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98.32 KB
- 文档页数:3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包含大量的氮和磷。
而氮和磷作为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备受研究关注。
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引言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的吸附、沉淀、微生物代谢等自然过程来净化水体的一种现代化废水处理技术。
在人工湿地中,氮和磷的去除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吸附、沉降、植物吸收和微生物代谢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人工湿地去除氮和磷的机制进行探讨。
2. 氮的去除机制2.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指氮通过与湿地介质中的颗粒接触,以静电作用、作用力等方式将废水中的氮物质吸附到固体表面。
颗粒的大小、比表面积以及载体孔隙结构等因素会影响物理吸附的效果。
通过物理吸附,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硝态氮等有机氮物质。
2.2 沉降沉降是指氮以颗粒物质的形式沉降到湿地底部,在此过程中将废水中的氮物质随颗粒物质一同去除。
沉降过程主要受颗粒物质的沉降速度、废水流速以及水体中悬浮颗粒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适当的湿地设计和流速控制可以提高沉降效果,进而实现氮的有效去除。
2.3 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是指湿地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废水中的氮物质。
植物的吸收主要包括根系吸收和叶片吸收两个过程。
根系吸收主要通过与底泥中的微生物共生作用来转化氮物质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
叶片吸收则通过植物的叶片表面特殊结构吸附废水中的氮物质。
湿地植物种类和密度、湿地水质以及水分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吸收氮的效果。
2.4 微生物代谢微生物代谢是指湿地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氮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在湿地中,一些特定的微生物通过硝化反应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氮酸根,并通过反硝化反应将氮酸根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湿地温度、氧气状况等因素会影响微生物代谢的效果。
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研究进展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研究进展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污水排放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物和微生物,其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污染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抗生素污染不仅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扩散,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为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废水处理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综述目前人工湿地在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技术,其去除效率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
然而,对于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去除,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人工湿地的效果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抗生素通过污水排放进入人工湿地,一部分会被吸附于湿地的沉积物上,这是由于抗生素的化学特性使其与胶体、悬浮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其次,抗生素也可能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附着作用进一步去除。
植物根系吸收抗生素的机制复杂,可能涉及根毛的分泌物、根系周围微生物的共生关系等。
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分解、降解抗生素,甚至能够利用抗生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生长。
此外,人工湿地中的氧化还原条件也对抗生素去除有一定影响。
氧化条件下,抗生素容易发生降解,而还原条件下则容易出现抗生素的积累。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人工湿地去除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人工湿地对抗生素去除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湿地设计、植物种类、湿地颗粒物的组成等。
调整湿地的结构和设置流程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去除效率。
一些研究显示,设立附着有生物膜的人工湿地能够显著提高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此外,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也对去除抗生素很有帮助。
研究表明,芦苇、菖蒲等常见湿地植物具有较好的抗生素去除效果。
此外,适当增加湿地中的微生物量也可提升抗生素去除效率。
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一、概览在随着社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氮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去除效果有限,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深人研究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潜流型人工湿地的基本原理出发,概述了其处理氮污染物的优势与挑战,并通过系统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旨在深入了解潜流型人工湿地在氮污染物去除方面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1. 人工湿地的概念及作用人工湿地是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而建立的人工生态环境系统。
它主要由人工介质、植物和微生物等组成,并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污染物流的净化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富集和降解水体中的含氮污染物,减少水体中的氮含量;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氮的生物转化,将氧化态氮转化为还原态氮通过介质的吸附和过滤作用,阻止泥沙和其他悬浮物对水质的恶化作用;通过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质对水体中氮的吸收,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的净水技术,不仅投资成本低,而且运行费用低,尤其适用于一些干旱、缺水地区和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治理。
2. 氮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农业化肥:农业活动中的化肥使用是水中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氮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过量施用以及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会导致氮肥的流失,对水体造成污染。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转化为氮污染物并流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
工业污水: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会产生含有较高氮污染物的废水,如合成氨生产、石油化工等。
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这些废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会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时,会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形成富营养化现象。
这不仅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可能引起水体溶解氧下降,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摘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众多的优点。
分析了人工湿地的特点及运行机理,总结了人工湿地系统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发展历史,结合有关工程实例对该工艺的经济实用性作了分析,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概述1.1定义人工湿地是为了人类的利用和利益,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利用生态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1.2人工湿地系统的组成人工湿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植物、微生物、填料。
1.2.1植物如芦苇,风车草等。
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其生长的营养物质,也可以吸附、富集一些有毒的重金属。
植物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根区,造成厌氧环境中根区微环境局部有氧的状态,为床体中好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
根系在基质中的生长可以起到维持水力传输的作用。
植物的叶茎根系扩大了微生物的附着场所,促进了生物膜的发展。
