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木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传统木工技艺是其中一大瑰宝。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的传统木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代表作品和现代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木工。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传统木工技艺起源于古代,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中国古代的木工技艺深受封建社会的制约,常被用于宫殿、府邸和寺庙等建筑的雕琢和装饰。
在明清时期,传统木工技艺达到了巅峰,许多雕刻精美的家具和建筑被创造出来,成为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二、工艺特点中国传统木工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构造:传统木工在设计和制作中注重工艺的精细和稳固,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每个家具或建筑的构造都是经过精心计划和设计的,借助材料的特性和结构的合理配置,使得作品具备稳固耐用的特点。
2. 精湛的雕刻技巧:中国传统木工以其精湛的雕刻技巧而闻名于世。
木工师傅使用各种雕刻工具,如细刀、锯、刨等,将木材雕刻成各种形式的花纹和图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精选的材料:传统木工重视选择高质量的原木材料,如黄杨木、紫檀木等,并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制作和打磨,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
4. 丰富的装饰:中国传统木工注重装饰的细节,包括线条、纹饰、花鸟等,使得作品更加精美和独特。
三、代表作品中国传统木工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包括家具、建筑和艺术品等。
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代表之一。
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中央有庭院,四周是房间。
四合院的结构稳固,建筑雕刻精美,是中国传统木工艺术的杰出代表。
2. 米家木雕:米家木雕位于江苏苏州,以其细致入微的雕刻工艺而闻名。
米家木雕作品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山水等,具有高浓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 春秋战国编钟: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制作复杂而精美。
春秋战国编钟是中国传统木工的杰出代表之一,制作精巧细致,音色悦耳动听。
中国古建惊艳的七大木雕流派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不容忽视,雕梁画栋,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飞罩挂落……木雕所至之处,可以古朴典雅,也可以富丽堂皇,文人、商户、贵族都喜欢通过木雕来修饰宅院。
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人们有了审美,木雕就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
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创新,渐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木雕流派,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却无一例外的,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诉求。
东阳木雕:画中有画,景中有景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
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
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足以说明东阳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做到“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木雕:徽商的穷奢极欲旧时,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
木雕在徽派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
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板、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
在家具方面,应用木雕较多的是床与衣橱。
这些家具一般用高级木材制作,均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炬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朗细刻过渡,以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入清以后,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为强烈,涂金透镂,穷根华丽,虽为精工,但有时反而过于繁琐。
木雕技艺简介
木雕,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
它利用木材的自然纹理,按设计要求加工成各种形状。
其工艺过程包括:选木、设计、钻孔、雕刻、打磨、抛光等几个步骤。
木雕产品主要有:家具、工艺品和建筑装饰三大类。
家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
在古代,人们往往用木雕来装饰自己的住宅或制作家具。
木雕工艺源远流长,自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一直存在着。
木雕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繁多,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之一。
中国的木雕艺术以浙江东阳木雕最具代表性。
东阳木雕工艺源远流长,它是以樟木、枫木等硬杂木为原料,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制成的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东阳木雕有“雕”、“刻”、“镂”三大技法,它以精湛的技艺和艺术效果而著称于世。
东阳木雕造型生动美观,寓意深刻丰富,有的表现神话传说,有的表现历史故事和人物造型,有的表现动物造型等。
—— 1 —1 —。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
