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主要技术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489.51 KB
- 文档页数:13
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一、置床标准旱整地旱做床,秋季做床使床面平整细碎、土质疏松,摆盘前置床要达到高、深、干、平、直、净、齐、碎、实九字标准,即:高:置床高出地面20~30厘米,确保旱育秧;深:置床化冻深度30厘米以上;干:置床干爽达到旱田干土标准;平:每10平方米内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置床中间及四周砖道要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净:床面干净,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石块,无长度大于5厘米的草根等杂物;齐:砖道摆放整齐、砖面平整,与秧盘之间高度在2厘米左右。
碎:床面土壤细碎,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土块;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人踩无脚窝。
二、置床调酸、施肥、消毒置床在摆盘前一定要先测定pH值,尤其是新建育秧基地的置床,当置床pH值高于5.5时,一定要进行调酸、消毒和施肥(不使用壮秧剂代替),具体方法是:1、调酸。
做床时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用固体调酸剂按使用说明用量(以有机固体调酸剂秀地为例,置床pH值7.0以下时,360平方米标准棚用量15公斤,pH值7.0以上时用量20公斤),拌适量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的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值在4.5~5.5之间。
2、施肥。
与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后拌适量过筛细土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
3、消毒。
调酸施肥后,每100平方米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升,兑水5~10公斤喷施于置床上进行消毒。
三、营养土配制技术标准1、以机插盘育苗盘土厚度2厘米,每盘土重3公斤为标准,每平方米6盘,需营养土18公斤。
2、按照每袋壮秧剂的育秧面积,确定每袋壮秧剂需要混拌过筛细土量。
如某壮秧剂“机插盘育苗:每袋15公斤用于50平方米苗床”,则此壮秧剂每袋15公斤需混拌过筛细土50平方米×18公斤/平方米=900公斤。
3、配备准确的称量过筛细土的器具,先将一袋壮秧剂与需要混拌过筛细土总量的四分之一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剩余四分之三过筛细土充分混拌均匀。
来源,黑龙江省壮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水稻生产实用技术问答1、水稻壮秧标准是什么?(1)中苗标准:秧龄31-35天,叶龄3.1-3.5片,苗高13厘米,第一鞘叶长不超过3厘米,茎基部扁莆状,根系14条以上,地上部百株干重3克以上。
(2)大苗标准:秧龄35-40天,叶龄4.1-4.5片,株高17厘米,4叶长11厘米,根数18-20条,带1-2个蘖,其它同上。
2、水稻培育壮秧的主要技术环节是什么?“秧好半年粮”,千方百计培育壮秧,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根本保证。
水稻培育壮秧有三大主要技术环节,即:(1)调酸一步到位;(2)缩小昼夜温差;(3)土壤消毒杀菌效果好。
具体抓好如下技术:①培肥床土。
依据肥肥土,土肥苗的原理,必须把苗床土壤培肥。
苗床土一定要选择微酸性或中性农田肥沃细土。
然后每平方米再加入5公斤经充分发酵腐熟过筛的优质农家肥。
②搞好土壤调酸与消毒。
把苗床土壤PH值调解到4.5-5.5为宜。
使用的土壤消毒杀菌剂药量要足,这样就能把土壤中的各种立枯病菌、腐霉菌等逐一杀灭,从而为稻苗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③稀播。
稀播育壮秧。
钵体盘育苗每穴播芽种(芽率90%以上)5粒,机插盘每盘播芽种(芽率90%以上)2.5两,最高不许超过2.8两。
④搞好通风炼苗。
温度管理过程中,出苗前尽量保温,但不是温度越高越好。
出齐苗后,到一叶一心时,棚内温度28℃为宜。
1叶1心到2叶1心棚内温度以25℃为宜。
2叶1心到插秧前,棚内温度以20℃为宜。
3、为什么壮家宝牌水稻壮秧剂是育壮苗首选产品?壮家宝牌壮秧剂是由黑龙江省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寒地旱育稀植技术研究推广者,用多年的心血研发成功的,是能真正育出壮秧的壮秧剂。
壮家宝牌水稻壮秧剂在黑龙江省、吉林、内蒙三省区各市、县、农场,经过2007年和2008年二年大面积推广使用,叫好率达99.9%,使用户一致认为壮家宝牌壮秧剂在同等条件下与其他壮秧剂相比,育出的秧苗茎粗、叶宽、色浓绿、根系发达、盘根好,新根发育快,插到田里扎根快、返青快,秧苗利用率高、节省补苗人工,分蘖快,抢积温多,增加有效分蘖、有效穗数。
水稻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范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常规水稻原种和良种生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应于水稻原种和良种生产。
二、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3543。
1-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
2-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3-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
5-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6-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3543,7-1995农作物种子禾谷类GB/T4404。
1-1996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17316-1998农作物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三、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1.原种basicseed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2.良种certifiedseed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用于大田生产。
四、原种生产1.原种生产按GB/T17316.4.1-17316.4.5.4-1998执行。
2.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和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地块。
五、良种生产1.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第一代至第三代种子。
2.种子播前进行晒种及药剂处理;稀播培育壮秧;大田采取单本或少本栽插,大田直播要稀播匀播;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杆壮粒饱;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3.在各生育阶段进行观察,及时拔除病、劣、杂株,并携出田外。
4.繁殖田应选择土地平整、土质良好、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和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地块。
