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评价体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校园景观节点评价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黄静1,王中玥2,王晓阳3(1.金陵科技学院,南京211169;2.常州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00;3.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摘要:选取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部18个景观节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从位置因素、空间因素、设施因素、植物因素、文化因素5个方面构建影响校园景观节点使用的评价体系。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校校园户外商业空间设计研究作者:白明鑫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年第08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校园内的商业供应和空间模式显得单一,不足以满足高校师生对不同类型商业活动的需求。
对此,需要创造更加人性化、有趣的消费休闲空间,并提供可以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从而让高校师生在闲暇之余享受更丰富的校园生活。
在环境行为学理论指导下,以高校校园户外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校园户外商业空间与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寻求符合新时期高校师生行为模式的校园户外商业空间形态,并提出有效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优化和拓展高校校园户外商业空间。
关键词:商业空间;校园;环境行为学;环境设计一、相关概念(一)环境行为学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中一切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的自然因素,它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第一载体。
环境行为学理论属于环境心理学的分支,同时是环境心理学在人工环境中的具体运用,其目的在于探讨个体行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行为学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门学科,它可视为环境心理学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一种实践和理论基础。
环境行为学以人类行为习惯为研究对象,认为人类行为不仅受社会意识约束,而且是对环境适应形成的习惯和本能,透过使用者之行为需求,可了解空间环境的发展趋向,反之,通过空间环境亦能影响使用者之行为。
(二)商业空间作为消费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商业空间不单是开展社会交往的场所,更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空间实现相互融合、信息互通和文化传递的重要场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对于商业空间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单一的购物到现在注重情感体验,这就意味着商业空间设计要不断创新。
当前,消费者在商业空间中的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商品购买,而是更加想要获得卓越的服务体验。
商业空间不仅需要承担自身的职责,而且需要不断更新,以激发消费者对空间环境的浓厚兴趣,建立信任,从而促进消费。
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大学整体式教学楼设计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理念的不断重视,大学教学楼的设计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行为学理论在大学整体式教学楼设计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整体式教学楼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强调空间、功能、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以实现高效、舒适、环保的教学环境。
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为我们理解和改善教学楼设计与使用者的互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对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包括其对空间使用、环境感知、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
接着,分析当前大学教学楼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环境舒适度不足、缺乏人性化设计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指导整体式教学楼的设计,包括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光照和通风系统设计等方面,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升学习体验,同时实现环境可持续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环境行为学理论的理解,而且对于指导实际的整体式教学楼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本文旨在为建筑师、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提供有关如何设计出既符合教育需求又环保、舒适的教学楼的有价值参考。
2. 环境行为学理论综述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中叶,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受到所处环境的直接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同时也关注个体行为如何反作用于环境。
在建筑设计领域,环境行为学理论为理解和改善建筑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1) 人境互动:这一概念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
在大学整体式教学楼设计中,这意味着教学楼的空间布局、设施配置、环境氛围等,都应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学环境的互动。
(2) 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学认为,个体对环境的认知会影响其行为。
在设计教学楼时,应考虑如何通过建筑元素和空间布局来影响学生对环境的认知,进而促进积极的学习行为。
行为空间论在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为了凸显公共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前期设计工作中,需要从行为空间论的角度不断的优化和创新当前的设计模式,不仅要贴合于公共图书馆当前的发展现状,还需要充分发挥本身的文化内涵优势,从而使公共图书馆能够在社会中不断增强影响力。
本文论述的是行为空间论在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行为空间论;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设计应用一、公共图书馆行为主体的构成在将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和行为空间论进行相互融合时,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行为空间论内涵的深入性分析和研究,不断的完善当前的工作方案,从而使建筑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人类行为发生的模式是从需求到动机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人类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变化,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功能的需求,并且了解人们在空间中行为发生的特点,不断的优化当前的建筑设计模式。
通过行为空间论的正确应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在空间中的需求,还有助于完善当前的建筑设计方案,从而使整体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实现空间理论的全面升华。
在现代化社会中,不同时间段内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本身是由社会赋予,为人类行为本身的特点,所以在实际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的利用行为空间论的重要优势,不断的完善当前的建筑设计体系,从而使整体建筑设计能够具备较强的科学性。