木雕工艺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艺术手段之一的中国木雕艺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工艺品,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木雕以木构件为载体,动物、植物、器物、装饰纹样这几大类表现内容异彩纷呈,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审美思想内涵,借物言志、替代巧妙、情景交融,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倾向性和浓郁的地域色彩。
在这些表现内容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作品中。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木雕并非随意而为,它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它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而其表现手法往往隐喻含蓄而不直白。
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表现孝道的《二十四孝》、《李逵探母》;表现忠恕的《忠孝节义》(忠:岳母刺字;孝:唐妇乳姑;节:苏武牧羊;义:桃园三结义);表现和仁的《和合二仙》(两僧人一名拾得持荷,一名寒山托盒,寓“和合”之意)、《郭子仪上寿》、《累世同居》;表现耕读仕进的《渔樵耕读》、《连中三元》、《冠上加冠》(两只昂首鸡的后面植鸡冠花);而带有道教色彩的《福禄寿喜》、《刘海细蟾》、《八仙过海》多寓功名利禄、吉祥如意。
又如木雕中的狮子寓事事平安、官登太师、镇恶避邪之意;羊有吉祥孝顺意,鸡与吉、信、官相联结;灵芝、古松、仙鹤喻长寿;蝠与福谐;鹿与禄谐;荷与和谐;桂与贵谐;竹与祝谐。
动植物中的自然生命经艺人的雕刻演绎而成精神生命,文化的魅力通过视觉感悟而入心灵,不需要说教,已牢牢扎根于民间。
这些已成历史陈迹的木雕作品,成为我们窥探民间工匠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儒文化。
非遗介绍木雕匾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木雕匾额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在建筑和文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物件,更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木雕匾额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还展现了木雕艺术的精湛工艺和技术。
通过对木雕匾额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和魄力,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木雕匾额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制作工艺和技术、传承和保护以及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重视。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木雕匾额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介绍木雕匾额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木雕匾额的特点进行分析,展示其独特之处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
2. 木雕匾额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详细描述木雕匾额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流程,包括原材料的选择、雕刻工具的使用、设计图案的制作等方面。
通过对制作过程的阐述,展示木雕匾额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3. 木雕匾额的传承和保护:讨论木雕匾额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如何加强对木雕匾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其历久弥新。
4. 木雕匾额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分析木雕匾额在文化传统、审美价值、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展示木雕匾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介绍木雕匾额的历史背景、特点、制作工艺和技术,探讨木雕匾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木雕匾额的传承与保护的分析,探讨如何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通过分析木雕匾额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探讨木雕匾额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介绍,引起社会对木雕匾额的关注,促进木雕匾额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故宫的木雕艺术之韵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古代中国皇宫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故宫承载着无数国宝级的珍贵文物,而其中的木雕艺术更是独具魅力。
通过对故宫的木雕艺术的探究,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故宫木雕的历史背景故宫木雕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艺术,历史悠久。
早在商周时期,木雕就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工艺经历了多次发展与演变,并逐渐融入宫廷建筑中。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宫殿,拥有众多的建筑、家具以及陈设品,其中不乏精美的木雕作品。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技艺精湛,也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追求。
二、故宫木雕的艺术特点1. 精湛的雕刻技艺故宫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工匠们擅长运用刀法与雕绘技巧,将之融入到木材的质感之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无论是宫殿的柱头雕刻、托架纹饰还是家具的装饰,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与真实的生动感。
2. 丰富的题材表现故宫木雕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仙人形象,也有文人雅士的山水风情,形态各异。
这些作品不仅是宫殿建筑的装饰,更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
每一件木雕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意境与文化内涵。
3. 精致的装饰效果故宫木雕的装饰效果非常精致。
无论是雕刻的细节还是颜色搭配,都力求达到极致的表现。