1.2.2微生物种群微生物在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废水流入湿地后,固体悬浮物和颗粒有机物被湿地基质及植物根系阻拦截留,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后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去除。
1.2.3基质填料如土壤、砂子、砾石。
湿地床中的基质是微生物生长的空间和场所,是湿地水生植物的载体,根据湿地设计结构类型的不同,污水在床体的基质缝隙潜流型或在床体表面表面流型流动,污水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沉淀、基质过滤等物理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降解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和基质上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微生物呼吸代谢被除去。
1.3人工湿地系统的分类1.3.1表层流人工湿地(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表层流人工湿地在外貌和功能上都与自然湿地最为相似,一般有一个或几个填料床组成,床底填有基质并有防漏层阻止废水渗入地下而污染地下水;废水在土壤的上层水平流动,废水经常同表层水混合在湿地内流动,持续时间一般为10天;固态悬浮物被填料及根系阻挡截留通过湿地而沉淀,同时微生物也附着在填料或植物的根茎叶上发挥生物降解作用。
我国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建议我国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建议人工湿地是指采用人工手段构筑的模拟自然湿地环境,通过模拟湿地生态系统,有效地生物修复,水资源调蓄和净化,研究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技术。
近年来,我国人工湿地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研究进展、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进展在人工湿地的研究方面,以往主要集中在湿地植被、水质净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
不仅在湿地植被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湿地植物种类,还对湿地植物的养护、繁殖和栽培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湿地植物的生存率和繁殖效果。
同时,人工湿地在水质净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从而达到水资源调蓄和净化的目的。
此外,人工湿地还能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保持水质稳定、调节水量等,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有着重要作用。
二、应用场景人工湿地的应用场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城市内的污水处理、污染水体修复和自然湿地的保护等方面。
在城市内,由于人口增加和工业发展的需求,城市污水处理越来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湿地凭借其技术成熟、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成为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构筑人工湿地,将城市污水引入湿地,经过湿地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使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清洁的水资源再次返回水体中,实现了城市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此外,对于一些污染的水体,如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人工湿地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修复作用。
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实现水体的修复和健康。
三、未来发展建议尽管我国人工湿地在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工湿地建设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支持。
因此,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人工湿地建设。
其次,目前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还存在一定问题。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问题逐渐凸显。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投资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对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污水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1. 常见人工湿地植物种类人工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芦苇、菖蒲、香蒲、水芹菜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耐污能力强、对水质改善效果好等特点。
在选择植物时,需根据湿地类型、气候条件、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植物选择的原则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遵循适应性、耐污性、生长速度、根系发达程度等原则。
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耐污性好的植物能够承受较高的污染物负荷,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能够快速覆盖湿地表面,根系发达的植物则有利于提高湿地的稳定性。
3. 植物选择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如芦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具有较好效果,而水芹菜则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三、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转化和降解等方式,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同时,植物还能分泌出一些酶,将部分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 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这些微生物能够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
研究表明,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 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比较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目录引言 (1)1 人工湿地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研究现状 (1)1.1 人工湿地时空变化对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影响 (1)1.2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1.3 人工湿地中的酶与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4)1.4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对特殊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的影响 (6)1.5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和功能 (7)2 结语 (9)引言人工湿地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污水生态处理新技术, 其特点是投资少、效率高、抗冲击、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维护方便和景观生态相容性好。
目前已被用于处理各种类型的废水, 如居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酸性矿排水、暴雨径流、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河流、湖泊湿地恢复和重建, 同时在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般认为, 人工湿地是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实现对污染物去除的, 其中微生物是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的主要生物群体和承担者, 微生物在湿地基质中与其他动物和植物共生体的相互关系往往起着核心作用。
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过程中, 基质中的微生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们既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又是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积极分解者, 它们的组成以及功能的发挥将直接影响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近年来对湿地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深入, 包括微生物种群时空分布, 微生物酶活性, 遗传多样性等。
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 人工湿地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研究现状围绕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去除污染物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主要包括微生物数量、种群分布、酶活性以及有机物的生物降解等几方面。
1.1 人工湿地时空变化对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影响黄德锋等分析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染物的沿程降解情况。
结果表明, 湿地系统中污染物质量浓度沿程逐渐降低。