六、种子收获、检验1.株行、株系、原种和良种种子收获、按GB/T15316.5.1-17316.5,3---1998执行。
2.生产的原种和良种种子要精选后入仓库。
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有机水稻生产、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水质、大气、土壤、投入品、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认证过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9630.1 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GB/T 19630.2 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GB/T 19630.3 有机产品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GB/T 19630.4 有机产品第4部分:管理体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有机农业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3.2 有机稻米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按照有机稻米标准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符合有机稻米质量要求,并经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稻米(包括稻谷和成品米)。
3.3 常规指生产体系及其产品未按照本标准实施管理的。
3.4 转换期从按照本标准开始管理至生产单元和产品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段。
3.5 平行生产在同一生产单元中,同时生产相同或难以区分的有机、有机转换或常规产品的情况。
3.6 缓冲带指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有目的设置的、可明确界定的用来限制或阻挡邻近田块的禁用物质漂移的过渡区域。
3.7 投入品指在有机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所有物质或材料。
3.8稻田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按照预定的方式或顺序轮换耕作不同种类作物的农事活动。
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标准化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种植过程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土壤准备水稻需要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因此在种植前要进行土壤准备工作。
首先,要进行土壤酸碱度的测试,保证土壤的pH值在5.5-6.5之间,这样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其次,要进行土壤有机质的施加,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水稻吸收。
最后,要进行土壤的深耕,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水稻的根系发育和通气。
二、良种选择良种是高产高质水稻的基础,因此在标准化生产中要选择适宜的良种。
良种应具备以下特点: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良等。
同时,要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水稻品种,以提高产量和适应性。
三、合理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水稻标准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生长需求,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
其次,要做好水田灌溉工作。
保持适宜的水分,避免水分过剩或不足,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此外,还要注意杂草的防治,及时除草,以减少对水稻的竞争。
四、病虫害防治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因此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首先,要定期巡视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其次,要合理使用农药,注意使用剂量和施药时间,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措施遏制病虫害的蔓延。
五、科学的收割和储存水稻成熟后要及时进行收割,避免稻谷过度成熟或过早脱粒。
收割后,要进行晾晒,以减少水分含量,提高稻谷的质量。
同时,要注意储存条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稻谷受潮发霉。
六、数据管理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数据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数据管理包括土壤检测数据、施肥记录、病虫害监测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七、培训和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需要农民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操作标准
技术名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技术概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在水稻生产进程中,以知足水稻稳产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采纳机械化技术手腕在耕整地、育秧栽植、植保、收成、烘干等环节实现机械标准化作业,将水稻生产各环节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的一项综合性技术。
最近几年来,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用工矛盾形势严峻,只有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作业,一方面能保证稻田按时栽插,提高产量和质量,关于推动粮食增产、农人增收和适度规模经营具有踊跃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增进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活动,增进农村经济全面进展。
2021年,潜山县实施了农业部要紧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水稻)项目,形成了适宜我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线路、技术模式和机具选配方案。