木材的质感与色彩的搭配相得益彰,使得故宫木雕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这种精致的装饰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完美体现。
三、故宫木雕的文化意义1. 历史文化传承故宫木雕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通过它的展示,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工艺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美学价值的传承故宫木雕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后世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设计理念、装饰效果以及艺术表现手法都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传统木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和家具制作等领域中。
在古代建筑中,木雕的运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商代以来,中国木雕技术不断发展,经过多个朝代的积累,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技法。
在古建筑中,传统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和丰富的意义,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本文将从代表性建筑入手,介绍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
1. 故宫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在故宫中,木雕在门楼、殿宇、屏风和家具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最为受人喜爱的是门楼和屏风上的木雕。
门楼上的瑞兽、龙凤和狮子以及屏风上的花鸟、山水等,都是木雕家技术和艺术魅力的杰作。
这些木雕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古代吉祥、美好和神秘的文化内涵。
2. 大雁塔大雁塔是唐朝时期的建筑,是佛教寺庙。
在大雁塔内,一些建筑物中也有很多的木雕。
其中最为卓越的是塔基的雕刻。
塔基的雕刻将当时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展现了佛教禅学、人物和传统文化等丰富多彩的信息。
大雁塔的木雕富于变化和灵性,充分吸取了儒、道、佛三教之长,是中国木雕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3. 岳阳楼岳阳楼是我国江南地区经典的古典小楼。
在岳阳楼中,木雕的应用尤为突出。
岳阳楼的门、窗、栏杆、扶手等装饰件都富有细腻的木雕,特别是门扇、楼梯、梁架等部分都雕刻出了各式各样的动物、植物和人物。
岳阳楼的木雕设计风格优美,线条简洁,雕刻深刻,表现了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4. 慈禧花园慈禧花园是清朝皇室的私人庭院,是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慈禧花园中,木雕的运用技法达到了鼎盛时期。
花园内的碑亭、櫺栏、石桥、亭台等都雕刻了各种图案、花鸟、人物等,独具一格。
其中最让人惊叹的是大水堂前的“双龙戏珠”木雕。
这是一组栩栩如生的龙形雕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的美丽形象,极富观赏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木雕技艺的种类1.石榴木雕:石榴木是一种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丽。
石榴木雕是中国传统建筑木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常用于雕刻屋梁、柱子、檐口等部位,以其精细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2.阑干雕刻:阑干是指由雕刻或其他形式装饰的门窗楣,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元素之一、阑干雕刻通常采用龙、凤、花卉等图案进行装饰,具有丰富的寓意和宗教象征。
3.斗拱木雕: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空心拱形结构,常用于大门或殿堂的装饰。
斗拱木雕通常采用精细的几何图案,并配以龙、凤、花卉等图案进行装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木雕花格:木雕花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通常用于门窗或墙壁的装饰。
木雕花格的图案多样,包括菊花、梅花、竹子等,而且制作精细,图案繁复,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
5.嵌线木雕:嵌线木雕是一种在木材上镶嵌丝线并进行雕刻的技艺,以创建复杂的纹理和图案。
嵌线木雕常用于木质屏风、柜门等家具的装饰,因其细腻的纹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备受推崇。
6.木雕屏风:木雕屏风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精美的木雕技艺进行装饰。
木雕屏风的图案多样,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造型使其成为一种有着高度艺术价值的家具。
7.木雕家具:中国传统木雕技艺在家具制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木雕家具常常采用精细的雕刻技巧和传统的工艺方法,设计出具有独特造型和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具作品,包括椅子、床、桌子等。
8.木雕屋檐:屋檐是建筑物上部悬挑的部分,通常用于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的侵蚀。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常常雕刻精美的木雕图案,包括龙凤、牡丹、瑞兽等,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9.木雕栏杆:栏杆是建筑物上用于围合空间的结构,通常用于阳台、楼梯等部位。
中国传统建筑的栏杆常常采用精雕细刻的木雕技艺,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以增添建筑物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建筑木雕技艺的一部分,每一种技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它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古建筑传统木工(木雕工匾额工)施工详细操作规定一、前期准备传统木工的施工需要有准确的设计图纸、详细的工艺流程(包括雕刻方式、样式细节等)、使用的材料等,因此在开始施工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1 设计图纸和工艺流程制定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尺寸、样式、位置、材料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制定相应的工艺流程,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1.2 材料准备传统木工需要使用到优质的木材和工具,应在施工前确定需要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种类、数量,确保材料和工具充足。