当污水由下行池流入上行池时, 大部分污染物已被去除, TN、TP、COD和NH+4-N在下行池的去除率分别为63.7%、66.7%、72.2%和67.9%, 污染物主要在下行池通过基质微生物和植物的协同作用被去除。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现象频发,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工程相结合的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二、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人工湿地主要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降解、基质的过滤以及湿地的自净作用,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
其去污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净化机制:人工湿地中的基质、湿地植物及水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对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截留、过滤、沉淀等物理过程,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2. 生物净化机制: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氧化等生物化学反应,将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的物质。
此外,湿地植物通过吸收和同化作用,将部分污染物转化为自身的组织成分。
3. 化学净化机制:人工湿地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铁、锰等能与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物并附着在基质上,从而降低水中重金属的浓度。
三、国内外应用现状(一)国内应用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湿地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人工湿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适宜,人工湿地在处理寒冷地区生活污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我国在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国外应用现状国外对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
许多国家在人工湿地的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例如,美国、欧洲等国家在人工湿地的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将人工湿地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此外,国外在人工湿地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包括雨水处理、地下水净化等方面。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摘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尤其是对于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氮和磷污染问题,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处理手段,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
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包括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和影响因素、脱氮除磷机理,以及人工湿地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前景。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目前研究状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机理一、引言水体中的氮和磷污染对水环境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氮和磷是水体中主要的营养物质,但过量的氮磷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导致水体产生藻类暴发等现象,严重危害水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
因此,寻找一种经济高效的水体氮磷治理方法是当前水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兴的水体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特点,逐渐成为处理水体中氮磷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和磷,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在国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人工湿地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湿地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以及微生物的作用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和磷。
许多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氮和磷的去除效率较高,可达到40%~90%以上。
其中,植物吸收是人工湿地氮磷去除的主要途径,对于氮的去除有较高的效果;而湿地沉积物和微生物对于磷的去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湿地系统的水力负荷、水层厚度和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也会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湿地沉积物吸附和微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根系的吸收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氮和磷。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排放是主要诱因之一。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具有成本低、维护简便、生态友好等优点,在污水处理特别是脱氮除磷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人工湿地主要由基质、水生植物、填料及微生物等部分组成。
水体在流经湿地时,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三重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其中,脱氮除磷是人工湿地的主要功能之一。
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研究(一)脱氮效果研究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
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特别是通过合理设计湿地系统和优化植物种类后,脱氮效率可显著提高。
(二)除磷效果研究人工湿地通过吸附、沉淀及生物吸收等多种方式去除磷。
研究表明,湿地中的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对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同时植物对磷的吸收也是除磷的重要途径。
此外,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也有助于磷的去除。
四、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研究(一)微生物作用微生物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能将氨氮转化为氮气,从而从湿地系统中去除。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代谢活动吸收和转化磷。
(二)物理化学作用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如沙、石、土壤等,通过吸附、沉淀等物理化学作用,有助于去除水中的氮、磷等物质。
此外,湿地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为脱氮除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关于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湿地设计、植物种类选择、微生物群落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湿地的长期运行效果、对不同污染负荷的适应性等。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湿地设计,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同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维护。
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力学规律与数学模型研究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简称VFCW)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植物、微生物和介质的共同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降解和去除,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
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水力学规律和数学模型研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学规律和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来介绍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学规律。
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学过程主要包括水流分布与通量、水流速度和水力梯度等。
水流分布与通量是指水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情况和通过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量。
研究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水流分布呈现出中心流和边界流的特征,且通量主要受到污染物负荷和介质孔隙度等因素的影响。
水流速度是指水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流动速度,其主要受到水体颗粒物浓度、介质孔隙度和湿地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水力梯度是指水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流动压力差,其大小与湿地的水头高度、介质孔隙度和抗堵塞能力等因素相关。