依照农业部《关于开展要紧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行动意见》(农机发[2021]1号)的文件精神,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农业进展方式转变,解决农业面临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增产增效情形: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增产45千克/亩,节本增效170元/亩。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产地条件,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插秧技术、收获、脱粒、建立档案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XX水稻的种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O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T17891优质稻谷GB/T15790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419绿色食品稻米3产地环境条件土质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
产区紧靠南四湖生态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为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鱼台水稻采用微山湖水灌溉,湖水常年清澈,无污染,丰富的矿物质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于鱼台大米优质理化特征的形成。
符合NY/T391要求。
4种子及处理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YRA0064.1品种选择选用具备鱼台大米质量特色的优质品种,如津稻263、金粳818、圣稻18和润农11等。
4.2种子及种子处理4.2.1种子的特性4.1.1.1选用的品种都是优质、安全、抗性强、结实率高的品种。
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
4.2.1.2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规定标准。
4.3.1.3稳定性:产量稳定率在85%以上(含)。
4.2.1.4品质:达到GB/T17891所涉优质稻谷品种品质指标2级(含)以上的水稻品种。
4.2.1.5抗病性:选择抗稻瘟病(包含苗瘟、叶瘟、穗瘟)的品种。
4.2.2种子的处理播种前晒种2-3天。
用16%咪鲜.杀螟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浸种60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再催芽播种。
浸种时应放在阴凉处,避免日晒(浸种适温18-20℃),每天搅拌翻动1-2次。
有机水稻栽培技术规程1 有机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1.1 产地环境要求,有机稻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
基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48-1995中的二级标准。
②农用灌溉水符合GB5084的规定。
③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1.2 产地要求,产地周边5Km以内无污染源,上年度和前茬作物均未施用化学合成物质;稻农技术好,自觉性高;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有机质含量2.5%以上,pH值6.5~7.5;光照充足,旱涝保收。
1.3 灌溉水要求,稻田灌溉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水源为洮儿河水系,察尔森水库节制供水,水源充足、水质纯净、渠系配套,并且是分水后第一灌溉区,在灌区上游没有工业区和其他污染源。
2 育苗2.1 品种选择2.1.1 必须选择经过认证的达标的,同时经过转换的种子。
通过穗选,连续两年的有机栽培获得有机稻种。
2.1.2 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性强、熟期适中的、适口性好的优质品种。
2.1.3 禁止使用转基因种子。
2.2 种子处理2.2.1 盘育秧每亩用芽籽4.0公斤。
2.2.2 晴天中午晒种2-3天,可杀菌并提高种子活力。
2.2.3 用黄泥选种,即50公斤水加10公斤过筛黄泥搅拌成浆(放新鲜鸡蛋漂出即可),放入稻种,去除秕粒,捞出好籽清洗一遍。
2.2.4 常规浸种催芽,常温水浸种5-6天,捞出放在30℃条件下破胸,80%种子露白时,降至25℃催芽,芽出齐后散温凉芽4-6小时即可播种。
2.2.5 温汤浸种催芽,将种子放入恒定的53℃水中提温半个小时(可提高种子活力和杀菌),然后进行常规催芽。
2.3 置床处理及播种2.3.1 选择河淤土或山根腐殖土做盘土,去除杂草,破碎过细筛。
2.3.2 置床翻深10-15厘米,清除杂草,打碎坷垃,整平压实,碎土块搂至四周。
2.3.3 盘土配制,选择猪粪、羊粪和牛粪的混合腐熟农家肥(农家肥腐熟可杀死杂草种子、虫卵及病菌),农家肥及床土比例是1:5-10,破碎过细筛(6-8毫米);将食用白醋用水稀释到 pH值3左右的酸化水,用稀释的酸化水浇拌盘土,使盘土pH值达到4.5-5.5之间。
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标准化生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手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水稻生产,以提高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土壤改良、品种选择、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灌溉管理等方面介绍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
一、土壤改良水稻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土壤肥沃、透气性好、保水性强。
因此,在水稻标准化生产中,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可以通过有机肥的施用、石灰的施用、绿肥的种植等方式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二、品种选择水稻的品种选择对于标准化生产至关重要。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同时,要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成熟期来合理安排种植时间,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三、肥料施用科学合理的肥料施用是水稻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环节。
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用剂量。
通常采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提供养分,又能改善土壤的肥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土壤测试和叶片分析等手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以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和健康生长。
四、病虫害防治水稻是易受病虫害侵害的作物,因此,病虫害防治是水稻标准化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首先要做好田间环境的清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秸秆等废弃物,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其次,要采用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要加强田间巡视,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五、灌溉管理水稻是水生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较大。
在水稻标准化生产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
