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 格式:pdf
- 大小:473.79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护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优质推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战国以来,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作者:李逸麟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1期摘要: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形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以舒缓各种压力导致的健康问题。
中医是养生的直接途径,也是养生学进一步发展的首要条件,为此,传统中医逐渐在风靡养生之道的社会中突显出特殊位置。
但是为了高效完成这一发展目标,务必要构建一套完善健全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体系构建引言中华文化博纳古今,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所以中医养生也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融进了哲、儒、道等多家思想,展现中医学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
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是为了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程度,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同时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积极参与强身健体的保健活动,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的突发,为现代人类的生命安全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
一、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价值1.满足人类对生命的渴求人类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创建文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直接途径。
古往今来,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都在逐渐发生转变,但是亘古不变的是人类对生命不懈渴求。
所以,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也要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尽可能满足人类对养生的不同需求。
2.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进展不断加快,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也在逐渐加强,为此养生行业的进步受到了良好的催化,为日后中医养生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1]特别是在我国大肆普及改革之后,中医养生也不再处在封闭的局势中,而是向世界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以及对人们健康长寿的重要价值。
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逐步前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中医养生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
3.满足中医养生进步条件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导致各种优秀产业也开始国际性发展,西医在我国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壮大趋势。
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掩盖中医的独特价值,中医养生不但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国民提高自身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对养生学的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可区分为中医学科群的理论体系与中医基础理论专门学科的理论体系。
前者是指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学科构成的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
后者指以元气说为基石,阴阳五行学说为研究方法,藏象经络理论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这里所要介绍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专指后一种情况而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先秦、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与现代五个阶段。
1.先秦、秦汉时期─—孕育、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儒、道、阴阳、墨等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元气论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战国末年也已显露雏型或几臻成熟;天文、历算、气象、物候、生物、心理、逻辑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为古代医家总结医学经验,建构医学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工具。
同时,从殷商始,医师专业分化,医疗经验迅速增多,又为理论的总结准备了充分的素材和资料。
一些理论雏型,如病因学的“六气说”等已相继出现。
因此,先秦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期。
秦、汉大一统社会文化格局的形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创作于战国、秦、汉之际,大约汇编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总结了西汉及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并吸收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历算学、物候学、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系统地阐述了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防治等问题,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除系统阐述医学问题外,还涉及哲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
就医学内容而言,包括人体解剖、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治则、运气、医学心理、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针灸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部分内容,因此,成为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结构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11月/01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许家松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气化论( )气化的涵义:所谓气!,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指自然气候。
在气化论中,自然气候的变化不外风、热、火、湿、燥、寒六种。
因此,就以六气!作为观察气候变化的指标,称作六元!。
所谓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物生谓之化!(∀素问#天元化大沦∃),是指地面上的各种生命现象,如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等。
所谓气化!,是指自然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气化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都在自然气候正常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
有气,才有化;没有气,也就没有化。
简言之,生命因气而化。
所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气止则化绝!(∀素问#五常政大论∃)。
中医学的气化理论就是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与生命活动相应关系的理论。
它认为:其一,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节律 五运六气周期。
中医学以之测算每年、每季气候变化和人体疾病发生、流行的大致情况,作为防病治病的重要参考。
其二,人的生命活动节律与自然气候节律相应,受自然节律的支配,即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自然气候本身均存在自稳调节机制。
中医学正是从气化的角度,把自然节律与生命节律统一起来,来认识生命过程、生理活动、病理现象,并提出诊治规律,形成了以恢复人体自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珍治观与养生观,并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特色。
(二)气化论的主要内容:气化论是古人在对天、地、人实际观测、长期追踪的基础上,在吸纳我国古代天文、气象、地理、物候、历法、哲学等多学科成就的支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有:1.自然气候运动变化规律 五运六气!周期气化论认为,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气可预期!。
