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关系
改革,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革命,主要是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即由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
1.改革和社会革命是不一样的。
改革是一种改良运动,但是社会革命是一种革命运动。
改革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彻底的改革,社会革命史一种至下而上的的革命。
改革大多的是温柔的政治革命,但社会革命是暴力的革命。
2.但是改革和社会革命也有共同点。
他们都是同样是一种社会形势的变迁。
他们都是一种良好的发展。
他们都是通过某种手段和措施来改变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
他们都是新社会的一种生成模式。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简介革命和改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一种方式,通过推翻旧体制,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
而改革则是在现有体制内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同样旨在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就革命和改革两者在解放生产力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革命与生产力解放革命往往伴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促使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得以更新,从而最终导致生产力的解放。
历史上许多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受到制约而爆发的。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厂制度的出现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解放,使生产率得以大幅提升,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革命实践案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次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场革命中,通过彻底改革社会制度,俄国大幅解放了生产力,尤其是工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苏联后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改革与生产力解放与革命相比,改革更多地是从体制内部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生产关系,激发生产活力,提高生产效率。
改革的关键在于适时合理地调整制度机制,为生产力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改革开放的中国,通过一系列经济体制变革,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实践案例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改革开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宗旨,引进市场机制、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福利得到显著提升。
总结革命与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二者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革命强调通过根本性的变革解放生产力,而改革更注重在现有体制内部进行的调整和优化。
在实践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革命与改革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是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格局,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革命与改革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首先,革命与改革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们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上。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政治制度的革命与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体制的保障和基础,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革命与改革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
革命与改革对于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近代以来的一系列革命与改革,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解放了生产力,打破了旧的社会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引入了市场机制和外资,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毛泽东时代的集体化经济到邓小平时代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再者,革命与改革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还可以体现在社会变革方面。
革命与改革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起到了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个体努力和民主平等的理念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破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为农民赋予了较大的权益;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社会变革使得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开放化,为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最后,革命与改革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国际地位的提升方面。
革命与改革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形象。
辛亥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震动,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进入了国际格局;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无可忽视的国际大国。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有哪些
改革和革命最大的区别是含义不同,改革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革命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下面整理了相关信息,供参考。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有哪些
改革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后词义扩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
因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谓之革命。
“革命”意思改朝换代,例如:商汤推翻夏朝,周武王取代商朝的行为称为“汤武革命”。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做出调整。
不同之处是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
而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改革的含义
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场新的、温和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革命的含义
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
革命是以一种暴力的手段推翻社会制度,革命的暴力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试论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常常难以区分。
一般而言,“自上而下”是改革,“自下而上”是革命。
从性质上看,改革与革命都有可能会是社会转型性的根本变革;从方法看,改革与革命都既有可能是暴力的、流血的,也有可能是和平的。
不能拿改革或革命的一次成败,论证其道路的合理性。
标签:改革;革命;关系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修复机制在起作用,革命是偶发性的,改革则是常态性的。
一个社会要进步,可以没有革命,但不可以没有改革;一个社会也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不断的、有效的自我改革,才能够实现良性运转。
一、改革与革命的区别论起改革与革命的不同之处,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又不简单。
从概念上看,改革就是体制创新,依照程度深浅不同,它包括改良式的,也包括社会转型式的。
革命大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改朝换代”,另一种即是社会革命。
若是论改革与革命实际表现出来的差别,一般而言,“自上而下”是改革,“自下而上”是革命。
之所以是这样,原因无外乎:改革是由统治者或执政者主导的,革命则是由被统治者掀起的;改革不更迭统治者,革命往往要更迭统治者;改革的过程一般有控制、有秩序,革命则常常会出现无控制、无秩序的现象;改革多数情况下是非暴力的,革命一般伴随着暴力和破坏;改革是一个长期、深刻的社會变迁过程;革命往往是短时间和直接的、形式化的社会突变。
改革的基本形式是“自上而下”,或者说改革就是“自上而下”的。
纵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运动,可以看出,但凡推动社会前进的,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
这不是偶然,因为要进行社会改革,一方面,要有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杰出人物,他们能了解国际大势,能熟悉本国国情,又能根据本国的特点来制定改革的措施与策略。
另一方面,只有改革家们执政或者是依靠当权的统治者,才能推行其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
这就决定了改革必然是“自上而下”的操作过程。