首先要确保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得到满足,避免干旱或积水导致的生长不良。
其次,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以避免水分浪费和土壤结构破坏。
同时,要注意排水和排涝,以防止积水引发病害。
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前言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业经济的基础。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收入和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这一目标,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标准化管理来推进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
本文档旨在介绍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相关内容,以供农业从业人员参考。
1. 水稻基本要求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衷阳性植物。
合适的生育环境有利于水稻正常、健康生长。
以下是水稻生长的基本要求:1.1 土壤条件水稻适宜生长在湿润肥沃的土地上,质地为疏松、土壤肥沃、透水性好、保水性强、排水良好,pH 值保持在 5.5~7.5 之间,土壤含水量控制在75~85%。
1.2 光照条件充足的阳光是水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
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增加叶面积,促进光合作用,降低水稻感染病毒的风险。
1.3 灌溉条件水稻是水生植物,灌溉是水稻生长的必需条件。
应该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合理控制灌溉量和频率。
1.4 适宜生长环境水稻喜温、喜湿,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
适合生长的气温为 20℃~3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稻生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
湿润的环境和降雨量大是水稻生长的必备条件。
2. 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2.1 品种选用选择强抗病、高产优质、适应性好、耐贫耐涝的新品种或优良品种。
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市场需求等条件选择适当的品种。
2.2 种植技术2.2.1 地力整治遵守种植绿色标准化的基本原则,依照土地质量选择适宜的肥培、翻耕与耕作措施,新增肥料、农药、除草剂等农林化学品的肥效和安全使用的必备步骤。
2.2.2 种植密度按照所选品种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密度选择,避免影响产量的同时,又能保证农民的收获。
2.2.3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的特性、水稻的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和施肥方法,实现肥料和水的高效利用,同时控制增产尽量与环境相融合,起到绿色标准化生产的作用。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插秧水稻高产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品种选择、育秧、插秧、本田管理、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灌区土壤肥力较高、盐碱轻、排灌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稻田插秧水稻高产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种子禾谷类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插秧水稻手插秧和机插秧的水稻。
高产在66670 m2面积上,每666.7m2面积平均单产稻谷在800kg以上。
壮秧秧龄30天~35天,叶龄3.5叶以上,苗高12cm~14cm,茎基部扁宽,第一完全叶叶鞘低于3cm,百苗干重2.5g以上。
4 产量目标666.7m2产量800kg以上。
产量构成为穗数28万穗~30万穗,结实粒数115粒~120粒,千粒重25g以上。
5 种子质量和品种选择种子质量:经种子精选机精选,籽粒饱满、色黄无病的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4.5%。
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
品种选择: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生育期150天~155天。
如宁粳23号,宁粳28号,宁粳35号等。
6 育秧育秧方式大棚育秧或小弓棚育秧。
种子处理6.1.1 晒种:浸种前选晴天将稻种铺5cm~7cm厚翻晒l天~2天,每天翻动3次~4次,每666.7 m2大田准备种子4kg。
6.1.2 选种:用比重l.1的泥水或盐水选种,捞出秕谷。
6.1.3 消du:将选好的稻种用25%“使百克”2000倍液在11℃~12℃水温下浸泡3天,或采用包衣种子。
6.1.4 浸种:消du后的种子换清水在11℃~12℃水温条件下浸泡4天~5天。
具备车间芽种生产条件的,种子浸泡过程中采用微喷设备微淋增氧,待种子充分吸水后,排去浸泡水。
水稻直播技术标准一、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抗病、抗虫、抗逆性强、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
二、种子处理1. 选种:选取无病、无虫、颗粒饱满的种子。
2. 浸种:将种子浸泡在水中,以促进种子萌发。
3. 催芽:将浸种后的种子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催芽。
4. 晾晒:将催芽后的种子晾晒,以降低水分含量,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三、田块准备1. 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块。
2. 耕作:对田块进行耕作,以松软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3. 平整:将田块平整,以利于种子的播种和生长。
四、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稻生长特点,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一般来说,水稻直播的时间为春季或夏季。
五、播种方式1. 机械播种:使用水稻直播机进行播种,可提高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
2. 手工播种: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田块中,然后用耙子轻耙,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
六、施肥管理1. 底肥:在田块耕作前,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或化肥作为底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2. 追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在生长期间进行追肥,以补充养分。
七、灌溉管理1. 浇水:在播种后和生长期间,适时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2. 水层管理: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保持适宜的水层深度,以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