在长期观测和追踪的基础上提出气候运行变化具有周期性,并总结出五运六气周期格式!,以之测算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物候特点、人体疾病证候特点及发生流行情况。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与养生,并逐渐认识到中医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传统医学文化体系,包含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全面的身心健康。
但是,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体系化和系统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在当前全球养生热的背景下,研究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够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
1. 中医养生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分析
2. 中医养生理论的体系构建
3. 中医养生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4. 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及应用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分析和总结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建构中医养生的理论体系,并分类、总结和比较中医养生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可行性和方法。
五、论文结构
论文的结构将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包括中医养生的概念和原则分析、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医养生方法的分类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将总结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和研究成果,对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展望。
引言庄子是最早提出“养生”一词[1],《庄子·养生主》中说:“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护养之意。
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增进人体健康,远离疾病威胁,增强人的体质从而达到延长寿命、延缓衰老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养性、养慎等,即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延长生命[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
其实养生不仅仅是延缓衰老,它能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生价值,使人类在自然规律生、老、病、死面前体现人类的进步。
通过养生使每一个人都过得快乐、健康、有尊严。
WHO对健康的定义[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由70年代开始,台湾的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在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交互作用下,出现了与人口年龄结构直接相关的人口变动现象。
台湾地区的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死亡率由1950年的11.43‰下降至2000年达到5.7‰;男性和女性的人均期望寿命分别由52.6岁和56.32岁上升至68.63岁和 74.08岁老年人口比重由下降转为上升[4]。
这都与台湾的卫生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医认为:“上工治未病”,台湾的卫生教育旨在宣传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知识,是一种未病先防、增进民众健康的好方法,如此可以启发民众的健康观念,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落实健康行为于日常生活之中,延长生命并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5]。
据报道国际和中国国内抽样调查显示:亚健康占总人口的60%-70%,其中中年人群占48%-50%。
高级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层发生率可高达70%[6]。
这说明大部分的人都有生命透支现象,亚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养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情况与此形成鲜明对照,那里的企业家与科技人员十分注重养生保健,在紧张工作之余,多数人每天都要进行1个小时左右的健身锻炼或娱乐,而且他们注重饮食的科学性,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以期保持和增进健康。
中国传统医学养生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养生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医学养生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锻炼、按摩、草药等方式来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一、阴阳五行理论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基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阴阳、五行相互作用而成。
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对立面,如阴阳、寒热、虚实等。
五行代表了事物的五种属性,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阴阳五行理论通过平衡阴阳、调节五行,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方法1. 饮食调理:中国传统医学强调调整饮食结构,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比如,夏季可多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冬季可多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烹调方法的选择,如煎、炒、炖等。
2. 运动养生:中国传统医学推崇适度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通过舒展身体、调整呼吸来提升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免疫力。
3. 按摩推拿:中医按摩推拿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经络,以调和气血、舒缓疲劳的疗法。
常见的按摩推拿包括推、拿、揉、捏等手法。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按摩疗法,如足底按摩、耳穴按摩等。
4. 草药调理:中国传统医学运用草药来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根据个人体质和身体状况,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草药方剂,比如人参、黄芪等。
草药可以煎煮成汤剂、泡制成茶,也可以外用。
三、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中国传统医学养生理论与方法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从饮食、运动、按摩、草药等多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饮食方面,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
尽量选择天然、新鲜的食材,注重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过度加工食品。
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独特的综合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独特的综合理论体系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
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
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是指相对于四诊、辨证、治法、针法、灸法等特殊科学方法而言的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
一般说来,科学理论的建构都要借助于观察、实验、测量、调查、数学、逻辑、科学抽象、创造思维、建立假说和理论等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科学哲学认为,方法是学科体系中最深层、最本质的内容,它决定着学科的众多特点。
中医学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包括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方法,加工经验材料的方法,建立科学理论和检验科学理论的方法,叙述科学结果的方法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是指相对于四诊、辨证、治法、针法、灸法等特殊科学方法而言的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
中医理论建构的哲学方法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一般科学方法通常分为经验性科学方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学科方法三类。
