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1、谈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的一项社会主义重要政治任务。
通过近期的学习,我深刻领会到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我们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中心,在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为为基础来规范自己,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依法治国”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国家的基本政策。
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地头脑,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地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地政治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入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的必然要求。
只有坚持了依法治国,才能做到执法为民、公平正义。
法律是为我们每一位公民而设立的,我们都要遵守法律。
做到依法治国,特别是我们得检察部门更应该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只有坚持了依法治国才能执法为民,为人民办事也要依据法律,不应该讲情面、讲关系等。
只有做到执法为民、一视同仁才能真正的做到公平正义,我们围绕着这基本内容结合实际的做工作,在办案过程中切实地做到执法为民、公平正义。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更加繁重。
深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共十九大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
法治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制度,是国家权力行使的一个重要管道,是民众维护自身利益,实现公正合理的重要保障。
深入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民众意识的转变、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为依据、以法律监督为手段、以司法实践为基础、以法治文化为载体,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执行,改善司法环境,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是“法治为民、法治依法、法治廉政、法治自觉”。
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法治能够构建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使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有力保障,确保社会组织以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得到有效实现。
(二)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社会主义法治能够巩固国家治理体系的秩序和稳定,加强权力分配和协调机制的效力,提高法律执行的专业能力,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法治能够加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治理,完善法律制度和规范,提高国家法制建设的效力,推进执法体系的健全和创新。
(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能够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社会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文化和人权保障的意识,促进社会良性自治和公民的自由化和个性化。
二、深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与措施深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实推进。
(一)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珍视法制文明的创新和发展,具备诠释和教育法律精神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对法治建设的指导机制,推进思想上的法治化。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
一、确立执法为民理念的重大意义政法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一)执法为民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为”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政法机关履行的执法职责,政法工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立足自身职能,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为人民用好权、执好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来源。
政法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只能用来保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每一项具体执法行为也只能为了人民的利益。
(三)执法为民是政法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政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对于解决政法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政法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执法为民的核心政法干警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一切为了人民。
就是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一切为了人民,就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高效地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维护稳定,不能对群众反映的权益受侵害的案件麻木不仁,有案不立,立而不查,久拖不决,重罪轻判,甚至包庇违法犯罪。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论文建设法治化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论文:《试谈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改革已深入我国各个领域,法治建设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创造更加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论述法治建设在中国的形成历史与发展,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
中央领导人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此后我国开始走上了法治建设的道路。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当中,法治建设始终走在最前沿,有了法治的保驾护航才能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
中国近代的法治建设之路可以说是在曲折中逐步走向成熟,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法治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法治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使个人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权利能够得到有效制约的一种平衡状态。
我们在理解法治的时候要把个人权利的保障和控制国家权力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分为二。
各国的法治总是由各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
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法治建设它是一种国家制度,是确立一国阶级统治关系的基本制度。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成果。
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
法治建设保障的主体是人民的各项合法权利,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维护人民的利益。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导入新课:(引言)法治应该包含两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8.26特大交通事故现场(2012)大学生追问“表哥”工资,将提行政诉讼2012年9月1日,三峡大学大二学生刘艳峰分别致函陕西省财政厅和陕西省安监局,申请公开因在延安特大车祸“微笑”,陷入“名表门”的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工资信息。
9月20日陕西省财政厅回函拒绝公开杨的工资,安监局在法定时限内未予回复。
刘艳峰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诉陕西省安监局在法定时限内对公民信息公开申请不予回复,存在行政不作为;诉陕西省财政厅的拒绝公开回复,未说明杨工资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理由,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一)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认识,确立了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法治观念,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护法精神。
(二)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理念、精神最准确深刻的诠释。
其中的依法治国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要义,公平正义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追求。
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律都从不同的方面追求和体现着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等理念。
因此,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把握法律的内在精神。
(三)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我们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形成自觉依法办事的意识。
法治的价值与意义——12网经1班田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法治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及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各方面内容相辅相成,构成科学的有机整体,因而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系统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执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因而具有彻底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要求民主立法、人民监督,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不断增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能力,实现法治与民主政治的统一。
综而论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将法治与民主政治统一起来,目的在于真正实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其他社会的法治理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维护国家稳定、维持社会秩序的可靠手段。
近年来,我国社会群体事件频发,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这与执法人员和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有直接关联。
事实证明,没有法治,我们所追求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就没有前提和基础。
法治还能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只有加强经济立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良性运行和发展。
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
法治为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核心价值提供可靠的制度基础。
法治代替人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不仅将民众从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在政治上实现公民平等,推进了自由、平等和公正价值的实现。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6.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及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①法治的含义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
②法治理念的含义法治理念,即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也是一种有关通过法律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理性化的法律意识。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
b.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治国方略有了更为深刻而成熟的认识和把握。
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地走上法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法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创造了全新的法治意识形态,形成了人类法律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共存的总体格局,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法律思想和法治理论的内涵。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集中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
(1)依法治国①意义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单选题1,下列有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P153 答案D A: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B: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C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D:以上三者。
2,下列关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理念说法不正确的是() P156``157答案D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法治思想的关系.C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D服务大局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多选题,有2到4个选择,全部选中才得分。
1下列关于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与特征说法正确的是()P159 答案ABCE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正当程序D依法公正E人权保障2下列关于理解法治思维方式说法正确的是()P161 答案BCDEA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B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C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E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判断题,正确写A错误写B1培养法治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途径()P164 答案A2保障法律的至高地位只能通过提高立法质量和推进依法治国()P167答案B一、单项选择题1、在当今中国,( C)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P157A.德治B.人治C.法治D.人治和法治并重2、法治理念是( A)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
P157A.理性化B.感性化C.抽象化D.具体化3、( C)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理念、精神最准确深刻的诠释。
P154A.社会主义德治理念B.社会主义人治理念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D.社会主义道德理念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 B )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要义。
C A.以德治国 B.依法执政 C.依法治国 D.公平正义P1545、( C )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追求。
P155A.自由B.平等C.公平正义D.效率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养成(C )的行为习惯。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重要环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理念的形成。
(有助于公民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
础上培养守法意识和护法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有助于公民准确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
法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的理念,把握其内在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有助于公民依法参与社会公共生
活、实施法律行为)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依法治
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党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加强政法
队伍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有助于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法队伍建设、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能力)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司法体制改革的行为准则和方向。
(有助于建立
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司法体制,明确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政法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提供了根本指针。
(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科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方向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思想武器)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社会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与党依法执政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二、大学生应当如何在弘扬社会公德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价位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质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要做一
个合格的小公民首先要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守社会公德……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公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诚实守信,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的传播者和践
行者。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节做起,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
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争做“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新时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