八、病虫害防治1. 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监测:定期对水稻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迹象。
3. 防治: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对病虫害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
九、生长调节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使用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调节水稻的生长速度和株高,提高产量和品质。
十、收获储存1. 收获:在水稻成熟后,及时进行收获,以避免损失。
2. 储存:将收获的水稻储存于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中,以避免霉变和虫害。
同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确保水稻的品质和安全储存。
十一、记录和评估1. 记录:对水稻直播的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播种时间、施肥时间、灌溉时间、病虫害防治情况等。
水稻高产标准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朋友们重要的经济来源。
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一直是农业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水稻高产的标准以及实现高产的关键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水稻高产的标准1. 单位面积产量高:水稻高产的首要标准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通过选育优良品种、科学耕作管理和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每亩水稻的产量,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基础。
2. 稳定产量:水稻高产不仅要求单位面积产量高,还要求产量的稳定性。
即使在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也要保持一定的产量稳定性,确保农民朋友们的经济收益。
3. 优质稻谷:水稻高产的标准还包括稻谷的质量要求。
优质稻谷具有粒型饱满、外观整齐、色泽鲜亮、营养丰富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消费价值。
二、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措施1. 选育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和病虫害情况的水稻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首要措施。
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和抗逆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条件。
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3. 精细耕作管理:精细耕作管理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
包括合理的田间水分管理、适时的灌溉和排水、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养分利用率,增加产量和质量。
4. 科学调控生长期:合理调控水稻的生长期,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包括适时的栽培期安排、控制灌溉水分、合理的追肥和施药等。
通过科学调控,提高水稻的生长势和产量。
5. 病虫害综合防控: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优良品种选育、合理的施肥和农药使用、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技术等,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6. 种植制度调整:适时调整种植制度,也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用技术Vol.54No.2北方水稻辽宁省水稻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付明(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沈阳110084)摘要:水稻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辽宁水稻标准化高效生产,有效提高辽宁水稻的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推进辽宁稻区农机农艺融合,从选择优良品种、应用基质育苗、精确定量栽培、精量机械化直播、钵苗机械化移栽、机械移栽同步侧深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机收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辽宁省水稻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关键词:辽宁省;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辽宁省是我国北方粳稻的主要产区之一,水稻作为辽宁第二大粮食作物,占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6%左右,常年种植面积在60万hm 2左右,稻谷年产量45亿~50亿kg [1]。
辽宁水稻种植技术整体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曾率先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水稻无纺布覆盖育苗、水稻旱直播等节水栽培技术,稻田养蟹、养鱼等水田综合开发节本增效技术也得到普遍应用[2]。
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自2021年开始实施“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水稻标准化生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集成先进技术与农机装备,通过示范推广水稻优良品种、配套先进技术,明确技术指标,规范技术模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物质基础,推进辽宁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各项目区水稻生产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重点示范应用农机农艺融合的耕整地、播种育苗、机械插秧、机械化病虫害防治、联合收获、秸秆田间处理等技术措施集成,配套田间栽培管理技术,构建符合生产的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体系。
现将形成的辽宁省水稻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总结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选择优良品种,因地制宜选择当地常规栽培并通过相关部门审定的、生育期符合当地积温、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的常规水稻品种或杂交粳稻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