经验性科学方法是获取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的一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方法等;理论性科学方法是对经验、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理论的一般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以及假说方法、思想实验、理想化方法等;横向学科方法是指由数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向学科抽取出来的一般方法,如各种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
中医理论建构最具特色的一般科学方法当是理性思维方法,它对经验性科学方法有制约作用。
1.司外揣内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的认知方法,也称为以表知里。
早在《灵枢·外揣》中就指出:“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
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
”中医的元气论自然观和气化论生命观内在地规定了中医认识和研究人体在“象”的层次上,因而也决定了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为司外揣内。
中医养生理论解读一、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的原则,并以调整人体内外环境为中心,提倡养生保健、预防疾病。
1.1 天人合一:按照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宇宙万物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整体。
因此,中医养生重视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根据四时五行理论,在不同季节和环境变化下,调节饮食、作息习惯等以适应自然规律,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1.2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核心、最高的概念之一。
阴阳代表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如冷热、寒热、虚实等。
在中医养生中,保持阴阳平衡被认为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摄入药物等方法,恢复或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使机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1.3 气血运行:中医强调气血在人体内部的流动和运行。
气主宣行,血主循环,在人体内相互联系和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为了保持健康,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通畅。
通过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二、中医养生方法基于中医理念,中医养生拥有多种独特的方法和技术。
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应用的养生方式。
2.1 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着眼于饮食结构和草药搭配,在日常饮食上讲究“五谷为养、五果蔬菜为助、五畜肉蛋奶为益”,旨在平衡营养,并根据个人体质调整对某些特定食物的摄入量。
同时,在进食过程中注意咀嚼细嫩食物,注重餐具选择和烹调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
2.2 运动保健:中医强调运动对人体的益处,并提倡适量、有节制的运动方式。
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这些运动注重身心合一、柔软舒展的动作,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此外,通过调整呼吸和精神状态等方面也可以达到调理身心健康的目的。
2.3 药膳疗法:中药膳疗法是将中草药与食材相结合,制成具有特定功效和风味的美食。
论中医食材养生原则与理论体系构建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下,对中医学中的食材养生文献做出总结与归纳,对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食材养生理论依据、适应社会大众食材养生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依托于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文献《黄帝内经》,对中医食材养生原则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黄帝内经》中的食材养生主张以及后世在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完善中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一、中医食材养生原则(一)食饮有节《黄帝内经》对“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做出了较多的论述,其中,“食饮有节”则是《黄帝内经》中食疗养生的四大原则之一。
这一观点不仅对中医领域以及养生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是当前中医理论、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思想观点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会逐渐弱化,如果暴饮暴食,则难免会伤及脾胃,因此,食饮不宜过饱是老年人进行食材养生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老年人还可以利用少食多餐确保营销吸收量,从而避免因为违背“食饮有节”原则而面临疾病风险。
(二)宜软宜缓1/ 5清代中医学家石成金在《长生秘诀》、《养生镜》等著作中对中医养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食材养生方面,他具有“食宜早、食宜缓、食宜淡、食宜暖、食宜软”的主张,而其中“宜软宜缓”是最为主要的内容。
关于这一中医食材养生原则,国医大师颜德馨与王绵之等都进行过提倡。
从实际的食材养生情况来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肾气虚弱且牙齿不固,选择容易咀嚼的食物不仅能够避免牙齿脱落,而且也有助于消化吸收,“细嚼慢咽”也同样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三)五味调和五味调和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养生观,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对季节、五脏以及五味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饮食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酸味过甚损害肝脾,苦味过甚损害脾胃,甘味过甚损害心肾,辛味过甚伤精耗气,咸味过甚则骨肌并伤。
因此,从中医食材养生角度来看,人们需要做到“食不偏嗜”,在食材选择方面则需要做到宜杂不宜偏,通过调和五味实现身体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作者:谭颖颖, TAN Ying-ying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刊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2(1)
被引用次数:7次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1953
2.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 1996
3.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 2003
1.吴丽丽.严灿.周莺.王文竹浅论中医养生[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
2.陈孔斌.Chen Kongbin中医养生理论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
3.杨裕华.王际莘.YANG Yu-hua.WANG Ji-xin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
4.吴俊琦.吴俊涛中医养生和运动养生关系的哲学思考[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5.陈志光.李佩远漫谈中医养生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4)
6.彭艳.尹艳.杨智荣.PENG Yan.YIN Yan.YANG Zhi-rong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
7.庄芹.程晓鸣.庄美琼中医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
8.张响.史术峰.秦彦强现代人更应注重中医养生[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9.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9,22(3)
10.方铁根.于建春.韩景献浅谈推拿导引与中医养生康复学[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
1.谭颖颖.刘昭纯取象思维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现代中医药 2011(4)
2.谭颖颖.刘昭纯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1(9)
3.谭颖颖.刘昭纯《周易》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4)
4.高宪枫广东糖水的研究[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09(6)
5.孙心怡中西医健康医学特点比较[期刊论文]-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2(1)
6.姚洁琼.贺娟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12(7)
7.姚汝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干预及护理现状[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 2009(2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zyydxxb2008010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