其次,我们来介绍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数学模型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将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以定量描述水力学规律。
其中,最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流体动力学模型、质量平衡模型和传质模型等。
流体动力学模型主要应用于描述水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流动特性,其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雷诺平均N-S方程和湍流模型等。
质量平衡模型主要应用于描述废水中污染物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混合模型、干湿模型和洪水模型等。
传质模型主要应用于描述废水中溶解氧、氨氮和磷等物质的传递和平衡过程,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浓度梯度模型、模拟反应性溶液扩散和吸附模型等。
最后,我们来总结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力学规律与数学模型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水力学规律和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至关重要。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建立和修建的湿地系统,利用湿地生物、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的协同作用,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种环境保护技术。
它是模拟自然湿地的处理方式并进行进一步优化的一种工程手段。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国内外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三个方面。
物理过程是指废水流经湿地时,通过湿地中的水体流动、过滤、沉淀等物理现象,去除废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污染物等。
湿地对颗粒物质的去除主要依靠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和湿地土壤的层析作用。
化学过程是指废水在湿地中与湿地土壤和植被的相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以及湿地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化学变化等过程。
湿地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等与废水中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吸附、解吸、复合等反应,进而去除废水中的非溶解性污染物。
湿地土壤和植被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降解有机物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物过程是指湿地植被和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调节废水中的氧气、氮、磷等元素循环,去除废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湿地植被通过吸收、利用废水中的养分来生长,起到摄取养分、减少养分流失的作用。
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等手段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人工湿地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排水处理、农田排水净化等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人工湿地工程体系。
比如,美国的著名人工湿地工程Everglades湿地公园是一个以恢复和保护自然湿地为目的的人工湿地系统。
这个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植物吸附营养元素和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同时发挥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功能。
国内人工湿地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我国在城市雨水分流、农田排水净化、污水处理等方面建立了一些人工湿地工程示范项目。
比如,江苏省南京市建立的雨水湿地系统可以有效处理城市的雨洪污水,并将雨水资源利用到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中。
第4卷 第4期环境工程学报V o l .4,N o .42010年4月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A p r .2010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张 巍1,2 赵 军1,2 郎咸明1,2 李晓东1,2 匡德舜3(1.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沈阳110031;2.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流域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31;3.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110161)摘 要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效果显著、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工湿地是利用介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统来处理污水。
微生物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介绍了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和特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以及系统基质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活性等内容,并结合我国研究现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对污染物去除将成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态系统 基质微生物 酶活性中图分类号 X 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108(2010)04-0721-08P r o g r e s s i ns t u d i e s o n p o l l u t a n t r e m o v a l b y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i nc o n s t r u c t e dw e t l a n d sZ h a n g W e i 1,2 Z h a o J u n 1,2 L a n g X i a n m i n g 1,2 L i X i a o d o n g 1,2 K u a n g D e s h u n3(1.L i a o n i n g B e i f a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C o .L t d .,S h e n y a n g 110031,C h i n a ;2.L i a o n i n g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a s i n P o l l u t i o n C o n t r o l ,L i a o n i n g A c a d e m y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h e n y a n g 110031,C h i n a ;3.C o l l e g eo f L a n d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S h e n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16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o n s t r u c t e d w e t l a n d s y s t e m sa r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u s e d t o t r e a td o m e s t i c s e w a g e ,i n d u s t r i a lw a s t e w a t e r a n d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u n o f f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w e t l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p r o c e s s h a s b e e n g a i n i n g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n t e r e s t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d u e t o i t s l o wm a i n t e n a n c e a n d o p e r a t i o n a l c o s t ,a n d h i g h r e m o v a l c a p a c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e d w e t l a n d i s a n e we n e r g y -s a v i n g w a s t e w a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y ,w h i c hi s c o n s i s t e d o f m e d i a ,m a c r o p h y t e s a n d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p l a y a k e y r o l e i n p u r i f y i n g w a s t e w a t e r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w e t l a n d s .R e c e n t s t u d i e s o n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w e t l a n d s w e r e r e v i e w e d ,i n c l u d i n g r e m o v a l o f p o l l u t a n t s a n d s p e c i a l o r g a n i c p o l l u t a n t s a s w e l l a s m i c r