1.3 施工场地准备施工场地应做好清理、堆放材料和工具、设置安全防护等工作,确保施工场地整洁有序,严格遵守安全规定。
二、施工步骤2.1 型架制作型架是制作传统木工的关键步骤,应该先准确测量目标位置、结合设计图纸制作型架,确保型架尺寸、位置、水平等符合要求。
2.2 切割木料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切割好木料,注意尺寸精准,表面平整。
2.3 签稿将设计图纸上的要求转移到木料上,必要时可使用传统工具线条和要素的刻画,一定要符合要求。
2.4 手工雕刻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和选择的木材纹路,将木头雕刻成所需的形态,保证样式细节符合要求。
2.5 磨光抛光将刻画好的木头进行磨光和抛光,满足设计要求、表面平滑度、光滑度、亮度等的标准。
2.6 安装或送交将木头部件安装在其应安装的位置,或将雕刻件和木料送交给安装部门做进一步处理。
三、注意事项3.1 安全操作施工操作中注意安全,使用安全帽、防护手套和抽风设备等安全防护设备,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规范,防止人身和财产损害的发生。
3.2 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做到精细、讲究,不断创新,提高传统木工艺水平,提高设计和施工的工艺可靠性和准确性。
3.3 执行标准严格执行标准,确保设计和施工的一致性,保证传统木工作品的长久保存并具备观赏价值,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四、小结传统木工雕刻是一项古老而不失传统精髓的文化遗产,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古建木雕百科知识
古建木雕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
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是指在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木质雕刻艺术,主要运用于古建筑的梁柱、门窗、斗拱、栏杆等部位,以及室
内家具、屏风等装饰。
古建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古建木雕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
随着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雕刻工艺的完善,古建木雕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雕被广泛运用于寺庙、宫殿、园林等建筑中,不仅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更体现了中国传
统建筑对于雕刻艺术的高度重视和精湛技艺。
古建木雕的题材丰富多样,常常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
鱼虫等为题材,通过精细的雕刻技艺,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丰
富的艺术内涵。
同时,古建木雕在雕刻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如浮雕、镂空、圆雕等不同的技法,使得木雕作品更加立体生动。
古建木雕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对世界木雕艺术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
的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前来学习和探索。
同时,古建木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古建木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不仅在建筑装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世界木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使得古建木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木雕的镂空语言中国古建筑中的木雕镂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令建筑更加美观,更能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
本文将浅析中国古建筑中木雕的镂空语言。
首先,中国古建筑中的木雕镂空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人们常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图案进行雕刻。
比如,龙、凤、麒麟等神兽形象被视为吉祥的符号,常常被雕刻在大门或屋檐上,以保护建筑和住户的安全。
此外,一些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概念也会被体现在木雕中,例如佛教中的莲花和寿桃,道教中的八仙等。
这样的雕刻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能给建筑增添一种神圣和庄严的氛围。
其次,木雕镂空在中国古建筑中常常用于起到实用性的作用。
古代建筑中常有许多窗户和门,这些通风和光照的洞口往往需要一种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起到装饰作用的处理方式。
木雕镂空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通过雕刻出各种形态各异的花纹和图案,木雕镂空不仅增加了通风口和采光口的美观度,还能让阳光在室内形成丰富多样的光影效果,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此外,木雕镂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遮挡雨水和风沙,保护室内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再次,木雕镂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古代的木雕大师们通过精湛的雕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作品。
无论是在宫殿、庙宇还是民居中,都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木雕镂空不仅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更能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和雕刻技巧的变化,传递出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展示出中国古代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最后,木雕镂空也反映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和工艺精髓。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讲究“上承天,下济民”的建筑理念,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木雕镂空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材料和技术,与木结构建筑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木雕镂空的出现则给建筑增加了一种有序美感。
