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 格式:pdf
- 大小:330.22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第16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
说学情本节课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的第二块内容。
学生在研究15课中国的国防建设后,自然清楚本课所学是外交内容。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的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由于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以及美国霸权主义认识有限,所以教学过程教与学中存在一定困难。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通过研究万隆会议上XXX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
(4)了解XXX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说史,使学心理解我国为何实行独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为何提出”求同存异“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阐发历史题目的能力。
(2)通过引用史料,使学生学会或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去理解“宁静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目标提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研究,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XXX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从而滋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2)通过研究,认识我国提出的宁静共处五项原则发生的广泛的经济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
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分歧和XXX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阐发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A. 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 地点:江西南昌。
C. 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D. 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A. 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 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3、教师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点拨)3、明确“动脑筋”: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1)、学生完成“练一练”: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教师分点提问,学生分组回答)A.会师时间:1928年4月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展示幻灯片4至7:[思考与讨论]展示幻灯片8至12:[思考与讨论]1、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电影中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在西方国家的重重刁难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外交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对世界造成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来领略周总理的外交风采以及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史料展示:材料一: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摘自《周恩来传》2.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这幅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清朝官员,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举着鞭子、举着刀枪的强盗又指的是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提示:清朝官员指的是清政府,强盗指的是西方列强。
被迫、屈辱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3.教师过渡: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请看材料。
4.史料展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共同纲领》5.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提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理解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外交事务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掌握新中国主要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新中国主要的外交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演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外交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历史发展,展现了我国在外交事务中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外交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对于一些重要的外交事件和政策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重大外交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外交事业自豪的情感,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国际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重大外交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学生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重大外交事件,分析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时间:设计人:单位:联系方式:中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深的事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80页正文第3段及小字部分,回答“中美两国是如何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学生: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教师:这就是小球带动大球的“乒乓外交”,由此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展示:教师:这张照片是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情景,这为一年之后的尼克松访华奠定了基础。
教师:这是1972年的一个历史瞬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展示:尼克松访华图片教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两位伟人的手此刻紧紧握在了一起,后来尼克松总统深情地回忆这次握手时说:“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你如何理解尼克松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学生:结束的是两国的敌对,开始的是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教师: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两国发表建交公报,中美两国关系最终实现了正常化。
同学们回想整个过程,思考: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为什么能够实现正常化?展示:展示:学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教师: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除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之外,另一个重大成就就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们一起看一看。
2、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展示:播放视频《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2月25日,第 界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 胜利,有利于 的作用。
学生:时间:1971年10月25日;会议:第26届联大教师:“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学生: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重要知识点总结
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
(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
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
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首次
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共同
倡导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
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召开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主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成果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易误警示
1/ 2。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页纸教师出示互助提纲,师友合作在课本上找到答案,标出内容。
互助提纲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困难? 3.面对这一局势,中国进行了哪些努力?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时间?内容?影响? 5.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会议的特点?提出的方针?会议的影响? 过渡: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是什么外交政策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字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出示互助内容师友共同探究 1、出示材料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宣告 思考回答:从毛泽东的宣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独立后的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独立 自主 和平) 2、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兵朝鲜,并将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威胁中国的安全,阻止中国统一。
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请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是什么?(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 3、为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新中国的领导人是怎么做的? 对策:打破美国封锁,积极主动的走向世界,广交朋友(新中国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
4、建国第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成就: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5、完成表格内容6、阅读材料 4122 53 5出示-----唐家璇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的两则材料。
根据材料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过渡:新中国当时不仅加强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中国还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