从整体上看,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的行为主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读者读者是公共图书馆最为重要的使用主体,图书馆也是服务读者的主要场所,大多数城市公共图书馆是以满足读者流线为主要的设计目的来进行日常的设计,读者按年龄可以划分为老年读者、成年读者和儿童读者,按照目的型可以分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等等。
作为服务于读者的图书馆,要确定整体的阅览空间,并且明确技术设计的主导工作方案,充分的发挥场所中和知识相互接触的优势,从而搭建更加核心的公共图书馆区间。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高校校园景观策略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新庄校区景观设计为例李娉娉;刘源;张沁瑜【摘要】关于如何提升校园景观的策略研究一直是业内热点话题.本文从可供性理论角度解析E-P模式的构成要素和内在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园绿地景观可供性分析,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以可供性为理论支撑的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策略,并指导实际建设.【期刊名称】《园林》【年(卷),期】2019(000)009【总页数】6页(P74-79)【关键词】校园景观;可供性理论;E-P模式;规划【作者】李娉娉;刘源;张沁瑜【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在公园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建设重心秉持以人为本的概念,校园景观环境与在校师生的生活幸福指数密切相关,提高校园景观是师生们的真切诉求。
关注高校绿地景观问题,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景观提升策略,是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响应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在风景园林领域中,主要是以功能为主导进行景观规划,解决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但让使用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往往是微观层面的细节问题。
营造舒适度高的校园景观,更多的是应该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可供性概念就是通过发现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总结产生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互动行为,来引导设计者进一步优化景观。
1 相关概述1.1 可供性理论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Gibson于1977年在他的经典著作《视觉世界的知觉》(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提出,用于解释和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文章强调可供性的产生必须同与之发生互动生物体的主观行为相关,且应同时指向环境和观察者,故可供性应理解成环境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而不是环境的自身属性[1]。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研究
南楠;郭莉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
【年(卷),期】2016(000)017
【摘要】本文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园林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以空间体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在城市园林空间中的行为模式,通过视觉体验和情感记忆体验,解读具有人性关怀的城市园林空间设计策略.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南楠;郭莉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 [J], 孙宏生;苏钠
2.环境行为学视阈下的工业园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J], 陈云;鲁海峰
3.环境行为学视角下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r——以贵阳市\"时光贵州\"文创小镇为例 [J], 方昌婷
4.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研究 [J], 赵玖香
5.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公共文化建筑设计研究——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为例[J], 张霞;刘宇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绿化问题浅析
吴玲;茅寅
【期刊名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年(卷),期】2015(025)020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师生阅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室内绿化让其拥有高雅、幽静的阅读环境十分重要. 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室内绿化的作用和必要性,阐述了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吴玲;茅寅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6
【相关文献】
1.浅谈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绿化设计 [J], 刘英杰
2.高校图书馆的室内环境与绿化 [J], 王新田
3.高校图书馆的室内环境与绿化 [J], 钱红
4.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绿化设计研究——以长春市高校图书馆室内分区绿化设计为例 [J], 周研
5.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绿化设计研究——以长春市高校图书馆室内分区绿化设计为例 [J], 周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大学校园空间微更新初探王凯伦; 贺勇【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10【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大学校园; 空间; 微更新; 环境行为学【作者】王凯伦; 贺勇【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前言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在21世纪初达到鼎盛,以浙江省为例,2000年浙江省政府决定规划建设杭州下沙、滨江和小和山高教园区以及宁波、温州高教园区,至2003年秋季,几大高教园区已有34所高校投入使用,累计竣工面积达650万平方米①。
有数据显示,浙江省2001年一年内的校舍建设面积约等于全国1949—1992年期间的全部校舍建设量,这一时期的大学建筑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占地面积约33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校园从2001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至2002年10月投入使用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是我国21世纪初大学新校园超常规建设模式的典型代表。
1 以小微设施为媒介的大学校园空间微更新实例紫金港校区东教学楼组团是紫金港校区中教学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图1),其中全长约400米的长廊原本只是作为几个教学楼之间的联系通道,2016年开始,长廊内开始进行设施配套改造(图2),置入了包括茶室、咖啡吧、书吧、健身房等在内的多种小型公共设施。
该长廊的改造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空间改造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习、餐饮、社团活动等多种功能需求,其更新、建造和运营管理方式都呈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微型化、灵活化趋势。
1.1 闲置空间的整合在更新改造进行之前,长廊内仅有一些零散布置的自动贩卖机与户外桌椅,以及一到两个小型超市与纪念品商店,此外再无其他设施,整个长廊空间呈现出了明显的尺度过大、大面积空置等不健康的使用状态(图3);随着各种微设施的嵌入,长廊空间的横向和纵向尺度都得到了有效的削减,而且该长廊作为上下课的主要通道,师生步行流线的趣味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