另外,中国古代木雕镂空的制作过程也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如设计、雕刻、拼接等。
徽派建筑木雕介绍
徽派建筑木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装饰,也是徽派文化
的一部分。
徽州木雕以其精美的雕刻和色彩艳丽而闻名于世,它
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徽州历史、人文和风俗习惯。
木雕
一般是指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来完成造型的艺术形式。
通常
在建筑装饰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
在徽
派建筑中,木雕装饰随处可见,而且工艺精湛,十分精美。
徽州木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如梁、枋、斗拱、雀替等;另一类是装饰构件上的雕刻,如博古、窗格、门罩、门簪等。
徽州木雕多为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因此徽派建筑木
雕也叫“砖木雕刻”。
砖木雕刻是在木料上刻出花纹图案并镶嵌
到建筑上来进行装饰。
砖木雕刻与木雕一样都是利用木材本身具
有的天然纹理来进行艺术创作。
徽派建筑木雕按照题材分为:人物故事类、花鸟鱼虫类、历
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和戏曲人物类等五大类。
徽州木雕题材丰
富多样,常见的有:博古(如八仙过海)、博古(如关公)、百子图、八仙过海等。
—— 1 —1 —。
中国的传统民间木雕木雕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品。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间木雕的历史渊源、地区特色、工艺技术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间木雕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崇拜神灵和祖先,以及装饰宫殿和庙宇。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技术逐渐发展,不仅在艺术上呈现出极高的水平,还在生活中起到实用的作用。
二、地区特色中国各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木雕风格和特色。
例如,四川巴蜀地区的木雕以传统的工艺技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而闻名。
广东潮汕地区的木雕则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琢磨技巧。
江苏扬州木雕则以水乡风情为主题,充满了江南的柔美和细腻。
三、工艺技术中国传统民间木雕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选材、刻制、上色和装饰等步骤。
首先,艺人会选择合适的木材,并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切削和打磨。
接着,他们会运用各种刻刀和工具,将形象和纹饰刻制在木材上。
刻制完成后,艺人通常会给作品上色,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最后,根据需要,艺人可以运用不同的装饰技巧,如烙金、嵌贝壳等,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民间木雕不仅是艺术品,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记录了中国民间的历史、生活和价值观,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术,木雕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激发了对美的热爱和探索。
在现代社会,木雕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中国传统民间木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论是其独特的地区特色还是精湛的工艺技术,都展示了中国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传统木雕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推动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木雕七大流派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雕艺术作为建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今天,我将从建筑学专家的角度,为大家介绍木雕七大流派的知识。
第一流派:山东雕山东雕又称鲁雕,源于山东半岛。
它以简练、明快、雕刻技巧高超、造型自由变化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山东雕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各种木雕作品均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第二流派:福建雕福建雕又称闽雕,是中国南方主要的木雕风格之一,其雕刻形式丰富,色彩明亮,多用于建筑物和庙宇的装饰,福建雕制作技艺精湛。
第三流派:徽派雕徽派雕又称黄山雕,起源于安徽省黄山市。
它以重构造和不同色彩的结合而著名,其雕刻技术讲究流畅性和细节处理,并且在木雕造型中注重对比和平衡感。
第四流派:湖北雕湖北雕又称鄂雕,是中国中部主要的木雕风格之一。
它以明快、灵动、线条细腻、造型严谨等特点被称为“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
湖北雕是中国木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精彩的湖北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赞赏。
第五流派:闽南雕闽南雕又称闽南齐雕,是福建南部地区地方传统工艺。
多运用礼教与工艺相结合的手法,但在造型上却以高瘦、拟人化为主,加以刻画表情或生活细节,在雕饰中蒙藏许多人文内涵。
第六流派:广东雕广东雕又称粤雕,以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代表。
广东雕以线条舒展、流畅和构造繁复、细致著称,其一些独创性的表现手法以及细节处理,使造型更加生动、富有情感。
第七流派:江南雕江南雕又称苏雕,是中国江南一带的木雕艺术流派。
它的特点是精致、灵动,融合了东晋、南朝、宋代等历史时期的风格,以讲究构图呼应和含蓄婉约的风格独树一帜。
总结:以上介绍的是中国木雕七大流派,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它们是中国建筑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这些流派,不仅能够了解木雕的历史发展,也能够为建筑和装饰的设计中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技巧,展现出融合美与实的建筑精神。