o b i a l c o m m u n i t i e s a n d a c t i v i t i e s i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w e t -l a n d s .A n d t h e f o r e g r o u n d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r e a w a s p r o s p e c t e d a f t e r s u m m a r i z i n g t h e p r e s e n t s t u d y s t a t e i no u r c o u n t r y .T h i s r e s e a r c h a r e a w i l l b e c o m e i m p o r t a n t b a s i c t h e o r y o f 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 e v a l u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d i a g -n o s i s o f h e a l t h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i n c o n s t r u c t e d w e t l a n d s .K e y w o r d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w e t l a n d ;e c o s y s t e m ;s u b s t r a t e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8Z X 07208-005)收稿日期:2009-02-17;修订日期:2009-04-03作者简介:张巍(1975~),男,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和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控制研究。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探究进展近年来,人工湿地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水体的污染治理。
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以其奇特的代谢特性和生态功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去除水体中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探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人工湿地系统简介人工湿地系统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在工业、农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中去除污染物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系统依据其处理方式可分为水平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水平流人工湿地主要利用湿地植物的吸附和氧化还原作用去除污染物,而垂直流人工湿地则通过人工介质和生物膜的作用使污染物发生生物降解。
二、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功能1. 溶解有机物的降解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解和降解废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通过产生的酶类分解有机物,从而转化为可被微生物代谢的化合物,从而降解。
2. 氨氮的转化人工湿地系统中存在丰富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可以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和氮气,实现氨氮的高效去除。
硝化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而反硝化菌则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3. 重金属的吸附和解毒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附着在根际土壤和植物根系上,吸附和解毒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从而缩减其对水质的污染。
微生物通过产生胞外多聚物和胞内沉淀,形成难生物可溶性的复合物,吸附和还原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4. 微生物群落的竞争与协同作用人工湿地系统中存在多种微生物群落,它们之间会进行竞争和协同作用,进一步增进污染物的降解。
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代谢功能,通过互相竞争和协同作用,形成废水处理的整体效应。
三、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对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较高的温度能加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和降解效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微生物活性的降低,从而影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史云鹏,周棋(同济大学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摘 要:人工湿地是处理污水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本文对其污染物去除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今后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人工湿地;动力学模型;污水处理自西德1974年首次建造人工湿地以来,由于其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生活污水[1-2]、矿山酸性废水[3-4]、纺织了业[5]和石油工业[6-7]等工业废水的处理。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较新的水处理技术,对其处理机理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对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经常由于设计不当使得出水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不能达标排放,有时人工湿地甚至还会成为污染源””。
因此对湿地污染物去除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为湿地的设计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污染物去除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1 一级动力学模型1.1 一级动力学模型简介湿地设计通常采用的是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基本设计方程被澳大利亚[10]、欧洲[11]、美国[12-13]广泛应用于湿地的设计和对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预测。
虽然有许多局限性,但由于其参数的求解及计算过程都很简单,因此目前仍把它作为描述湿地中污染物去除的最合适的方程[14],广泛应用于BOD 、营养物、SS 和细菌以及金属离子的去除计算。
用于湿地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主要考虑处理负荷与处理效率之间的关系,模型的推导以基质的降解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为基础。
经常《段设模型中的一些参数如速率常数等为常量,与水力负荷或进水浓度无关,以及湿地中的水流形态为稳定的柱塞流等。
这些一级动力学模型有的采用体积速率常数kv 来确定湿地所需的体积[15],有的采用面积速率常数k 。
来确定湿地所需的面积[9,16-17],kv 多用于潜流型人工湿地中,而kA 则在表面流入工湿地中应用更多。
《人工湿地设计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CW)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复合作用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是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工湿地的研究与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热点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近年来人工湿地设计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人工湿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分类人工湿地设计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物理沉淀、生物膜技术、植物吸收等过程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根据水流方式和湿地类型,人工湿地主要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两大类。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污水在湿地表面流动,通过自然蒸发和植物吸收等过程进行净化;潜流型人工湿地则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作用,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深度处理。
三、人工湿地设计研究进展1. 基质设计研究基质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模拟等方法,探讨了不同基质类型、粒径、配比等因素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例如,砂土、砾石、土壤等基质的应用研究,以及通过添加生物炭、铁矿等材料改善基质的吸附性能和生物活性。
2. 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供生物栖息地、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还能通过吸收和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类、生长周期、根系发育等因素的探讨,寻找最适合的植物配置方案。
同时,还研究了植物种植密度、空间布局等因素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3. 水流设计与优化研究水流设计是人工湿地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优化水流路径、流速、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水流特性,为设计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工湿地提供理论依据。