没有先知先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提不出社会改革方案的,而没有国家权力作为驱动杠杆,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束之高阁。
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欲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首先必须辨清革命与改革的实质。
关于“革命”这个命题,人们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曾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
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关于马列主义的革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历史设想中,主要的思想是以一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个时代彼此更迭的思想;革命从它最全面的意义来说,是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剧变性的跃进。
在陈旧的制度同争取自由的新的生产力之间,进而从人的关系上来看,在旧秩序内部的上层阶级同下层阶级之间,在以前的阶级同向它挑战的新的阶级之间,各种冲突的汇合,会带来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原来被剥削的阶级同新的统治阶级合而为一。
后来,只是对于现代欧洲的革命,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有时间认真加以考虑。
马克思在1843年已经开始研究英国、法国和美国的革命(他的笔记中说明了这一点)。
所有这些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虽然美国的革命也是民族的革命),是由中等阶级中野心勃勃的一部分人领导的,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扩大的需要促成的。
现在“革命”一词的歧义,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与暴力相联这一点上。
革命中可以存在暴力,如辛亥革命,但有革命不一定就有暴力的出现,如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等,革命的关键在于它使事物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与革命一字之差的改革则大不相同。
改革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一: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2、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在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与尖锐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一破一立之间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二:联系
1、改革往往是迫于革命或者危机的威慑力,有些改革其成果也是根本性的如商鞅变法。
2、革命是改革失败后的最后杀手锏,同时革命后也往往需要进入到改革轨道,以缓冲和控制革命带来的冲击力,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改革。
对革命与改革的理解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对革命与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不断涌现。
文章分别从革命与改革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不同学派、学者对革命与改革的不同理解;自己对革命与改革的理解及如何对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革命改革哲学一、导言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曾发生过众多革命、改革,如梭伦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辛亥革命等,这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因此,不同人对革命与改革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要革命,不要改革;有的认为要改革,不要革命。
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革命与改革, 既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 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本体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笔者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如何理解革命与改革。
二、革命与改革(一)革命和改革的概念1.革命革命即社会革命,是指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它是对既存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与思想意识形态进行的根本性变革与重构, 从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阶段,实现社会形态质变和飞跃的阶级斗争。
任何类型的社会革命, 它都能直接地解放生产力, 调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改革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由统治阶级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历史活动。
它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新举措。
3.革命与改革的关系革命与改革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形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是它们都主张变革现存的政治制度模式,都能起到变革社会的作用。
两者的区别可以从它们的背景、方式、根本目的、对生产力影响四个方面分析。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革命是为了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革命与土地改革的关系研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革命和土地改革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革命则是社会变革的一种方式,通过对现有秩序的颠覆和创造新秩序来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革命与土地改革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在历史上的演变。
首先,土地改革往往是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一直被少数权贵阶级所垄断,农民们过着贫困和艰辛的生活。
这种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激发了人民对于改革的愿望,于是他们开始了反抗。
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革命运动,如法国大革命和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都强调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通过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运动为农民们赢得了土地的所有权,使他们能够拥有和管理自己的土地,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计和社会地位。
其次,土地改革也可以成为革命运动的一个策略。
在许多革命中,革命领导者会利用土地改革来争取农民的支持。
农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群体,经济和政治状况都相对较为困难,因此他们容易受到革命理念的吸引。
通过向农民承诺土地改革,革命领导者可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进而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
这种策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土地革命的理念和目标,打动了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革命中来,最终实现了中国的土地改革。
此外,革命和土地改革还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革命可以为土地改革提供动力和机会,而土地改革也可以为革命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革命胜利后,通过土地改革来解决农村问题,可以巩固和拓展革命成果,使得改革的成效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同时,土地改革的进行也为革命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革命需要承载一定的物质条件,而土地改革能够解放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的生产力,为革命提供资金和资源。
然而,革命和土地改革之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革命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土地改革更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在革命成功后,土地改革的实施可能面临着种种困难,如土地的划分问题、土地的重新分配问题以及农民的理念转变问题。
中国革命、改革、改造的关联中国革命、改造与改革相互关联,一次产生。
革命为改革与改造打下社会基础并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造促进改革的产生,促进更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改革是革命与改造的深层发展,三者共同的作用是在不同时期高度的发展和解放了生产力。
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即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的成功将大地主等手中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加速了人们对改造的迫切希望,为改造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并在此前的中共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之后产生的三大改造,解放了被束缚的农村和城市生产力,开始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其具体内容及成就如下:对农业的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