中华瑰宝“东阳木雕”,富贵华丽!本文选自大美长汀+藏友网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雕梁画栋,檐上生花东阳木雕被广泛应用于宅、祠、堂、厅,寺、庙、表坊等建筑体,题材大致可分为草木花卉、祥禽瑞兽、宗教神话戏文人物、抽象博古四大类,承载着图像载道的功能。
雕梁画栋,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飞罩挂络……东阳木雕所至之处,无不显示出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
可以说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通过东阳木雕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古典家居,匠心独运东阳木雕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它图案整体、结构严密、透空透风、坚固耐用,常被用于古典家居上作为美的雕饰。
东阳木雕家具古拙秀雅,雕刻精细,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风格。
名贵家具如台、凳、桌、椅、榻、几、案、屏风等,上面雕刻着的精美、秀雅的图案花纹,这一切画面就构成了中国古风园林独特的家居之景。
巧雕置景,万物溢辉东阳木雕在雕刻自然万物时,更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仿古木雕为构图特点,不受“近大远小”“景清”“远景虚”等规律的束缚,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将东阳木雕所置小景,陈列于柜、窗、台、几、案架之上,也能起到点缀与美化环境、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的作用。
玲珑的雕工细节,使人观之入境,思之而流连忘返,可谓绝妙哉!飞鸟走兽,神韵俱佳东阳雕刻艺人在飞鸟走兽上下的功夫也是颇深,龙纹仙鹤,无论是远观,还是近察,皆能品其绝佳风韵。
精雕百态,万重风情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画面设计与传统的中国画白描花一脉相通,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在描绘人物时,也独具一格。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
木雕工艺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艺术手段之一的中国木雕艺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工艺品,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木雕以木构件为载体,动物、植物、器物、装饰纹样这几大类表现内容异彩纷呈,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审美思想内涵,借物言志、替代巧妙、情景交融,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倾向性和浓郁的地域色彩。
在这些表现内容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作品中。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木雕并非随意而为,它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它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而其表现手法往往隐喻含蓄而不直白。
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表现孝道的《二十四孝》、《李逵探母》;表现忠恕的《忠孝节义》(忠:岳母刺字;孝:唐妇乳姑;节:苏武牧羊;义:桃园三结义);表现和仁的《和合二仙》(两僧人一名拾得持荷,一名寒山托盒,寓“和合”之意)、《郭子仪上寿》、《累世同居》;表现耕读仕进的《渔樵耕读》、《连中三元》、《冠上加冠》(两只昂首鸡的后面植鸡冠花);而带有道教色彩的《福禄寿喜》、《刘海细蟾》、《八仙过海》多寓功名利禄、吉祥如意。
又如木雕中的狮子寓事事平安、官登太师、镇恶避邪之意;羊有吉祥孝顺意,鸡与吉、信、官相联结;灵芝、古松、仙鹤喻长寿;蝠与福谐;鹿与禄谐;荷与和谐;桂与贵谐;竹与祝谐。
动植物中的自然生命经艺人的雕刻演绎而成精神生命,文化的魅力通过视觉感悟而入心灵,不需要说教,已牢牢扎根于民间。
这些已成历史陈迹的木雕作品,成为我们窥探民间工匠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儒文化。
一、体现“孝”的思想儒家以重视伦理道德区别于其他学派。
仁义礼智信被儒家称为五常,视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
此外,忠、廉、耻、勇、诚、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家所重视。
但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著为专论,并被提高到“经”的崇高她位却惟有“孝”这个概念。
“孝”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
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
早在2500多年的《诗经》中,就有表现孝亲孝长、善事父母的动人诗篇。
孔子的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
儒家孝学说以家庭中父子关系为中心,全面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原则理论,适应了宗法社会的需要。
汉代起,统治阶级就提倡以孝治天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用父权来衬托君权的至高无上。
在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社会里,孝悌观念在民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所接受。
所以,在木雕题材中,表现“孝”成为主要题材就不奇怪了。
在木雕题材中以《二十四孝》尤为突出。
现在流传的二十四孝,大体有三种说法,尽管这三种说法除少数人稍有出入外,大部分还是吻合的。
按人物性别分,二十四孝中有孝子孝女;按人物身份分有帝王、贤哲、官吏、士人。
也有普通老百姓;按年龄分,有少年,有中年,也有老年人;按朝代分有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各代人。
不论二十四孝是否在历史上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可以看出它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儒家孝道思想已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社会以及各个阶级。
在每个时代都起到了正人伦、安社稷的作用,并内化到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从而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
“孝道”还体现在“续香火”上,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