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改造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改革与革命摘要:作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主要方式,改革与革命,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者均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改革与革命之间存在联系,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区别。
我们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改革与革命,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充分肯定两者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革命;社会发展;作用;马克思主义;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与革命,如同两种风格迥异的曲调,交织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这支主旋律之上。
改革,曲调较为平缓,如同涓涓细流,绵延不绝但不失力量;革命,节奏铿锵有力,如同汹涌波涛,卷起历史巨浪。
一、改革(一)定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二)重要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措施。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正确的改革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早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比较落后的秦国正是通过商鞅变法得以强盛,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西方,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最高统治者伯利克里,在经济政策、政治体制和军事等方面锐意改革,促进了古希腊的繁荣。
还有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等等。
就连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求助于改革。
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这样的分析:“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来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
”①(三)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革命,建设,改革革命、建设、改革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史和近百年现代化的三条主线,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三者的辩证关系。
从时间维度看,这三者是前后相继的三个历史阶段,不能割裂;从空间维度看,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统筹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
“革命”“建设”“改革”是目前学界和新闻媒体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三个范畴。
作为时间范畴,它标识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相对独立的三个历史时期,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三个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
但仅把这三个范畴当作时间范畴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它忽视了革命、建设、改革在三大历史时期的共时性特征,即三者在空间上的共存性和交互性。
因此,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现代化史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厘清革命、建设、改革三者的关系,准确把握近百年中国变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必须协调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革命、建设、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百年社会变革的三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历史,从微观视角可以细分若干不同的历史阶段,但从宏观叙事的视角,则可以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这一点在新世纪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史学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史学界的基本共识。
从党的文献看,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多次使用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个表述,三者前后相继,有划分历史阶段的意蕴;三个范畴并列起来,又有同时共存的含义。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革命、建设和改革”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并以此将我们党的历史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
随后“革命”“建设”“改革”这三个范畴作为时期范畴逐步进入学界的视野,逄先知在《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中、欧阳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求是》2009年第19期)中、李捷在《中国共产党与两大历史任务》(《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中都表达了与党的文件相同的观点。
改⾰也是⼀场⾰命改⾰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论从改⾰在解放⽣产⼒和发展⽣产⼒⽅⾯所起的巨⼤作⽤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变⾰的深度和⼴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场新的⾰命。
第⼀,说改⾰是中国的第⼆次⾰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命⽽⾔的。
改⾰的性质同过去的⾰命⼀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产⼒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是中国的第⼆次⾰命。
第⼆,说改⾰是中国的第⼆次⾰命,是从解放⽣产⼒,扫除发展⽣产⼒的障碍这个意义⽽⾔。
⾰命是解放⽣产⼒,改⾰也是解放⽣产⼒,从这个意义上说,改⾰也可以叫做⾰命。
第三,说改⾰是中国的第⼆次⾰命,是从改⾰的深刻性和⼴泛性⽽⾔。
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调动了社会各⽅⾯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活的深刻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改⾰的性质,从解放⽣产⼒、改⾰的深度和⼴度的看,改⾰是中国的第⼆次⾰命,是对旧体制的⾰命性变⾰;从改⾰的发动、主体、过程和效果作⽤看,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我发展的直接动⼒。
⼀、改⾰也是⼀场解放⽣产⼒的⾰命1、改⾰是解放⽣产⼒的第⼆次⾰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存在着束缚⽣产⼒发展的若⼲因素,同样存在着解放⽣产⼒的问题。
旧体制的各种弊端的最⼤的危害,就是束缚了⽣产⼒。
消除各种弊端就是解放⽣产⼒。
消除这些弊端的唯⼀有效的⽅法,就是改⾰。
社会主义⾰命是解放⽣产⼒的第⼀次⾰命,改⾰是解放⽣产⼒的第⼆次⾰命。
2、改⾰不是对旧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改⾰具有深刻性,改⾰不是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根本性变⾰;改⾰具有全⾯性,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以及其他体制都进⾏改⾰;改⾰具有持久性,社会主义⾰命发⽣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折时期。
因此,改⾰在⼈类历史上的作⽤在历史的跨度上远远地超过了⾰命。
为什么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和革命作为政治发展的两个基本途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从根本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以对社会发展的起的作用来看,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改革和革命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所表达的意思却差之千里。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因此,由于改革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然而在革命时社会环境则比较动荡,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暴力革命,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因素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总而言之,这两种手段都各有利弊,来自于上层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会或多或少的保留既得利益团体的特殊利益来实现他们对于改革的支持或者不阻挠、而改革者也必须通过他们的支持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而自下而上的革命虽然具有完全性和彻底性的特点,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还具有另外两个方面的特性,即他巨大的破坏性和不可控性,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这些往往是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呢?是因为对于改革者来讲,他们所承担的压力与责任往往是人们所不能想象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自我毁灭地步,苏联的赫鲁晓夫以及戈尔巴乔夫就是实例,两位改革者无一不落入失败的命运,赫鲁晓夫因为改革触怒了既得利益团体,最终被解除职务,而戈尔巴乔夫被自己改革所引发的民主浪潮和民族浪潮所吞噬。
改革和革命的联系
改革和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改革指的是在现有体制内进行的一系列改变,旨在改善现状,提高效率和公平性。