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
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二、体现“忠”、“义”思想以忠、义为题材,也是木雕艺术的主要内容。
在以君主为主宰的社会里,君主是臣子的衣食父母,为臣必须全心全意地维护君主的利益,“尽忠”成为人臣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忠君自然而然地成为臣子们至高无上的人格追求。
忠、孝、节、义也常被联系起来表述同一种伦理原则,“孝者必贵于忠”、“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报国尽忠、奉献尽孝两者是一致的。
徽州木雕中表现“忠”、“义”这一伦理范畴的作品非常之多,常见的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赵子龙救孤》、《桃园三结义》等。
在男人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处在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
程朱理学教化社会的核心观念是“天理”的确立和“人欲”的否定。
妇女作为宗法社会的成员之一(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也理所当然地为维护封建礼教尽犬马之劳。
“妇德”是“家之隆替,国之废兴”的大事,“三从四德”是每一位妇女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妇女婚前的童贞和婚后的节操被渲染成比生命更重要——“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格守“妇德”、“相夫教子”成为妇女整个生命历程的全部,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完全寄托在丈夫和儿子的身上。
在理学渊源之地的徽州,对节烈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
据橄人赵吉士评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
徽州妇女耳濡目染,铭刻于心,失去丈夫者“动以身殉,……数数见焉,或称未亡人而代养,而抚孤婆居数十终”(徐卓《休宁碎语》)。
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歇县“孝贞节烈坊”,便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人口”。
贞节牌坊为不幸的妇女带来了“无尚光荣”,更让千千万万的妇女甘愿受礼教的束缚。
因此,恪守“妇德”、“相夫教子”等内容也必然成为徽州木雕中表现的重要题材,如《乳姑不怠》、《闺训女儿经》、《送郎赶考》、《母子图》等。
三、体现“学”、“仕”的思想自儒学创始人孔子开始,儒家便十分重视读书和从政为官。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最佳之途。
作为古人生活的最主要的读书及第就成为木雕经常选用的题材。
如《五子登科》、《十八学士》、《三进士》等。
体现了封建文人的理想人生旅途。
另外,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在科举制度下的儒生,皓首穷经,一辈子埋头在经书典籍,而其中能金榜题名的却少之有少。
所以木雕中雕中也有反映古人苦读的画面,例如《买臣负薪》,出自《汉书·朱买臣传》:“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至50岁才拜为会稽太守。
还有《车撒囊萤》,典故出自《晋书·车胤传》。
徽州人把“业儒”看高于“服贾”,“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即使富坍王侯,也不能光耀门楣,只有业儒人仕才能实现荣宗显祖。
无论令子弟‘业儒’,还是自身“雅好诗书”,从本质上看都是封建社会官本位和儒家“重本轻末”的思想体现。
因而,“业儒”、“入仕”自然成为徽州木雕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如:《五子登科》、《皓首穷经》、《状元及第》、《买臣负薪》、《蟾宫折桂》等。
四、体现“中和”的思想“中和”在古代哲学中具有形而上的高度,如儒家经典《中庸》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就是说,“中”是矛盾的双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度内发展,没有过或不及的缺陷,而使矛盾处于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之中;“和”是指对立因素的交融,也即多样性的统一。
“和”与“中”是一致的,艺术上的中和之美,就是指艺术在内容、情感、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各种因素适度,结构和谐;中和之美是古人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也是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
当然达到这个要求是其建筑装饰的目标,体现的也是对这一目标的极力追求。
古人对“中和”的要求:一日美善相乐、刚柔相济;一日文质彬彬、华朴融合。
“中和”作为古代艺术最高的美术追求,充满着辩证法。
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文和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协调、彼此制约。
乔家大院的雅号为“在中堂”,意即格守中庸之道。
虽然乔家大院的骑马雀替全部采用工艺最为复杂、雕刻技巧要求最高的透雕,但依然能够在装饰性与写实性,在刚与柔、形式和内容方面力求不偏废。
众多雕刻内容之间相互制约而又相互映衬,在度量的把握上分寸得当。
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的矛盾中求得统一,充分体现了追求古代艺术的的最高目标“中和”。
中国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木雕工艺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块块木雕艺术,遵循着相同的价值理念,我们在品味木雕艺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同样,除对木雕工艺装饰题材的挖掘、整理、借鉴、继承和宣扬外,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改变,不断创新。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
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
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
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
雄蜂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箸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
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
幸而同在这个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下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木制雕刻的研究。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