革命则是指通过暴力或其他手段推翻现有政治体制,建立全新的政治权力结构。
然而,在历史上,改革和革命往往密不可分。
许多革命都是由于改革的失败而爆发的,而成功的革命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
例如,法国大革命是由于路易十六政府的改革无法解决民众的问题而爆发的。
而美国独立战争则是成功的革命,但之后的美国政治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美国宪法的制定。
此外,改革也可以为革命提供背景和动力。
例如,俄国的1905年改革为1917年的革命提供了背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在清朝改革失败的背景下发生的。
总的来说,改革和革命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有时甚至是相互依存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注重改革,但也不能排除革命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
- 1 -。
简述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变化是万物的常态,人类社会也是在变化中发展进步。
事物变化有两种方式:渐变与突变,在人类社会里就是改革与革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当渐变的改革不能继续的时候,革命就必然会来临。
虽然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过程,改革体现了社会的存在意义,革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意义。
改革改革是内在动力驱动,是主体主动的更新改变;革命是外在动力驱动,是主体被动的消亡过程。
改革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改革史。
古今中外包括少数民族,都有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如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性质,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
还有我国20世纪的改革开放,同样属于改革范畴。
改革实质由于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原因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革命革命是使权力或组织结构发生变革的活动,通常意味着政治制度的改变。
革命的进程一般比较迅速,速度相对于演变或者改革快得多。
革命的定义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摘要:改革和革命很难从概念上划分。
传统认为:改革是执政人员自上而下调整统治政策(非暴力手段)的行为或者思想;而革命则是以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的行为或者思想。
实际上,改革与革命既有其相互区别的一面,又有其相互补充的一面。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的自强求富,从戊戌变法的慷慨悲壮再到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从五四运动的举国怒吼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腥风血雨,从新中国成立的那声呐喊再到今天硕果累累的改革开放,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始终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形式。
那么,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一、改革以抑制革命发生而开始,又因革命发生而终止
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对一个国家而言,统治阶级要想避免“挨打”——被被统治者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就要不断改革。
因此,纵观中外历史,有很多改革是为了防止革命的发生而开始的。
而同时,一场革命的爆发往往意味着一场改革的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又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 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刻,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认识到封建主义存在的种种弊端,革命一触即发。
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最终清廷认识到要想抑制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的发生,必须改变现状进行改革,从而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终于,1911 年10 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随后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一月之内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
1912 年1 月1 号,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不久清帝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被推翻。
清末地方官制改革随之终止。
从清末新政改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清政府发起新政改革是为了防止大革命的发生,而最终却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而终止。
纵观中外历史,发现为了预防大革命的发生而开始,最终因革命的爆发而终止的改革数不胜数。
二、革命与改革对立统一
改革与革命很难从概念上区分,二者之间既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又有相互补充的地方。
改革是执政人员自上而下调整统治政策(非暴力手段)的行为或者思想;而革命则是以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的行为或者思想。
改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只有一种局势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更!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此些的彻底变更。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而革命多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尽管改革与革命存在以上种种区别。
但在变革社会制度方面两者往往可以相辅相成。
改革与革命并非像油和水那样界线清楚,有的时候改革就是一种革命,有的时候疾风暴雨的革命会演变为和风细雨的改革。
从性质上看,改革与革命都有可能会是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
改革有走向社会根本转型的,当代俄罗斯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凯末尔的改革都是这样。
改革是渐进方式,革命是突变方式。
革命前如果没有改革,恐怕革命难以发生;革命后没有改革,革命的成果也不易巩固。
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互相矛盾又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简单规定谁高谁低。
近代中国是十分落后的国家,并因此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从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来看,先从局部开始实行改革、变革,是加速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之一。
比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中的改革主张,已突破具体局部改革的界限,而对整个封建制度中的弊端提出改革的方法。
但是,历史发展表明,社会的进步光靠改革、改良还不行。
当改革的趋势达到一定的极限不能前进时,就需要用革命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推翻旧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最终成果被北洋军阀窃取。
试想如果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立即实施一系列适合当时社会的改革,革命的成果得以巩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将加速很多。
因此,革命和改良,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补充的一面。
三、改革与革命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现代社会最大的改革——改革开放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而事实上,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或革命,都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是一种革命。
而邓小平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则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革命胜利后,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
而社会主义改革,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所以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问题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说过:“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因此说“改革与革命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
总之,改革和革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
他们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是通过某种手段和措施来改变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究其区别来说,他们的定义、手段、作用、效果不同。
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根本的变革,过程相对平和;而革命则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用这种暴力行动来从根本推翻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过程比较动荡。
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最终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